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古诗文内涵深刻,意存高远,蕴含着大量的人文哲理。教师应挖掘古诗文中的人文资源,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情感教育,亲情教育,正确价值观教育,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挖掘诗歌的美育因素,引领学生体会古诗的语言美,感受古诗的画意美,领悟古诗的意境美,从而达到提高学生审美能力的目的;推敲古诗的写作特点,体会诗人炼字遣词的技巧,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提升语文素养。
【关键词】古诗文诵读思想素质审美能力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4-0111-03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那么,什么是语文素养?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教授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言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可见,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绝不只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
小学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的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培养语文素养必须将优秀的汉语言文化成果内化、统一,最终实现一种新的价值或达到新的水平。不可回避的是,经典古诗文是汉语言成果中的一朵奇葩。古诗文内涵丰富,博大精深,集中反映了我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心性形式、审美情趣,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所在,是我们民族母语的精美之本,是我们民族语言文字运用的典范。让学生诵读大量的古诗文,既可以获得丰富的文化知识,又能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既启迪智慧,培养灵感,又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既孕育创新精神,又增强审美情趣。因此,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升,离不开古诗文诵读。所谓古诗文诵读,就是在正确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朗朗上口的反复诵读,来领会作品丰富的内涵和作者的情感。诵读古诗文,不仅有助于加深对诗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增强语感,丰富和积累语言材料,继承汉族语言文字的精华,全面提高文化素养。
21世纪的孩子们生活在如此高科技的信息时代,电视、网络等现代化媒体是他们了解社会、接受知识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的今天,各国文化的冲击更是一浪高过一浪,而对于我们中华民族艺术宝库的瑰宝——古诗文,知之者甚少,或仅能吟诵几首,而对于诗文中优美的意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对古诗文的喜爱之情却谈不上。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诵读古诗文,在古诗文诵读中提升学生的素养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挖掘古诗文中的人文资源,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学生诵读的古诗文,都是精选、脍炙人口的优秀名篇,举凡人论情义,家国荣辱,玄思哲理,山水田园……既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又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江总书记讲过:“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有助于弘扬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所以在古诗文诵读中,教师要挖掘古诗文的内涵,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1.热爱祖国,家乡的教育。
古诗文虽然短小,却包蕴着一种诱人奋发的力量,激发着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是学校德育的好材料。爱国忧民的南宋诗人陆游在《示儿》一诗中写道:“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临死之前,仍旧不忘祖国的和平统一,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王昌龄的《出塞》,岳飞的《满江红》也都抒写了他们的以身报国的雄心壮志,充满了积极进取的精神。在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远在他乡异地的诗人,和亲人常常分隔两地,思乡便成了诗歌表现的主题之一。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李白的《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的:“露是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无不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我们让学生在理解诗句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思乡之情,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自己的祖国、家乡,树立保家卫国的坚强信念,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
2.热爱亲人、朋友的教育
