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上加严”的“真相”与“假象”

来源 :名作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lv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今天是严先生八十华诞,我非常高兴。现在交通方便,从长沙到这里只要6个小时。来了以后,我见到严先生满面红光,精神也好。来之前,不少同事、熟人、朋友,尤其是学界的许多人,托我代表他们向严先生祝贺八十寿辰。作为学生,我对刚才高远东老师讲的“严上加严”有所想。“严上加严”大概说的是严老师很严。其实这句话就我个人感受来说,既是真相,又是假象。
  说是真相,是我们作为学生而言的。记得当年单独到严先生家里去的时候,心里有点怕,怕也不是单单怕严先生,我们也怕王瑶先生,但两个老师的风格不一样。从治学这方面,严老师严谨求实的学风,在学术上求实的科学精神体现得十分充分。为什么说也是假象?因为眼见为实。严先生实际上是非常和蔼宽厚的长者。后来跟严先生接触多了以后,我觉得严老师已经是学术界的一个大师级人物。但他不是我们所说的拿出权威的那种架势,他非常和蔼、非常可亲,而且非常平等地和你讨论有关学术的问题。
  严先生在治學方面很严谨,但对于别人,对于不同的学术观点,他又十分宽容,尊重别人。从读书开始到现在已经三十多年了,和严先生虽然不是朝夕相处,但应该说在这三十多年的过程中也还是有不少次的见面、聚会,这让我受益匪浅。其他的说出来大家都耳熟能详,比如说严老师在现代文学这个领域里面那样一种宏阔的学术思路,不断地开启新的研究发现,这在后辈学者,乃至他同辈学者当中也是极为少见的。
  真正在学术界工作的人可能都知道,要进入另外一个领域,那要花好大的功夫和精力,但是严老师不断地开拓研究,而且在每一个开拓领域里面,他又有着引领一代风骚的作用。金庸武侠小说所代表的通俗小说在历史上是不登大雅之堂的,严先生一开始就注意到了这种理解的思维惯性,努力克服,我觉得是给我们树立了很好的榜样。另外一个,严先生对自己学术的不断调整、充实完善,建立了自己的学术体系。严先生现在八十岁高龄了,但还是坚守在现代文学这块阵地上,我觉得这是我做不到的。
  最后,我祝严先生生命之树常青。希望再过十年,还有这样的聚会,谢谢大家。
  (凌宇,湖南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湖南省重点学科中国现当代文学科学带头人)
其他文献
2004年冬、2005年春,对着((野草》第一次说话的时候,我第一是把《野草》置入鲁迅精神生命的整体求索之旅进行观察,第二是把《野草》本身视为一种有机的整体,将它解读成—部不息高扬、前行,在高峰尽显后止于当止的交响乐的,其时就将从《秋夜》到《希望》的七篇视为整部交响乐的第一乐章,而将《希望》视为这一乐章的最高峰。种种思路除了源自文本阅读时隐隐生发的精神线索与气场感之外,还有一个文本观察的细节——那
期刊
孔子赋予士新的内涵和新的文化责任  孔子心目中的士,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其实,孔子对于传统儒和士及其糟糕的社会形象,也是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他把这些人称之为“鄙夫”“小人儒”,把他们所从事的谋生之业称为“鄙事”,称他们的性格是患得患失。并且孔子也承认他在少年时为了养活自己也曾做过这样的鄙事:“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所以孔子对他自己看到的儒和士,也是有客观评价的,但是,有意思的是,他跟晏子、墨子、
期刊
诗歌作为世界文学史中诞生最早的一种文体,它伴随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坎坷与辛酸,不知留下了多少含泪的悲歌乃至痛人心扉的绝唱,尤其西方诗歌所凸显出来的悲壮与厚重,让人类的文明史页上多了几分玩味不尽乃至极富价值的思想与情感的包浆。  说到这里,我们真要倾心感谢古希腊神话,倘若没有古希腊神话的孕育与渍染,或许就不会有《荷马史诗》《吉尔伽美什》《神曲》《埃涅阿斯纪》等鸿篇巨制的传世,也读不到弥尔顿的《失乐园》、
