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新课程标准》中这样阐述阅读的作用:“阅读是搜集处理信息、认识世界、发展思维、获取审美体验的重要途径。”可见阅读不仅能使孩子收获知识、发展能力,更能让孩子获得情感体验、享受审美情趣,影响了孩子的心灵,是一个人精神成长的重要途径。好习惯影响一生。初中阶段是一个人阅读的黄金时期,错过了无法再来。因此,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学会阅读、爱上阅读、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就显得尤为重要。作为语文教师,在多年的实践和反思中,我深知对初中生阅读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长期的、由扶到放的过程。这需要师生、家长甚至社会的共同努力。
一、走出认识误区
语文教师首先要走出认识的误区,这里所说的阅读并非仅仅课堂上对文本条分缕析式的狭隘的阅读,更多的是指课外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当然,经典的文章,是值得一再推敲的。如课堂上我们经常仔细地品读鲁迅的杂文、朱自清的散文等。著名人本教育家罗杰斯曾说过:“凡是教师能够讲述的、能够传授的知识,多半是死的、凝固的、无用的知识,只有学生自我发现探索的知识才是活用到有用的知识。”我们要学会放眼更远,让学生广泛自主阅读。“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学生的阅读内容和范围可以很广,从课堂到课外,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新闻等。
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而仅靠强迫维持的学习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种学习是不会长久的。”那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首先要积极营造阅读氛围。在学校、班级的墙面可悬挂阅读宣传标语、有关阅读的名言俗语;在操场花园回廊可张贴古今中外名儒读书故事,创设书香校园。教师要时常利用主题班会课宣传阅读的重要性,善于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和优秀作品。课堂上精彩的导入犹如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门,会使学生迫切地想要一探究竟。就课堂导入而言,方法就多种多样。例如音乐激情法,阅读《愚公移山》时,不妨让学生听一听江涛的歌曲《愚公移山》,此曲既跟故事内容有关,听来又游荡气回肠,让人感受到古人做事的决心和毅力,利于学生阅读时对主题思想的把握。又如图片展示法,在教学《美丽的西双版纳》时,不妨先播放些西双版纳的风景图,让学生有直观的的感受,营造身临其境之感。另外还有背景介绍法、回顾导入法、疑问设置法、创设情景法等多种方式。
有时还可通过有声的阅读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图文并茂地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好多名著被翻拍成电影、电视剧。在闲暇之余,可选取一些经典片段播放给学生,如电视《西游记》中的“三打白骨精”、《水浒》中的“武松打虎”、话剧《茶馆》、电影《格列佛游记》《简爱》等。用这样的方式作为引导,能更好地激发学生课外名著阅读的兴趣。有了阅读的兴趣,而兴趣又逐步发展成志趣,何愁学生不会去阅读呢!
三、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其实有了阅读的兴趣后,若能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阅读效果肯定事半功倍。
第一,制定阅读计划。阅读不能无的放矢,随心所欲。如今初中生面临的现实是功课紧张、时间有限。那么如何合理安排阅读时间呢?首先从学生进入初一,老师就可以向学生推荐必读书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状态,选定书籍,制定计划表。例如:三年寒暑假完成10到15本中外名著阅读,双休日阅读《读者》、《意林》等杂志,多读现当代作家的散文、杂文,课后主要进行作文阅读等。有了计划按步走,读书将更有方向。
第二,培养学生圈点勾画、摘抄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给学生讲毛主席等伟人读书圈点批注的故事,告诉学生读书不能“文不加点”,要有读书痕迹。用横线划出优美哲理句,用浪线划出以情感人句,存疑的打“?”,甚至可以自己画画漫画插图等。培养学生积累摘抄的习惯,在学生初一时就可要求每人准备一本好的摘抄本,教育学生,当一本书读完部分或全部读完可将你认为重要的内容做摘抄,并且作为作业布置。因为“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样既加深了阅读印象,又将重要的内容做了归类,便于查阅和识记。