人类最为浓郁最为真挚的情感就是亲情。充满亲情的家庭是和谐欢乐的家庭,亲情是孩子成长、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财富,亲情教育是学生道德教育的重点。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亲情和感恩之心。《增广贤文》中的“羊有跪乳之思,鸦有反哺之义。”告诫学生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师要启发学生感受亲人对自己的关爱,知恩图报,养成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良好品质。对学生来说,与朋友的交往是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朋友,往往会感到孤独、忧郁、焦虑、缺乏自信,因而友情教育是不容忽视的。古人一向重视朋友间的交情,朋友惜别的佳作也不乏其列:李白的《赠汪伦》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表达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感情;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诗人与朋友离别时难免凄凉、伤感,但转念一想,海内有知心的朋友,即使远隔天涯,也像是近邻一样,不禁又豁然开朗。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感悟,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要珍视朋友间的情谊,让学生拥有健康和谐的友情,为自身成长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热爱祖国河山,自然风光的教育。
我们的祖国辽源广阔、江山如画,古代的文人墨客无不为之倾倒。《敕勒歌》以雄浑的气势,描写了阴山脚下美丽富饶、广阔无垠的草原风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贺知章的《咏柳》中:“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既写出了柳树动态,又写出碧绿逗人的色彩;杨万里的《小池》将夏日的小荷描绘得生动逼真,美不胜收;刘禹锡的《望洞庭》写出了秋夜月色中的洞庭美景。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赞美伟大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壮丽风光,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好和神奇。通过这些古诗文的诵读,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祖国江山如画,从小激发他们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培养他们高远的眼光和博大的胸怀。
4.热爱人生,正确价值观的教育。
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群,可以怨。”每读一首诗词,如同与历史上的仁人志士在谈心,耳边仿佛听到他们在谆谆教导,循循善诱。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是一首古今传诵的写春景的名诗,它给人们以启迪的哲理是:一切新生事物、美好事物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任何人想压制它都是不可能的;王安石《梅花》一诗中的“凌寒独自开”歌颂了梅花不屈不挠的精神,这其实是诗人借物拟人;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为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陆游的《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为学生指点迷津,树立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小学生的心灵是纯洁的,让他们诵读这些优美的诗句,情感不断得到丰富,情操不断得到升华,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个性,促进了健全人格的养成。
二、利用古诗文的美育因素,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因此,在教学中应把审美教育寓于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利用教材中丰富的美育因素诱发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形成真、善、美的心理素质。我国古诗文在千百年的发展中日趋完美,它不仅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而且是一种包容了音乐、绘画等在内的综合艺术,是一个丰富的艺术宝库,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1.语言美
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古诗就是跳跃的五线谱。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给人以美的享受。古诗的语言美,指语言的音乐美,它押韵合辙,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呈现出抑扬顿挫的音乐美。如唐朝诗人王翰的《凉州词》讲究押韵,平仄相对,具有强烈的节奏美和音律美。诵读时,可以配乐朗读,“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读得急促欢快一些,体会浓郁的边地色彩和军营生活的风味;“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则应放慢一些,让学生体会战士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还有视死如归的勇气。正确停顿、富有节奏的朗读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古诗的角色,在潜移默化中心理上得到和谐,感情上产生共鸣。古诗的语言美,也指语言的凝炼美。古诗词的语言非常精练,常用最少的文字来表达最深厚的意蕴,富有字外之音,言外之意,能够引起人们的遐想。如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淡妆浓抹”一词就高度概括了西湖时晴时雨的特征,描绘了西湖的风采神韵,让人为之折服。古诗的语言美,还表现在语言风格的多样性上。风格指诗人在选择题材、塑造形象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的创作特色。不同的作品或不同的诗人,表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如李白诗歌的浪漫,杜甫诗歌的现实,苏轼词的豪放,辛弃疾词的婉约,对学生培养语感、发展能力有其独到的作用。
2.画意美
