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李镇西博士在《共享:课堂师生关系新境界》一文中,用就餐比喻新型的师生关系,说面对美味食物,师生共同进餐,一道品尝;而且一边吃一边聊各自的感受,共同分享大块朵颐的乐趣。在共享的过程中,教师当然会以自己的行为感染带动学生,但更多的是和学生平等地享用同时又平等地交流:他不强迫学生和自己保持同一的口味,允许学生对各种佳肴做出自己的评价。在愉快的分享中,师生都得到满足,都获得营养。这是一幅多么令人愉悦、向往的场景!但这样的效果并非俯拾即得,教师只有摒弃高高在上、凛然不可侵犯的“师道尊严”,学会“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弯着身子”与学生共悟,“侧过身子”让学生自辨,“站直身子”领学生做人,才能以全新的教学“姿态”去演绎李镇西博士所比喻的生动、高效的课堂。
本文以宁波市江东区教育局教研室郑乐安老师所授“公平是社会稳定的天平”一课的教学为例,诠释笔者关于思想品德课教师应有教学姿态的理解。
一、降低起点“浅”入课,“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
“公平是社会稳定的天平”是初中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的收官课。八年级下册主要教学内容是法律常识,具体编排从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讲起,经过“公民拥有的生命健康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受教育权、财产权、消费者权益等内容,最后落脚在“我们崇尚公平与正义”,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扩展为社会需要公平与正义观念。其中的公平,无论是“权利公平”,还是“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内涵深刻,目标高远。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不公平的现象和事情时有发生,本课的教学难度非常大。唯有“以学定教”,教师“蹲下身子”,生活化地选择教学素材,组织教学活动,降低教学的起点,才能在平等对话中让学生感悟“公平”的内涵。
【教学片段一】“不同的小学学习条件”
师:我出生在宁波的一个小山村。瞧!这就是老师读的小学(出示小学的图片)。再给你们看看另一张照片,很熟悉?对,这就是你们读的小学。看了两张照片,你们有什么想说的?
生1:我们学校的条件好。
师:好在哪里?(生答略)
师:是啊,论学习条件,老师跟同学们比,可真是天壤之别啊!这对老师那个时代的人是不是有点不公平?
生2:没有可比性,因为时代不同了。
师:这位同学分析得对。确实,时代不同,无法比较。那就让我们来比较一下同时代的学校吧。这是与杭州市结对的一所西部农村小学(出示照片)。看了照片,你们有什么想说的?
生3:他们的学习条件很差……我们要珍惜学习机会。
师:同样是学生,学习条件有很大差距,你们觉得这样公平吗?(有学生小声说:“不公平!”)确实不公平。公平与不公平是一种感觉,它是在比较中产生的。
本课教学中,授课教师没有直接讲述什么是公平,而是先从回顾自己的小学生活入手,再设置学生能接受的、接触的情景——“与老师的小学学习条件比较”“与西部小学的学习条件比较”,引导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深入思考,最终粗浅地感知了“公平在比较中产生”的道理,对公平有了自己的判断依据。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推动学科逻辑向生活逻辑转变,是本次新课标修订的一个特点。因此,降低教学起点,设置生活情境,调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将“大道理”融会于“小故事”之中,应该成为成功教学的重要切入口。
二、清晰目标“导”入情,“弯着身子”与学生共悟
引导学生分清是与非、善与恶,这是思想品德课程的核心价值所在。因此,如何最终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公平观,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社会的公平,是教学“公平”一课的重、难点所在。如何解决这一重、难点,达成教学目标呢?
【教学片段二】“老师初中生活中的一段经历”
师:讲到公平这个话题,老师想起了自己初中学习生活中发生的一件事。那是在初二的时候,学校举行手抄报比赛,我们班有三位同学合作,从查资料、写文章、排版、写字、画画……整整忙乎了一个星期,取得了全校第二名的好成绩。但校长发奖状时只发给了其中一位同学,原来他在交手抄报时只署了自己的姓名。请问,如果你是另两位同学之一,你会有什么感受?
生4:很郁闷,很气愤。
师:为什么?
生5:因为自己付出了努力,却没有得到荣誉。
师:是啊,公平是付出与得到的平衡。当自己付出了却没有得到,或别人没有付出却得到了,我们就会觉得不公平,因为在与人合作时,我们承担了责任,付出了努力,就应该获得相应的利益;否则,就是不公平。那么这件事怎样处理才是公平的呢?
