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68年1月29日,经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中央文革小组批准,河北省省会由保定迁至石家庄。1968年2月3日,河北省革命委员会在石家庄市成立,主任李雪峰,第一副主任刘子厚。
当时,革委会办事机构很小,设办事组、秘书组、政治部和生产指挥部。工作人员共80名(不包括工勤服务人员),由华北局、北京军区、河北省直、河北省军区各抽调20名,我是从华北局机关来的20人之一,被分配到政治部组织组工作,1969年2月担任组织组副组长。1973年5月,撤销革委会政治部,到省委组织部组织处,先后任副处长、处长。我在省革委政治部、省委组织部近8年时间,主要做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坚持机关工作,包括参与抽调地(市)、县领导干部进学习班,解放在“文化大革命”中受过批判的领导干部站出来工作;通过预批地(市)、县党代会选举领导班子成员,让更多的老干部站出来工作。
二是在省革委、省委召开的重要会议上,起草文件,编写会议简报。
三是参加人代会、党代会、群团会、观光团队的筹备组织工作,负责选举投票的具体事宜。
四是在省革委、省委主要领导同志点上,蹲点调查研究,摸索和提供点上的经验,指导全省面上工作的开展。
其中,蹲点工作让我受益匪浅。1969年秋,蹲点正定县,探索总结“文革”后如何组建新县委。这在全省是第一家。1971年10月到1972年5月,蹲点正定县宋营公社宋营村,向群众传达“9·13”林彪叛国出逃事件,批判林彪谋害毛主席、反党叛国罪行。整顿提高基层领导班子,搞好集体经济。1972年冬,蹲点栾城县娄底公社邵家庄,向群众传达、解释毛主席致江青一封信,批判陈伯达一伙鼓吹的天才论。整顿基层领导班子,搞好当前生产。1973年秋后,蹲点晋县元头公社雷陈村,传达党的“十大”精神,整顿农村基层领导班子,搞好当前生产。
其中在宋营村蹲点时,有件事情让我印象深刻。这个村的第三生产队队长,旧社会家里穷,给地主扛长活累弯了腰,人们不叫他的名字,都喊他“罗锅队长”。他为人忠厚,办事耿直,处处带头,但有时工作方法简单、生硬,嘴里不干净,别人接受不了。可他领导的生产队,生产搞得好,对国家贡献大,集体家底厚,社员分红多。就因为说话难听,得罪人多,年终改选队长,对他的功过是非没有进行实事求是地分析和评价,几个人一嘀咕,他落选了。换上来的队长是个“老好人”,活的不敢捉,死的不敢拿,谁想干啥就干啥。社员出工不出力,出力不出活儿。人糊弄地,地不多产粮。一年下来,粮棉油全减产,对国家贡献少,集体储备少,社员分配也少。这时,不少人觉悟了,给这个“老好人”队长画了一个像,称他是“钢盔队长”,戏言“头戴钢盔(掉片树叶怕砸脑袋)肩扛锨(和稀泥),堵着耳朵(听见装着没听见)合着眼(看见装着没看见)”。年终改选队长时,社员们说,再叫他当队长,咱们还得是磨眼里插旗杆——摆大轴(更挨饿)。选谁好呢?大家挑来挑去,比来比去,又选了“罗锅”当队长。“罗锅”上台后,继续发扬过去的长处和优点,克服缺点,有事同大家商量,吸取正确意见,结果又把生产搞上去了。后来,人们总结“罗锅队长”一上一下的经验教训,编出三句顺口溜挂在嘴边:“罗锅在,骂罗锅;罗锅下台,想罗锅;今年还得选罗锅。”这个小故事说明了基层干部的重要,特别是选准一个好的带头人更为重要。从“骂罗锅”到“想罗锅”再到“选罗锅”,反映了群众是真心实意渴望有一个好的带头人,而好的带头人才能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这也让我认识到,搞好农村基层领导班子的整顿和选举工作非常重要。