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幽探秘品虎街

来源 :大理文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ndy_w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揽在石洞寺大峡谷旁半山腰中的虎街,得益于茶马古道文化和彝族母虎文化的氤氲,半个多世纪以来安逸静卧在哀牢山变幻的云雾里,散发着若隐若现的古老光辉。面对虎街,雨天或晴天,激情或闲适,随意一种角度去亲近它,品读它,感悟它,皆能进入一种古韵悠长、怡然自得的境界。
  一个细雨蒙蒙的傍晚,我来到了虎街,阴雨中天气有些冷,幽幽漫步在雨幕中。我没有打伞,任由细雨淋湿我的头发。古道上行人稀少,家家户户的门几乎都紧关着,周围显得清冷而寂静。我用镜头轻轻触摸虎街的曾经沧桑和繁华记忆,小心翼翼地俯身拾起虎街旧时繁荣留下的碎片。
  虎街历史:古韵悠长的画卷
  虎街的建村年代如今已无法考证,我们只从能虎街人口传中知道,虎街的前身叫做八家村,是八户大姓人家首先建村立寨的,由于地势险要,太平天国时期李文学起义曾在虎街设过大营,村民们习惯称“红白旗闹事”。
  我国著名民族学家刘尧汉在其《南涧县十二兽历和(母虎日历碑)散记》一文中写道:“在南涧彝族自治县虎街,上世纪初有一座较大的山神庙,在庙下壁的上端绘一只黑色大虎头……则译为《母虎日历》最为恰当。”这为虎街增添了一丝神秘。
  从南涧县志和有关文史资料里,我知道虎街位于滇西南无量山中大理白族自治州南涧彝族自治县宝华镇的一个平缓的小山坡上,距南涧城40多公里,距景东安定(鼠街)20多公里,明清时叫“文虎镇”。民国时改称“蒙乐镇”,新中国成立后才改名“虎街”。早先景东、思茅等地的茶商、烟商和大理、丽江等地的盐商、碱商以及丝绸商人都要在此相遇、歇脚,虎街顺其自然地成为了古道上的繁华小镇。彝族母虎文化、马帮文化、古商贸文化、传统饮食文化和佛教为主的宗教文化在此地碰撞交融,周围石洞寺、土主庙、城隍庙、锁水阁等寺庙错落有致,曾一度繁华驰名,有“小上海”之美称。
  亲临实地,打开随身携带的云南省交通地图,发现南涧是茶马古道滇藏线上的必经之路,是整个茶马古道庞大交通网络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从西双版纳、临沧(云县)、普洱(景东)过南涧、巍山到大理,一路北上丽江、迪庆,进入西藏,延伸人不丹、尼泊尔、印度境内,直到西亚。此路线必经宝华的石洞寺、虎街、阿克塘、秧草塘、蔑笆哨等村。
  虎街记忆:马帮带来的繁荣
  据虎街人李富先生回忆,虎街街场有正街和后街之分。后街在正街两侧,与正街有一排店面相隔。相对正街较窄,并与正街向两边延伸,有横街与正街相通连。正街为主街场,也是古道通道,宽敞的明亮石板路依山而建,街面沿着古道向两端延伸,两侧古屋店铺林立,中间青石板路面整洁透亮。位于东西两头的门楼昼夜有人把守。每天都有南来北往的马帮商贾从这里经过,或扎脚留宿,有的甚至在这里安家做起买卖。
  最让李富先生难忘的莫过于那些穿着长袍腰胯大刀的藏族马帮和身穿黄色服式,肩扛筒炮枪的商贾驮队,匆匆忙忙地来,匆匆忙忙地去的背影。那时还是孩子的他们最高兴的事莫过于趁大人招待客人的空档,去帮马帮锅头放马,或卖青草给马帮锅头喂马,天黑后还能在马驮下捉迷藏。
  这个石洞寺大峡谷半山腰的村落,因为络绎不绝的马帮而热闹非凡,也因为马帮的消失而落寞平静。村中老人讲,上世纪五十年代以后,马帮就“远去不回”了。“我也记不清马帮是何时没有了。可我还记得7岁多时,家中经常住马帮,赶马人穿着土布衣服,进院后自己架起铜锅煮饭吃,而茶叶粮食等货物就摆在院落中,有时还让我们喝他们打的酥油茶。”71岁的蒋正国老人对当年的往事印象深刻。他回忆起来自西藏的身背长枪腰挂长刀的藏族人的马帮,40多匹马驮着茶叶,伴着叮当的铃声和哒哒的马蹄声从村中石板铺就的路上经过,很是热闹!