历史上,诗画一直是一家。诗与画之所以能够相通,是因为两者有某些共同的审美特性,如诗与画都具有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等等。诗情画意是的古诗文的魂。学习诵读古诗文一定要想象诗文描绘的情景,在丰富的想象中,古诗文会变成一幅幅别有情趣的水墨画。从学生诵读的古诗文看,其中不少堪称“诗中有画”的名篇。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诗中画的代表作,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画面中的景物:明月、松树、清泉、石头,通过反复诵读,体会空山深林,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寻隐者不遇》朴素中有着悠然不尽的画面:远处,山峦迷蒙,近处耸立着如绿伞般的松树,在松影下,站立的是一老一少,像是在说着什么。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就不同凡响,烟、水、月、沙这四者,被两个“笼”字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绘成了一幅柔和幽静极其淡雅的水边月夜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古诗文的吟诵中,边读边感受诗中的画意美,并让学生将自己的想象画一画,使抽象的文字形象化、鲜活化,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古诗的感悟和体验,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为学生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无限空间。
3.意境美
“有境界则成高格”。意境作为一种艺术境界,它的特点是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意蕴丰富,启迪读者不尽联想和想象。诗人在创作中追求意境美,将自己的感情,愿望寄托在所描写的客观事物之中,使自然事物赋予人的感情,从而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如李白的《赠汪伦》,老师在学生读通、读懂诗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诗境,进入角色,想象李白和汪伦分别的场面:“假如你是李白,会对汪伦说些什么?”让两个学生分别扮演李白和汪伦,通过学生口语交际的形式,帮助学生进一步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再如《游园不值》这首诗,当诗人“小扣柴扉久不开”的时候,又会想到什么,心里是怎样一种滋味?当他看到“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时候,又会想到什么,此时的心情怎样?这样引导学生,学生自然会发挥想象或联想,揣摩诗歌的意象,领悟作者所创造的意境美。有意有境,这样读起来才有味,学生才会感受到古诗文的魅力,产生吟诵古诗文的乐趣。
三、品析古诗文的写作特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古诗文则是用最精粹的语言写成的。许多古诗文不仅语言优美,而且结构精巧。因此,应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品味、推敲语言,理解古诗的思想内容和写作艺术。随着对大量的古诗文的背诵,学生的思想情操、审美情趣,表达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修炼和熏陶,在无形中提高了语文素养。
1.扩大阅读,引领积累。
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小学生只有背诵大量的古诗文,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古文化的浸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语文课程标准》在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上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强调“学生能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我校在古诗文诵读研究中提出了“天天古诗,一日四读”的口号,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兴趣特长,把诵读古诗文与有趣的游戏活动结合起来,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人人参与的古诗接龙、声情并茂的赛诗会、五彩缤纷的诗配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吟诵的激情。并以教材中的经典诗文为载体,拓展学生吟诵的范围,将诵读的空间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吸收信息的能力。如课本中的《三字经》是节选原文的一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试着背一背全文,引导学生搜集一些与《三字经》类似的古文,如《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大学》、《中庸》、《论语》、《老子》等重要著作,老师不加任何解释,让学生大声朗读诗文,在抑扬顿挫之中,自然领悟了诗文中的神韵。在吟诵古诗文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归类,从季节、花草树木、带有数字的、描写边塞或军旅生活、描写友情送别、珍惜时间等积累背诵。在大量阅读、积累的过程中,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一篇篇优秀的诗文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不断地生根发芽,学生的语文能力一定会有提高。
2.推敲语言,立足运用。
