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继承和弘扬五四精神,树立和宣传当代新疆青年优秀典型,引导和激励新疆各族青年为建设繁荣富裕和谐稳定的美好新疆做出积极贡献,5月3日,自治区团委、自治区青联授予陈林等14名同志为第十三届“新疆青年五四奖章”。次日,兵团团委、兵团青联再次授予陈林等同志“兵团青年五四奖章”。陈林等同志是新疆各族青年中杰出的代表,他们的奋斗历程和先进事迹彰显了新时期新疆青年的优秀品格、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他们是新疆各族青年的青春榜样和学习楷模。
陈林1998年7月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在天业节水公司,当了一名车间工人。陈林没想到自己的工作就是搬运塑料管材和打扫卫生,这种巨大的反差把他毕业前的所有美好憧憬顷刻间全部击碎了。那时和他一同进厂下车间的几名大学生, 在厂里干了没多久,大多都离开了,最后走的一名同学临走时也对他说:“这里不适合我们,你也走吧。”令大家没有想到的是陈林在天业一干就是十几年。刚工作的陈林和天业老员工们一起,打过井、架设过电线、开过拖拉机、承包过甜菜地,和兵团老一辈们一样开荒种地,这些锻炼了他艰苦创业的坚强意志。
2001年初,天业提出节水技术走出国门的战略,令人意外的是才工作两年半的陈林因工作表现突出被任命为中塔滴灌项目组组长,在专家组成员中,陈林年龄最小,和白发苍苍的60多岁的天业专家顾问共事。第一次出国,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体会到巨大的压力和责任,更没有想到在国外服务一次就是3年时间,他首先遇到的障碍就是语言关,为更好地和塔方人员交流,他每天白天到项目地施工,晚上减少睡眠时间学习俄语,“岁月莫从闲里过,成功须向勤中求”,第3个月时,他已经可以不用带翻译开展工作了,这让塔方的专家非常惊诧。该项目的顺利实施,使陈林在节水事业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的才能得到充分展示,也为他以后开拓国际节水市场业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1年9月,天业的项目上升为了国家项目,2002年和2004年,他又先后两次担任中国援助塔国节水项目专家组组长,和团队一起出色地完成了援外项目。
2003年天业工程中心升级为国家级工程中心,陈林被任命为中心国际合作研发部部长,为了开拓国际市场,他提出以培训为切入点,从2004年开始,连续6年承办了包括巴基斯坦在内的7期国际节水灌溉培训班,天业是科技部首个走出国门的赴境外办班的公司,所做的开创性工作被科技部写成典型材料报送到国务院。通过这个平台,天业在国外9个国家建立了技术示范基地,并在13个国家累计推广应用面积超过10万亩。
膜下滴灌与水稻种植相结合,在世界范围均没有现成技术可借鉴,尚属首创。2002年,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天业集团视察节水器材生产车间时提出:“能否种植滴灌水稻?”这一大胆的提法,引起了新疆天业领导的重视。后来,公司领导让陈林担任膜下滴灌水稻课题组组长,带领膜下滴灌水稻课题组成员,秉承天业“团结、奉献、拼搏、创新”的企业文化和不達目的不罢休的钉子精神,一直努力攻克。
课题组在天业农业研究所连续五年引进纬度相近、气候条件相似的日本、东北、宁夏、伊犁等多个地方的300多个品种进行品种生育期、产量的小区比较实验,密集的观察、记录、分析,像国家队精心地选拔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一样,技术人员认真研究不同品种出苗、分蘖、抽穗、灌浆等不同发育阶段的表现和显示的潜力。田间宛如当年诸葛武侯摆的“八阵图”,形成一道非常别致的景观:一支支编了号的标志牌排列成行,经过一年又一年的严格的遴选和耐心的“驯化”,最终天业筛选出适宜新疆膜下滴灌栽培、稳产、耐旱、耐盐碱、品质好的3个品种。
2008年,经过了前几年的磨练,陈林与他的团队感到比以前底气更足了,决定放大“步幅”,将播种面积扩大到20亩。最后试验田里的单产达到了414公斤。
2009年,他们的“主战场”从农研所转移到了天业化工生态园,播种面积猛然扩大了二十倍,变成400亩。每逢春播,课题组全体成员可谓披星戴月,天不亮就将所有准备工作完毕,“只能人等拖拉机,不能让拖拉机等人”。为了提高播种质量,所有的人都学会了调试播种机,最后大家熟练到单单看播种机后面的薄膜、滴灌带的铺设情况便能判断出是哪一块出现了问题。刚来的大学生曾因长时间跟在播种机后观察大腿根部都磨烂了,当天晚上洗澡的时候皮肤已经和短裤粘在一块。即便如此,第二天他依旧咬牙跟着播种机作业。大家有时连轴转,一口气干上四五个小时,甚至头天接班直到第三天傍晚才交班。饿了就啃口干馍或泡碗方便面。地边有座铁皮房,就是他们困极了的时候合一合眼皮的地方。三伏天,铁皮房内的气温高达四十多度,变成了一个蒸笼,还要承受苍蝇和蚊子的轮番“轰炸”,对于这样的苦,大家甘之如饴,没有一个“逃兵”。