  虎街印象:“生活在别处”的古镇
  细雨中,幸运地邂逅名叫陈加生的大叔,他热心做起我们的向导。跟随这位向导,我走遍了虎街的街街巷巷。行走中发现虎街路不长,从村心贯通两头,不足一千米,这是典型的老街子,古屋连排伫立在石板路的两旁,屋子都是前为店铺后是住院,大多的铺面都紧闭着,几个老人零落地坐在自家门口聊天,孩子成群在一旁玩耍。即便我们从几家敞开的铺面里好奇地闯人,见惯世面的虎街人并没有因为我们的贸然造访而失礼,依然礼貌地邀请我们。移步换景,家家户户大门上的门神,古老的八仙桌、牌匾,俨然步人虎街市井风俗画卷,或身临茶马古市遗迹,优哉游哉,仿佛“生活在别处”,而浑然不知今是何世。
  对于村中的古道。虎街人是有更多理解或倾注了更多情感的。虎街的路宽约四米,是由青石板和大小、形状、色彩各异的小石块铺成的,路的中间有宽60公分,长1米到2米不等的方形青石板。虎街人称“引马石”夹在虎街的古街、老屋之间,拉开虎街人尘封多年的记忆,那来自西藏的马帮,驮着茶叶,马蹄碰击石板的清脆和马铃儿的悠长仿佛又在耳边响起。
  触摸虎街历史,让虎街人感到骄傲和自豪的东西还很多,随便走进一户人家,客房、马厩的痕迹还依稀可辨,要是遇到家里藏有古字画和当时政府的任命书什么的,他们还会拿出来给你观赏,要是你喜欢价钱合适的话还可以转让给你。
  虎街的古树也很多,古树与古街道一起,诉说着那悠远绵长的往事。虎街的古井也不少,有浴脚井、卧虎井等,听说这些井原先都是提供给马锅头洗浴所用,马帮经过长途跋涉,到了虎街,人困马乏,人马大多都会在此地休整,恢复体力。也有不少古井或是在村后竹林深处,或在房前屋后,或在古道之间。井水清甜可口,它们往往藏于一隅固守清净,如同彝家的小锅酒越陈越香,让人不禁浮想连翩,去追忆虎街昔日的繁荣和喧嚣。
  走进马帮客栈,你可以体验古道上独特的饮食文化和酒文化,大碗喝着纯烈的苞谷酒,品尝着厚厚的大块烟熏腊肉。就着糊辣子醮青菜。再吃上一大碗苞谷饭,那种滋味吃出了彝家的热情和醇厚:饭后,大家围坐在火炉旁。喝着用土罐烤出的一壶酽茶,搂着烟筒抽抽水烟,讲讲沿途遇到的奇闻趣事。惆怅地哼起赶马调。夜深了,酒醉了,忘却了生活的艰辛和路途的劳累,昏昏沉沉地睡去。
  母虎日历碑:尚待解开的谜
  在虎街悠闲散步,我感觉自己如同在浏览岁月这卷沧桑斑斑驳驳的古画。你看,小小的古镇被古寺庙环抱。街两边。古屋飞檐,灰瓦屋顶,一层一层排向远处,若一片古海泛波;不必说建在村里的文星阁和关圣宫。还有村脚悬崖上的石洞寺以及锁水阁、土主庙等。这些庙宇与鳞次栉比土木结构的房屋和周围苍天古木构成一幅气势恢弘的画面。
  虎街土主庙建在古镇古道东北角,这里曾供奉有用彝文书写的清代“母虎日历碑”。此碑正壁上端绘画有一黑色大虎头,象征土主神细奴逻,虎头左下侧依次绘有虎、兔、穿山甲(学名龙鲤)、蛇、马、羊,右下侧依次绘有猴、鸡、狗、猪、鼠、牛,共12兽神图。从碑文记载可知彝族虎崇拜和十二兽历法在当地的广泛使用情况。刘尧汉先生对宝华虎街土主庙“母虎日历碑”进行了较深的调查和研究,并在其主编的《文明中国的彝族十月太阳历》一书中进行细致的记录和阐述。南涧彝族自称“腊倮拔”,腊即虎,倮即龙,拔即人,连起来含义为龙虎的传人,把虎视为万物之神,万兽之王,以神敬之。虎街空五赶六,每逢十二兽神记日的虎、猴日为街天赶集贸易,是古老的十二兽历法在当地使用的见证。民间习惯把虎称作大猫猫,猫街也就成了虎街的昵称。
  “虎”本来是彝族本土崇拜的灵物,虎街张、沈、刘、蒋、李、席等八姓全都是汉族,而周围的村寨几乎全是彝族,虎街汉族的山神庙里却供奉了与本民族无关的灵物,我们在追寻历史的同时,也看见了和谐的民族融合。
其他文献
还是在一个初夏的午后,抵达双廊。  在小镇边摆好车,步行。走在青石板铺就的路上,迎来的是蔓延的绿,行道树全是葱绿的枫树,叶子有五个角,刚发出来的小嫩叶成嫩绿色,如蝴蝶般大小,挂在树梢,嫩绿与油绿的完美结合,甚是好看,远远望去,就像满树的蝴蝶在树尖开会,又如满树繁花灿烂。  古道,老街,小巷,老宅,白族人家,是这里的主要元素。相对现代建筑,我更喜欢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的建筑风格和结构,飞檐,青瓦,
期刊
