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学生是未来人,未来社会最需要的是创造性人才。必须从小就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结合学科特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好奇心是创新的前提,也是孩子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是创新的动力。鼓励多问“为什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通过问,解决疑,就可以促使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从而萌发创新的欲望。展开合理的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学生的想象力的培养,对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重视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自信心是聪明的儿童必不可少的性格特征。具有创造能力的前提是有足够的自信,而自卑则会扼杀创造精神。
【关键词】语文课;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社会在变革,知识在更新,新时代要求教师把学生培养成为思维敏捷,判断最准确、主意最巧妙的智人。因为我们的学生是未来人,未来社会最需要的是创造性人才。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的不竭动力。可见创新对一个国家发展和个人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创新就是在知识领域里敢于质疑。打破常规,大胆提出新的理论,新的见解,新的方法,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从小就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结合学科特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我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好奇心是创新的前提,也是孩子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是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儿童才有探究问题的愿望,才会努力通过时间去揭开事物神圣的面纱。这种欲望就是求行为,在孩子心灵中点燃思维的火花,是最可宝贵的创造性心理品德之一,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使学生的好奇心成为进取的动力,而不要让学生探究的愿望在萌芽状态下泯灭。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碰到这样一件事:一位母亲对他抱怨说,她的儿子非常淘气,把好的一块贵重金表给拆坏了,她把儿子打了顿。陶行先生当即说:“可惜呀,中国的爱迪生让你给枪毙了”。陶行知先生的这番话确实道出了目前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怎样无意识地扼杀了孩子可贵的好奇心。这可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创造性的形成。保持孩子好奇心的诀窍是大人要有童心,要换位思考。大人对孩子的好奇心不能理解,甚至不耐烦,是因为孩子问的问题,大人早就都知道了,站在大人的角度,没什么可问的。正如作家桑姆·金丽所说:“我们的眼睛变得只盯着追求的目标,以至于对眼前的玫瑰花也不惊奇。”,因此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尊重孩子的好奇,允许他提问。另外教师要学会说这样一句话:“我真喜欢你爱提问题”。有时对孩子的提问,还可以不能上能马上提供答案,而是进一步提出一个疑问和悬念,激起他的更强的好奇心。
因此,在课堂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好奇心。首先,尽量使学生的内容形象、生动富有吸引力。儿童对具体形象的事物非常好奇的,每当接触到具体形象的事物就会产生强烈的、浓厚的兴趣,非常乐意去接触它,了解它。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中形象生动的材料,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紧紧抓信学生的好奇心。其次,要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富有趣味,使学生乐于接受,应抓“趣点”扣“特征”,让学生在愉快中掌握基本知识,培养基本技能,熏陶情感。
二、鼓励多问“为什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古人云:思源于疑。通过问,解决疑,就可以促使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从而萌发创新的欲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一要热情鼓励学生多问什么,在语文教材中,在生动的故事、婉转的诗歌、有富丽的语言、优美的词句,都能给人美的感觉,给学生以无究诱惑,让学生刨根问底;例如:教学第四册《画风》一课时,有的学生对文中“李卫想了想,他把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产生了怀疑,问:“李卫用颜料画的太阳为什么能擦去?”。这位学生敢于对书本质疑,教师应给予表扬和鼓励。二是善于引导学生多问,语文课上,不单单教几个生字,会写几个新词,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无论是诗还是儿歌,还是短文等,精选篇目都是儿童喜欢的精品,对于渴求知识的学生来说,都有无数个为什么,教师可以从表象到内容,逐一引导,循循善诱,引导学生通过读书,讨论,请教,或实验,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动口,探究出自己的答案,以此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同时,也培养学生对事物探究的激情。