诵读古诗文,首先要读通读懂,其次要引导学生理解欣赏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和感情,但又不能脱离文本而论“道”,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思想和感情是用怎样的语言表达的,要指导学生反复品读语言,认真推敲,体会诗人炼字遣词的技巧。《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用得妙,历来受人赞叹,可以指导学生:“绿”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还可以换成哪个字?这样换好不好?从而使学生领悟到“来”“到”“入”“过”“满”等字都不如“绿”字有形有色,“绿”字写出了春风有色,染绿江南,给人一种鲜明的形象感,这正说明诗人对每个字的精心设计和选择。诗人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夸张、比喻、设问、想象、对比等手法在作品中随处可见,简单的几个字就描绘出丰富的画面、壮美的景象,读起来让人叫绝。如《望庐山瀑布》这首诗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人运用夸张、比喻的手法,描绘了庐山瀑布磅礴的气势,使人产生无限想象。再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这些创作手法的运用,极大地增强了古诗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教师稍作引导,就能使学生体会运用恰当修辞方法的妙处,学生如能掌握这些手法,将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的能力。
学生掌握了诗的格调、韵味、吟诗诵词已不能表达学生的诗兴,教师应在课堂上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据诗作文,以诗文的意境为基础,诱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为古诗文补充情境,补充感受,续编故事等,培养学生的创作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在习作中运用古诗文,因为他们在习作中用诗句,会给诗句赋予一种新的表达和感受,从而使学生从诗句原有的意境中跳出来,从更新、更广的角度去理解古诗文,感悟古诗文。如在习作“妈妈的爱”中,学生用“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我的老师”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赞颂老师的奉献精神,这样古诗文的运用,使文章厚实而优雅,增添了文化内涵。除了引用之外,教师可以让学生当小诗人,试着写一写。俗话说,“熟读古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咏”。虽然学生写的诗句还需斟酌、推敲,但正是有了这些稚嫩的作品才有日后的精品。
“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大量的反复的吟诵古诗文,使学生感悟到了古诗文“温柔敦厚”的语言特色,并逐渐内化古诗文中高尚的思想道德、健康的审美情趣、正确的价值观念、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使他们的文化底蕴日渐厚实。
一会儿排成个人字。”此外,还可以利用一些学生熟悉而又感兴趣的音节口头造句,如教“wǒ”,可让学生说:我是。我有。我会。我爱。
2.在有效控制课堂时间的前提下,有机地渗透相关的知识,扩大学生知识面。
如教“fù nǚ”这一音节时,可引出“三月八日是妇女节”,这一天你能为妈妈做点什么?家里开展了哪些活动?问问妈妈妇女节的来历。再如教“wū yā”这两个音节时,我问:“小朋友,你知道乌鸦吗?你知道乌鸦哪些知识?”学生纷纷回答,有的学生说了乌鸦的一些故事或儿歌,当他讲完一个个小知识后,全班的学生都瞪大了眼睛,投以羡慕的目光。我问这个学生:“你怎么懂得这些知识的呀?”“我是从书上看到的。”说完后老师出示三句话:“老乌鸦叫嘎嘎,捉条虫子喂娃娃。”“乌鸦爱听好话,上了狐狸的当。”“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它找来半瓶水,喝不着动脑筋、想办法,终于喝着水了。”学生轻松而又准确地掌握了“wū yā”的读音,并学会了三句话,为将来阅读《狐狸和乌鸦》、《乌鸦喝水》埋下了伏笔。于是从那天开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开始进行课外阅读且热情高涨。一个简单的拼音词学起来简单而无味,但教师有意识地扩充了它的内涵,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轻松地掌握了更多的知识,而且产生了读书的兴趣和较浓厚的求知欲,学生得到的已远远超过了认读一个拼音词。
二、内外协调,有选择地指导课外阅读。
所谓“内”就是教材中的课文,“外”指的是课本外的内容。课外阅读中有很多与课本知识相吻合的内容,有童话、神话、寓言故事等。教材中所选课文的主题基本上都在这些故事中有所体现,但除主题之外,故事情节或其它诸如语言方面却又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差异。因此,可将课文中没有的知识进行补充。
《乌鸦反哺》这一课的主题就是孝敬父母,但这一主题的理解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有很大的困难。在课文讲读以后,我说:“老师今天再给小朋友讲一个故事,故事中也有一位跟这只小乌鸦一样了不起的人。”接着我便讲了“黄香温席”这个故事。果然,讲了这个故事后再回到课文中来,学生更透彻地理解了课文的中心,同时又掌握了一个成语故事,真是一举两得。
因而,适当地把课文与补充阅读中与之相仿的文章作为一组文章指导阅读,学生易理解,乐于读,也可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秋姑娘的信》讲的是秋姑娘给大雁、青蛙、松鼠、山村孩子写信,展现了一幅枫叶飘落、大雁南飞、青蛙冬眠、松鼠储食、小树穿“冬衣”的秋景图,同时使人感受到秋姑娘对大雁、青蛙、松鼠、小树的关怀和体贴。在第一册的补充阅读中有一组课文都是描写秋天的景象的,如《秋夜》、《大雁飞在蓝天》,因此,可建议学生阅读这些文章。学生进行感情的平行迁移,既巩固了感情朗读的方法,进行了语感的训练,又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同时增加了阅读量。
三、拓展汉语拼音教学的新视野
新课程标准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赋予了汉语拼音教学全新的理念。汉语拼音与识字、写字,与阅读、口语交际各方面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新教材在汉语拼音教学的编排上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综合性,每一课都安排了意境优美的情境图,相应配有一些词语、句子或儿歌,学生可根据插图发挥想象,编故事,讲故事,把学习拼音和识字、积累语言、发展语言、结合起来,以便更好地把握好拼音教学的特点,拓展汉语拼音教学的新视野。这样初入学的儿童能受到较全面的语文启蒙教育。
我们的汉语拼音源自母语,而我们的孩子在上小学之前,已具备了一定的母语基础,即说的能力。而拼音字母的音都能从母语中找到语素,如“阿姨”,“阿”(第一声);“怎么回事啊?”“啊”(第三声);“啊(第四声),真有趣。”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充分利用母语资源,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教学读音,那么学生一定学有兴趣,而且能够较易读准字音。