期刊
从小出生于黄土地的我,因为不爱讲话,所以不善于与他人沟通,于是,涂涂画画就成了我与这个世界进行交流时所能依靠的最直接、最娴熟的工具。我從四岁涂鸦到现在,一直都是通过绘画来描述生活,从未间断。每当面对自然时,我都是用内心去感悟的,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我有意地强化对象的平面性,以及点线面结构的抽象特性,非常重视作品内在精神气度的把握与展现以及由外而内的转化。大自然中微妙的欢乐与喜悦总能带给我非常多的感动
期刊
常常困惑于一个问题,古人没有前人的大量文献做基础,也没有太多的参考书,但“四书”“五经”成为不朽的经典,作为后世中国文化的源头,不断被注绎和解说;而今天我们在两千年文化的基础上读书、写作,似乎在这件事上也并没有比古人更高明、更智慧,“精神贫困”问题不是变得更好,而是更坏,犹如“原始人”,“身处丰饶之中,却逐渐饥饿至死”。  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著书立说,累积的知识已无可复加,面对这些浩如烟海的研究
期刊
汉字作为世界上唯一未曾中断而使用至今的表意文字,即使从甲骨文算起,也已不间断地使用了三干多年。汉语的这一特性,使得人们在其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积累了大量的颇有实效的学习经验。而且,从萧统的(《文选》开始,语文教材的基本形态就固定了下来。虽说不同的历史时期,教材的风貌和功能不完全一样,但其作为教育的元载体也是事实。如此说来,如何学习语言,如何理解文章,似乎并不是一个问题。但是,这个看上去不是问题的问题,
期刊
在这个工具理性、技术思维、专业定位的时代,鲁迅研究正在逐渐接受时代精神的规训,成为一门专门性的学问,建构起严密而精微的知识谱系,这对鲁迅研究而言,并非坏事。虽然它带来了鲁迅研究的学院化、琐细化与技术化,但在一个思想浅薄与情感苍白的时代里,能够把一种作家研究的专门知识谱系化,这也是一种有益进步的学术积累。如果说研究鲁迅强调的是创新性,人们很难在鲁迅思想的内涵、特点、意义与价值方面发现什么新的亮点,不
期刊
哈罗德·布鲁姆在世时给人的印象往往充满矛盾性,作为文学经典性的守护者,他似乎过于刻意地与当下的理论及批评主流保持距离,于20世纪六七十年代便担当起“老朽”的角色。说服力似乎是批评家最需要习得的一种能力,在这力的内涵中,固执乃至偏执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批评家对文本的把握往往需要通过一套成体系的阐释语言来得到确立,这让阐释行为本身富有洞见性,而不仅仅是论证性质的。经年的笔耕让这位固执己见的“老朽”终
期刊
南朝宋刘义庆《世说新语》(以下简称《世说》)是中国文化史上的奇书。自齐梁人敬胤、刘孝标先后为《世说》作注以来,接受和研究《世说》的历史已有一千五百多年。当代中国,阅读与研究《世说》的热潮方兴未艾,《世说》研究者不断奉献出出色的学术成果。刘强教授是其中特别活跃的一位。二十年来,他在《世说》这块宝地上深入耕耘,硕果累累,已出版《世说新语会评》《世说学引论》《有竹居新评世说新语》《世说三昧>等多部著作,
期刊
张枣关于汉语诗歌对现代性诉求的论文,对诗界,甚至当代文学,都是极为重要的一件事,因为作者本人就是一个杰出的诗人,而且,长期思考着母语和今天诗歌与现实的关系。这篇论文,凝聚了他全部的思考。这无论就今后对张枣的个体研究,还是对汉语现代诗衍变迄今的观察,都是很珍贵的一份材料。正因为如此,关于它,我才觉得十分有必要,而且也有责任和义务,先澄清些事实。因为诗歌界近来有流言,说这篇论文是别人的代笔,越传越走调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