这是关键的一步,也是最难搞的一步,搞好了,上下左右皆大欢喜;搞砸了,后患无穷。一些村子闹不团结甚至宗派严重,无不与历次运动中在这方面的遗留问题有关。在农村推行“大包干”以前集体生产劳动的时候,每到秋末冬初,基层干部便开始“撂挑子”,县、社(公社)着手“扶班子”,几乎形成一种规律,成为县、社领导非常焦虑的问题,不得不下很大气力解决。在这个节骨眼上,社员中流传着“算盘一响,该换队长”;基层干部也说什么“年年有一冬,冬冬要整风,不是作检讨,就是挨批评”。毛病大的人估量自己落选,就来个破桌子先出腿——躺倒不干(不是你不叫我干而是我不干了);好干部估计自己下不了台,也得“老太太坐新轿——再抬抬(选举选举)”,免得落个“当官有瘾”的嫌疑。
在这种情况下,领导者的头脑必须清醒,处事慎重,处处体现党的干部政策。既要保护群众的热情,又不能挫伤基层干部的积极性,更不能影响当前生产和各项工作的开展。怎么办?我自己在点上的做法和体会,是分四步进行。第一步,反反复复向广大群众和干部讲清楚建立一个好的领导班子的极端重要性,阐明与自己切身利害的密切关系,克服那种认为建班子是上级的事,与己无关的想法和认识。常言说得好:“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经过艰苦的工作,使群众认识到“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吃稀的,吃稠的,全看领头的”的重要性。同时,要讲清“多换思想少换人”的道理,保持干部的相对稳定,不然的话,“老李换老张,越换越不强”。灯不拨不亮,理不说不透。群众明白了真理,有了积极性,事情就好办了。第二步,广泛发动群众(不是少数人),实事求是,一分为二,民主总结工作(主要是过去一年或者近几年),既讲“走麦城”,更要唱“过五关斩六将”,成绩摆够,缺点说透,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不扩大,也不缩小。这样,就摆得具体、透彻、彻底。干了工作、做出成绩的干部心里热乎乎的,扬眉吐气,觉得自己的劲没白费;没有好好干或者毛病多的干部感到脸上无光,头顶冒汗。功过是非,“小葱拌豆腐”—— 一清二白,干部、社员都服气。第三步,掌握“紧烧火,慢揭盖”的策略,划分若干群众小组,反复酝酿,挑选自己的当家人。经过几上几下,好中选优,把大多数人公认的那些“品德好、不贪沾,处事公道;有能力,会指挥,肯为大伙儿卖力气;作风民主,遇事与大家商量”的人确定下来,作为新班子的候选人。这当中,如果有群众真心拥护而本人(或家庭)不愿意干的,要耐心做通工作,使其当选后愉快接班上任;如本人实心愿意干又怕落选,表面上一再表态不干,群众又不拥护的,则“就坡下驴”,尽量缩小消极面。第四步,举行隆重而热烈的选举仪式,让群众(党员)充分行使民主权利。选举办法民主商定,可以票选,也可以摆碗投豆。要民主举荐监票人、发票人、唱票人、计票人(候选人及其家属不能当)。仪式越隆重,程序越严谨,选民越重视,就越能体现公开、公平、公正原则。这样群众感到行使了自己的权利,投下神圣的一票;当选者感到光荣,有后盾支持,行使指挥权理直气壮,工作好开展。我深深体会到,好干部不怕选举,好干部也落选不了。问题的关键在于,正确引导,相信群众,每一步都要把工作做细,不可以掉以轻心。
