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惑之“惑”

来源 :名作欣赏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antao222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常常困惑于一个问题,古人没有前人的大量文献做基础,也没有太多的参考书,但“四书”“五经”成为不朽的经典,作为后世中国文化的源头,不断被注绎和解说;而今天我们在两千年文化的基础上读书、写作,似乎在这件事上也并没有比古人更高明、更智慧,“精神贫困”问题不是变得更好,而是更坏,犹如“原始人”,“身处丰饶之中,却逐渐饥饿至死”。
  一代又一代的知识分子著书立说,累积的知识已无可复加,面对这些浩如烟海的研究成果,面对无数先师的孜孜解“惑”,后人的读书之“惑”、精神之“惑”、人生之“惑”是否变得更清晰了呢?答案未必。于是,许多学者凭着经年的阅读经验,对青年人的读书进行指导和建议,以此来解决日益增长的作品数量与人们时间有限和选择困难之间的矛盾,因此,经典阅读又成为一个“热词”。
  朱自清先生在其《经典常谈》的“序言”中告诫讀者:“如果读者能把它当作一艘船,航到经典的海里去,编撰者将自己庆幸,在经典训练上,尽了他做尖兵的一分儿。可是如果读者念了这部书,便以为已经受到了经典的训练,不再想去见识经典,那就是以筌为鱼,未免辜负编撰者的本心了。”鲁迅先生说得更为直接:“要看一看真金,免得受硫化铜的欺骗。”在看了衍生的批评之后,保持自己的思考,切勿把自己的脑子“给别人跑马”。
  明确了中国学者开出的药方之后,再来看西方学者的主张。本期“青年在场”栏目中,布鲁姆的思想核心之一便是维护经典的绝对权威,这一近乎偏执的主张使其一生处于与其他学派的论争当中。其《西方正典》也并非一部西方经典的必读书目,而是融合了布鲁姆的审美标准和对文学的激情,比之朱自清与鲁迅先生的温和,更显强力和激进。
  如何重读经典?孙绍振先生提倡的“文本细读”及关于“文本细读”的一系列著作,显然更具操作性。他拒绝“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的解读,主张要进入文本,从文本出发寻绎出一种“正解”来。中国文学有着抒情的传统,解读之条条大路未必通罗马但必定通人心,人情、人性,古今如一,我想,这或许便是解读的基础所在吧。
  “经典”“细读”,在此重申这些老生常谈的问题,与其说是受“惑”之困扰,“惑”上加“惑”,不如说是站在刊物的立场,提倡一种文风,一种“名作欣赏”的方法,这也是我们一贯所追求和看重的。
其他文献
摘要:元好问两度从军,当与金末签军制度及朋友推荐有关。第一次进入方城完颜斜烈的幕府,第二次进入邓州移刺瑗军中,担任从事官。元好问先后受到两位主帅的礼遇,却没有依附主帅,几个月后就离开幕府。从军期间,元好问游览当地名胜,凭吊历史,思考蒙金战争形势。他质疑诸葛亮联吴抗曹的方略,体现了他基于现实的独特见解。  关键词:元好问;从军;完颜斜烈;移刺瑗  文人从军,代不乏人。元好问有两段军旅生活经历:一是正
期刊
摘要:探讨元好问的思想发展和演变,《寄英禅师》是一个可资参照的坐标,它体现了元好问的三生观念。元好问“我本宝应僧”与赵秉文、李纯甫“生前一僧”观念有内在联系,是移居嵩山初期元好问思想发展的一大变化,也是他对儒者身份重新审视的产物。元好问存在着一定的佛教信仰,并创造性地提出了“孔门禅”说,主张禅学与儒学的融合。在诗禅关系上,融通诗禅,丰富了其诗学理论。元好问客观地看待佛教的社会功能,具有时代进步意义
期刊
我是1963年成为初一学生的,那一年长我六岁的哥哥成为唐山铁道学院的学生。大家可能会觉得那是一所很边缘的大学,实际上那时候这所学校的分数线和清华大学不相上下,甚至铁道设计专业的分数线还要高于清华。为什么我的哥哥要考铁路大学呢?因为哈尔滨市最好的房子是苏俄和日本留下来的铁路员工房。母亲每每带哥哥到街上的时候总是会说:“你将来上完大学毕业,如果能进了铁路机构,多少年以后,咱家就可以住上那样的房子。”连