生6:找老师,说明情况,要求补发奖状。
师:对!这样做才合情合理。当时,学校也是这样做了,那位同学也道歉了,他们至今还是好朋友。从上面例子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公平就意味着处理事情要合情合理、不偏不倚。公平的本质是平衡。付出辛劳,就应获得相应的回报;同样,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付出自己的努力与汗水。
授课教师通过讲述自己的初中生活经历,成功化解了教学“公平”这一抽象概念的困难,让学生认清了“公平也意味着处理事情要合情合理,不偏不倚”“要想取得成功,也必须付出你的努力与汗水”的道理,有效地实施了正确价值观念的引领。
初中学生处于敏感、冲动、感性判断大于理性认识的时期,难免会犯错。对学生的言行做出是非评判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化解学生之间的冲突与矛盾,这是一门教书育人的艺术。如要教育犯错学生只有学会“道歉”,这样才能继续做同学的好朋友;而“宽容”也是相处之道,为同学间保持友谊不可或缺,等等。这样的教学处理,不仅达成了教学目标,也在不知不觉间提升了教学的高度,彰显了课程的德育价值:要讲公平,也要讲友情。
上述教学片段表明,思品课不应是生硬的说教,教师不能只顾自己站在讲台上单向传播知识、灌输道理;而应“弯着身子”,与学生一起分享自己的生活经历,感悟人生的道理。“弯着身子”是一种倾听的姿势,展示着现代教育工作者的开放心态和人文关怀。 三、理清思路“渐”入境,“侧过身子”让学生自辨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难点有其共同特征,或概念抽象难懂,或与现实生活冲突。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公平是相对的”,因为初中生往往存在着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维,如何让学生理解“公平是受社会条件制约的”“公平是有条件的”“公平是相对的”等道理,教学难度确实不小。
【教学片段三】“老师的高中、大学生活”
师:高中的生活紧张而忙碌,经过多年的寒窗苦读,老师参加了1993年的高考,顺利地成为宁波大学师范学院莘莘学子中的一员。大学四年,老师刻苦努力,毕业时拿到了5%的留城名额,并通过教育局的公开招聘,成为宁波市第二十中学的一名教师。在老师的以上经历中,同学们觉得哪些地方体现了公平?
生:参加高考、拿到留城名额、通过公开招聘……
师:公平包括机会的公平、过程的公平和结果的公平。正是这些公平给了老师一次次参与公平竞争、实现人生愿望的机会。
(意外发生了,教师用自己通过努力后获得留城的经历说明公平的论证,引起一位学生的大胆质疑)
生:我觉得老师通过努力拿到留城名额这件事,对农村的学生来说是大大的不公平。为什么优秀的老师要留在城里,使农村学生因此而无法享受优质的教学呢?
(此言一出,立即引发了一场骚动,甚至有听课教师鼓起掌来。)
师(略加思索,接口说):这位同学很敏锐。虽然老师通过努力拿到留城名额这件事本身是公平的,但对农村孩子想接受更好教育的愿望来说,确实不公平。同样一件事,站在不同角度看可以得出不同结论。可见,公平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总是受到一定社会条件的制约。为此,我们都应积极行动起来,以谋求最大限度的社会公平。
课堂上,教师通过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高中与大学的经历,从自己付出努力角度,认证了高考制度、自己拿到5%的留城指标是公平的。虽然之后遇上了“老师留城没有回到家乡小山村,对小山村学生是不公平的”的学生质疑和现场听课教师“鼓起掌来”的意外生成,授课教师仍从容肯定了学生的质疑具有的合理性后,话锋一转,引出了这些事恰好说明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公平是相对的道理,巧妙地化解了一道教学难题。同时,能引起学生质疑和听课教师赞许学生质疑勇气的鼓掌,本身也说明授课教师很好地营造了师生平等对话的氛围,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平等”的含义。
事实表明,教师“侧过身子”,让学生自主讨论,形成自己的观点,甚至不同的看法,让教学焕发出何等的光彩。学生是课堂的主人。面对主人,教师“侧过身子”,当一回“撒手掌柜”,让学生自学自辨,是思想品德课教师应有的教学姿态。
四、价值引领“深”入心,“站直身子”领学生做人
“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是本课程的根本目的。[1]教育不仅要为学生的当下生活服务,更要为学生的未来生活服务。教育是最复杂的人的心灵之间的交流,教师要做“人师”,不做“经师”。英国教育家乔伊·帕尔默就认为:“皮亚杰把教育定义为连接双方的关系,‘一方是成长中的个人,另一方是社会的、智慧的和道德的价值,教师负责把由他启蒙的那个个体带进这些价值中’。一代教师应用他们的(智慧的、道德的)价值去教育下一代的学生……”[2]以上论述表明,教育不仅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领学生体悟生活的真谛,学会做人。教师如何“站直身子”,光明磊落地把学生带进“社会的、智慧的和道德的价值中去”,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片段四】“融入生活,主动探究”