在教学实践中,我觉得对学生帮助最大的,是我创设了一个学习拼音的良好环境——黑板,每天用拼音写上日期和当天的课程表,然后鼓励学生自己独立地拼读出来,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就能知道当天的课程,老师再适时地进行表扬,此时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他自然会对拼音产生兴趣,不会有畏惧感。每天我还会在小黑板上用拼音写一句话,偶尔写一则小童话故事,有时是一些教育学生讲文明、守纪律的行规标语,有时是一则简短的新闻,有时是对班上的好人好事的表扬,学生通过自己的拼读,能受到教育,还能增长知识、开阔眼界,锻炼拼读能力,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才是对学生最有效的教育。
我每天让小朋友说一句或一段想说的话,然后我把它写在黑板上。让他在那么多羡慕的目光中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想出、说出更好的,从而超越自己!“学拼音、读音节、识汉字、颂儿歌”为一体,彻底摆脱了过去传统拼音教学“单纯的”、“孤立的”学拼音的束缚,开辟了汉语拼音学习与语言学习相结合的新理念、新教法。
“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思维的结果往往可以用语言固定下来。叶圣陶说:“思想不能空无依傍,思想依傍语言。思想是脑子里在说——说那不出声的话,如果说出来,就是语言;如果写出来,就是文字。朦胧的思想是零零碎碎不成片段的语言,清晰的思想是有条有理组织完密的语言。”儿童如果说得清楚,一般来说思维也是清晰的。因此,从说到写是一个澄清思想、疏通思路的过程。儿童观察生活现象所得的素材比较零乱,必须经过大脑思维加工组织,将零散的素材有条理地用口头语言表达出来,这是对素材的一次整合,比较粗糙,是一个雏形。这时,将口头语言用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也就形成儿童最初的作文。
故事是儿童最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故事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门户,也是训练语言的好方法。对儿童来说,再没有比听故事更为重要的了。选最合适的故事讲给儿童听,还可以有意识地教儿童讲故事。儿童通过听故事,不仅记住了故事的内容,领会了故事所含的思想感情,而且促进了语言的发展。因而我不失时机地让学生练习把自己喜欢的故事用拼音写下来,能写多少写多少。
一个儿童如果有了语言的积累,有了生活的积累,作文的前形态得到了充分的发展,那么,今后的作文也就不再是一件伤脑筋的事情,他们会在不断地训练中提高自己的说写水平。
实践证明,扩展拼音教学的内涵和外延,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又是进行早期说话训练及提前阅读和练笔的重要途径。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是可行的,也是有效的。总之,拼音教学赋予教师的是情和智的统一与和谐,只要教师肯动心智,富有一颗童稚的心,定会事半功倍,学生也会学得轻松、快乐。
【关键词】古诗文诵读思想素质审美能力语文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6-9682(2012)04-0111-03
《小学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提出“语文课程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发展”。那么,什么是语文素养?全国小语会理事长崔峦教授认为:语文素养是一种以能力为核心的综合素养,其要素包括语文知识,语言积累,语言能力,语文学习方法和习惯,以及思维能力,人文素养等。可见,语文素养的内涵是非常丰富的。它绝不只是一种纯粹的语言技能,而是一种综合的文明素养,是个体融入社会,自我发展不可或缺的基本修养。
小学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学习的资源和实践机会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培养语文素养必须将优秀的汉语言文化成果内化、统一,最终实现一种新的价值或达到新的水平。不可回避的是,经典古诗文是汉语言成果中的一朵奇葩。古诗文内涵丰富,博大精深,集中反映了我国人民的思维方式、心性形式、审美情趣,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精髓之所在,是我们民族母语的精美之本,是我们民族语言文字运用的典范。让学生诵读大量的古诗文,既可以获得丰富的文化知识,又能受到良好的思想教育;既启迪智慧,培养灵感,又能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既孕育创新精神,又增强审美情趣。因此,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与提升,离不开古诗文诵读。所谓古诗文诵读,就是在正确理解诗文内容的基础上,通过朗朗上口的反复诵读,来领会作品丰富的内涵和作者的情感。诵读古诗文,不仅有助于加深对诗文思想内容的理解,而且可以增强语感,丰富和积累语言材料,继承汉族语言文字的精华,全面提高文化素养。
21世纪的孩子们生活在如此高科技的信息时代,电视、网络等现代化媒体是他们了解社会、接受知识的重要途径。改革开放的今天,各国文化的冲击更是一浪高过一浪,而对于我们中华民族艺术宝库的瑰宝——古诗文,知之者甚少,或仅能吟诵几首,而对于诗文中优美的意境、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和对古诗文的喜爱之情却谈不上。那么如何指导学生诵读古诗文,在古诗文诵读中提升学生的素养呢?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在这方面的几点做法和体会。
一、挖掘古诗文中的人文资源,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学生诵读的古诗文,都是精选、脍炙人口的优秀名篇,举凡人论情义,家国荣辱,玄思哲理,山水田园……既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又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江总书记讲过:“学一点古典诗文有利于陶冶情操、加强修养、丰富思想,有助于弘扬祖国的优秀传统文化,增强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所以在古诗文诵读中,教师要挖掘古诗文的内涵,提高学生的思想素质。
1.热爱祖国,家乡的教育。