期刊
鲁迅,在现代中国文学史、思想史、文化史上都是一个响当当的名字,现代中国人对他绝对不会陌生。无论他曾经被高高地置于神坛,还是后来又走下神坛,对于鲁迅来说,这些都无损于他的形象。他曾在《战士和苍蝇》一文中借叔本华的话说:“要估定人的伟大,则精神上的大和体格上的大,那法则完全相反。后者距离愈远即愈小,前者却见得愈大。”岁月的变迁,并没有使他的形象变得模糊,而是越来越清晰,越来越高大。这不是后人的有意为之
期刊
要了解鲁迅在海外教学中的地位,必须了解整个海外汉学或中国问题研究的大环境。  海外传统汉学,原以古文及其翻译为主,后来才逐渐转向白话文,翻译仍是不可或缺。除了少数可以从事专门研究的教授,翻译和语文是汉学家或研究中国的学者的主要教学任务。另一方面,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前,海外的中国研究多少都带点“冷战”的意图,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也未能幸免。“冷战”时代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之所以在海外受到一定的青睐,原因很多,
期刊
楚怀王二十四年(前305),秦国因为内部局势不稳,故求与楚和好,来楚娶妇。于是一贯坚持联齐抗秦的屈原被楚怀王放于汉北。本诗即作于诗人被放汉北之时。诗中“有鸟自南兮,来集汉北”二句即反映出被放之地。王夫之《楚辞通释》中说:“原以王不见听,退居汉北,犹有望焉。故其辞曲折低回,虽有彭咸之志,而未决也。”清林云铭《楚辞灯》说:“今读是篇,明明道出漢北不能南归一大段,则当年怀王之迁原于远,疑在此地。比前尤加
期刊
2004年冬、2005年春,对着((野草》第一次说话的时候,我第一是把《野草》置入鲁迅精神生命的整体求索之旅进行观察,第二是把《野草》本身视为一种有机的整体,将它解读成—部不息高扬、前行,在高峰尽显后止于当止的交响乐的,其时就将从《秋夜》到《希望》的七篇视为整部交响乐的第一乐章,而将《希望》视为这一乐章的最高峰。种种思路除了源自文本阅读时隐隐生发的精神线索与气场感之外,还有一个文本观察的细节——那
期刊
孔子赋予士新的内涵和新的文化责任  孔子心目中的士,到底是什么样的呢?  其实,孔子对于传统儒和士及其糟糕的社会形象,也是看在眼里痛在心里。他把这些人称之为“鄙夫”“小人儒”,把他们所从事的谋生之业称为“鄙事”,称他们的性格是患得患失。并且孔子也承认他在少年时为了养活自己也曾做过这样的鄙事:“吾少也贱,故多能鄙事。”所以孔子对他自己看到的儒和士,也是有客观评价的,但是,有意思的是,他跟晏子、墨子、
期刊
诗歌作为世界文学史中诞生最早的一种文体,它伴随人类文明进程中的坎坷与辛酸,不知留下了多少含泪的悲歌乃至痛人心扉的绝唱,尤其西方诗歌所凸显出来的悲壮与厚重,让人类的文明史页上多了几分玩味不尽乃至极富价值的思想与情感的包浆。  说到这里,我们真要倾心感谢古希腊神话,倘若没有古希腊神话的孕育与渍染,或许就不会有《荷马史诗》《吉尔伽美什》《神曲》《埃涅阿斯纪》等鸿篇巨制的传世,也读不到弥尔顿的《失乐园》、
期刊
从小出生于黄土地的我,因为不爱讲话,所以不善于与他人沟通,于是,涂涂画画就成了我与这个世界进行交流时所能依靠的最直接、最娴熟的工具。我從四岁涂鸦到现在,一直都是通过绘画来描述生活,从未间断。每当面对自然时,我都是用内心去感悟的,在艺术创作过程中,我有意地强化对象的平面性,以及点线面结构的抽象特性,非常重视作品内在精神气度的把握与展现以及由外而内的转化。大自然中微妙的欢乐与喜悦总能带给我非常多的感动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