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理教学是地理课程的实践过程,是学生在地理教师的指导下,学习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习得地理过程与方法,形成地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过程。地理教学过程涉及众多因素,诸如教学目标、学生、教师、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教学媒体、教学反馈、教学环境等,这些因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联系,共同构成了统一的地理教学系统。
与原有课程相比,地理新课程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方面均有很大的发展和变化,创新了地理教学环境。新教学环境必然要求地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方式的相应变革。实践表明,新课程环境下的地理教学系统具有复合系统、灰色系统和生命系统等特性。认识地理教学系统的基本特性对于进行新课程地理教学设计,转变地理课堂形式,提升新课程地理教学的实践效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地理教学系统是多个子系统组成的复合系统
1.教学目标
地理教学目标是具有指向功能和评价功能的子系统。地理教学过程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进行的特殊的认识活动。就新课程地理教学目标而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相互密切联系的整体。它要求通过地理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在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理解地理过程,掌握地理方法,形成地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案例1:“交通运输线、点的区位选择”教学目标
(1)结合南昆铁路的建设,能描述影响交通运输线区位的主要因素;
(2)结合上海港建设,能描述交通运输点区位的主要因素;
(3)结合南昆铁路的有关图表,能概括归纳影响铁路区位的主要因素,初步形成地理问题的分析能力;
(4)学会运用上海港位置图,总结概括港口区位选择的一般规律,并能独立完成航空港、车站的区位选择;
(5)能认识交通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形成优先发展交通运输的观念;
(6)能知道祖国日新月异的建设,初步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
2.教学对象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的教,主要是为了引领学生去认识地理现象、探寻地理规律。教师对地理教学目标的落实是通过“教会”学生认识和实践得以实现的,并以学生认识和实践的质量为其评价标准。
学生作为认识主体,在整个教学系统中具有最活跃、最丰富多彩的因素。由于学生具有极大能动性,教师的“教”应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能结构、个性特点、能力倾向和学前准备等情况来设计教学过程和开展教学活动。新课程把“过程与方法”作为关键目标,旨在通过地理教学过程促进学生主体的发展。要求能让学生通过地理观察、地理分类、地理交流、地理推断、地理预测等方式,理解地理科学的基本过程;要求通过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做出解释论证、解决问题等途径和手段,学会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地理比较、地理分析与综合、地理归纳与演绎等主要方法。在“过程与方法”中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应用和迁移,实现对正确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认同。
学生作为认识主体,在地理教学系统中既有整体特性,又有个体差异性。新课程要求教师积极探索适应学生差异的多种教学方式,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的不同见解、想法和说法。
3.地理教师
地理教师是具有主导特性的子系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不可替代的因素,因为学生的学习活动都是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地理教师作为地理教学系统的子系统,既具有显著的群体性特征,也具有明显的个体性特征。教师的教学理念、专业水平、个性修养、教学态度、教学能力等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转变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和富有个性地学习,可以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引导。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形成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研究性学习,学会建构学习等;还要帮助学生学会自己设计和实施野外观察、观测、调查等,开展具有开发意义的实践学习活动。
4.教学内容
中学地理教学内容是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子系统。它是地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组成的功能体系,并以地理课程标准和各种媒体形式的教材为基本载体。地理教学过程主要是围绕教学内容展开,因此,地理教学内容是最有实质性的因素。地理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时代性、实践性、基础性、选择性和可读性等都会对“教与学”产生重要影响。
