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期以来,高三的教学工作备受关注。不仅学校领导关注,教师自己也十分关注;不仅学生家长关注,学生本身更是密切关注。可以说,高三英语课堂教学的关键是如何提高效益,即如何提高学生综合运用英语的能力。对于基础相对薄弱的农村高中学生来说,英语课堂的最直接的目标,就是立足基础知识,培养基本技能。近几年的NMET,尤其是江苏高考英语试题注重对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考查也证明了这一点。
一、立足词汇和语法,夯实英语根基。
学过英语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体验,那就是词汇和语法非常重要,它们是学好语言的基础,因此有人常把“词汇”和“语法”分别比作是盖大楼的“砖块”和“水泥沙浆”。没有砖块,万丈高楼无从起;离开了水泥沙浆,零散的砖块不能构成整齐而坚固的墙体。一方面,我们要对高考词汇进行“地毯式”复习,帮助学生学习和记忆;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对重点词汇和常用词组进行适当拓展,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当然,记忆中要利用遗忘的规律帮助学生克服遗忘,还可以设计根据上下文进行单词拼写、完成句子、句型转换、句子翻译等练习,巩固记忆成果。
语法则是对高一、高二出现的语法知识进行系统性地梳理,目的是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形式则一般采用专题复习和专项训练。训练中一般选择中等题和基础题,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强化重点知识,逐步上升成能力。根据多年的高三毕业班教学经验,我建议学生建立个人错题档案,将自己每一次做错的题目(主要是单选题)存档、编号、归类,并加注简单的分析和解释,这样便于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对提高语法和词汇题的正确率大有裨益。
二、依“标”据“本”,培养技能。
英语课堂是培养学生各项技能的主要场所,因此重视课堂英语教学过程成为必然。难怪很多学校引入过程管理,既注重结果,更注重过程。没有过程,也就没能结果;没有结果,过程显得毫无意义。
高三英语课堂教学要注重实效,就必须从教师备课抓起。诚然,备课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不仅要备知识点——这也是体现教师专业业务能力的地方,但更要备学生——备如何利用学生的各种非智力因素、如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上的各种活动、如何解决学生课堂学习中可能存在的各种困难、如何指导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形成合理而有效的学习策略、如何帮助学生在课堂英语各项活动中获得各项技能等等,这才是凸显教师教学业务水平的所在。
高三英语课堂上,教师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基础知识,另一方面教师要依据《英语课程标准》和《英语考试说明》,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考点,不断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通过对课堂内容的深化和拓宽,结合近几年NMET中出现的热点和难点,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三点”的渗透,活化他们的现有知识,帮助他们在参与课堂的实践活动中能有新的突破,并逐步形成技能。富兰克林曾经说过:“Tell me and I ll forget teach me and I ll remember but involve me and l ll learn.”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把“三点”的讲解和渗透落实到实实在在的“练”上面,因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不能“喧宾夺主”,否则又回到了“填鸭式”的老路,课堂成了教师的“一言堂”。
提高课堂效益,必须落实“三为主”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做到精讲精练。精讲就是要讲得精要、适当,主要围绕“三点”进行,不可以无限拓宽和无限加深,否则就偏离了基础性。精练就是要精心筛选紧紧围绕“三点”而设计的练习,能够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否则就容易会出现偏题、怪题和难题。比较可行的办法是教师在备课设计教案的同时,设计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提升基本技能的“学案”,这样才真正体现出教师的作用不仅管“教”,还要管“导”。
