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环渤海区域目前的旅游合作亟待加强,区域中的五省市旅游资源优势明显,旅游合作却有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历史原因形成的隔阂问题;区域旅游合作的积极性问题;环渤海旅游资源的整合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环渤海区域旅游合作必须采取相关对策:建立合作机制,搭建合作平台;整合资源,差别化开发;统一规划,打造环渤海大旅游。
【关键词】 环渤海 旅游合作 问题 对策
“环渤海地区”亦或是“环渤海经济圈”,对于其具体的地域范围,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界定,主要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环渤海经济圈指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广义的环渤海经济圈在上述区域基础上,还扩展到山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部分地区。
基于我国旅游业为政府主导型这一特点,所以研究某区域的旅游业相关问题,在地域上应与行政区划相一致,故本文所使用的环渤海区域一词并不等同于上述界定,而是包含京、津、冀、鲁、辽五省市全部,以此五省市为研究对象,探讨环渤海区域旅游合作问题与对策。
一、环渤海旅游合作的资源优势
环渤海地区在旅游资源方面极为丰富多样。这里有首都北京,是国家的政治中心,同时又是我国经济、交通、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区域。这里历史悠久,山河秀美,人文资源富集。
仅北京一地,拥有的名胜古迹就已经数不胜数,其中故宫、长城、周口店猿人遗址、天坛、颐和园、明十三陵等,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天津是历史文化名城。有37处国家级和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蓟县的独乐寺,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其中的大观音阁,为辽代全木结构建筑;山东旅游资源丰富,“五岳之尊”的泰山、曲阜“三孔”、“泉城”济南,都早已享誉中外;河北省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璀璨的历史文化与秀美的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有清代的皇家陵寝、皇家园林,有明代长城,还有古城邯郸、古迹赵州桥等等。自然景观有景色秀丽的北戴河海滨,有层峦叠翠的太行山脉;辽宁省以满韵清风为特色,古迹众多,尤以中部的沈阳故宫、关外三陵等清前史迹驰名中外。
之所以不厌其烦把五省市的旅游资源做一个概述,旨在说明,其一,这里拥有富集型的旅游资源,为环渤海旅游开发及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其二,这五省市的旅游资源具有很好的互补性。从自然景观来看,环渤海地区可以说是山、海、丘陵、平原、盆地兼而有之。从人文景观来看,环渤海地区可以说汇聚了中国历史所有阶段历史遗存的精华。
基于上述的条件,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环渤海地区不仅有着良好的旅游开发资源条件,其三省二市旅游资源又有着良好的互补性,为其旅游合作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
二、环渤海旅游合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虽然环渤海地区在旅游合作方面有着良好的资源优势,但是长期以来区域内部的旅游合作却始终存在诸多问题,无论是从合作的方式上还是取得的成效方面,都是不尽如人意的。这其中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和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历史原因形成的隔阂问题
历史上,山海关号称天下第一关,这道雄关分出了关内和关外。从文化角度,关内是中原文化,关外是少数民族文化即所谓的关东文化。虽然这道关隘的隔绝作用早已经成了历史,但是在人们的心理上还是有着很大影响的。
建国以后,我们在经济区域划分上,东三省属于东北区,而鲁、冀、京、津属于华北区,这也是一种心理上的隔绝感。而从20世纪80年代旅游业发展以来,我们在旅游区的划分上,也几乎无一例外,把东三省划为东北旅游区,而鲁、冀、京、津属于黄河中下游旅游区,或者把冀、京、津划为京畿旅游区。