师:请同学们一起来聊聊在你们的学习生活中经历过、听到过、看到过的公平和不公平的事,讨论一下所造成的影响。(学生讨论、交流,略)
通过大家的发言,老师发现我们的同学在找到不公平现象的同时并没否认公平现象的存在。的确,在我们的生活中还存在种种不公平的现象,但我国政府正在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作风和效率,以更好地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公平是社会稳定的天平,实现公平有利于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让我们大家携起手来,共同为维护这架天平的稳定,共享和谐社会的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
授课教师通过对自己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各阶段生活几个“点的切入”,层层推进,“公平”概念逐步丰满与清晰:公平是在比较中产生;公平是付出和所得的平衡;公平是相对的。再通过“你经历过哪些公平和不公平的事?有何影响”等设问,教师把自身经历这一“点”推向社会生活广阔的“面”。假如说,在“点的切入”中教师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那么,在“面的铺开”过程中则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体现。如此教学,处处洋溢着德育之光,时时给学生以正面引导,授课教师成功地把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而不留任何说教的痕迹。
美国学者帕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中说过一句名言:“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3]教师要读懂教材、读懂学生,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实际情况,以学定教,摈弃“高高在上”的灌输、只有教师才掌握“真理”的傲慢,以或“蹲”或“弯”或“侧”或“直”的姿态,与学生共学共悟共思共行。改变课堂,让我们从改变教师自身的教学“姿态”做起,这样的课堂值得人们期待。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乔伊·帕尔默.教育究竟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2.
[3] 帕克·帕尔默. 教学勇气[M].吴国珍,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0.
本文以宁波市江东区教育局教研室郑乐安老师所授“公平是社会稳定的天平”一课的教学为例,诠释笔者关于思想品德课教师应有教学姿态的理解。
一、降低起点“浅”入课,“蹲下身子”与学生对话
“公平是社会稳定的天平”是初中思想品德八年级下册的收官课。八年级下册主要教学内容是法律常识,具体编排从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讲起,经过“公民拥有的生命健康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受教育权、财产权、消费者权益等内容,最后落脚在“我们崇尚公平与正义”,将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观念扩展为社会需要公平与正义观念。其中的公平,无论是“权利公平”,还是“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内涵深刻,目标高远。然而在现实生活中,不公平的现象和事情时有发生,本课的教学难度非常大。唯有“以学定教”,教师“蹲下身子”,生活化地选择教学素材,组织教学活动,降低教学的起点,才能在平等对话中让学生感悟“公平”的内涵。
【教学片段一】“不同的小学学习条件”
师:我出生在宁波的一个小山村。瞧!这就是老师读的小学(出示小学的图片)。再给你们看看另一张照片,很熟悉?对,这就是你们读的小学。看了两张照片,你们有什么想说的?
生1:我们学校的条件好。
师:好在哪里?(生答略)
师:是啊,论学习条件,老师跟同学们比,可真是天壤之别啊!这对老师那个时代的人是不是有点不公平?
生2:没有可比性,因为时代不同了。
师:这位同学分析得对。确实,时代不同,无法比较。那就让我们来比较一下同时代的学校吧。这是与杭州市结对的一所西部农村小学(出示照片)。看了照片,你们有什么想说的?