只有做到了突出“三为主”,渗透“三点”,为课堂学生活动精心设计“学案”,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向“大容量、高密度、快节奏”迈进,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
三、课外延伸,提升能力。
著名华人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曾经指出“学外语就是要囫囵吞枣”。学习任何一门外语,都离不开语言材料的积累,因为只有经过“输入”才会有“产出”。听力测试、口语测试分别是检测学生听的能力和话语的能力,没有大量的“听”的输入,就不可能有“说”的输出。同样,完型填空、阅读理解是检测学生读的能力,短文改错、书面表达则是检测学生写的能力,没有大量的“读”,就不可能有“写”的能力。
然而,课堂的容量毕竟是有限的。要积累足够的语言输入量,就必须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语言技能八级目标”(即高中毕业)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36万词以上。因此,除了要对课本内容进行精读——弄懂每一个重点单词和短语的意思和用法,弄懂每个句子的意思,尤其要重视对长句和难句的理解,弄懂每一段的大意(topic sentence)弄懂每一篇课文的篇章结构(writing structure)和中心思想(main idea)外,还要在课外进行大量的泛读。泛读的主要目的在于积累词汇,培养语感,感受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以及它们的历史、地理、政治、服装、饮食等文化氛围,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泛读不必象精读那样“斤斤计较”,只要搞懂轮廓(general idea)就行。泛读的题材和体裁不限,可以多种多样,也可以是五花八门,但必须限时阅读,以提高阅读速度。一般说来,高三英语课外的阅读速度至少应该达到60/wpm,否则难以顺利完成NMET中大量的语篇阅读任务。
课外英语阅读是高三英语课堂的延伸,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学生只有经过大量的课外阅读——“读书破万卷”,积累大量的词汇,感知大量的语言应用实例,积累大量的语篇材料,了解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领悟它们的语言文化,体会跨文化交际的内涵,才能逐步由量变到质变,再做短文改错、书面表达等“输出”型题目时才会得心应手,从而“下笔如有神”。
参考书目:
1.薛杰“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策略的研究与实践”,《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9期;
2.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10期;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4.李成荣《初高中英语衔接教学策略研究》,《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03年第一期;
5.Carolyn Dirksen Ph.D EducatorsEnglish。English. Language Institute/China1991
一、立足词汇和语法,夯实英语根基。
学过英语的人都有一个共同的体验,那就是词汇和语法非常重要,它们是学好语言的基础,因此有人常把“词汇”和“语法”分别比作是盖大楼的“砖块”和“水泥沙浆”。没有砖块,万丈高楼无从起;离开了水泥沙浆,零散的砖块不能构成整齐而坚固的墙体。一方面,我们要对高考词汇进行“地毯式”复习,帮助学生学习和记忆;另一方面,我们还要对重点词汇和常用词组进行适当拓展,帮助学生理解和运用。当然,记忆中要利用遗忘的规律帮助学生克服遗忘,还可以设计根据上下文进行单词拼写、完成句子、句型转换、句子翻译等练习,巩固记忆成果。
语法则是对高一、高二出现的语法知识进行系统性地梳理,目的是帮助学生查漏补缺,形式则一般采用专题复习和专项训练。训练中一般选择中等题和基础题,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强化重点知识,逐步上升成能力。根据多年的高三毕业班教学经验,我建议学生建立个人错题档案,将自己每一次做错的题目(主要是单选题)存档、编号、归类,并加注简单的分析和解释,这样便于从中吸取经验和教训,对提高语法和词汇题的正确率大有裨益。
二、依“标”据“本”,培养技能。
英语课堂是培养学生各项技能的主要场所,因此重视课堂英语教学过程成为必然。难怪很多学校引入过程管理,既注重结果,更注重过程。没有过程,也就没能结果;没有结果,过程显得毫无意义。