通过较长时间的基层蹲点,在省革委、省委主要领导同志亲自指导下,我得到了实际锻炼,提高了政治水平和驾驭全局的工作能力,学到了如何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特别是增强了密切联系群众的自觉性,加深了与群众的亲密感情,为自己以后走上高一层领导岗位,积累了经验、锻炼了能力,这是我进步最快的时候之一。可以说,时间宝贵,机会难得,而我自己也确实兢兢业业、尽心尽责,死死盯在点上,全力以赴了。
作者:河北省人大常委会离休干部
(责编/梁晓娟)
当时,革委会办事机构很小,设办事组、秘书组、政治部和生产指挥部。工作人员共80名(不包括工勤服务人员),由华北局、北京军区、河北省直、河北省军区各抽调20名,我是从华北局机关来的20人之一,被分配到政治部组织组工作,1969年2月担任组织组副组长。1973年5月,撤销革委会政治部,到省委组织部组织处,先后任副处长、处长。我在省革委政治部、省委组织部近8年时间,主要做了四个方面的工作:
一是坚持机关工作,包括参与抽调地(市)、县领导干部进学习班,解放在“文化大革命”中受过批判的领导干部站出来工作;通过预批地(市)、县党代会选举领导班子成员,让更多的老干部站出来工作。
二是在省革委、省委召开的重要会议上,起草文件,编写会议简报。
三是参加人代会、党代会、群团会、观光团队的筹备组织工作,负责选举投票的具体事宜。
四是在省革委、省委主要领导同志点上,蹲点调查研究,摸索和提供点上的经验,指导全省面上工作的开展。
其中,蹲点工作让我受益匪浅。1969年秋,蹲点正定县,探索总结“文革”后如何组建新县委。这在全省是第一家。1971年10月到1972年5月,蹲点正定县宋营公社宋营村,向群众传达“9·13”林彪叛国出逃事件,批判林彪谋害毛主席、反党叛国罪行。整顿提高基层领导班子,搞好集体经济。1972年冬,蹲点栾城县娄底公社邵家庄,向群众传达、解释毛主席致江青一封信,批判陈伯达一伙鼓吹的天才论。整顿基层领导班子,搞好当前生产。1973年秋后,蹲点晋县元头公社雷陈村,传达党的“十大”精神,整顿农村基层领导班子,搞好当前生产。
其中在宋营村蹲点时,有件事情让我印象深刻。这个村的第三生产队队长,旧社会家里穷,给地主扛长活累弯了腰,人们不叫他的名字,都喊他“罗锅队长”。他为人忠厚,办事耿直,处处带头,但有时工作方法简单、生硬,嘴里不干净,别人接受不了。可他领导的生产队,生产搞得好,对国家贡献大,集体家底厚,社员分红多。就因为说话难听,得罪人多,年终改选队长,对他的功过是非没有进行实事求是地分析和评价,几个人一嘀咕,他落选了。换上来的队长是个“老好人”,活的不敢捉,死的不敢拿,谁想干啥就干啥。社员出工不出力,出力不出活儿。人糊弄地,地不多产粮。一年下来,粮棉油全减产,对国家贡献少,集体储备少,社员分配也少。这时,不少人觉悟了,给这个“老好人”队长画了一个像,称他是“钢盔队长”,戏言“头戴钢盔(掉片树叶怕砸脑袋)肩扛锨(和稀泥),堵着耳朵(听见装着没听见)合着眼(看见装着没看见)”。年终改选队长时,社员们说,再叫他当队长,咱们还得是磨眼里插旗杆——摆大轴(更挨饿)。选谁好呢?大家挑来挑去,比来比去,又选了“罗锅”当队长。“罗锅”上台后,继续发扬过去的长处和优点,克服缺点,有事同大家商量,吸取正确意见,结果又把生产搞上去了。后来,人们总结“罗锅队长”一上一下的经验教训,编出三句顺口溜挂在嘴边:“罗锅在,骂罗锅;罗锅下台,想罗锅;今年还得选罗锅。”这个小故事说明了基层干部的重要,特别是选准一个好的带头人更为重要。从“骂罗锅”到“想罗锅”再到“选罗锅”,反映了群众是真心实意渴望有一个好的带头人,而好的带头人才能受到广大群众的拥护和爱戴。