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通过课题组的八年攻坚克难,膜下滴灌水稻技术取得了突破。2009年,该技术通过兵团科技局的科技成果鉴定,测产为平均亩产739.0公斤,专家一致认为该技术节水65%,技术上实现了跨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为了进一步提高产量和稻米品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膜下滴灌水稻研究水平,农研所引进一名农学博士,专门负责稻米品质的研究和膜下滴灌水稻实验室的建设,通过减小滴施肥料的pH值、增加有机肥的滴施,控制N肥的总施入量等一系列措施,膜下滴灌水稻的品质得到大幅的提高,口感也越来越好。2012年9月,兵团科技局对20亩膜下滴灌水稻示范地进行测产,平均单产836.9公斤/亩,经专家讨论具有冲击更高产量的潜力。目前,该技术在疆内昌吉、精河、伊犁,内地宁夏、江苏、黑龙江农垦等地累计建立5000亩示范基地,为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应。
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奋斗,膜下滴灌水稻技术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2011年2月,该技术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授权;4月,该技术成功申请了国家“863”课题《主要粮食作物滴灌关键技术与装备》。2012年,该技术荣获新疆自治区发明专利一等奖和全国专利优秀奖。2013年,该技术获新华社全媒体举办的“发现中国创造力”大奖。膜下滴灌水稻技术也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以及同行专家的认可和高度评价。2009年6月,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到天业膜下滴灌水稻示范基地参观,在饶有兴致地看完示范地后,习近平说“袁隆平提供的是品种,你们提供的是一种栽培方法”。能和杂交水稻之父相提并论,是对天业工作高度的肯定和评价,天业所有的辛勤付出都是值得的。2012年8月,110余名领导、院士、专家到天业膜下滴灌水稻示范田参观,高度赞扬该技术所取得的突破性成果,并建议不断更新培育新品种,为高效农业做出更大更新的贡献。
在工作中,陈林始终把自己当作课题组成员的挚友;对项目组的每个人,在工作上全力支持,生活上悉心关照,技术上“全方位开放”。在平时的工作中,他总是以身作则,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曾多次被天业集团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由他主持、参与的各级科研项目共30余项,共申请国拨资金总额超过3000多万元。他还发表论文30余篇,并参编6本著作和培训教材,获专利6项,制定行业及地方标准6个,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师市级科技进步奖5项,还被评为“兵团学术技术带头人”,获“兵团青年科技进步奖”、“优秀科技特派员等称号”。(刘万青)
陈林1998年7月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在天业节水公司,当了一名车间工人。陈林没想到自己的工作就是搬运塑料管材和打扫卫生,这种巨大的反差把他毕业前的所有美好憧憬顷刻间全部击碎了。那时和他一同进厂下车间的几名大学生, 在厂里干了没多久,大多都离开了,最后走的一名同学临走时也对他说:“这里不适合我们,你也走吧。”令大家没有想到的是陈林在天业一干就是十几年。刚工作的陈林和天业老员工们一起,打过井、架设过电线、开过拖拉机、承包过甜菜地,和兵团老一辈们一样开荒种地,这些锻炼了他艰苦创业的坚强意志。
2001年初,天业提出节水技术走出国门的战略,令人意外的是才工作两年半的陈林因工作表现突出被任命为中塔滴灌项目组组长,在专家组成员中,陈林年龄最小,和白发苍苍的60多岁的天业专家顾问共事。第一次出国,第一次坐飞机,第一次体会到巨大的压力和责任,更没有想到在国外服务一次就是3年时间,他首先遇到的障碍就是语言关,为更好地和塔方人员交流,他每天白天到项目地施工,晚上减少睡眠时间学习俄语,“岁月莫从闲里过,成功须向勤中求”,第3个月时,他已经可以不用带翻译开展工作了,这让塔方的专家非常惊诧。该项目的顺利实施,使陈林在节水事业技术岗位和管理岗位的才能得到充分展示,也为他以后开拓国际节水市场业务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01年9月,天业的项目上升为了国家项目,2002年和2004年,他又先后两次担任中国援助塔国节水项目专家组组长,和团队一起出色地完成了援外项目。
