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柳大家文中的“封建”,并不是今天所提的恩格斯“五种社会形态说(原始氏族、古代奴隶制、封建制、资本主义、共产主义)”中的“封建君主专制”,而是一种与郡县制相对立的地方行政制度,意为“封国土建诸侯”,即帝王把天下土地、人民分成许多部分封给诸侯建立邦国——是的,这便是必修一第一课所述的内容——分封制。
柳子厚不愧苏东坡“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的赞叹,他跳出了时代的框局,提出了颇具历史唯物主义色彩的观点:“封建,非圣人意”。他认为封建决不是文王武王一拍脑袋得出的好点子,而是原始人(由于奴隶制度与“封建”相对应,我猜测文中的“彼”指的应该是奴隶社会之前的氏族社会中的原始人)谋求生存,自奉自卫的必然结果,是“势”的作用。柳子厚的想法,已经有了群众观点在其中了。
周朝兴盛于封建。因为封建,诸侯保一地民众平安;因为封建,“中国”的概念由“中原腹地”扩展到“四海之内”;因为封建,“微管仲,吾被发祍左”的民族危机被“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强大侯国解决;因为封建,狄入中原为中山国,华(服章之美)夏(礼仪之大)文明震慑一方。正如教材所言,分封制巩固了西周统治,扩大了疆域,传播了华夏文明。
“末大必折,尾大不掉。”申無宇对楚灵王的劝谏用在“封建”上也极为合适。周朝的衰落也源于分封制。在这一点上我的看法与课本不同,分封制的寿命远比周朝长得多,与其说是分封制随着周王朝的衰落一同被诸侯割据所破坏殆尽,倒不如说是发展得过分强大的分封制反噬了它的推广者——周王朝。据《史记》载,黄帝“监(分治)于万国”,帝尧“合和万国”,大禹化干戈为玉帛,可见分封是一头起源甚早的怪兽,在经历过初生期(原始社会)的弱小后,在西周时代成长为巨兽。只是看中了怪兽的潜力并决定进行培养的周王室再也无法驾驭这只怖人的混乱之兽,于是申侯联合大戎弑幽王于骊山,于是鲁国贵族诛杀宣王指定的鲁国少主,于是楚庄王问鼎轻重,于是郑大夫祝聃箭射桓王,于是三家分晋,田和代齐,无人顾天子权威,于是因帮助东周建都有功而成为分封者的秦襄公的后人诛灭东周。甚至在千古一帝建立郡县制后,分封制依然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时不时再兴风浪。汉时的七国之乱,汉末的诸侯割据,唐时的藩镇作乱,无不有着分封制的不散阴魂作推手。
分封制下,诸侯把封地看作自己的财产(私其土),把封地中的人民看作自己的子女(子其民)。正因如此,诸侯们带着郡县制下的官僚们不见颈背的工作热情投入到对封国的建设中。但也正因如此,分封制的“裂土而治”不符合国家统一的趋势。纵然分封让商汤领诸侯三千灭夏,让西伯领小宗无数灭商,一旦不再符合柳子口中的“势”——人民的意愿、时代的要求,分封制消极的一面便突显出来,使人才在世袭统治不辨贤肖的背景下遭到扼杀,国家不能确保得到治理。
柳宗元笔指“封建”,是为了借古讽今,是有感于境似晚周的唐王朝割据混战的局面,这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要求我们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爱好和平。同时,柳子厚否定了“圣人法天”的违心谬论,一再强调“非圣人之意也,势也”,并肯定人民群众对于社会制度演进的巨大作用,这在古代历史观下是极其难得可贵的。
柳子厚不愧苏东坡“宗元之论出,而诸子之论废矣。虽圣人复起,不能易也。”的赞叹,他跳出了时代的框局,提出了颇具历史唯物主义色彩的观点:“封建,非圣人意”。他认为封建决不是文王武王一拍脑袋得出的好点子,而是原始人(由于奴隶制度与“封建”相对应,我猜测文中的“彼”指的应该是奴隶社会之前的氏族社会中的原始人)谋求生存,自奉自卫的必然结果,是“势”的作用。柳子厚的想法,已经有了群众观点在其中了。
周朝兴盛于封建。因为封建,诸侯保一地民众平安;因为封建,“中国”的概念由“中原腹地”扩展到“四海之内”;因为封建,“微管仲,吾被发祍左”的民族危机被“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强大侯国解决;因为封建,狄入中原为中山国,华(服章之美)夏(礼仪之大)文明震慑一方。正如教材所言,分封制巩固了西周统治,扩大了疆域,传播了华夏文明。
“末大必折,尾大不掉。”申無宇对楚灵王的劝谏用在“封建”上也极为合适。周朝的衰落也源于分封制。在这一点上我的看法与课本不同,分封制的寿命远比周朝长得多,与其说是分封制随着周王朝的衰落一同被诸侯割据所破坏殆尽,倒不如说是发展得过分强大的分封制反噬了它的推广者——周王朝。据《史记》载,黄帝“监(分治)于万国”,帝尧“合和万国”,大禹化干戈为玉帛,可见分封是一头起源甚早的怪兽,在经历过初生期(原始社会)的弱小后,在西周时代成长为巨兽。只是看中了怪兽的潜力并决定进行培养的周王室再也无法驾驭这只怖人的混乱之兽,于是申侯联合大戎弑幽王于骊山,于是鲁国贵族诛杀宣王指定的鲁国少主,于是楚庄王问鼎轻重,于是郑大夫祝聃箭射桓王,于是三家分晋,田和代齐,无人顾天子权威,于是因帮助东周建都有功而成为分封者的秦襄公的后人诛灭东周。甚至在千古一帝建立郡县制后,分封制依然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时不时再兴风浪。汉时的七国之乱,汉末的诸侯割据,唐时的藩镇作乱,无不有着分封制的不散阴魂作推手。
分封制下,诸侯把封地看作自己的财产(私其土),把封地中的人民看作自己的子女(子其民)。正因如此,诸侯们带着郡县制下的官僚们不见颈背的工作热情投入到对封国的建设中。但也正因如此,分封制的“裂土而治”不符合国家统一的趋势。纵然分封让商汤领诸侯三千灭夏,让西伯领小宗无数灭商,一旦不再符合柳子口中的“势”——人民的意愿、时代的要求,分封制消极的一面便突显出来,使人才在世袭统治不辨贤肖的背景下遭到扼杀,国家不能确保得到治理。
柳宗元笔指“封建”,是为了借古讽今,是有感于境似晚周的唐王朝割据混战的局面,这具有鲜明的现实意义,要求我们维护统一,反对分裂,爱好和平。同时,柳子厚否定了“圣人法天”的违心谬论,一再强调“非圣人之意也,势也”,并肯定人民群众对于社会制度演进的巨大作用,这在古代历史观下是极其难得可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