第三,学会选择,精读、略读、浏览相结合。当今世界,书籍犹如浩瀚大海,首先要学会选择。德州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丰云说,阅读后能让自己产生心灵震撼的书是好书,能让自己获得语言文字美感的书是好书,能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所启发和推进的书是好书,能使自己获得大量有价值的信息的书是好书。而至于选择哪一本书或哪一篇文章来读,那就要看每个人的斟酌和感悟了。如何选书,是要在长期的阅读中积累经验的。中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正也是孩子的叛逆期,容易浅薄、偏激、狭隘,不妨引导他们选择些中外小说名著、余秋雨、龙应台等人的散文等阅读。
合理选择阅读方式。精读就是认真仔细地研读,完全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和见解。需揣摩探究,需咬文嚼字,结合联想和想像,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进而形成自己对文本的判断和评价,这种阅读方式主要体现在课堂上,还有一些课外名家的短小精炼的作品阅读上,好书不厌百回读。略读则不然,略读只求概览故事,知晓人物性格等,大量的课外阅读都是运用略读的方法。浏览,更适用于博览和查找信息。浏览一般采用扫读和跳读的方式。
第四,持之以恒,坚持阅读。古人云:“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读书是任何时候都可以进行的,古人就会利用“三余”,我们也可以利用空闲的时间挤出时间读书。出门旅游随身携带一本书,闲暇时,随手翻阅也说不定会妙手偶得。几天如此,几月如此,几年如此,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四、给学生提供交流、展示的平台
学生阅读后也希望被肯定、被欣赏。当他们阅读了一些书籍,他们也总希望能够有所展示。记得我刚工作时,一位初一的学生,他在五年级时已读完了古文版的《水浒传》和《三国演义》,而这在许多农村的学校是不多见的。他告诉我,虽然他读完了,可是其他同学都没读过,因为缺乏交流共鸣,缺乏别人的肯定欣赏,他感觉“无趣”。试想一下,如果鼓励动员更多的孩子参与阅读,让他们讨论一下心目中的英雄,或组织一次故事比赛,阅读小能手比赛,那孩子定会阅读兴趣盎然。所以要经常组织开展各类阅读竞赛、评选阅读小能手、故事会、角色表演等活动,让学生阅读有成就感、成功感。
总之,培养学生爱阅读、会阅读,进而养成好的阅读习惯绝非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需要长期地、有条不紊地进行训练和强化,需社会、学校、家庭和孩子个人几方面的合力。阅读无止境,习惯伴终身。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若能做好引导扶持的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的成长影响是无限的。
一、走出认识误区
语文教师首先要走出认识的误区,这里所说的阅读并非仅仅课堂上对文本条分缕析式的狭隘的阅读,更多的是指课外优秀文学作品的阅读。当然,经典的文章,是值得一再推敲的。如课堂上我们经常仔细地品读鲁迅的杂文、朱自清的散文等。著名人本教育家罗杰斯曾说过:“凡是教师能够讲述的、能够传授的知识,多半是死的、凝固的、无用的知识,只有学生自我发现探索的知识才是活用到有用的知识。”我们要学会放眼更远,让学生广泛自主阅读。“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使人庄重……”学生的阅读内容和范围可以很广,从课堂到课外,包括小说、散文、诗歌、新闻等。
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育家乌申斯基说过:“没有任何兴趣而仅靠强迫维持的学习会扼杀学生的学习热情,这种学习是不会长久的。”那如何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呢?首先要积极营造阅读氛围。在学校、班级的墙面可悬挂阅读宣传标语、有关阅读的名言俗语;在操场花园回廊可张贴古今中外名儒读书故事,创设书香校园。教师要时常利用主题班会课宣传阅读的重要性,善于引导学生阅读文本和优秀作品。课堂上精彩的导入犹如为学生打开了一扇门,会使学生迫切地想要一探究竟。就课堂导入而言,方法就多种多样。例如音乐激情法,阅读《愚公移山》时,不妨让学生听一听江涛的歌曲《愚公移山》,此曲既跟故事内容有关,听来又游荡气回肠,让人感受到古人做事的决心和毅力,利于学生阅读时对主题思想的把握。又如图片展示法,在教学《美丽的西双版纳》时,不妨先播放些西双版纳的风景图,让学生有直观的的感受,营造身临其境之感。另外还有背景介绍法、回顾导入法、疑问设置法、创设情景法等多种方式。
有时还可通过有声的阅读可以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图文并茂地更好地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例如,好多名著被翻拍成电影、电视剧。在闲暇之余,可选取一些经典片段播放给学生,如电视《西游记》中的“三打白骨精”、《水浒》中的“武松打虎”、话剧《茶馆》、电影《格列佛游记》《简爱》等。用这样的方式作为引导,能更好地激发学生课外名著阅读的兴趣。有了阅读的兴趣,而兴趣又逐步发展成志趣,何愁学生不会去阅读呢!
