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中国民族器乐与电子音乐的结合经过二十多年的发展,通过中国民族音乐家与中国的电子音乐家们终于初步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是对于这些成果的系统的梳理总结以及理论性研究却十分匮乏。通过对中国民族器乐与电子音乐结合之路的历史发展演进的理论梳理,为今后实践发展提供前行思路。
【关键词】中国民族器乐;电子音乐;结合;历史背景;现状
一、中国民族器乐与电子音乐结合的历史背景
中国传统民族器乐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与文化独特的美学品格,与中国人文化心理结构之间产生着深刻的共鸣。她历经数代音乐家前辈的不断整理、创造,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和独特的韵味,撑起了中国民族音乐的半壁江山。但是,近年来,由于中国民众音乐审美的变化以及传统民族器乐本身的发展局限性等主客观原因,中国传统民族器乐的发展走入了低谷,“中国传统民族器乐危机论”顿时四起。
大陆人对电子音乐的初步接触,是在80年代未90年代初四通公司成立了电脑音乐事业部时开始的。纵观世界电子音乐发展史,这一时期世界电子音乐正好处于电子音乐数字化时代,中国仿佛像空降兵一样略过电子音乐发展的模拟阶段,直接进入了飞速前进的电子音乐数字化时代。所以,“当四通公司成立了电脑音乐事业部时,大家就开始接触MIDI,就直接使用音序器、合成器、音源等MIDI乐器和运用运行音序器软件的计算机来从事音乐创作和制作。尽管音乐制作过程中的大部分器材仍旧是MIDI乐器,然而,从那时起,大家已经开始用电脑音乐来称呼。”也是在那个时候,人们以为这个就叫做计算机音乐(直至1999年ICMC第一次在中国开会,计算机音乐完整的内涵外延才被中国电子音乐界广泛的认识。)。当时的中国音乐界以及中国民众都怀着好奇但谨慎的眼光审视着这个天外来物。与此同时,中国电子音乐界也开始努力的寻找、尝试着各种进入中国主流音乐舞台、扎根中国民众内心并且能够在世界电子音乐界后来居上、异军突起占有一席之位的途径。
中国民族器乐界与中国电子音乐界在各自苦苦寻觅解决自身发展症结的路途中,不约而同的将目光聚集到了结合的道路上。
二、二者结合的历史发展阶段与现状
从现有音响资料来看,中国电子音乐与民族音乐的结合可大致分为结合起步阶段、结合初级发展阶段、结合深入发展阶段三个阶段,三个阶段的作品数量涨幅明显,发展逐步深入,其中第一、第二阶段以声乐作品为主,第三阶段纯器乐作品大量出现但与声乐作品相比稍逊一些。
第一阶段:80年代初至80年代末,这段时间由于中国刚刚改革开放,大陆大量涌入了台湾和香港的流行歌曲,电子音乐与中国民族器乐的结合的形式也夹杂在这些流行歌曲中进入了中国大陆。这一阶段为电子音乐与民族器乐结合的起步阶段,虽然为数极少,但已初现端倪,最代表的应是“邓丽君”演唱的作品。
第二阶段: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这一阶段为发展初级阶段,电子音乐与民族音乐之间的结合形式比较单一,但是却非常迅速的在中国大陆的音乐界大面积的铺展开来。这种大面积的铺展成为今后的深入发展不可或缺的前提。这一阶段的主要形式是以MIDI制作的音乐铺底,在流行歌曲和民歌的前奏、间奏和尾声处穿插入民族器乐的演奏,如:在那时非常流行的“真的好想你”的前奏间奏和尾声中大量的出现二胡的独奏;在 “飞天”的间奏中加入了琵琶的演奏等。