2003年天业工程中心升级为国家级工程中心,陈林被任命为中心国际合作研发部部长,为了开拓国际市场,他提出以培训为切入点,从2004年开始,连续6年承办了包括巴基斯坦在内的7期国际节水灌溉培训班,天业是科技部首个走出国门的赴境外办班的公司,所做的开创性工作被科技部写成典型材料报送到国务院。通过这个平台,天业在国外9个国家建立了技术示范基地,并在13个国家累计推广应用面积超过10万亩。
膜下滴灌与水稻种植相结合,在世界范围均没有现成技术可借鉴,尚属首创。2002年,原国务院副总理李岚清在天业集团视察节水器材生产车间时提出:“能否种植滴灌水稻?”这一大胆的提法,引起了新疆天业领导的重视。后来,公司领导让陈林担任膜下滴灌水稻课题组组长,带领膜下滴灌水稻课题组成员,秉承天业“团结、奉献、拼搏、创新”的企业文化和不達目的不罢休的钉子精神,一直努力攻克。
课题组在天业农业研究所连续五年引进纬度相近、气候条件相似的日本、东北、宁夏、伊犁等多个地方的300多个品种进行品种生育期、产量的小区比较实验,密集的观察、记录、分析,像国家队精心地选拔参加奥运会的运动员一样,技术人员认真研究不同品种出苗、分蘖、抽穗、灌浆等不同发育阶段的表现和显示的潜力。田间宛如当年诸葛武侯摆的“八阵图”,形成一道非常别致的景观:一支支编了号的标志牌排列成行,经过一年又一年的严格的遴选和耐心的“驯化”,最终天业筛选出适宜新疆膜下滴灌栽培、稳产、耐旱、耐盐碱、品质好的3个品种。
2008年,经过了前几年的磨练,陈林与他的团队感到比以前底气更足了,决定放大“步幅”,将播种面积扩大到20亩。最后试验田里的单产达到了414公斤。
2009年,他们的“主战场”从农研所转移到了天业化工生态园,播种面积猛然扩大了二十倍,变成400亩。每逢春播,课题组全体成员可谓披星戴月,天不亮就将所有准备工作完毕,“只能人等拖拉机,不能让拖拉机等人”。为了提高播种质量,所有的人都学会了调试播种机,最后大家熟练到单单看播种机后面的薄膜、滴灌带的铺设情况便能判断出是哪一块出现了问题。刚来的大学生曾因长时间跟在播种机后观察大腿根部都磨烂了,当天晚上洗澡的时候皮肤已经和短裤粘在一块。即便如此,第二天他依旧咬牙跟着播种机作业。大家有时连轴转,一口气干上四五个小时,甚至头天接班直到第三天傍晚才交班。饿了就啃口干馍或泡碗方便面。地边有座铁皮房,就是他们困极了的时候合一合眼皮的地方。三伏天,铁皮房内的气温高达四十多度,变成了一个蒸笼,还要承受苍蝇和蚊子的轮番“轰炸”,对于这样的苦,大家甘之如饴,没有一个“逃兵”。
不经一番寒彻骨,哪得梅花扑鼻香,通过课题组的八年攻坚克难,膜下滴灌水稻技术取得了突破。2009年,该技术通过兵团科技局的科技成果鉴定,测产为平均亩产739.0公斤,专家一致认为该技术节水65%,技术上实现了跨越,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具有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为了进一步提高产量和稻米品质,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高膜下滴灌水稻研究水平,农研所引进一名农学博士,专门负责稻米品质的研究和膜下滴灌水稻实验室的建设,通过减小滴施肥料的pH值、增加有机肥的滴施,控制N肥的总施入量等一系列措施,膜下滴灌水稻的品质得到大幅的提高,口感也越来越好。2012年9月,兵团科技局对20亩膜下滴灌水稻示范地进行测产,平均单产836.9公斤/亩,经专家讨论具有冲击更高产量的潜力。目前,该技术在疆内昌吉、精河、伊犁,内地宁夏、江苏、黑龙江农垦等地累计建立5000亩示范基地,为发展现代农业、促进农民增收起到了很好的示范效应。
经过多年的努力和奋斗,膜下滴灌水稻技术得到了社会各界的肯定。2011年2月,该技术获得了国家发明专利授权;4月,该技术成功申请了国家“863”课题《主要粮食作物滴灌关键技术与装备》。2012年,该技术荣获新疆自治区发明专利一等奖和全国专利优秀奖。2013年,该技术获新华社全媒体举办的“发现中国创造力”大奖。膜下滴灌水稻技术也得到了党和国家领导以及同行专家的认可和高度评价。2009年6月,时任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到天业膜下滴灌水稻示范基地参观,在饶有兴致地看完示范地后,习近平说“袁隆平提供的是品种,你们提供的是一种栽培方法”。能和杂交水稻之父相提并论,是对天业工作高度的肯定和评价,天业所有的辛勤付出都是值得的。2012年8月,110余名领导、院士、专家到天业膜下滴灌水稻示范田参观,高度赞扬该技术所取得的突破性成果,并建议不断更新培育新品种,为高效农业做出更大更新的贡献。
在工作中,陈林始终把自己当作课题组成员的挚友;对项目组的每个人,在工作上全力支持,生活上悉心关照,技术上“全方位开放”。在平时的工作中,他总是以身作则,起到模范带头作用,曾多次被天业集团授予“先进工作者”称号,由他主持、参与的各级科研项目共30余项,共申请国拨资金总额超过3000多万元。他还发表论文30余篇,并参编6本著作和培训教材,获专利6项,制定行业及地方标准6个,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6项,师市级科技进步奖5项,还被评为“兵团学术技术带头人”,获“兵团青年科技进步奖”、“优秀科技特派员等称号”。(刘万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