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写作品是件挺不易的事,阅读他人的作品甚至更难。阅读是与写者主观意志的对话,直接晾晒读者的涵养。
我读高中时,学校安排我们口诛笔伐,批判王愿坚的小说《粮食》。大家拿到蜡纸印出的作品,没怎么读,就义愤填膺了,“山上的日子一天难似一天”,仅凭此话,无疑是反动作品,在革命者面前有难事吗?真实的岁月艰难与想当然的浪漫革命相碰击着。既不明历史,又读不懂作品,凭着“利用小说反党是一大发明”的说法,便诠释了作品的全部。于是乎,自以为是的小屁孩们,争先恐后出击,随心所欲地满嘴跑火车。我们批《燕山夜话》,批《三家巷》,批《青春之歌》,批《红旗谱》《播火记》……虽曾未读原著,硬着脑壳人云亦云的犯浑,依然倍感责无旁贷。连简谱都不懂,我们还批判“无标题音乐”。全然搬起石头打天!
阅读这事,来不得半点虚伪,骗自己易,很难骗过明眼人。若连作品都没读过,凑群胡批,群体判断性失衡,是其必然。读书明事理,这可能是阅读的初衷。读而不乱语,即其中至理。有感而发与无感硬发截然相左,而无感乱发是阅读的奇葩。
孔子读《周易》读出了“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十翼”为《周易》插上翅膀,飞入寻常百姓家。而也有人将其摆弄的深不可测,用于算命绕人。赵佶有《宋徽宗御制道德经解》。《道德经》以哲学意义论及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赵佶若果真读懂了,也不会玩石头败国。孔子对《诗经》以“兴、观、群、怨”高度概括,开创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源头。圣人之举,效仿之,当是阅读者的追求。
后之来者读孔孟,有的感悟“仁、义、礼、智、信”的德尚,有的诅咒其腐朽,都属正常。礼教是孔孟先圣立论的本义,作为读者,接受了呢,依照本义去做人处世,对人对己绝不是坏事。若觉难以接受其腐朽,只须做到自己远离腐朽,岂不明智?阅读的最高境界,应当是读出理智。理智了,犯浑的几率会降低很多。倘若大骂“腐朽”之坏,又极力浸润腐朽,还大行腐朽之道,那就读出了矛盾。这种现象虽然是一种存在,但并非在理。
鲁迅的杂文以犀利著称,其说理性是看家功夫。有“横眉冷对千夫指”,还得有“俯首甘为孺子牛”,才是全景的鲁迅。若一提鲁迅仅倡其“骂”,不免丢了鲁迅的内涵。每个操作文字的人都可能骂几句,但骂绝成不了作品的主流,骂是诸多表达形式的一种。梁实秋是鲁迅骂过的人,梁君骂功逊色,但其作品也不乏深刻者。其写行贿者“送礼”的嘴脸,同样是入木三分。文章的可读性,在于多样性,个体之间的异同,都是一家之言,并非权力之音,一锤即定。容得他人开口,不失为风范之举。
曾国藩是好人还是坏人?这是幼童式求知提问,人类童年设定的二难思维陷阱,考验着读者心智。站在被剿滅者的角度说,曾国藩绝对是个坏人,“曾剃头”的外号,界定了他心狠手辣的一面。换位到朝廷的立场上说,国之栋梁,干实事,少野心。所以,欲用简单的好坏二字,厘清复杂的客观现实,连圣人都难做到。若这般界定某文章、某作品,或某作者亦然。大声说我不喜欢是直率,摸着脑壳枉论好与坏,那是冲动,冲动是魔怔。作品好与坏的结论,需要静心阅读,还须时间的沉淀。沉淀令人有重量。