总之,环渤海作为一个区域概念,出现的较晚,又是和人们以往的区域观念不相吻合,所以所受的关注一直很少,直到最近二十年才引起重视。当然相应的环渤海旅游的区域合作也是如此。
2、区域旅游合作的积极性问题
环渤海区域五省市在旅游业的发展上参差不齐,这里有旅游业非常发达的北京,也有旅游业比较发达的山东、辽宁,还有始终处于北京旅游阴影效应之下、旅游业一直徘徊落后的河北、天津。由于旅游业发展的不平衡,所以从旅游合作的角度,北京参与环渤海旅游合作的态度一直并不积极,而其他四省市态度要积极得多。但是北京是环渤海区域旅游的龙头老大,北京的态度决定了环渤海区域旅游合作的发展,所以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机制,让北京这样的旅游业发达地区也有积极性,参与到区域旅游合作之中来,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参与到环渤海旅游合作之中,对参与者是否能够有现实的利益,对其旅游业发展能否有一个积极地促动,而怎样能达到这样一个效果,是我们必须研究的。这就是说,我们决不能为合作而合作,而是为实效而合作。所以要制定行之有效的合作机制和合作手段,真真正正能够对旅游业发展有一个良好的促进作用。
3、环渤海旅游资源的整合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环渤海地区各省市旅游业发展各自为战,所以旅游资源的开发也是互不联系,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开发内容与旅游产品大多雷同,你搞海滨浴场,我也搞海滨浴场;你开发农家乐,我也开发农家乐。在旅游方面合作的少,竞争的多,导致各景区单兵独斗,各自为战,并且不可避免的存在着相互之间争抢客源等恶性竞争,致使区域内旅游业一直处于发展无序竞争状态。实现旅游合作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减少这种恶性竞争,实现合作双赢,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要整合资源,差别开发,形成互补,将各地的资源开发出不同的特色。
三、环渤海区域旅游合作的对策
旅游业要进一步发展,区域合作便是必然的选择,不合作就没有发展,甚至要被淘汰出局。那么如何进行有效合作,是首要的问题。在“十二五”期间,随着国家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随着环渤海经济圈的崛起,环渤海区域旅游合作必须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
1、建立合作机制,搭建合作平台
建立合作机制,在此方面环渤海五省市已经做了很多方面的努力,比如:为加强环渤海区域旅游联合,北京、天津、河北、山东、辽宁等环渤海地区五省市旅游部门,在2004年共同签署了“联合宣言”,以期共同打造环渤海无障碍旅游区。五省市决定将在制定旅游规划、旅游资源产品开发和旅游宣传促销方面相互合作,相互配合,加强区域联动;联合举办旅游宣传促销活动,积极支持、参与5省市在境内外举办的旅游节庆活动、促销活动和专业展览活动;组织当地骨干旅游企业开发陆路、海上旅游产品、组合环渤海精品旅游线路。
但是,“宣言”的签署只是环渤海区域旅游合作的第一步,要想真正实现跨区域联合,今后关键还是要做好落实。从这几年的旅游合作发展上看,政府和相关部门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也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因为根深蒂固的历史原因和环渤海区域旅游资源分布、旅游交通制约等原因,区域旅游合作结果并不令人满意,环渤海旅游合作还只停留在表面上,并没有实质意义上的深度合作。
如何落实“宣言”,真正打开环渤海区域旅游合作的良好局面?目前还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对这些因素的存在,我们要深入实际进行研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
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发展经验看,政府主导、部门参与、市场运作是一条基本经验,只有政府间的合作机制和合作平台搭建好了,旅游区域合作才能顺利进行。那么政府间合作机制如何建立,需要搭建哪些合作平台,这也是需要我们认真总结学习的经验。
2、整合资源,差别化开发
要想整合资源,避免无序竞争,五省市必须对资源实行特色开发,差别化开发,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双赢。环渤海在地理范围与空间结构上,大致呈现一个C字形,那么旅游整合开发是否也可以遵循这个空间特点,形成从海洋到内陆的几重半环状旅游地带呢?