新课程对教学内容的范式是一种巨大的突破,提倡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等诸多要素的综合作用。实践表明,基于课程标准的地理新教材将传统的“法定教材”推向了 “师定教材”境地;将教师从地理教材的传授者推到教材的开发者、实施者和评价者的高度。在具体教学活动中,面对不同的学情和环境,教师既要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又要关注个别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开发教学资源,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内容,引领学生经历地理教学内容学习过程,感悟学习方法。
5.教学方法
地理教学方法是具有创造特性的子系统。它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地理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由于地理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教学方法的继承性和创造性,使得教学方法具有多样性。地理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
新课程要求教师摒弃以往“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创造性地选择地理教学方法。不仅要考虑根据不同的地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地理学科特色和学生的实际特点,还应考虑教学环境和教师的自身素质。实践表明,只有设计与选择同以上因素相适应的地理教学方法,才能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6.教学媒体
地理教学媒体是承载和传递地理教学信息的子系统。地理教学媒体在类型上既有传统的媒体,如黑板、挂图等,也有现代的媒体,如录像机、投影仪、计算机多媒体等。教师的教学语言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学媒体。地理教学媒体之间存在如表现力、再现力、传播面、参与性和受控性等不同的技术特性差异,存在硬件价格和软件制作价格等不同的媒体经济特性,还存在不同媒体对地理景观、分布、过程等地理事实、地理观念原理、地理技能和地理问题解决承载和传递功效不同的专业教学特性。
新课程要求对地理教学媒体的选择与使用,既要考虑教学媒体的技术特性、经济特性和专业教学特性,运用媒体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对地理空间的认识,还要考虑教师能否更好地发挥教学媒体的多种功能;既要发挥现代教学媒体优化教学结构的作用,更要积极探索多种媒体组合使用的优势和功能。
7.教学反馈
地理教学反馈是促进地理教学过程平衡的子系统。系统论认为,反馈是保持系统动态平衡的基本条件。教学反馈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交互活动。没有反馈,教学过程则难以有效地进行。反馈是了解学生、推进教学的客观依据。
新课程要求充分发挥教学反馈的教学功能。做到超前反馈,在进入课堂教学之前,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学生,为教学设计提供依据;做到及时反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多种方式,及时获得教学反馈信息,对学生进行及时评价或调整教学过程;做到情感反馈,积极肯定学生的学历成长;做到自我反馈,积极引导学生反思学习,提高元认知能力,进而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则进行教学反思,经验积累,探索教学规律指导教学实践。
8.教学环境
地理教学环境是提供基本教学条件的子系统。它是有形和无形教学环境的总称。有形的教学环境包括校园的内外是否美化,教室教学设备实施是否齐全、布置是否合理与整洁,实验室、实验设备、图书资料是否丰富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教育投入的增加,有形的教学环境将不断优化。无形的教学环境包括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人际关系形成的课堂氛围、班风、校风、社会环境等,都是顺利开展地理教学活动的重要条件。
与原有课程相比,地理新课程在课程理念、课程目标、课程结构、课程内容、课程实施等方面均有很大的发展和变化,创新了地理教学环境。新教学环境必然要求地理教学过程中“教”与“学”方式的相应变革。实践表明,新课程环境下的地理教学系统具有复合系统、灰色系统和生命系统等特性。认识地理教学系统的基本特性对于进行新课程地理教学设计,转变地理课堂形式,提升新课程地理教学的实践效能具有重要意义。
一、地理教学系统是多个子系统组成的复合系统
1.教学目标
地理教学目标是具有指向功能和评价功能的子系统。地理教学过程是为实现教学目标而进行的特殊的认识活动。就新课程地理教学目标而言,“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是相互密切联系的整体。它要求通过地理教学过程,帮助学生在掌握地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同时,理解地理过程,掌握地理方法,形成地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案例1:“交通运输线、点的区位选择”教学目标
(1)结合南昆铁路的建设,能描述影响交通运输线区位的主要因素;
(2)结合上海港建设,能描述交通运输点区位的主要因素;
(3)结合南昆铁路的有关图表,能概括归纳影响铁路区位的主要因素,初步形成地理问题的分析能力;
(4)学会运用上海港位置图,总结概括港口区位选择的一般规律,并能独立完成航空港、车站的区位选择;