古诗文虽然短小,却包蕴着一种诱人奋发的力量,激发着学生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思想感情,是学校德育的好材料。爱国忧民的南宋诗人陆游在《示儿》一诗中写道:“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诗人临死之前,仍旧不忘祖国的和平统一,其爱国之心,感人肺腑,催人泪下。范仲淹的《岳阳楼记》以作“记”为名,借题发挥,表达了作者“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旷达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政治抱负,体现了作者忧国忧民的思想感情。王昌龄的《出塞》,岳飞的《满江红》也都抒写了他们的以身报国的雄心壮志,充满了积极进取的精神。在交通、通讯极不发达的古代,远在他乡异地的诗人,和亲人常常分隔两地,思乡便成了诗歌表现的主题之一。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中的:“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李白的《静夜思》中的:“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杜甫的《月夜忆舍弟》中的:“露是今夜白,月是故乡明”,这些千古吟唱的佳句无不表达了诗人对故乡的思念。我们让学生在理解诗句和时代背景的基础上,深入体会诗人的爱国思乡之情,教育学生学习古人热爱自己的祖国、家乡,树立保家卫国的坚强信念,为振兴中华而勤奋学习。
2.热爱亲人、朋友的教育
人类最为浓郁最为真挚的情感就是亲情。充满亲情的家庭是和谐欢乐的家庭,亲情是孩子成长、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精神财富,亲情教育是学生道德教育的重点。孟郊的《游子吟》“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字里行间洋溢着浓浓的亲情和感恩之心。《增广贤文》中的“羊有跪乳之思,鸦有反哺之义。”告诫学生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教师要启发学生感受亲人对自己的关爱,知恩图报,养成孝敬父母、尊敬长辈的良好品质。对学生来说,与朋友的交往是他们学习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没有朋友,往往会感到孤独、忧郁、焦虑、缺乏自信,因而友情教育是不容忽视的。古人一向重视朋友间的交情,朋友惜别的佳作也不乏其列:李白的《赠汪伦》中的“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表达了诗人与朋友之间的深厚感情;王勃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诗人与朋友离别时难免凄凉、伤感,但转念一想,海内有知心的朋友,即使远隔天涯,也像是近邻一样,不禁又豁然开朗。教师应引导学生深入感悟,领会诗中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育他们要珍视朋友间的情谊,让学生拥有健康和谐的友情,为自身成长和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
3.热爱祖国河山,自然风光的教育。
我们的祖国辽源广阔、江山如画,古代的文人墨客无不为之倾倒。《敕勒歌》以雄浑的气势,描写了阴山脚下美丽富饶、广阔无垠的草原风貌;欧阳修的《醉翁亭记》生动地描写了醉翁亭的秀丽环境和变化多姿的自然风光;贺知章的《咏柳》中:“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既写出了柳树动态,又写出碧绿逗人的色彩;杨万里的《小池》将夏日的小荷描绘得生动逼真,美不胜收;刘禹锡的《望洞庭》写出了秋夜月色中的洞庭美景。这些脍炙人口的诗句,赞美伟大祖国的大好河山和壮丽风光,展现了大自然的美好和神奇。通过这些古诗文的诵读,可以使学生充分感受到祖国江山如画,从小激发他们作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培养他们高远的眼光和博大的胸怀。
4.热爱人生,正确价值观的教育。
孔子说:“诗可以兴,可以群,可以怨。”每读一首诗词,如同与历史上的仁人志士在谈心,耳边仿佛听到他们在谆谆教导,循循善诱。叶绍翁的《游园不值》是一首古今传诵的写春景的名诗,它给人们以启迪的哲理是:一切新生事物、美好事物都具有旺盛的生命力,任何人想压制它都是不可能的;王安石《梅花》一诗中的“凌寒独自开”歌颂了梅花不屈不挠的精神,这其实是诗人借物拟人;文天祥的《过零丁洋》中的“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为学生树立高尚的道德情操;陆游的《游山西村》中的“山重水尽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为学生指点迷津,树立了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小学生的心灵是纯洁的,让他们诵读这些优美的诗句,情感不断得到丰富,情操不断得到升华,从而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形成良好的个性,促进了健全人格的养成。
二、利用古诗文的美育因素,提高学生审美能力。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教育,如果没有美,没有艺术,那是不可思议的。”因此,在教学中应把审美教育寓于语言文字的训练中,利用教材中丰富的美育因素诱发学生的情感,帮助学生形成真、善、美的心理素质。我国古诗文在千百年的发展中日趋完美,它不仅是一种语言的艺术,而且是一种包容了音乐、绘画等在内的综合艺术,是一个丰富的艺术宝库,对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
1.语言美
有人说:建筑是凝固的音乐,那古诗就是跳跃的五线谱。诗歌的节奏和韵律给人以美的享受。古诗的语言美,指语言的音乐美,它押韵合辙,节奏鲜明,读起来朗朗上口,呈现出抑扬顿挫的音乐美。如唐朝诗人王翰的《凉州词》讲究押韵,平仄相对,具有强烈的节奏美和音律美。诵读时,可以配乐朗读,“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读得急促欢快一些,体会浓郁的边地色彩和军营生活的风味;“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则应放慢一些,让学生体会战士豪放、开朗、兴奋的感情,还有视死如归的勇气。正确停顿、富有节奏的朗读可使学生较快地进入赏析古诗的角色,在潜移默化中心理上得到和谐,感情上产生共鸣。古诗的语言美,也指语言的凝炼美。古诗词的语言非常精练,常用最少的文字来表达最深厚的意蕴,富有字外之音,言外之意,能够引起人们的遐想。如苏轼《饮湖上初晴后雨》中的“淡妆浓抹”一词就高度概括了西湖时晴时雨的特征,描绘了西湖的风采神韵,让人为之折服。古诗的语言美,还表现在语言风格的多样性上。风格指诗人在选择题材、塑造形象以及语言运用等方面形成的创作特色。不同的作品或不同的诗人,表现出不同的语言风格,如李白诗歌的浪漫,杜甫诗歌的现实,苏轼词的豪放,辛弃疾词的婉约,对学生培养语感、发展能力有其独到的作用。
2.画意美