生3:他们的学习条件很差……我们要珍惜学习机会。
师:同样是学生,学习条件有很大差距,你们觉得这样公平吗?(有学生小声说:“不公平!”)确实不公平。公平与不公平是一种感觉,它是在比较中产生的。
本课教学中,授课教师没有直接讲述什么是公平,而是先从回顾自己的小学生活入手,再设置学生能接受的、接触的情景——“与老师的小学学习条件比较”“与西部小学的学习条件比较”,引导学生很快进入学习状态、深入思考,最终粗浅地感知了“公平在比较中产生”的道理,对公平有了自己的判断依据。
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推动学科逻辑向生活逻辑转变,是本次新课标修订的一个特点。因此,降低教学起点,设置生活情境,调用学生的生活经验,将“大道理”融会于“小故事”之中,应该成为成功教学的重要切入口。
二、清晰目标“导”入情,“弯着身子”与学生共悟
引导学生分清是与非、善与恶,这是思想品德课程的核心价值所在。因此,如何最终让学生树立正确的公平观,用自己的实际行动维护社会的公平,是教学“公平”一课的重、难点所在。如何解决这一重、难点,达成教学目标呢?
【教学片段二】“老师初中生活中的一段经历”
师:讲到公平这个话题,老师想起了自己初中学习生活中发生的一件事。那是在初二的时候,学校举行手抄报比赛,我们班有三位同学合作,从查资料、写文章、排版、写字、画画……整整忙乎了一个星期,取得了全校第二名的好成绩。但校长发奖状时只发给了其中一位同学,原来他在交手抄报时只署了自己的姓名。请问,如果你是另两位同学之一,你会有什么感受?
生4:很郁闷,很气愤。
师:为什么?
生5:因为自己付出了努力,却没有得到荣誉。
师:是啊,公平是付出与得到的平衡。当自己付出了却没有得到,或别人没有付出却得到了,我们就会觉得不公平,因为在与人合作时,我们承担了责任,付出了努力,就应该获得相应的利益;否则,就是不公平。那么这件事怎样处理才是公平的呢?
生6:找老师,说明情况,要求补发奖状。
师:对!这样做才合情合理。当时,学校也是这样做了,那位同学也道歉了,他们至今还是好朋友。从上面例子中我们也可以看出,公平就意味着处理事情要合情合理、不偏不倚。公平的本质是平衡。付出辛劳,就应获得相应的回报;同样,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付出自己的努力与汗水。
授课教师通过讲述自己的初中生活经历,成功化解了教学“公平”这一抽象概念的困难,让学生认清了“公平也意味着处理事情要合情合理,不偏不倚”“要想取得成功,也必须付出你的努力与汗水”的道理,有效地实施了正确价值观念的引领。
初中学生处于敏感、冲动、感性判断大于理性认识的时期,难免会犯错。对学生的言行做出是非评判并不难,难的是如何化解学生之间的冲突与矛盾,这是一门教书育人的艺术。如要教育犯错学生只有学会“道歉”,这样才能继续做同学的好朋友;而“宽容”也是相处之道,为同学间保持友谊不可或缺,等等。这样的教学处理,不仅达成了教学目标,也在不知不觉间提升了教学的高度,彰显了课程的德育价值:要讲公平,也要讲友情。
上述教学片段表明,思品课不应是生硬的说教,教师不能只顾自己站在讲台上单向传播知识、灌输道理;而应“弯着身子”,与学生一起分享自己的生活经历,感悟人生的道理。“弯着身子”是一种倾听的姿势,展示着现代教育工作者的开放心态和人文关怀。 三、理清思路“渐”入境,“侧过身子”让学生自辨
思想品德课的教学难点有其共同特征,或概念抽象难懂,或与现实生活冲突。本课的教学难点是“公平是相对的”,因为初中生往往存在着非此即彼的二元思维,如何让学生理解“公平是受社会条件制约的”“公平是有条件的”“公平是相对的”等道理,教学难度确实不小。
【教学片段三】“老师的高中、大学生活”
师:高中的生活紧张而忙碌,经过多年的寒窗苦读,老师参加了1993年的高考,顺利地成为宁波大学师范学院莘莘学子中的一员。大学四年,老师刻苦努力,毕业时拿到了5%的留城名额,并通过教育局的公开招聘,成为宁波市第二十中学的一名教师。在老师的以上经历中,同学们觉得哪些地方体现了公平?
生:参加高考、拿到留城名额、通过公开招聘……
师:公平包括机会的公平、过程的公平和结果的公平。正是这些公平给了老师一次次参与公平竞争、实现人生愿望的机会。
(意外发生了,教师用自己通过努力后获得留城的经历说明公平的论证,引起一位学生的大胆质疑)
生:我觉得老师通过努力拿到留城名额这件事,对农村的学生来说是大大的不公平。为什么优秀的老师要留在城里,使农村学生因此而无法享受优质的教学呢?