(5)能认识交通在人类社会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形成优先发展交通运输的观念;
(6)能知道祖国日新月异的建设,初步树立科技是第一生产力的观念。
2.教学对象
在地理教学过程中,学生是认识的主体。教师的教,主要是为了引领学生去认识地理现象、探寻地理规律。教师对地理教学目标的落实是通过“教会”学生认识和实践得以实现的,并以学生认识和实践的质量为其评价标准。
学生作为认识主体,在整个教学系统中具有最活跃、最丰富多彩的因素。由于学生具有极大能动性,教师的“教”应结合学生的实际进行,根据学生已有的知能结构、个性特点、能力倾向和学前准备等情况来设计教学过程和开展教学活动。新课程把“过程与方法”作为关键目标,旨在通过地理教学过程促进学生主体的发展。要求能让学生通过地理观察、地理分类、地理交流、地理推断、地理预测等方式,理解地理科学的基本过程;要求通过发现问题、提出假设、做出解释论证、解决问题等途径和手段,学会地理实验、地理调查、地理比较、地理分析与综合、地理归纳与演绎等主要方法。在“过程与方法”中加深对地理知识的理解、应用和迁移,实现对正确地理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认同。
学生作为认识主体,在地理教学系统中既有整体特性,又有个体差异性。新课程要求教师积极探索适应学生差异的多种教学方式,尊重学生个体差异,鼓励学生的不同见解、想法和说法。
3.地理教师
地理教师是具有主导特性的子系统。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是不可替代的因素,因为学生的学习活动都是在教师指导下的活动。地理教师作为地理教学系统的子系统,既具有显著的群体性特征,也具有明显的个体性特征。教师的教学理念、专业水平、个性修养、教学态度、教学能力等对教学过程和教学效果具有重要影响。
新课程要求教师在地理教学中转变学生机械模仿、被动接受的学习方式,促进学生主动和富有个性地学习,可以有意识地加强对学生自主性学习的引导。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运用探究方法,形成主动探究地理问题的意识和能力;要积极创造条件开展研究性学习,学会建构学习等;还要帮助学生学会自己设计和实施野外观察、观测、调查等,开展具有开发意义的实践学习活动。
4.教学内容
中学地理教学内容是以人地关系为主线的子系统。它是地理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组成的功能体系,并以地理课程标准和各种媒体形式的教材为基本载体。地理教学过程主要是围绕教学内容展开,因此,地理教学内容是最有实质性的因素。地理教学内容的科学性、时代性、实践性、基础性、选择性和可读性等都会对“教与学”产生重要影响。
新课程对教学内容的范式是一种巨大的突破,提倡教师、学生、教材和环境等诸多要素的综合作用。实践表明,基于课程标准的地理新教材将传统的“法定教材”推向了 “师定教材”境地;将教师从地理教材的传授者推到教材的开发者、实施者和评价者的高度。在具体教学活动中,面对不同的学情和环境,教师既要促进全体学生的共同发展,又要关注个别学生的个性发展,需要开发教学资源,创造性地组织教学内容,引领学生经历地理教学内容学习过程,感悟学习方法。
5.教学方法
地理教学方法是具有创造特性的子系统。它是教师和学生为了实现共同的地理教学目标,完成共同的教学任务,在教学过程中运用的方式与手段的总称。由于地理教学内容的丰富性、教学过程的实践性、教学方法的继承性和创造性,使得教学方法具有多样性。地理教学方法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授方法与学习方法的统一。
新课程要求教师摒弃以往“讲授”为主的教学方法,创造性地选择地理教学方法。不仅要考虑根据不同的地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地理学科特色和学生的实际特点,还应考虑教学环境和教师的自身素质。实践表明,只有设计与选择同以上因素相适应的地理教学方法,才能实现教学过程的最优化。
6.教学媒体
地理教学媒体是承载和传递地理教学信息的子系统。地理教学媒体在类型上既有传统的媒体,如黑板、挂图等,也有现代的媒体,如录像机、投影仪、计算机多媒体等。教师的教学语言是最基本、最重要的教学媒体。地理教学媒体之间存在如表现力、再现力、传播面、参与性和受控性等不同的技术特性差异,存在硬件价格和软件制作价格等不同的媒体经济特性,还存在不同媒体对地理景观、分布、过程等地理事实、地理观念原理、地理技能和地理问题解决承载和传递功效不同的专业教学特性。
新课程要求对地理教学媒体的选择与使用,既要考虑教学媒体的技术特性、经济特性和专业教学特性,运用媒体创设教学情境,促进学生对地理空间的认识,还要考虑教师能否更好地发挥教学媒体的多种功能;既要发挥现代教学媒体优化教学结构的作用,更要积极探索多种媒体组合使用的优势和功能。
7.教学反馈
地理教学反馈是促进地理教学过程平衡的子系统。系统论认为,反馈是保持系统动态平衡的基本条件。教学反馈是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进行信息传递的交互活动。没有反馈,教学过程则难以有效地进行。反馈是了解学生、推进教学的客观依据。
新课程要求充分发挥教学反馈的教学功能。做到超前反馈,在进入课堂教学之前,通过多种方式,了解学生,为教学设计提供依据;做到及时反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师生互动、生生互动多种方式,及时获得教学反馈信息,对学生进行及时评价或调整教学过程;做到情感反馈,积极肯定学生的学历成长;做到自我反馈,积极引导学生反思学习,提高元认知能力,进而提高学习效率。教师则进行教学反思,经验积累,探索教学规律指导教学实践。
8.教学环境
地理教学环境是提供基本教学条件的子系统。它是有形和无形教学环境的总称。有形的教学环境包括校园的内外是否美化,教室教学设备实施是否齐全、布置是否合理与整洁,实验室、实验设备、图书资料是否丰富等。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教育投入的增加,有形的教学环境将不断优化。无形的教学环境包括师生之间、同学之间人际关系形成的课堂氛围、班风、校风、社会环境等,都是顺利开展地理教学活动的重要条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