具体说来,首先,在最靠近渤海的滨海地带,可以对山东、河北、天津、辽宁的滨海资源整合,形成一条相互连接的滨海旅游带:青岛(海滨浴场、啤酒节)—烟台(蓬莱阁)—天津(滨海新区)—秦皇岛(北戴河、山海关)—兴城(古城、觉华岛)—锦州(笔架山、天桥)—盘锦(红海滩)—大连(浪漫之都);这条线上既有名城古迹,又有山海胜景,不失为一条独具特色的游览线。
其次,在内陆一侧,则可以形成又一条或多条半环带,如将曲阜(三孔)—济南(泉城)—保定(历史文化名城)—北京(首都风貌)—沈阳(清初盛京)—抚顺(后金兴京)连成一线,形成一条古都名城游,挖掘这些古都名城的历史内涵,差别化开发其历史遗存,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3、统一规划,打造环渤海大旅游
环渤海区域旅游合作的成功,不仅取决于上述的两个方面,更重要的一点,是五省市必须有一个旅游业发展的整体规划,在规划中把区域合作的平台、措施以及保证实施的具体方案都制定下来,才能够使环渤海的区域合作长期化、动态化和实效化。据有关报道,环渤海区域旅游规划的编制工作已经启动,目前该工作已经安排具体单位调研和起草工作。这是一个积极的起步,相信在这样一个良好开局之后,环渤海的区域旅游合作会逐步展开,并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效。
综上所述,环渤海区域旅游要发展,不能各自为战,一定要树立大局意识和整体观念,树立大旅游的意识,加强五省市区域旅游合作,整合人力资源和景观要素,形成优势互补,将资源优势转变为景观优势与行业优势。统一规划,合理规划,认真应对的任务和挑战,才能使这种区域合作更好的进一步发展。
(注:本文属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环渤海区域旅游合作问题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W2010029。)
【参考文献】
[1] 黄泓杰:环渤海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的优势、瓶颈及对策[J].企业经济,2010(10).
[2] 易志斌:环渤海区域旅游合作的路径选择城[J].城市问题,2010(12).
[3] 张广海、刘佳:环渤海地区旅游产业集群构建与区域整合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7(2).
[4] 陈才:环渤海旅游圈的形成与发展[J].人文地理,1999(2).
[5]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鼓励沿海重点发展区域扩大对外开放的若干政策意见[C].辽宁省政府文件,2006.
[6] 东北振兴添新引擎——辽宁沿海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N].经济参考报,2009-07-02.
【关键词】 环渤海 旅游合作 问题 对策
“环渤海地区”亦或是“环渤海经济圈”,对于其具体的地域范围,不同的学者有着不同的理解和界定,主要有狭义和广义两种。狭义的环渤海经济圈指中国辽东半岛、山东半岛、京津冀为主的环渤海滨海经济带,广义的环渤海经济圈在上述区域基础上,还扩展到山西省和内蒙古自治区的部分地区。
基于我国旅游业为政府主导型这一特点,所以研究某区域的旅游业相关问题,在地域上应与行政区划相一致,故本文所使用的环渤海区域一词并不等同于上述界定,而是包含京、津、冀、鲁、辽五省市全部,以此五省市为研究对象,探讨环渤海区域旅游合作问题与对策。
一、环渤海旅游合作的资源优势
环渤海地区在旅游资源方面极为丰富多样。这里有首都北京,是国家的政治中心,同时又是我国经济、交通、文化等方面的重要区域。这里历史悠久,山河秀美,人文资源富集。