历史上,诗画一直是一家。诗与画之所以能够相通,是因为两者有某些共同的审美特性,如诗与画都具有色彩美、结构美、韵律美、意境美,等等。诗情画意是的古诗文的魂。学习诵读古诗文一定要想象诗文描绘的情景,在丰富的想象中,古诗文会变成一幅幅别有情趣的水墨画。从学生诵读的古诗文看,其中不少堪称“诗中有画”的名篇。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是诗中画的代表作,教师可以让学生想象画面中的景物:明月、松树、清泉、石头,通过反复诵读,体会空山深林,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寻隐者不遇》朴素中有着悠然不尽的画面:远处,山峦迷蒙,近处耸立着如绿伞般的松树,在松影下,站立的是一老一少,像是在说着什么。杜牧的《泊秦淮》,“烟笼寒水月笼沙”就不同凡响,烟、水、月、沙这四者,被两个“笼”字和谐地融合在一起,绘成了一幅柔和幽静极其淡雅的水边月夜图。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古诗文的吟诵中,边读边感受诗中的画意美,并让学生将自己的想象画一画,使抽象的文字形象化、鲜活化,不仅能加深学生对古诗的感悟和体验,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促进学生个性特长的发挥,为学生提供一个施展才华的无限空间。
3.意境美
“有境界则成高格”。意境作为一种艺术境界,它的特点是情景交融,虚实结合,意蕴丰富,启迪读者不尽联想和想象。诗人在创作中追求意境美,将自己的感情,愿望寄托在所描写的客观事物之中,使自然事物赋予人的感情,从而创造出情景交融的艺术境界。如李白的《赠汪伦》,老师在学生读通、读懂诗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入诗境,进入角色,想象李白和汪伦分别的场面:“假如你是李白,会对汪伦说些什么?”让两个学生分别扮演李白和汪伦,通过学生口语交际的形式,帮助学生进一步领会诗歌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再如《游园不值》这首诗,当诗人“小扣柴扉久不开”的时候,又会想到什么,心里是怎样一种滋味?当他看到“一枝红杏出墙来”的时候,又会想到什么,此时的心情怎样?这样引导学生,学生自然会发挥想象或联想,揣摩诗歌的意象,领悟作者所创造的意境美。有意有境,这样读起来才有味,学生才会感受到古诗文的魅力,产生吟诵古诗文的乐趣。
三、品析古诗文的写作特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古诗文则是用最精粹的语言写成的。许多古诗文不仅语言优美,而且结构精巧。因此,应在反复诵读中引导学生品味、推敲语言,理解古诗的思想内容和写作艺术。随着对大量的古诗文的背诵,学生的思想情操、审美情趣,表达能力在潜移默化中得到修炼和熏陶,在无形中提高了语文素养。
1.扩大阅读,引领积累。
古人云:为文之道在于厚积而薄发。小学生只有背诵大量的古诗文,实现“量”的积累,才能充分汲取古诗文的精华,得到古文化的浸润,从而丰富自己的语言。《语文课程标准》在正确把握语文教育的特点上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强调“学生能诵读古代诗词,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欣赏品位和审美情趣”。我校在古诗文诵读研究中提出了“天天古诗,一日四读”的口号,根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兴趣特长,把诵读古诗文与有趣的游戏活动结合起来,采用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人人参与的古诗接龙、声情并茂的赛诗会、五彩缤纷的诗配画,极大地调动了学生吟诵的激情。并以教材中的经典诗文为载体,拓展学生吟诵的范围,将诵读的空间延伸到课外,培养学生搜集、整理、吸收信息的能力。如课本中的《三字经》是节选原文的一段,可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试着背一背全文,引导学生搜集一些与《三字经》类似的古文,如《百家姓》、《千字文》、《弟子规》、《大学》、《中庸》、《论语》、《老子》等重要著作,老师不加任何解释,让学生大声朗读诗文,在抑扬顿挫之中,自然领悟了诗文中的神韵。在吟诵古诗文时也可以引导学生归类,从季节、花草树木、带有数字的、描写边塞或军旅生活、描写友情送别、珍惜时间等积累背诵。在大量阅读、积累的过程中,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熏陶感染,一篇篇优秀的诗文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不断地生根发芽,学生的语文能力一定会有提高。
2.推敲语言,立足运用。
诵读古诗文,首先要读通读懂,其次要引导学生理解欣赏作者要表达的思想和感情,但又不能脱离文本而论“道”,教师应引导学生关注作者的思想和感情是用怎样的语言表达的,要指导学生反复品读语言,认真推敲,体会诗人炼字遣词的技巧。《泊船瓜洲》的“春风又绿江南岸”中的“绿”字用得妙,历来受人赞叹,可以指导学生:“绿”在这里是什么意思?还可以换成哪个字?这样换好不好?从而使学生领悟到“来”“到”“入”“过”“满”等字都不如“绿”字有形有色,“绿”字写出了春风有色,染绿江南,给人一种鲜明的形象感,这正说明诗人对每个字的精心设计和选择。诗人运用恰当的修辞手法,夸张、比喻、设问、想象、对比等手法在作品中随处可见,简单的几个字就描绘出丰富的画面、壮美的景象,读起来让人叫绝。如《望庐山瀑布》这首诗中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诗人运用夸张、比喻的手法,描绘了庐山瀑布磅礴的气势,使人产生无限想象。再如《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的“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诗人以“春风”使梨花盛开,比拟“北风”使雪花飞舞,极为新颖贴切。这些创作手法的运用,极大地增强了古诗的艺术表现力和艺术感染力,教师稍作引导,就能使学生体会运用恰当修辞方法的妙处,学生如能掌握这些手法,将有助于提高他们的语言表达的能力。
学生掌握了诗的格调、韵味、吟诗诵词已不能表达学生的诗兴,教师应在课堂上创设情境,引导学生据诗作文,以诗文的意境为基础,诱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为古诗文补充情境,补充感受,续编故事等,培养学生的创作意识,不断提高学生的习作能力。同时还可以鼓励学生在习作中运用古诗文,因为他们在习作中用诗句,会给诗句赋予一种新的表达和感受,从而使学生从诗句原有的意境中跳出来,从更新、更广的角度去理解古诗文,感悟古诗文。如在习作“妈妈的爱”中,学生用“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报答母亲的养育之恩,“我的老师”用“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赞颂老师的奉献精神,这样古诗文的运用,使文章厚实而优雅,增添了文化内涵。除了引用之外,教师可以让学生当小诗人,试着写一写。俗话说,“熟读古诗三百首,不会写诗也会咏”。虽然学生写的诗句还需斟酌、推敲,但正是有了这些稚嫩的作品才有日后的精品。