三、教给学生阅读的方法
古人云:“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其实有了阅读的兴趣后,若能掌握有效的阅读方法,阅读效果肯定事半功倍。
第一,制定阅读计划。阅读不能无的放矢,随心所欲。如今初中生面临的现实是功课紧张、时间有限。那么如何合理安排阅读时间呢?首先从学生进入初一,老师就可以向学生推荐必读书目,让学生根据自己的阅读状态,选定书籍,制定计划表。例如:三年寒暑假完成10到15本中外名著阅读,双休日阅读《读者》、《意林》等杂志,多读现当代作家的散文、杂文,课后主要进行作文阅读等。有了计划按步走,读书将更有方向。
第二,培养学生圈点勾画、摘抄的习惯。不动笔墨不读书,给学生讲毛主席等伟人读书圈点批注的故事,告诉学生读书不能“文不加点”,要有读书痕迹。用横线划出优美哲理句,用浪线划出以情感人句,存疑的打“?”,甚至可以自己画画漫画插图等。培养学生积累摘抄的习惯,在学生初一时就可要求每人准备一本好的摘抄本,教育学生,当一本书读完部分或全部读完可将你认为重要的内容做摘抄,并且作为作业布置。因为“好记性不如烂笔头”,这样既加深了阅读印象,又将重要的内容做了归类,便于查阅和识记。
第三,学会选择,精读、略读、浏览相结合。当今世界,书籍犹如浩瀚大海,首先要学会选择。德州学院中文系副教授丰云说,阅读后能让自己产生心灵震撼的书是好书,能让自己获得语言文字美感的书是好书,能对自己的研究工作有所启发和推进的书是好书,能使自己获得大量有价值的信息的书是好书。而至于选择哪一本书或哪一篇文章来读,那就要看每个人的斟酌和感悟了。如何选书,是要在长期的阅读中积累经验的。中学生正处在生长发育阶段,正也是孩子的叛逆期,容易浅薄、偏激、狭隘,不妨引导他们选择些中外小说名著、余秋雨、龙应台等人的散文等阅读。
合理选择阅读方式。精读就是认真仔细地研读,完全理解阅读材料的内容和见解。需揣摩探究,需咬文嚼字,结合联想和想像,加深对文本的理解,进而形成自己对文本的判断和评价,这种阅读方式主要体现在课堂上,还有一些课外名家的短小精炼的作品阅读上,好书不厌百回读。略读则不然,略读只求概览故事,知晓人物性格等,大量的课外阅读都是运用略读的方法。浏览,更适用于博览和查找信息。浏览一般采用扫读和跳读的方式。
第四,持之以恒,坚持阅读。古人云:“三日不读书,面目可憎”,读书是任何时候都可以进行的,古人就会利用“三余”,我们也可以利用空闲的时间挤出时间读书。出门旅游随身携带一本书,闲暇时,随手翻阅也说不定会妙手偶得。几天如此,几月如此,几年如此,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四、给学生提供交流、展示的平台
学生阅读后也希望被肯定、被欣赏。当他们阅读了一些书籍,他们也总希望能够有所展示。记得我刚工作时,一位初一的学生,他在五年级时已读完了古文版的《水浒传》和《三国演义》,而这在许多农村的学校是不多见的。他告诉我,虽然他读完了,可是其他同学都没读过,因为缺乏交流共鸣,缺乏别人的肯定欣赏,他感觉“无趣”。试想一下,如果鼓励动员更多的孩子参与阅读,让他们讨论一下心目中的英雄,或组织一次故事比赛,阅读小能手比赛,那孩子定会阅读兴趣盎然。所以要经常组织开展各类阅读竞赛、评选阅读小能手、故事会、角色表演等活动,让学生阅读有成就感、成功感。
总之,培养学生爱阅读、会阅读,进而养成好的阅读习惯绝非一朝一夕就能成功的,需要长期地、有条不紊地进行训练和强化,需社会、学校、家庭和孩子个人几方面的合力。阅读无止境,习惯伴终身。作为初中语文教师,我们在有限的时间内若能做好引导扶持的工作,培养学生良好的阅读习惯,对学生的成长影响是无限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