仅北京一地,拥有的名胜古迹就已经数不胜数,其中故宫、长城、周口店猿人遗址、天坛、颐和园、明十三陵等,被联合国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天津是历史文化名城。有37处国家级和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蓟县的独乐寺,已有1000多年的历史,其中的大观音阁,为辽代全木结构建筑;山东旅游资源丰富,“五岳之尊”的泰山、曲阜“三孔”、“泉城”济南,都早已享誉中外;河北省是中华民族的发祥地之一。璀璨的历史文化与秀美的湖光山色交相辉映。有清代的皇家陵寝、皇家园林,有明代长城,还有古城邯郸、古迹赵州桥等等。自然景观有景色秀丽的北戴河海滨,有层峦叠翠的太行山脉;辽宁省以满韵清风为特色,古迹众多,尤以中部的沈阳故宫、关外三陵等清前史迹驰名中外。
之所以不厌其烦把五省市的旅游资源做一个概述,旨在说明,其一,这里拥有富集型的旅游资源,为环渤海旅游开发及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其二,这五省市的旅游资源具有很好的互补性。从自然景观来看,环渤海地区可以说是山、海、丘陵、平原、盆地兼而有之。从人文景观来看,环渤海地区可以说汇聚了中国历史所有阶段历史遗存的精华。
基于上述的条件,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环渤海地区不仅有着良好的旅游开发资源条件,其三省二市旅游资源又有着良好的互补性,为其旅游合作提供了良好的资源条件。
二、环渤海旅游合作亟待解决的问题
虽然环渤海地区在旅游合作方面有着良好的资源优势,但是长期以来区域内部的旅游合作却始终存在诸多问题,无论是从合作的方式上还是取得的成效方面,都是不尽如人意的。这其中有着多方面的原因和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
1、历史原因形成的隔阂问题
历史上,山海关号称天下第一关,这道雄关分出了关内和关外。从文化角度,关内是中原文化,关外是少数民族文化即所谓的关东文化。虽然这道关隘的隔绝作用早已经成了历史,但是在人们的心理上还是有着很大影响的。
建国以后,我们在经济区域划分上,东三省属于东北区,而鲁、冀、京、津属于华北区,这也是一种心理上的隔绝感。而从20世纪80年代旅游业发展以来,我们在旅游区的划分上,也几乎无一例外,把东三省划为东北旅游区,而鲁、冀、京、津属于黄河中下游旅游区,或者把冀、京、津划为京畿旅游区。
总之,环渤海作为一个区域概念,出现的较晚,又是和人们以往的区域观念不相吻合,所以所受的关注一直很少,直到最近二十年才引起重视。当然相应的环渤海旅游的区域合作也是如此。
2、区域旅游合作的积极性问题
环渤海区域五省市在旅游业的发展上参差不齐,这里有旅游业非常发达的北京,也有旅游业比较发达的山东、辽宁,还有始终处于北京旅游阴影效应之下、旅游业一直徘徊落后的河北、天津。由于旅游业发展的不平衡,所以从旅游合作的角度,北京参与环渤海旅游合作的态度一直并不积极,而其他四省市态度要积极得多。但是北京是环渤海区域旅游的龙头老大,北京的态度决定了环渤海区域旅游合作的发展,所以如何建立一个有效的机制,让北京这样的旅游业发达地区也有积极性,参与到区域旅游合作之中来,这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参与到环渤海旅游合作之中,对参与者是否能够有现实的利益,对其旅游业发展能否有一个积极地促动,而怎样能达到这样一个效果,是我们必须研究的。这就是说,我们决不能为合作而合作,而是为实效而合作。所以要制定行之有效的合作机制和合作手段,真真正正能够对旅游业发展有一个良好的促进作用。
3、环渤海旅游资源的整合问题
长期以来,由于环渤海地区各省市旅游业发展各自为战,所以旅游资源的开发也是互不联系,这样做的结果就是,开发内容与旅游产品大多雷同,你搞海滨浴场,我也搞海滨浴场;你开发农家乐,我也开发农家乐。在旅游方面合作的少,竞争的多,导致各景区单兵独斗,各自为战,并且不可避免的存在着相互之间争抢客源等恶性竞争,致使区域内旅游业一直处于发展无序竞争状态。实现旅游合作的目的之一,就是要减少这种恶性竞争,实现合作双赢,最有效的途径,就是要整合资源,差别开发,形成互补,将各地的资源开发出不同的特色。
三、环渤海区域旅游合作的对策
旅游业要进一步发展,区域合作便是必然的选择,不合作就没有发展,甚至要被淘汰出局。那么如何进行有效合作,是首要的问题。在“十二五”期间,随着国家经济形势的发展变化,随着环渤海经济圈的崛起,环渤海区域旅游合作必须要做好如下几个方面。
1、建立合作机制,搭建合作平台
