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适应时代要求,《小学数学教学大纲(试用修订版)》明确提出小学数学教学要“培养创新意识、实践能力和学习数学的兴趣”,“通过教学活动,逐步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形成初步的探索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那么,在当前的小学数学教学中,如何依据学科特点,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呢?
一、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基础
组织教学时,课堂气氛应严而不死,活而不乱,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愉悦的环境中得到发展。试想一个教师即使有着精辟的讲解,课堂气氛却如一潭死水,或者课堂乱如会场,这样的课堂会有好的教学效果吗?学习归根结底是学生的内部活动,是在教师指导帮助下学生主动参与,充满情趣的活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平等民主的思想,抑制自我中心意识,尊重学生,创设和谐、愉悦的氛围,使学生产生信任感,亲切感,同时还要重视课堂教学艺术的提高,通过教学上的艺术性、形象性、鲜明性、趣味性揭示教学教材本身的魅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
良好的课堂氛围不仅可以使学生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能充分有效地调动智力因素,还能极大激发创新意识。同时“好奇“是小学生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动力,是创新精神的萌芽,我们要保护学生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多给学生一些表扬和鼓励,使学生精神饱满,充满自信。如二年级的教学活动课,教师说:“每行种3棵树,种2行,有6棵树,现在还是6棵树,每行种3棵,要求种3行,该怎样种?”。这个超乎常规,富有挑战性问题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再次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欲,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想一想、摆一摆,终于把问题解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得到了培养。
二、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这里并不是完全机械地迫使学生重复历史过程,而是强调使学生亲身体验到数学创造的过程,体验自己“发现”知识的成功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我先让学生回忆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又让学生说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统一公式,再启发引导学生的观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实物教具,找出它们的相同点,作为再创造的起点。通过观察比较学生发现它们都是上下一样粗细,上、下两底面平行,高垂直于底面。“猜想圆柱的体积怎样求?根据它们的共同点去大胆猜想,猜错没关系!”,在我的启发、鼓励下,有的学生窃窃私语,有的学生跃跃欲试,结果有半数多的学生猜出圆柱体积也是底面积×高,这正是知识正迁移和大胆合理猜想。的结果。“大家的猜想对吗?怎样验证?”,问题的提出,又一次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讨论,共同启发,合作实验,我来回巡视,观察指导学生的活动。通过学生共同讨论与合作实验以及老师的组织引导,得出了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即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猜想、验证,经历了发现知识的全过程,学会了数学的思想方法,这样教学体现了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方法比知识更重要的基本思想,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十分有益,、特别是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发现,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
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培养创新意识的方式
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及生活经验作基础。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种符合条件的答案。发散思维的功能就是探索求异,探索求异又是创新的必需。
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地看问题,从而发现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纵横沟通,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常见形式有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编等。
例如:修一条1200米的公路,前10天修了全长的1/3,照这样计算,剩下的还需几天修完?分析题意后,引导学生从不同途径,用不同方法去解题。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会得出以下几种方法:
1.常规解法:(1200-1200×1/3)÷(1200×1/3÷10)或1200÷(1200×1/3÷10)-10
2.归一解法:(1-1/3)÷(1/3÷10)
3.倍比解法:10×[(1-1/3)÷1/3]
4.工程解法:1÷(1/3÷10)-10
5.分数除法应用题法:10÷1/3-10
6.比例方法:1/3:10=(1-1/3):x
这样的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具有直接现实的意义。
四、鼓励学生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不竭动力
质疑是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从儿童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积极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勤于思考、善于求异,这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关键。