三、展开合理的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学生的想象力的培养,对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任何创造都离不开想象。爱因斯坦曾经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在小学语文教材上,精选的优美篇目,配有插图,在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方面,都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优势。要培养这生想象力,教师首先要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育理念,从僵硬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打破那种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转。课堂始终是课文到课文,视野狭窄,活动在地狭小,缺乏时代活水的教学思路。此外,我们还要从浅层的内容剖析中解脱出来。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课文只是个例子。就是告诉我们,以课文为范例,教会学生学习的规律和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统统由教师包办,应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再者,培养这生的思维想象,我们应当构建大语文教育观,从狭小的课堂中走出来,构建课内、外结合,学校、家庭、社会沟通的、学科间融会的教育体系。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教学中所学到的知识,掌握的方法,运用于广阔的语文天地中,促进知识的迁移,语文能力的提高。
例如:教学第十二册《詹天佑》一课时,教师借助詹天佑的铜像图,引导学生说话,从中整理出对第一课时的认识。接着启发学生读课文,寻找詹天佑伟大形象,并选其一,再读课文相关部分,展开想象尝试将自己的阅读感受化做各自喜欢的表达。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学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分别用编故事、演课本剧、创作歌曲等形式把詹天佑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大家面前。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抓住机会,给学生的想象插上翅膀,让他尽情翱翔。
四、重视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
自信心是聪明的儿童必不可少的性格特征。具有创造能力的前提是有足够的自信,而自卑则会扼杀创造精神。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努力营造民主氛围。课堂上给学生创造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各抒己见,说出自己的发现,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二要努力发现学生的优点、长处,多鼓励、表扬,使学生看到自己的“闪光点”,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始终让学生保持积极的心态,捕捉学生的敏感区。实践证明:学习最大的乐趣在于经过努力后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因生施教,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要求,排除他们学习的种种心理障碍,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
三是不要打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始终感到我能行,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光看问题,不随波逐流,敢想别人未曾想,说别人未曾说。作家张抗抗在题为《什么时候开始都行》一文中谈到她儿子的成长过程。那孩子一直功课平平,无任何特长,后来在学习外语方面树立起信心,从此走上成功之路。在孩子长长的成长过程中,也正如张抗抗所言:什么时候都行。只要孩子重新拾回了信心,他就会走向成功。在竞争的某个环节上的失利,只是暂时的。教师和家长给予学生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态度,充分相信自己,学会放松自己的方法,以平静自如的心情投入竞争。正确地评估那些暂时性失利,不让一时的失利挫败自己的自信心。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是创新能力的情感基础,教师千万不能忽视。
参考文献:
[1]江泽民《江泽民文选》〔A〕.2003-11
[2]《中国教育导报》〔N〕.中国教育导刊杂志社.2006-12-15
[3]《小学语文课程标准》〔A〕.2005-10-19
[4]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选》1981
[5]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1980-08-01
[6]张抗抗.《什么时候开始都行》
【关键词】语文课;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社会在变革,知识在更新,新时代要求教师把学生培养成为思维敏捷,判断最准确、主意最巧妙的智人。因为我们的学生是未来人,未来社会最需要的是创造性人才。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一个国家的不竭动力。可见创新对一个国家发展和个人的成长是多么的重要。创新就是在知识领域里敢于质疑。打破常规,大胆提出新的理论,新的见解,新的方法,要想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必须从小就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结合学科特点,培养学生创新能力,我特别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保护学生的好奇心,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好奇心是创新的前提,也是孩子与生俱来的天性,好奇是思维的源泉,是创新的动力。因为好奇,儿童才有探究问题的愿望,才会努力通过时间去揭开事物神圣的面纱。这种欲望就是求行为,在孩子心灵中点燃思维的火花,是最可宝贵的创造性心理品德之一,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使学生的好奇心成为进取的动力,而不要让学生探究的愿望在萌芽状态下泯灭。