建立合作机制,在此方面环渤海五省市已经做了很多方面的努力,比如:为加强环渤海区域旅游联合,北京、天津、河北、山东、辽宁等环渤海地区五省市旅游部门,在2004年共同签署了“联合宣言”,以期共同打造环渤海无障碍旅游区。五省市决定将在制定旅游规划、旅游资源产品开发和旅游宣传促销方面相互合作,相互配合,加强区域联动;联合举办旅游宣传促销活动,积极支持、参与5省市在境内外举办的旅游节庆活动、促销活动和专业展览活动;组织当地骨干旅游企业开发陆路、海上旅游产品、组合环渤海精品旅游线路。
但是,“宣言”的签署只是环渤海区域旅游合作的第一步,要想真正实现跨区域联合,今后关键还是要做好落实。从这几年的旅游合作发展上看,政府和相关部门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也取得了一些令人瞩目的成绩,但是因为根深蒂固的历史原因和环渤海区域旅游资源分布、旅游交通制约等原因,区域旅游合作结果并不令人满意,环渤海旅游合作还只停留在表面上,并没有实质意义上的深度合作。
如何落实“宣言”,真正打开环渤海区域旅游合作的良好局面?目前还存在许多制约因素。对这些因素的存在,我们要深入实际进行研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对策。
从“长三角”和“珠三角”的发展经验看,政府主导、部门参与、市场运作是一条基本经验,只有政府间的合作机制和合作平台搭建好了,旅游区域合作才能顺利进行。那么政府间合作机制如何建立,需要搭建哪些合作平台,这也是需要我们认真总结学习的经验。
2、整合资源,差别化开发
要想整合资源,避免无序竞争,五省市必须对资源实行特色开发,差别化开发,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双赢。环渤海在地理范围与空间结构上,大致呈现一个C字形,那么旅游整合开发是否也可以遵循这个空间特点,形成从海洋到内陆的几重半环状旅游地带呢?
具体说来,首先,在最靠近渤海的滨海地带,可以对山东、河北、天津、辽宁的滨海资源整合,形成一条相互连接的滨海旅游带:青岛(海滨浴场、啤酒节)—烟台(蓬莱阁)—天津(滨海新区)—秦皇岛(北戴河、山海关)—兴城(古城、觉华岛)—锦州(笔架山、天桥)—盘锦(红海滩)—大连(浪漫之都);这条线上既有名城古迹,又有山海胜景,不失为一条独具特色的游览线。
其次,在内陆一侧,则可以形成又一条或多条半环带,如将曲阜(三孔)—济南(泉城)—保定(历史文化名城)—北京(首都风貌)—沈阳(清初盛京)—抚顺(后金兴京)连成一线,形成一条古都名城游,挖掘这些古都名城的历史内涵,差别化开发其历史遗存,一定会取得良好的效果。
3、统一规划,打造环渤海大旅游
环渤海区域旅游合作的成功,不仅取决于上述的两个方面,更重要的一点,是五省市必须有一个旅游业发展的整体规划,在规划中把区域合作的平台、措施以及保证实施的具体方案都制定下来,才能够使环渤海的区域合作长期化、动态化和实效化。据有关报道,环渤海区域旅游规划的编制工作已经启动,目前该工作已经安排具体单位调研和起草工作。这是一个积极的起步,相信在这样一个良好开局之后,环渤海的区域旅游合作会逐步展开,并取得令世人瞩目的成效。
综上所述,环渤海区域旅游要发展,不能各自为战,一定要树立大局意识和整体观念,树立大旅游的意识,加强五省市区域旅游合作,整合人力资源和景观要素,形成优势互补,将资源优势转变为景观优势与行业优势。统一规划,合理规划,认真应对的任务和挑战,才能使这种区域合作更好的进一步发展。
(注:本文属辽宁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环渤海区域旅游合作问题与对策研究”,项目编号:W2010029。)
【参考文献】
[1] 黄泓杰:环渤海区域旅游一体化发展的优势、瓶颈及对策[J].企业经济,2010(10).
[2] 易志斌:环渤海区域旅游合作的路径选择城[J].城市问题,2010(12).
[3] 张广海、刘佳:环渤海地区旅游产业集群构建与区域整合研究[J].改革与战略,2007(2).
[4] 陈才:环渤海旅游圈的形成与发展[J].人文地理,1999(2).
[5] 辽宁省人民政府:关于鼓励沿海重点发展区域扩大对外开放的若干政策意见[C].辽宁省政府文件,2006.
[6] 东北振兴添新引擎——辽宁沿海经济带上升为国家战略[N].经济参考报,2009-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