“腹有诗书气自华”。通过大量的反复的吟诵古诗文,使学生感悟到了古诗文“温柔敦厚”的语言特色,并逐渐内化古诗文中高尚的思想道德、健康的审美情趣、正确的价值观念、积极的人生态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同时使他们的文化底蕴日渐厚实。
一会儿排成个人字。”此外,还可以利用一些学生熟悉而又感兴趣的音节口头造句,如教“wǒ”,可让学生说:我是。我有。我会。我爱。
2.在有效控制课堂时间的前提下,有机地渗透相关的知识,扩大学生知识面。
如教“fù nǚ”这一音节时,可引出“三月八日是妇女节”,这一天你能为妈妈做点什么?家里开展了哪些活动?问问妈妈妇女节的来历。再如教“wū yā”这两个音节时,我问:“小朋友,你知道乌鸦吗?你知道乌鸦哪些知识?”学生纷纷回答,有的学生说了乌鸦的一些故事或儿歌,当他讲完一个个小知识后,全班的学生都瞪大了眼睛,投以羡慕的目光。我问这个学生:“你怎么懂得这些知识的呀?”“我是从书上看到的。”说完后老师出示三句话:“老乌鸦叫嘎嘎,捉条虫子喂娃娃。”“乌鸦爱听好话,上了狐狸的当。”“一只乌鸦口渴了,到处找水喝,它找来半瓶水,喝不着动脑筋、想办法,终于喝着水了。”学生轻松而又准确地掌握了“wū yā”的读音,并学会了三句话,为将来阅读《狐狸和乌鸦》、《乌鸦喝水》埋下了伏笔。于是从那天开始,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开始进行课外阅读且热情高涨。一个简单的拼音词学起来简单而无味,但教师有意识地扩充了它的内涵,让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轻松地掌握了更多的知识,而且产生了读书的兴趣和较浓厚的求知欲,学生得到的已远远超过了认读一个拼音词。
二、内外协调,有选择地指导课外阅读。
所谓“内”就是教材中的课文,“外”指的是课本外的内容。课外阅读中有很多与课本知识相吻合的内容,有童话、神话、寓言故事等。教材中所选课文的主题基本上都在这些故事中有所体现,但除主题之外,故事情节或其它诸如语言方面却又或多或少地存在着差异。因此,可将课文中没有的知识进行补充。
《乌鸦反哺》这一课的主题就是孝敬父母,但这一主题的理解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有很大的困难。在课文讲读以后,我说:“老师今天再给小朋友讲一个故事,故事中也有一位跟这只小乌鸦一样了不起的人。”接着我便讲了“黄香温席”这个故事。果然,讲了这个故事后再回到课文中来,学生更透彻地理解了课文的中心,同时又掌握了一个成语故事,真是一举两得。
因而,适当地把课文与补充阅读中与之相仿的文章作为一组文章指导阅读,学生易理解,乐于读,也可提高学生的朗读水平。《秋姑娘的信》讲的是秋姑娘给大雁、青蛙、松鼠、山村孩子写信,展现了一幅枫叶飘落、大雁南飞、青蛙冬眠、松鼠储食、小树穿“冬衣”的秋景图,同时使人感受到秋姑娘对大雁、青蛙、松鼠、小树的关怀和体贴。在第一册的补充阅读中有一组课文都是描写秋天的景象的,如《秋夜》、《大雁飞在蓝天》,因此,可建议学生阅读这些文章。学生进行感情的平行迁移,既巩固了感情朗读的方法,进行了语感的训练,又培养了学生举一反三的能力,同时增加了阅读量。
三、拓展汉语拼音教学的新视野
新课程标准强调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赋予了汉语拼音教学全新的理念。汉语拼音与识字、写字,与阅读、口语交际各方面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有机地整合在一起。新教材在汉语拼音教学的编排上体现了语文学科的综合性,每一课都安排了意境优美的情境图,相应配有一些词语、句子或儿歌,学生可根据插图发挥想象,编故事,讲故事,把学习拼音和识字、积累语言、发展语言、结合起来,以便更好地把握好拼音教学的特点,拓展汉语拼音教学的新视野。这样初入学的儿童能受到较全面的语文启蒙教育。
我们的汉语拼音源自母语,而我们的孩子在上小学之前,已具备了一定的母语基础,即说的能力。而拼音字母的音都能从母语中找到语素,如“阿姨”,“阿”(第一声);“怎么回事啊?”“啊”(第三声);“啊(第四声),真有趣。”如果教师在课堂上能充分利用母语资源,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教学读音,那么学生一定学有兴趣,而且能够较易读准字音。
在教学实践中,我觉得对学生帮助最大的,是我创设了一个学习拼音的良好环境——黑板,每天用拼音写上日期和当天的课程表,然后鼓励学生自己独立地拼读出来,这样,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就能知道当天的课程,老师再适时地进行表扬,此时学生会有一种成就感,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他自然会对拼音产生兴趣,不会有畏惧感。每天我还会在小黑板上用拼音写一句话,偶尔写一则小童话故事,有时是一些教育学生讲文明、守纪律的行规标语,有时是一则简短的新闻,有时是对班上的好人好事的表扬,学生通过自己的拼读,能受到教育,还能增长知识、开阔眼界,锻炼拼读能力,最重要的是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喜悦,这才是对学生最有效的教育。
我每天让小朋友说一句或一段想说的话,然后我把它写在黑板上。让他在那么多羡慕的目光中发现自己的闪光点。想出、说出更好的,从而超越自己!“学拼音、读音节、识汉字、颂儿歌”为一体,彻底摆脱了过去传统拼音教学“单纯的”、“孤立的”学拼音的束缚,开辟了汉语拼音学习与语言学习相结合的新理念、新教法。
“语言是思维的直接现实”,思维的结果往往可以用语言固定下来。叶圣陶说:“思想不能空无依傍,思想依傍语言。思想是脑子里在说——说那不出声的话,如果说出来,就是语言;如果写出来,就是文字。朦胧的思想是零零碎碎不成片段的语言,清晰的思想是有条有理组织完密的语言。”儿童如果说得清楚,一般来说思维也是清晰的。因此,从说到写是一个澄清思想、疏通思路的过程。儿童观察生活现象所得的素材比较零乱,必须经过大脑思维加工组织,将零散的素材有条理地用口头语言表达出来,这是对素材的一次整合,比较粗糙,是一个雏形。这时,将口头语言用书面的形式记录下来,也就形成儿童最初的作文。
故事是儿童最喜爱的一种文学形式。故事是儿童认识世界的门户,也是训练语言的好方法。对儿童来说,再没有比听故事更为重要的了。选最合适的故事讲给儿童听,还可以有意识地教儿童讲故事。儿童通过听故事,不仅记住了故事的内容,领会了故事所含的思想感情,而且促进了语言的发展。因而我不失时机地让学生练习把自己喜欢的故事用拼音写下来,能写多少写多少。
一个儿童如果有了语言的积累,有了生活的积累,作文的前形态得到了充分的发展,那么,今后的作文也就不再是一件伤脑筋的事情,他们会在不断地训练中提高自己的说写水平。
实践证明,扩展拼音教学的内涵和外延,不仅可以激发学生学习拼音的兴趣,提高学习效率。同时又是进行早期说话训练及提前阅读和练笔的重要途径。对提高学生的语文素质是可行的,也是有效的。总之,拼音教学赋予教师的是情和智的统一与和谐,只要教师肯动心智,富有一颗童稚的心,定会事半功倍,学生也会学得轻松、快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