(此言一出,立即引发了一场骚动,甚至有听课教师鼓起掌来。)
师(略加思索,接口说):这位同学很敏锐。虽然老师通过努力拿到留城名额这件事本身是公平的,但对农村孩子想接受更好教育的愿望来说,确实不公平。同样一件事,站在不同角度看可以得出不同结论。可见,公平不是绝对的,而是相对的,总是受到一定社会条件的制约。为此,我们都应积极行动起来,以谋求最大限度的社会公平。
课堂上,教师通过让学生分享自己的高中与大学的经历,从自己付出努力角度,认证了高考制度、自己拿到5%的留城指标是公平的。虽然之后遇上了“老师留城没有回到家乡小山村,对小山村学生是不公平的”的学生质疑和现场听课教师“鼓起掌来”的意外生成,授课教师仍从容肯定了学生的质疑具有的合理性后,话锋一转,引出了这些事恰好说明世界上没有绝对的公平、公平是相对的道理,巧妙地化解了一道教学难题。同时,能引起学生质疑和听课教师赞许学生质疑勇气的鼓掌,本身也说明授课教师很好地营造了师生平等对话的氛围,从另一个角度诠释了“平等”的含义。
事实表明,教师“侧过身子”,让学生自主讨论,形成自己的观点,甚至不同的看法,让教学焕发出何等的光彩。学生是课堂的主人。面对主人,教师“侧过身子”,当一回“撒手掌柜”,让学生自学自辨,是思想品德课教师应有的教学姿态。
四、价值引领“深”入心,“站直身子”领学生做人
“引导和促进初中学生思想品德发展”是本课程的根本目的。[1]教育不仅要为学生的当下生活服务,更要为学生的未来生活服务。教育是最复杂的人的心灵之间的交流,教师要做“人师”,不做“经师”。英国教育家乔伊·帕尔默就认为:“皮亚杰把教育定义为连接双方的关系,‘一方是成长中的个人,另一方是社会的、智慧的和道德的价值,教师负责把由他启蒙的那个个体带进这些价值中’。一代教师应用他们的(智慧的、道德的)价值去教育下一代的学生……”[2]以上论述表明,教育不仅仅要传授知识,更要引领学生体悟生活的真谛,学会做人。教师如何“站直身子”,光明磊落地把学生带进“社会的、智慧的和道德的价值中去”,就显得尤为重要。
【教学片段四】“融入生活,主动探究”
师:请同学们一起来聊聊在你们的学习生活中经历过、听到过、看到过的公平和不公平的事,讨论一下所造成的影响。(学生讨论、交流,略)
通过大家的发言,老师发现我们的同学在找到不公平现象的同时并没否认公平现象的存在。的确,在我们的生活中还存在种种不公平的现象,但我国政府正在不断改进自己的工作作风和效率,以更好地维护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公平是社会稳定的天平,实现公平有利于促进个人和社会的发展,让我们大家携起手来,共同为维护这架天平的稳定,共享和谐社会的美好生活而努力奋斗。
授课教师通过对自己的小学—初中—高中—大学各阶段生活几个“点的切入”,层层推进,“公平”概念逐步丰满与清晰:公平是在比较中产生;公平是付出和所得的平衡;公平是相对的。再通过“你经历过哪些公平和不公平的事?有何影响”等设问,教师把自身经历这一“点”推向社会生活广阔的“面”。假如说,在“点的切入”中教师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那么,在“面的铺开”过程中则让学生的主体作用得以充分体现。如此教学,处处洋溢着德育之光,时时给学生以正面引导,授课教师成功地把思想道德教育渗透到教学的各个环节而不留任何说教的痕迹。
美国学者帕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中说过一句名言:“真正好的教学不能降低到技术层面,真正好的教学来自于教师的自身认同与自身完整。”[3]教师要读懂教材、读懂学生,根据学生的认知水平与实际情况,以学定教,摈弃“高高在上”的灌输、只有教师才掌握“真理”的傲慢,以或“蹲”或“弯”或“侧”或“直”的姿态,与学生共学共悟共思共行。改变课堂,让我们从改变教师自身的教学“姿态”做起,这样的课堂值得人们期待。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思想品德课程标准(2011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2] 乔伊·帕尔默.教育究竟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32.
[3] 帕克·帕尔默. 教学勇气[M].吴国珍,等译.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