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摊经济”复苏与《清明上河图》

来源 :杂文月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engha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不久前,中央文明办主动适应常态化疫情防控形势,在今年全国文明城市测评指标中,已明确要求不将占道经营、马路市场、流动商贩列为文明城市测评考核内容,推动文明城市创建在恢复经济社会秩序、满足群众生活需要的过程中发挥更加积极作用。消息一公布,引起全社会广泛关注和热烈响应。
   近年来,各地在创建文明城市、卫生城市的进程中,城市整洁了,街道干净了,但小商贩不见了,城市的烟火气、生活味也淡了。
   当初路边地摊小商贩经营,自嘲是和城管“打游击”。为应对城管的突击罚没,小商贩不得不和城管捉迷藏,他们眼观六路耳听八方,闻风而动,随时准备“大迁徙”。而一旦遇到野蛮执法者,小商贩还可能鸡飞蛋打——货物、家什被没收,望着“满载而归”的执法车,血本无归的小商贩,无可奈何,欲哭无泪。长此以往,本来方便群众消费的烟火气熄灭了,本来留给自由职业者谋生的一席之地荒芜了,当代“清明上河图”的城市街道经济的繁荣景象,只能“画中游”了。
   《清明上河图》描绘的是北宋都城东京(又称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生活状况,主要是汴京以及汴河两岸的自然风光和街市的繁荣景象。全图分为汴京郊外风光、汴河场景、城市街市三部分。
   有一个笑话,说《清明上河图》上市井繁华,颇多占道经营、摆摊设点的小商贩,却看不见“城管”,更不要说前去收缴了。其实,有专家说,仔细查看,在图中是有宋代的“城管”的;那他们为什么一副无所事事的样子,对各种占道经营似乎视而不见?这里面大有渊源。
   宋代的“城管”,叫“街道司”,其职责总体上是维持城市街道卫生、整修与日常秩序、管理违章搭建、占道经营……宋朝的城管和占道经营的小贩有百年的恩怨进程:唐代城市是“坊市制”,基本不存在“占道经营”。从唐代中后期开始,逐步过渡到宋代的“街市制”——也就是我们在《清明上河图》上看到的街市,占道经营应运而生,当时叫做“侵街”,在被管理之列;可是到了五代时期,开封府的街道左右各留出路宽的十分之一由道旁居民合法使用。宋真宗时期,为防止“跨界”行为,在道路两旁一定的距离设置“表木”,连线以外严禁“越位”。这种“表木”,我们在《清明上河图》上还能看到,虹桥两头立着的高大柱子即是。到了宋徽宗时,政府对“侵街”这一经济发展中民间百姓的自发需求,因具合理成分,承认了其合法性;当发生“侵街”情况并不严重时,便不会再做处理。《清明上河图》中我们看到“宽松城管”,就不奇怪了。
   耐人寻味的是,唐宋“城管”与路边小贩周旋百年,终于出现了《清明上河图》中的包容场面。如今我们在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收官之年,迎来了“地摊经济”复苏的积极信号, 这看似历史的巧合,实则是众望所归的必然。这不是复古的翻版,而是彰显了民生至上的社会进步,是落实“六稳”“六保”民生优先于一些管理因素的考量。
   诚然,放开“地摊经济”,并不意味着一放了之,而是更加考验我们城市管理的智慧:在确保防疫、卫生交通等规范、有序的前提下,笔者建议城管人员,不妨以张择端“有容乃大”的“笔端”,取代“一刀切”的弊端;以千古名画的艺术视角,转换粗放执法角色;以画作中活灵活现的“人形画”,辐射执法多些人性化;品味图中细如发丝的细节描绘,进而让每个人的“小期盼”,融于城市的“大情怀”,让平凡百姓各得其所,让每个人在城市中,享受到更多归属感。
   随着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不断提升,我们期待在“地摊经济”復苏过程中,通过精细、规范管理,描绘出比《清明上河图》更加繁荣、美好的城市画卷来。
其他文献
我曾经看过一部电影名叫《蚂蚁的尖叫》,其中有一段主人公的独白令我至今印象深刻:“我跨过七大海洋,攀越七大高山,走过所有河谷,穿越广大平原,抵达世界各地。等我回到家,却惊异地发现全世界,就在我家花园那一片叶子的露珠里。”  这段话经典的原因就在于阐述了深刻的人生哲理:当我们没有出发的时候,我们不知道这个世界有多大,不知道这个世界上最美好的地方在哪里。我们期望着与最美好的世界相遇,不辞千里万里跋涉。我
期刊