第三阶段:90年代末至今,这一阶段是民族器乐与电子音乐结合最为活跃的时期,它的形式多样化、向更深层次发展,这一阶段电子音乐与中国民族音乐结合的内涵逐渐被挖掘出来。①在为声乐歌曲伴奏的方面,摒弃了原先单纯的旋律模仿,而是向更深的层次发展,民族器乐的音色特征以及演奏技法进一步得到体现,达到了更好的伴奏效果。如:在王力宏的“星座”中笛子与电子乐器之间就产生了很好的律动。②民族器乐的伴奏角色开始转变,替代了人声的主角角色,形成了我们现在所说我国原创的这一学科的音乐表现形式——“新民乐”,如流行音乐风格的“女子十二乐坊”以及学院派风格的由石夫创作的《瑶池水音》和与世界接轨的New Age风格的音乐如林海创作的《琵琶相》③实验类的风格得到初步发展如张睿博创作的《十面埋伏》等。
在现场演奏方面如New Age音乐风格的代表人物之一—雅尼为中国笛子谱写的曲子,《NIGHTINGALE(夜莺)》是紫禁城泰姬陵音乐会及《TRIBUTE》专辑中最吸引人的作品之一;欧洲电子音乐创作先锋,法国音乐家让·米歇尔·雅尔(Jean Michel Jean)在紫禁城音乐会中将二胡、古筝等民族乐器与萨克斯、吉他等西洋乐器以及电子乐器和多媒体技术在他的指挥调配下,合作得亲密无间但又特色鲜明,他特地為中国而作的,《Children Of The River》甫一开场悠远清脆的竹笛声就引人神往;在唱片创作方面:由日本音乐家神思者创作的《故宫之神思》在中国、日本乃至世界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近年来,在神秘园等世界级的唱片中也可寻到中国民族乐器的芳踪。这些曲目产生与表演大大推动了电子音乐与中国民族器乐结合的音乐风格向世界主流舞台迈进的进程。
综上所述,从二者结合的背景以及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的过程及现状,我们不难看出,中国民族器乐与电子音乐结合的基本发展格局为:重实践,轻理论;重大众娱乐的流行音乐、商业音乐,轻专业化的实验音乐。但是,随着我国音乐家对于本学科的深入研究以及国人对于本学科的不断了解,这一发展格局也已慢慢的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已由原先的单一的横向发展,逐步向横向与纵向的双重发展方向进发。
作者简介:韩俞(1982-),女,民族:汉,职称:助理讲师,研究方向: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学历:硕士研究生,工作单位:中国戏曲学院附属中等戏曲学校。
参考文献:
[1]程伊兵.《MIDI全攻略——MIDI技术理论与实践》 金版电子出版公司,2001年
【关键词】中国民族器乐;电子音乐;结合;历史背景;现状
一、中国民族器乐与电子音乐结合的历史背景
中国传统民族器乐体现了中国传统艺术与文化独特的美学品格,与中国人文化心理结构之间产生着深刻的共鸣。她历经数代音乐家前辈的不断整理、创造,形成了丰富多彩的表现形式和独特的韵味,撑起了中国民族音乐的半壁江山。但是,近年来,由于中国民众音乐审美的变化以及传统民族器乐本身的发展局限性等主客观原因,中国传统民族器乐的发展走入了低谷,“中国传统民族器乐危机论”顿时四起。
大陆人对电子音乐的初步接触,是在80年代未90年代初四通公司成立了电脑音乐事业部时开始的。纵观世界电子音乐发展史,这一时期世界电子音乐正好处于电子音乐数字化时代,中国仿佛像空降兵一样略过电子音乐发展的模拟阶段,直接进入了飞速前进的电子音乐数字化时代。所以,“当四通公司成立了电脑音乐事业部时,大家就开始接触MIDI,就直接使用音序器、合成器、音源等MIDI乐器和运用运行音序器软件的计算机来从事音乐创作和制作。尽管音乐制作过程中的大部分器材仍旧是MIDI乐器,然而,从那时起,大家已经开始用电脑音乐来称呼。”也是在那个时候,人们以为这个就叫做计算机音乐(直至1999年ICMC第一次在中国开会,计算机音乐完整的内涵外延才被中国电子音乐界广泛的认识。)。当时的中国音乐界以及中国民众都怀着好奇但谨慎的眼光审视着这个天外来物。与此同时,中国电子音乐界也开始努力的寻找、尝试着各种进入中国主流音乐舞台、扎根中国民众内心并且能够在世界电子音乐界后来居上、异军突起占有一席之位的途径。