高三英语课堂教学要注重实效,就必须从教师备课抓起。诚然,备课是一门很高深的学问,不仅要备知识点——这也是体现教师专业业务能力的地方,但更要备学生——备如何利用学生的各种非智力因素、如何调动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上的各种活动、如何解决学生课堂学习中可能存在的各种困难、如何指导学生在课堂学习活动中形成合理而有效的学习策略、如何帮助学生在课堂英语各项活动中获得各项技能等等,这才是凸显教师教学业务水平的所在。
高三英语课堂上,教师一方面要帮助学生复习、巩固基础知识,另一方面教师要依据《英语课程标准》和《英语考试说明》,充分挖掘教材中的考点,不断激活学生原有的知识。通过对课堂内容的深化和拓宽,结合近几年NMET中出现的热点和难点,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三点”的渗透,活化他们的现有知识,帮助他们在参与课堂的实践活动中能有新的突破,并逐步形成技能。富兰克林曾经说过:“Tell me and I ll forget teach me and I ll remember but involve me and l ll learn.”这就要求我们教师把“三点”的讲解和渗透落实到实实在在的“练”上面,因为学生是课堂的主体,教师不能“喧宾夺主”,否则又回到了“填鸭式”的老路,课堂成了教师的“一言堂”。
提高课堂效益,必须落实“三为主”即“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训练为主线”,做到精讲精练。精讲就是要讲得精要、适当,主要围绕“三点”进行,不可以无限拓宽和无限加深,否则就偏离了基础性。精练就是要精心筛选紧紧围绕“三点”而设计的练习,能够起到举一反三的作用,否则就容易会出现偏题、怪题和难题。比较可行的办法是教师在备课设计教案的同时,设计能够帮助学生掌握基础知识、提升基本技能的“学案”,这样才真正体现出教师的作用不仅管“教”,还要管“导”。
只有做到了突出“三为主”,渗透“三点”,为课堂学生活动精心设计“学案”,才能真正实现课堂教学向“大容量、高密度、快节奏”迈进,从而全面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
三、课外延伸,提升能力。
著名华人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杨振宁教授曾经指出“学外语就是要囫囵吞枣”。学习任何一门外语,都离不开语言材料的积累,因为只有经过“输入”才会有“产出”。听力测试、口语测试分别是检测学生听的能力和话语的能力,没有大量的“听”的输入,就不可能有“说”的输出。同样,完型填空、阅读理解是检测学生读的能力,短文改错、书面表达则是检测学生写的能力,没有大量的“读”,就不可能有“写”的能力。
然而,课堂的容量毕竟是有限的。要积累足够的语言输入量,就必须进行大量的课外阅读。《英语课程标准》指出“语言技能八级目标”(即高中毕业)除教材外,课外阅读量应累计达到36万词以上。因此,除了要对课本内容进行精读——弄懂每一个重点单词和短语的意思和用法,弄懂每个句子的意思,尤其要重视对长句和难句的理解,弄懂每一段的大意(topic sentence)弄懂每一篇课文的篇章结构(writing structure)和中心思想(main idea)外,还要在课外进行大量的泛读。泛读的主要目的在于积累词汇,培养语感,感受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以及它们的历史、地理、政治、服装、饮食等文化氛围,培养跨文化交际的意识和能力。泛读不必象精读那样“斤斤计较”,只要搞懂轮廓(general idea)就行。泛读的题材和体裁不限,可以多种多样,也可以是五花八门,但必须限时阅读,以提高阅读速度。一般说来,高三英语课外的阅读速度至少应该达到60/wpm,否则难以顺利完成NMET中大量的语篇阅读任务。
课外英语阅读是高三英语课堂的延伸,是课堂教学的必要补充。学生只有经过大量的课外阅读——“读书破万卷”,积累大量的词汇,感知大量的语言应用实例,积累大量的语篇材料,了解英语国家的风俗习惯,领悟它们的语言文化,体会跨文化交际的内涵,才能逐步由量变到质变,再做短文改错、书面表达等“输出”型题目时才会得心应手,从而“下笔如有神”。
参考书目:
1.薛杰“高中英语教学中文化渗透策略的研究与实践”,《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5年第9期;
2.教育部《普通高中英语课程标准》(实验),《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3年第10期;
3.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的对话》,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
4.李成荣《初高中英语衔接教学策略研究》,《外语学法教法研究》2003年第一期;
5.Carolyn Dirksen Ph.D EducatorsEnglish。English. Language Institute/China19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