农 时  种田,历来讲究时令,此之谓农时。什么季节什么节气或日子种什么庄稼或蔬菜,是这个农耕民族几千年流传下来的经验和智慧的结晶。所以,民间有“人误地一时,地误人一季”的警示,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阿公阿婆,割麦插禾”之类的诸多农谚,有“家家打稻趁霜晴”、“一夜连枷响到明”的农忙。  为不误农时,甚至连古代的一些征战,也选在了颗粒归仓的秋后,何况庄稼人?谁要是无端耽误错过了农时,会被长辈责骂
期刊
食物是很重要的。有时太重要了——有的人活着是为了吃饭,而不是为了活下去而吃饭。  ——题记:司各特·萨维吉《简朴生活读本》  难懂的大理  “去大理,就是去往心灵的彼岸和生活的原点。”这话只是听起来很美,但要理解它挺难。  它有麻醉作用,会让人以为传说中大理人不经意和悠闲的气质是超凡脱俗的,与生活现实的细节无关,只要到了大理,就可以永远逃避所有现实的压力,关于大理,信息空间里满是逃离奋斗的逻辑。 
期刊
我的手表  敲响,钟声撤出时间之外  一堵墙,两个监狱  墙内和墙外,一个关着强盗和暗妓  一个关着梦呓者和神经病人  呜咽,鸟雀在鸟雀的骨头上  吹奏它们的自己的歌  时间不断下沉  一个人完成了一半的天堂  就会收获命运  在通往漫漫长夜的路程中  手表,抓紧了我的手腕  并顽固地释放出被人类禁锢的昆虫  钢丝琴弦,一朵被刻意弹奏的音乐之花  我的手表,为所有的事物  做了虚假的苏醒  深夜演
期刊
故乡的云  归去的唯一的方向,是  一首一听到就痒的老歌  一片一望见就疼的云彩  一直抬头望天  不过是让眼泪  不那么地  容易跌落  格桑花  停在露珠上的,那些蝴蝶  被我的喘息惊飞,不一会儿  又在夜空,汇成星河  追梦人  我这就睡了。希望你能入我梦  哪怕是在梦里,你又让我经历一次  分手的疼  月,在哪  我以为,月在我眼里  我以为,月在我杯里  其实,月在天  终于看清,月没在
期刊
在簌簌的冬雨中,我躺在温泉里,一动不动地闭上眼睛。此时,那种温暖托举着我,似一种不知不觉又不可抗拒的力量,把我融入其中,进入浑然忘我的状态。由此,我想我已成了如许的温泉,每一缕漾动的水波都是我醒着的意念。但是,有一个轻软的声音告诉我:“你不是温泉。”转而,我想温泉就是我,因为,我分明感觉到了那份从地壳深处奔涌而出的快乐。但是,那个声音又对我说:“温泉不是你。”  真想让我成为温泉,真想让温泉成为我
期刊
吃过朵祜樱桃,色泽鲜艳,果大汁多味甜;喝过朵祜山泉,回味甘甜;当我知道要到弥渡朵祜时,暗自揣测,朵祜该是古老神奇,有着文化底蕴的村寨。果不出我臆想,朵祜名不虚传,确实如我所想。  朵祜,隐藏在大山深处。初见时的朵祜,在缠绵的秋雨中,如同秀美端庄有内涵的长者,笑纳我们。著名彝族诗人李毕老师,在村口迎候我们,刚见面他就风趣幽默地介绍:“这就是我妈没征得我同意,就把我生下来的地方。”我一听,似乎便感受到
期刊
我不善品茶,也不通茶经,更不懂什么茶道,从无两腋之下习习生风的经验,不過在大理生活了几十年,最难忘的还是过去在大理喝茶的那些旧事。  茶事回忆  最近浏览电视,屏幕上跳出一个广告:“竹叶青 平常心。”我以为是在说茶的,仔细一看,却是“竹叶青”酒的广告词。  何时接触茶?我想应该是我从娘胎里刚出世,还来不及哭,接生婆左手提着我细小的双腿,把我倒吊着;又用她脏兮兮的右手食指,在一个瓷碗里蘸了一串滴滴淌
期刊
在居所正中上方的房顶上安置一只背对院落、面向远方、凝视苍穹,用于避邪纳福、强宅气、镇鬼神的“瓦猫”,是大理地区民间特有的一种民俗。这种用陶土制作、张着大口的瓦猫,造型早已不是现实生活中人们所见的猫,而是一种用夸张手法塑造的面目狰狞而又可爱的神怪。被当地人戏称为“猫福”的郜金福,是云南省大理州鹤庆县金墩乡赵屯村委会北班榜村的第七代瓦猫制作传承人。近年来,在郜金福等人的努力下,鹤庆白族瓦猫也以独具特色
期刊
走进鹤庆松桂古镇,很多思绪就像古镇西边马耳山下的流水汩汩流淌而来,鹤庆松桂骡马交易的热闹场景在渐渐远去的马蹄声中留下了深深的印迹,踏着马蹄窝深深的青石板路,宛若踩着历史的心跳。走进滇藏茶马古道上的鹤庆松桂,就走进了茶马古道上骡马们的温柔梦乡。  沿着青石铺就的老街行走,鹤庆松桂古镇的古铺、马圈、石马槽、古池塘,曾经打制铁质马鞍、马镫、马掌的店铺依稀可见。驻足凝思,滇西最大的骡马交易会辉煌的一页就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