张若虚的落月摇情,苏轼的在乎山水之间的矜持,王勃的落霞情豪,何者高低?柔情的好张,畅达者好苏,豪气者好王,完全是各异的主观,是读者选择性接受的结果。但也有共同之好,即取向作品的美感,或美或真或善,便直乎众,这应是共鸣的张力。王小波的小说中,少不了“小和尚”空前的张扬,笑笑生的《金瓶梅》多有西门庆的生殖器任性,前者是《黄金时代》被槌阉的挣扎,后者则是作孽者的自我垂死。若统说王二与西门庆是一路货色,武断了,那不是读书了,而是赌气,更不是鲁迅。若只为赌气,飚出“正能量”说事,硬要灭王二与西门庆,则一厢情愿。《金瓶梅》被禁了一朝又一朝,因文学规律的合理性坚挺,仍是禁而不绝。好在王二的“小和尚”遇到了宽松时代,未被槌阉。某个人或某群人的好恶,难以左右文化发展规律的合理性,深沉阅读乃通途。嬴政焚书坑儒,可谓决心之大,若何?该传世的书照样传世,心心相通,口口传承,万世难绝。作品乃心血之作,阅读得花心血,才有商榷的对接契机。
成为好的读者不易,眼界得比写者阔,心要得比写者大。否则难以容忍特立独行的作品,“骈死于槽枥之间”即成现实的残酷。纪晓岚学富五车,读书的量,多乎哉。其传世作品《阅微草堂笔记》说不上宏大,但读来意味深长。就其编书阅人的量,张扬一把不为过。却少见其贬东损北,书读多了,读透了,释然了。戏说影视剧中纪晓岚的嘴碎情节,未必是真。蒲松龄也是一个读书万卷的人,其除了专心著《聊斋》,难有贬损同行之举。可以肯定,如纪晓岚如蒲松龄们,都不是坏读者,便成就了他们是高超的大手笔。鲁迅读小说,读出了《小说史略》,其写小说也写出了诸多传世佳作,少见其将他人作品贬的分文不值。鲁迅当然是不可多得的伟大读者。
我在服役时,悄然读《牛虻》,被同屋人瞄上,仅凭封面二字汇报给组织。振振有词,《牛虻》即“流氓”,《牛虻》即坏书,读此书者即想做“流氓”。接受举报者多为文字脱盲水平,不可能读作品以鉴别,举报者为自己进步评优加分,理由正当。因为进步评优有指标限制,你退他才能进。利益之争,无所谓作品的好坏,能当砖头使,击晕对手,即是利器。不以书为利器之人,是为君子之读,不失为善读者。
抛开时间地点先入为主,燎他人的作品,绝对是个不想负社会之责的读者。术有专攻,书有偏好,你可以旗帜鲜明地说,我不喜欢某人的作品,但慎声嘶力竭贬损别的作品与人品。动不动扣顶倾国的帽子,将不同嗜好上升为政见之争,则扭曲了艺术欣赏的本义,文章何时倾社稷?作品的优劣,留给阅读,交与时间最真实。时间会给我们改正张狂的机会。未读作品即言好坏之风,古来有之,今之盛行乎?
我读高中时,学校安排我们口诛笔伐,批判王愿坚的小说《粮食》。大家拿到蜡纸印出的作品,没怎么读,就义愤填膺了,“山上的日子一天难似一天”,仅凭此话,无疑是反动作品,在革命者面前有难事吗?真实的岁月艰难与想当然的浪漫革命相碰击着。既不明历史,又读不懂作品,凭着“利用小说反党是一大发明”的说法,便诠释了作品的全部。于是乎,自以为是的小屁孩们,争先恐后出击,随心所欲地满嘴跑火车。我们批《燕山夜话》,批《三家巷》,批《青春之歌》,批《红旗谱》《播火记》……虽曾未读原著,硬着脑壳人云亦云的犯浑,依然倍感责无旁贷。连简谱都不懂,我们还批判“无标题音乐”。全然搬起石头打天!
阅读这事,来不得半点虚伪,骗自己易,很难骗过明眼人。若连作品都没读过,凑群胡批,群体判断性失衡,是其必然。读书明事理,这可能是阅读的初衷。读而不乱语,即其中至理。有感而发与无感硬发截然相左,而无感乱发是阅读的奇葩。
孔子读《周易》读出了“知变化之道者,其知神之所为乎?”“十翼”为《周易》插上翅膀,飞入寻常百姓家。而也有人将其摆弄的深不可测,用于算命绕人。赵佶有《宋徽宗御制道德经解》。《道德经》以哲学意义论及修身、治国、用兵、养生之道,乃所谓“内圣外王”之学。赵佶若果真读懂了,也不会玩石头败国。孔子对《诗经》以“兴、观、群、怨”高度概括,开创了中国文学批评史的源头。圣人之举,效仿之,当是阅读者的追求。
后之来者读孔孟,有的感悟“仁、义、礼、智、信”的德尚,有的诅咒其腐朽,都属正常。礼教是孔孟先圣立论的本义,作为读者,接受了呢,依照本义去做人处世,对人对己绝不是坏事。若觉难以接受其腐朽,只须做到自己远离腐朽,岂不明智?阅读的最高境界,应当是读出理智。理智了,犯浑的几率会降低很多。倘若大骂“腐朽”之坏,又极力浸润腐朽,还大行腐朽之道,那就读出了矛盾。这种现象虽然是一种存在,但并非在理。