《杂文月刊》(原创版2019年6月上)《老人长寿是福还是袱?》为老人鼓与呼,笔者双手赞成。但老人长寿是福还是(包)袱?横看成岭侧成峰。人口老龄化是全人类共同面临的社会问题。我国199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2017年底,60岁以上人口2.41亿,占17.3%;上海老龄化高于全国,60岁以上老人已占24.5%。我国老龄化几个特点:人口基数大,占世界22%;增速快,由成年型到老年型只用18年,法国115年
期刊
民间对于正负能量的误解甚而到了可笑的地步。这回,一个10岁童的自杀事件让我想到,起关键“毙命”作用的,正是这样一个跟“能量”相关的观念。   自然,这个观念不能成为法庭审判的依据,毕竟,惨剧的发生跟10岁孩童心理的稚嫩相关。但我还是要追溯那个最初的“导火索”,这导火索即是那位老师对于正能量与负能量的过于偏执的理解和误判,即是:老师的一个批语——要传递正能量。   这话,与说这篇作文传递负能量,
期刊
拜读钱渊先生《老人长寿是福还是袱?》(《杂文月刊》原创版2019年6月上)一文后,基本赞同钱先生观点,但细细琢磨之后,有些论據值得商榷,似如鲠在喉,不吐不快。  比如,老人长寿乃是小辈们的福分这个观点是没有异议的,但举的例子就值得商榷,钱先生用“有家族病史的人群中,患同一种疾病的发病率要比没有家族病史人群要高,而家族中长寿老人多的,其后代在正常情况下也长寿的居多”作为论据,证明上述观点,有些牵强附
期刊
《杂文月刊》是反映社会万象,剖析事件真相的经典杂志,通过近几年的阅读,我对杂文有了进一步的了解,感觉自己的性格也变得开朗豁达,精神方面也感到激情饱满。《杂文月刊》(原创版2019年6月上)的《反着》一文的作者刘吉同先生讲到某“县太爷”办公室挂着“淡泊名利,宁静致远”,却被上级宣布“接受组织调查”。联想到我们当地曾经的“县太爷”冯振东、祁玉江在2019年5月份先后接受组织调查,冯振东2015年曾荣获
期刊
读钱渊先生的文章《老人长寿是福还是袱?》(《杂文月刊》原创版2019年6月上),深有感触。现实中,有的人对老人确实不够尊重,笔者曾在闹市街上看到一个青年为了鸡毛蒜皮的小事而与一位八九十岁的老人吵架。那青年情绪激昂,反唇相讥,寸步不让,甚至骂老人是“老不死的”!那位老人却沉默地望着青年人,尽管自己无故受了那么多的委屈,但他仍保持着克制……古人云:“老吾老,以及人之老。”人生在世,誰没有老的时候?我们
期刊
毫无疑问,识人用人是一种本领。对于直接管官的组织部门和领导干部而言,更是一种至关重要的本领。“为将之道,在能用兵,为君之道,不在能用兵,在能用用兵之人。”这句近似绕口令的古语,恰到好处地说明了识人用人的极端重要性。俗话所说的“用兵如神”,确切地说应该是“用官如神”。兵熊熊一个,官熊熊一窝,选官用官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法国有位传记作家曾经惟妙惟肖地描述了拿破仑的用人图谱:“善良的目不识丁的勇士勒
期刊
《后汉书·廉范传》中记载了一个“五绔歌”的故事。讲的是地方官员关心民生治理有方的事。故事的主人公廉范是廉颇的后代。东汉章帝时,廉范被任命为蜀郡太守。他初到成都,发现前任太守曾为了防止火灾殃及联排的房屋,禁止老百姓晚上点灯做事,但百姓为了生计总是偷偷做事,致使火灾经常发生。廉范认为百姓的需求是合理的,遂允许百姓晚上点灯从事百业,“但严使储水”以防火灾。一时间,成都工商业兴盛,百姓富足,社会治安稳定,
期刊
“杞人忧天”的典故,妇孺皆知。人们耻笑那个担心天会倾圮而整天忧心忡忡的杞人,因为这是庸人自扰式的虚幻。倘若把“忧天”移为“忧人”——惊悚人类为了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而危及其他生物物种,令地球陷于万劫不复的危机,那它就不是一种“杞虑”,而是令人堪忧的预警。   地球上的生物物种林林总总,似难以精确统计,因为有些尚未被人类发现或认识,有些还随着生态环境的变异而“新陈代谢”。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人类出现在
期刊
“啃老”,虽是新名词,却并不陌生。据有关部门统计,各地城市,30﹪的年轻人在“啃老”,65﹪的家庭存在“啃老”现象。相当一些“啃老族”,已从过去的“被动啃”,变成今天的“主动啃”;从吃喝穿戴父母的“軟啃”,有的已发展到骗取、强取父母财产的“硬啃”。   有人认为,“啃老”啃伤了父母。对此观点,我不完全赞成。须知,“啃老”最大的“受伤”者,恰恰是“啃老族”自己。表面看,“啃老”增加了父母的经济压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