中国民族器乐界与中国电子音乐界在各自苦苦寻觅解决自身发展症结的路途中,不约而同的将目光聚集到了结合的道路上。
二、二者结合的历史发展阶段与现状
从现有音响资料来看,中国电子音乐与民族音乐的结合可大致分为结合起步阶段、结合初级发展阶段、结合深入发展阶段三个阶段,三个阶段的作品数量涨幅明显,发展逐步深入,其中第一、第二阶段以声乐作品为主,第三阶段纯器乐作品大量出现但与声乐作品相比稍逊一些。
第一阶段:80年代初至80年代末,这段时间由于中国刚刚改革开放,大陆大量涌入了台湾和香港的流行歌曲,电子音乐与中国民族器乐的结合的形式也夹杂在这些流行歌曲中进入了中国大陆。这一阶段为电子音乐与民族器乐结合的起步阶段,虽然为数极少,但已初现端倪,最代表的应是“邓丽君”演唱的作品。
第二阶段:80年代末至90年代末,这一阶段为发展初级阶段,电子音乐与民族音乐之间的结合形式比较单一,但是却非常迅速的在中国大陆的音乐界大面积的铺展开来。这种大面积的铺展成为今后的深入发展不可或缺的前提。这一阶段的主要形式是以MIDI制作的音乐铺底,在流行歌曲和民歌的前奏、间奏和尾声处穿插入民族器乐的演奏,如:在那时非常流行的“真的好想你”的前奏间奏和尾声中大量的出现二胡的独奏;在 “飞天”的间奏中加入了琵琶的演奏等。
第三阶段:90年代末至今,这一阶段是民族器乐与电子音乐结合最为活跃的时期,它的形式多样化、向更深层次发展,这一阶段电子音乐与中国民族音乐结合的内涵逐渐被挖掘出来。①在为声乐歌曲伴奏的方面,摒弃了原先单纯的旋律模仿,而是向更深的层次发展,民族器乐的音色特征以及演奏技法进一步得到体现,达到了更好的伴奏效果。如:在王力宏的“星座”中笛子与电子乐器之间就产生了很好的律动。②民族器乐的伴奏角色开始转变,替代了人声的主角角色,形成了我们现在所说我国原创的这一学科的音乐表现形式——“新民乐”,如流行音乐风格的“女子十二乐坊”以及学院派风格的由石夫创作的《瑶池水音》和与世界接轨的New Age风格的音乐如林海创作的《琵琶相》③实验类的风格得到初步发展如张睿博创作的《十面埋伏》等。
在现场演奏方面如New Age音乐风格的代表人物之一—雅尼为中国笛子谱写的曲子,《NIGHTINGALE(夜莺)》是紫禁城泰姬陵音乐会及《TRIBUTE》专辑中最吸引人的作品之一;欧洲电子音乐创作先锋,法国音乐家让·米歇尔·雅尔(Jean Michel Jean)在紫禁城音乐会中将二胡、古筝等民族乐器与萨克斯、吉他等西洋乐器以及电子乐器和多媒体技术在他的指挥调配下,合作得亲密无间但又特色鲜明,他特地為中国而作的,《Children Of The River》甫一开场悠远清脆的竹笛声就引人神往;在唱片创作方面:由日本音乐家神思者创作的《故宫之神思》在中国、日本乃至世界都引起了不小的轰动;近年来,在神秘园等世界级的唱片中也可寻到中国民族乐器的芳踪。这些曲目产生与表演大大推动了电子音乐与中国民族器乐结合的音乐风格向世界主流舞台迈进的进程。
综上所述,从二者结合的背景以及不同的历史发展阶段的过程及现状,我们不难看出,中国民族器乐与电子音乐结合的基本发展格局为:重实践,轻理论;重大众娱乐的流行音乐、商业音乐,轻专业化的实验音乐。但是,随着我国音乐家对于本学科的深入研究以及国人对于本学科的不断了解,这一发展格局也已慢慢的发生着巨大的变化,已由原先的单一的横向发展,逐步向横向与纵向的双重发展方向进发。
作者简介:韩俞(1982-),女,民族:汉,职称:助理讲师,研究方向:作曲与作曲技术理论,学历:硕士研究生,工作单位:中国戏曲学院附属中等戏曲学校。
参考文献:
[1]程伊兵.《MIDI全攻略——MIDI技术理论与实践》 金版电子出版公司,200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