因此,要使学生敢问。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提问题的欲望,提高问问题的勇气,学生提出的问题无论正确与否,简单与否。我都从正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自信心。同时,我还把握住学生提出的思维价值较高的问题,促使学生深入地探究,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教学“小数除法的计算”时,出现2.5+0.2一题,学生提出质疑:商是12,余数为什么不是17我没有正面回答学生,而是组织学生自己去思考,辩论、验证,通过小组讨论,最终统一了意见:确定余数是0.1,通过鼓励学生质疑,即深化了知识,又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了问题,从而启发迪创造性思维,激发了创新意识。
一、创设和谐的课堂氛围,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培养创新意识的基础
组织教学时,课堂气氛应严而不死,活而不乱,让每个学生都能在愉悦的环境中得到发展。试想一个教师即使有着精辟的讲解,课堂气氛却如一潭死水,或者课堂乱如会场,这样的课堂会有好的教学效果吗?学习归根结底是学生的内部活动,是在教师指导帮助下学生主动参与,充满情趣的活动。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中要树立平等民主的思想,抑制自我中心意识,尊重学生,创设和谐、愉悦的氛围,使学生产生信任感,亲切感,同时还要重视课堂教学艺术的提高,通过教学上的艺术性、形象性、鲜明性、趣味性揭示教学教材本身的魅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使他们生动活泼地进行学习。
良好的课堂氛围不仅可以使学生思路开阔,思维敏捷,能充分有效地调动智力因素,还能极大激发创新意识。同时“好奇“是小学生的天性,好奇心是创新的潜在动力,是创新精神的萌芽,我们要保护学生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多给学生一些表扬和鼓励,使学生精神饱满,充满自信。如二年级的教学活动课,教师说:“每行种3棵树,种2行,有6棵树,现在还是6棵树,每行种3棵,要求种3行,该怎样种?”。这个超乎常规,富有挑战性问题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再次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创造欲,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通过想一想、摆一摆,终于把问题解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也得到了培养。
二、参与知识的“发现”过程,是培养学生创新意识的有效途径
荷兰数学教育家弗赖登塔尔说过:“学习数学的唯一正确方法是实行‘再创造’”,也就是由学生本人把要学的东西自己去“发现”或“创造”出来。教师的任务是引导和帮助学生去进行这种再创造工作,而不是把现成的知识灌输给学生。这里并不是完全机械地迫使学生重复历史过程,而是强调使学生亲身体验到数学创造的过程,体验自己“发现”知识的成功喜悦,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欲望。
例如在教学圆柱的体积时,我先让学生回忆圆面积公式的推导过程,又让学生说长方体与正方体的统一公式,再启发引导学生的观察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实物教具,找出它们的相同点,作为再创造的起点。通过观察比较学生发现它们都是上下一样粗细,上、下两底面平行,高垂直于底面。“猜想圆柱的体积怎样求?根据它们的共同点去大胆猜想,猜错没关系!”,在我的启发、鼓励下,有的学生窃窃私语,有的学生跃跃欲试,结果有半数多的学生猜出圆柱体积也是底面积×高,这正是知识正迁移和大胆合理猜想。的结果。“大家的猜想对吗?怎样验证?”,问题的提出,又一次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与学生之间互相讨论,共同启发,合作实验,我来回巡视,观察指导学生的活动。通过学生共同讨论与合作实验以及老师的组织引导,得出了圆柱的体积计算方法,即圆柱的体积=底面积×高。
学生通过观察比较、猜想、验证,经历了发现知识的全过程,学会了数学的思想方法,这样教学体现了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方法比知识更重要的基本思想,对学生今后的学习十分有益,、特别是有效地培养了学生的主动发现,探索意识和创新意识。
三、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是培养创新意识的方式
发散思维是创造思维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根据已有的知识及生活经验作基础。从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方向思考;从多方面寻求多种符合条件的答案。发散思维的功能就是探索求异,探索求异又是创新的必需。
教学中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地看问题,从而发现解决问题的不同方法,纵横沟通,拓宽学生的解题思路。常见形式有一题多解,一题多变,一题多编等。
例如:修一条1200米的公路,前10天修了全长的1/3,照这样计算,剩下的还需几天修完?分析题意后,引导学生从不同途径,用不同方法去解题。学生从不同角度思考会得出以下几种方法:
1.常规解法:(1200-1200×1/3)÷(1200×1/3÷10)或1200÷(1200×1/3÷10)-10
2.归一解法:(1-1/3)÷(1/3÷10)
3.倍比解法:10×[(1-1/3)÷1/3]
4.工程解法:1÷(1/3÷10)-10
5.分数除法应用题法:10÷1/3-10
6.比例方法:1/3:10=(1-1/3):x
这样的教学,对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具有直接现实的意义。
四、鼓励学生质疑。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不竭动力
质疑是探索知识,发现问题的开始。从儿童好奇好问,求知欲旺盛等特点出发,积极培养学生敢于提出问题勤于思考、善于求异,这正是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关键。
因此,要使学生敢问。在教学过程中,要激发学生提问题的欲望,提高问问题的勇气,学生提出的问题无论正确与否,简单与否。我都从正面引导学生积极思考,鼓励他们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爱护学生的自尊心,培养自信心。同时,我还把握住学生提出的思维价值较高的问题,促使学生深入地探究,不断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如在教学“小数除法的计算”时,出现2.5+0.2一题,学生提出质疑:商是12,余数为什么不是17我没有正面回答学生,而是组织学生自己去思考,辩论、验证,通过小组讨论,最终统一了意见:确定余数是0.1,通过鼓励学生质疑,即深化了知识,又引导学生多方面、多角度创造性地解决了问题,从而启发迪创造性思维,激发了创新意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