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曾碰到这样一件事:一位母亲对他抱怨说,她的儿子非常淘气,把好的一块贵重金表给拆坏了,她把儿子打了顿。陶行先生当即说:“可惜呀,中国的爱迪生让你给枪毙了”。陶行知先生的这番话确实道出了目前在家庭教育中,父母怎样无意识地扼杀了孩子可贵的好奇心。这可直接影响到一个人的创造性的形成。保持孩子好奇心的诀窍是大人要有童心,要换位思考。大人对孩子的好奇心不能理解,甚至不耐烦,是因为孩子问的问题,大人早就都知道了,站在大人的角度,没什么可问的。正如作家桑姆·金丽所说:“我们的眼睛变得只盯着追求的目标,以至于对眼前的玫瑰花也不惊奇。”,因此首先要解决的问题是尊重孩子的好奇,允许他提问。另外教师要学会说这样一句话:“我真喜欢你爱提问题”。有时对孩子的提问,还可以不能上能马上提供答案,而是进一步提出一个疑问和悬念,激起他的更强的好奇心。
因此,在课堂上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好奇心。首先,尽量使学生的内容形象、生动富有吸引力。儿童对具体形象的事物非常好奇的,每当接触到具体形象的事物就会产生强烈的、浓厚的兴趣,非常乐意去接触它,了解它。我们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教材中形象生动的材料,使抽象的内容形象化,紧紧抓信学生的好奇心。其次,要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富有趣味,使学生乐于接受,应抓“趣点”扣“特征”,让学生在愉快中掌握基本知识,培养基本技能,熏陶情感。
二、鼓励多问“为什么”,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古人云:思源于疑。通过问,解决疑,就可以促使学生展开积极的思维活动,从而萌发创新的欲望。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一要热情鼓励学生多问什么,在语文教材中,在生动的故事、婉转的诗歌、有富丽的语言、优美的词句,都能给人美的感觉,给学生以无究诱惑,让学生刨根问底;例如:教学第四册《画风》一课时,有的学生对文中“李卫想了想,他把画上的太阳擦去,画了几片乌云,又画了几条斜斜的雨丝……”产生了怀疑,问:“李卫用颜料画的太阳为什么能擦去?”。这位学生敢于对书本质疑,教师应给予表扬和鼓励。二是善于引导学生多问,语文课上,不单单教几个生字,会写几个新词,在小学语文教材中,无论是诗还是儿歌,还是短文等,精选篇目都是儿童喜欢的精品,对于渴求知识的学生来说,都有无数个为什么,教师可以从表象到内容,逐一引导,循循善诱,引导学生通过读书,讨论,请教,或实验,通过学生动手、动脑、动口,探究出自己的答案,以此培养学生的兴趣和爱好,同时,也培养学生对事物探究的激情。
三、展开合理的想象,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
学生的想象力的培养,对创造性思维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意义,任何创造都离不开想象。爱因斯坦曾经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的源泉。”。在小学语文教材上,精选的优美篇目,配有插图,在培养学生想象能力方面,都有着其他学科不可比拟的优势。要培养这生想象力,教师首先要打破传统的教育观念,树立新的教育理念,从僵硬的教学模式中解放出来,打破那种教师牵着学生的鼻子转。课堂始终是课文到课文,视野狭窄,活动在地狭小,缺乏时代活水的教学思路。此外,我们还要从浅层的内容剖析中解脱出来。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课文只是个例子。就是告诉我们,以课文为范例,教会学生学习的规律和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不能统统由教师包办,应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再者,培养这生的思维想象,我们应当构建大语文教育观,从狭小的课堂中走出来,构建课内、外结合,学校、家庭、社会沟通的、学科间融会的教育体系。教师应善于引导学生把课堂教学中所学到的知识,掌握的方法,运用于广阔的语文天地中,促进知识的迁移,语文能力的提高。
例如:教学第十二册《詹天佑》一课时,教师借助詹天佑的铜像图,引导学生说话,从中整理出对第一课时的认识。接着启发学生读课文,寻找詹天佑伟大形象,并选其一,再读课文相关部分,展开想象尝试将自己的阅读感受化做各自喜欢的表达。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精神世界和内在感受,有着不同于他人的观察、思考和解决问题的方式。学生采用小组合作学习的方式分别用编故事、演课本剧、创作歌曲等形式把詹天佑的形象栩栩如生地展现在大家面前。所以,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善于抓住机会,给学生的想象插上翅膀,让他尽情翱翔。
四、重视学生的自信心,培养学生的创新品质
自信心是聪明的儿童必不可少的性格特征。具有创造能力的前提是有足够的自信,而自卑则会扼杀创造精神。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应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努力营造民主氛围。课堂上给学生创造愉悦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各抒己见,说出自己的发现,有利于学生自信心的培养。
二要努力发现学生的优点、长处,多鼓励、表扬,使学生看到自己的“闪光点”,体验到成功的乐趣,始终让学生保持积极的心态,捕捉学生的敏感区。实践证明:学习最大的乐趣在于经过努力后享受到成功的喜悦。在教学中,教师要特别注意因生施教,对不同的学生采取不同的要求,排除他们学习的种种心理障碍,让所有的学生都有成功的机会。
三是不要打击学生的自信心。让学生始终感到我能行,要引导学生用自己的眼光看问题,不随波逐流,敢想别人未曾想,说别人未曾说。作家张抗抗在题为《什么时候开始都行》一文中谈到她儿子的成长过程。那孩子一直功课平平,无任何特长,后来在学习外语方面树立起信心,从此走上成功之路。在孩子长长的成长过程中,也正如张抗抗所言:什么时候都行。只要孩子重新拾回了信心,他就会走向成功。在竞争的某个环节上的失利,只是暂时的。教师和家长给予学生引导,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竞争态度,充分相信自己,学会放松自己的方法,以平静自如的心情投入竞争。正确地评估那些暂时性失利,不让一时的失利挫败自己的自信心。
培养学生的自信心,是创新能力的情感基础,教师千万不能忽视。
参考文献:
[1]江泽民《江泽民文选》〔A〕.2003-11
[2]《中国教育导报》〔N〕.中国教育导刊杂志社.2006-12-15
[3]《小学语文课程标准》〔A〕.2005-10-19
[4]陶行知.《陶行知教育文选》1981
[5]叶圣陶.《叶圣陶语文教育论集》1980-08-01
[6]张抗抗.《什么时候开始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