鲁迅的杂文以犀利著称,其说理性是看家功夫。有“横眉冷对千夫指”,还得有“俯首甘为孺子牛”,才是全景的鲁迅。若一提鲁迅仅倡其“骂”,不免丢了鲁迅的内涵。每个操作文字的人都可能骂几句,但骂绝成不了作品的主流,骂是诸多表达形式的一种。梁实秋是鲁迅骂过的人,梁君骂功逊色,但其作品也不乏深刻者。其写行贿者“送礼”的嘴脸,同样是入木三分。文章的可读性,在于多样性,个体之间的异同,都是一家之言,并非权力之音,一锤即定。容得他人开口,不失为风范之举。
曾国藩是好人还是坏人?这是幼童式求知提问,人类童年设定的二难思维陷阱,考验着读者心智。站在被剿滅者的角度说,曾国藩绝对是个坏人,“曾剃头”的外号,界定了他心狠手辣的一面。换位到朝廷的立场上说,国之栋梁,干实事,少野心。所以,欲用简单的好坏二字,厘清复杂的客观现实,连圣人都难做到。若这般界定某文章、某作品,或某作者亦然。大声说我不喜欢是直率,摸着脑壳枉论好与坏,那是冲动,冲动是魔怔。作品好与坏的结论,需要静心阅读,还须时间的沉淀。沉淀令人有重量。
张若虚的落月摇情,苏轼的在乎山水之间的矜持,王勃的落霞情豪,何者高低?柔情的好张,畅达者好苏,豪气者好王,完全是各异的主观,是读者选择性接受的结果。但也有共同之好,即取向作品的美感,或美或真或善,便直乎众,这应是共鸣的张力。王小波的小说中,少不了“小和尚”空前的张扬,笑笑生的《金瓶梅》多有西门庆的生殖器任性,前者是《黄金时代》被槌阉的挣扎,后者则是作孽者的自我垂死。若统说王二与西门庆是一路货色,武断了,那不是读书了,而是赌气,更不是鲁迅。若只为赌气,飚出“正能量”说事,硬要灭王二与西门庆,则一厢情愿。《金瓶梅》被禁了一朝又一朝,因文学规律的合理性坚挺,仍是禁而不绝。好在王二的“小和尚”遇到了宽松时代,未被槌阉。某个人或某群人的好恶,难以左右文化发展规律的合理性,深沉阅读乃通途。嬴政焚书坑儒,可谓决心之大,若何?该传世的书照样传世,心心相通,口口传承,万世难绝。作品乃心血之作,阅读得花心血,才有商榷的对接契机。
成为好的读者不易,眼界得比写者阔,心要得比写者大。否则难以容忍特立独行的作品,“骈死于槽枥之间”即成现实的残酷。纪晓岚学富五车,读书的量,多乎哉。其传世作品《阅微草堂笔记》说不上宏大,但读来意味深长。就其编书阅人的量,张扬一把不为过。却少见其贬东损北,书读多了,读透了,释然了。戏说影视剧中纪晓岚的嘴碎情节,未必是真。蒲松龄也是一个读书万卷的人,其除了专心著《聊斋》,难有贬损同行之举。可以肯定,如纪晓岚如蒲松龄们,都不是坏读者,便成就了他们是高超的大手笔。鲁迅读小说,读出了《小说史略》,其写小说也写出了诸多传世佳作,少见其将他人作品贬的分文不值。鲁迅当然是不可多得的伟大读者。
我在服役时,悄然读《牛虻》,被同屋人瞄上,仅凭封面二字汇报给组织。振振有词,《牛虻》即“流氓”,《牛虻》即坏书,读此书者即想做“流氓”。接受举报者多为文字脱盲水平,不可能读作品以鉴别,举报者为自己进步评优加分,理由正当。因为进步评优有指标限制,你退他才能进。利益之争,无所谓作品的好坏,能当砖头使,击晕对手,即是利器。不以书为利器之人,是为君子之读,不失为善读者。
抛开时间地点先入为主,燎他人的作品,绝对是个不想负社会之责的读者。术有专攻,书有偏好,你可以旗帜鲜明地说,我不喜欢某人的作品,但慎声嘶力竭贬损别的作品与人品。动不动扣顶倾国的帽子,将不同嗜好上升为政见之争,则扭曲了艺术欣赏的本义,文章何时倾社稷?作品的优劣,留给阅读,交与时间最真实。时间会给我们改正张狂的机会。未读作品即言好坏之风,古来有之,今之盛行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