这也让我认识到,搞好农村基层领导班子的整顿和选举工作非常重要。这是关键的一步,也是最难搞的一步,搞好了,上下左右皆大欢喜;搞砸了,后患无穷。一些村子闹不团结甚至宗派严重,无不与历次运动中在这方面的遗留问题有关。在农村推行“大包干”以前集体生产劳动的时候,每到秋末冬初,基层干部便开始“撂挑子”,县、社(公社)着手“扶班子”,几乎形成一种规律,成为县、社领导非常焦虑的问题,不得不下很大气力解决。在这个节骨眼上,社员中流传着“算盘一响,该换队长”;基层干部也说什么“年年有一冬,冬冬要整风,不是作检讨,就是挨批评”。毛病大的人估量自己落选,就来个破桌子先出腿——躺倒不干(不是你不叫我干而是我不干了);好干部估计自己下不了台,也得“老太太坐新轿——再抬抬(选举选举)”,免得落个“当官有瘾”的嫌疑。
在这种情况下,领导者的头脑必须清醒,处事慎重,处处体现党的干部政策。既要保护群众的热情,又不能挫伤基层干部的积极性,更不能影响当前生产和各项工作的开展。怎么办?我自己在点上的做法和体会,是分四步进行。第一步,反反复复向广大群众和干部讲清楚建立一个好的领导班子的极端重要性,阐明与自己切身利害的密切关系,克服那种认为建班子是上级的事,与己无关的想法和认识。常言说得好:“人无头不走,鸟无头不飞。”经过艰苦的工作,使群众认识到“给钱给物,不如建个好支部”“吃稀的,吃稠的,全看领头的”的重要性。同时,要讲清“多换思想少换人”的道理,保持干部的相对稳定,不然的话,“老李换老张,越换越不强”。灯不拨不亮,理不说不透。群众明白了真理,有了积极性,事情就好办了。第二步,广泛发动群众(不是少数人),实事求是,一分为二,民主总结工作(主要是过去一年或者近几年),既讲“走麦城”,更要唱“过五关斩六将”,成绩摆够,缺点说透,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既不扩大,也不缩小。这样,就摆得具体、透彻、彻底。干了工作、做出成绩的干部心里热乎乎的,扬眉吐气,觉得自己的劲没白费;没有好好干或者毛病多的干部感到脸上无光,头顶冒汗。功过是非,“小葱拌豆腐”—— 一清二白,干部、社员都服气。第三步,掌握“紧烧火,慢揭盖”的策略,划分若干群众小组,反复酝酿,挑选自己的当家人。经过几上几下,好中选优,把大多数人公认的那些“品德好、不贪沾,处事公道;有能力,会指挥,肯为大伙儿卖力气;作风民主,遇事与大家商量”的人确定下来,作为新班子的候选人。这当中,如果有群众真心拥护而本人(或家庭)不愿意干的,要耐心做通工作,使其当选后愉快接班上任;如本人实心愿意干又怕落选,表面上一再表态不干,群众又不拥护的,则“就坡下驴”,尽量缩小消极面。第四步,举行隆重而热烈的选举仪式,让群众(党员)充分行使民主权利。选举办法民主商定,可以票选,也可以摆碗投豆。要民主举荐监票人、发票人、唱票人、计票人(候选人及其家属不能当)。仪式越隆重,程序越严谨,选民越重视,就越能体现公开、公平、公正原则。这样群众感到行使了自己的权利,投下神圣的一票;当选者感到光荣,有后盾支持,行使指挥权理直气壮,工作好开展。我深深体会到,好干部不怕选举,好干部也落选不了。问题的关键在于,正确引导,相信群众,每一步都要把工作做细,不可以掉以轻心。
通过较长时间的基层蹲点,在省革委、省委主要领导同志亲自指导下,我得到了实际锻炼,提高了政治水平和驾驭全局的工作能力,学到了如何做好群众工作的本领,特别是增强了密切联系群众的自觉性,加深了与群众的亲密感情,为自己以后走上高一层领导岗位,积累了经验、锻炼了能力,这是我进步最快的时候之一。可以说,时间宝贵,机会难得,而我自己也确实兢兢业业、尽心尽责,死死盯在点上,全力以赴了。
作者:河北省人大常委会离休干部
(责编/梁晓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