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物理题中的条件是解题的前提和根本。如何引导学生处理习题中的各种各样的条件呢?就本人在教学中的实践作一些简单的总结。
一、选题应体现课改精神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也是考试的依据,但在要求上有一定弹性,各地在此基础上会出台相应的《复习指导意见》,这是我们复习的依据,也是我们选题的依据。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阅读《复习指导意见》,再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选择习题。
1.有些知识点在老教材中是重点,但在新教材中却不作要求,与此知识点相关的题目就不能选。有些知识点新教材中没有,但在《复习指导意见》中有明确的要求,教师就应补充。如“力的合成”知识在教材中没有,《复习指导意见》中要求“理解合力的概念,知道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所以教师复习到力学部分时,就要补充相关知识点的题目。
2.所选的题目不能仅局限于“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训练,还要重视“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训练。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在教学目标上增加了“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新课标理念中,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所获得的知识、技能有着同等重要的位置,正所谓“鱼”与“渔”的关系。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使学生逐渐学会积极主动地自主获取知识,并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因此,教师在选择题目时,也要选能训练学生“过程与方法”的题目。另外,还要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训练,选择相应的题目。
3.选题时要关注热点问题,把握考试动态。近几年的中考物理中有几大类热点问题:(1)估计、估算题。主要涉及学生实际生活中与所学知识直接相关的实际事例;(2)动态问题分析。物体的状态是变化的。如:杠杆的转动分析;滑动变阻器中滑片的滑动对电路的影响等;(3)情景信息题。即在考题中提供较多的情景信息,根据题目要求,从中筛选出有用的相关信息进行解题;(4)开放性试题(包括结果开放、条件开放、过程开放等)。即在研究中可以多角度、多方面地进行,研究的方法、手段可以多种多样,没有固定的模式和定势,研究的结果并不唯一,表达的形式可以丰富多彩;(5)图像题。根据题目中所画的图像所能挖掘的信息进行解题;(6)先学后用题。即给出一段文字材料,所涉及的知识没有学过,但方法学过,要求学生阅读后立即加以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某些习题的条件不是直接地告诉我们,而是隐含在题目之中,要我们用学过的知识去判断、分析,它可能是某一常数,某一等量关系,某一应熟记的物理量。若在审题中就能看穿,并加以挖掘,则问题就迎刃而解,手到题成。
二、创设合理的假设条件
有些习题的题给条件明显不足,这给解题就带来了困难,若能假设一个合理而又巧妙的条件,则问题就会变得简单,似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当然,要会假设一个条件来帮助解题,是要一些基本功的,就好比做几何题时要画的辅助线一样。
例如:求质量比为2:1的金铜合金的密度是多少?(已知金的密度为19.3×103kg/m3,铜的密度为8.9×103kg/m3)。本题中为了解题,可设金的质量为2m,铜的质量为m,再求出金的体积V金和铜的体积V铜,然后用3m/(V金 V铜)算出合金的密度即可。显然,本题中的假设2m与m是关键,若不设金、铜的质量,本题难以求出。由此可见,假设在解题时的重要性。
三、选择合适已知的条件
有些特殊的习题中的条件很多,是不是所有的条件都要,怎样选择是个大问题。解题时,要先对这些题给条件进行甄别、比较、分析和筛选,找出所需要的条件,然后再进行解题。
例如:在面积为300cm2的水平桌面上正中央放有一正方体实心铝块,已知铝块的质量为2.7kg,试求该铝块对桌面产生的压强。本题中如不注意很容易认为桌面的受压面积是300cm2,而实际上通过计算发现铝块的底面积只有100cm2,显然,桌面的受压面积应为100cm2而非300cm2,对此两个面积,谁才是受压面积,这里有一个选择的问题,而且本题中的100cm2还是隐含的,所以在做这样一类习题时,更要细心。
要求学生定期整理自己的笔记和试卷,找出自己以前做过的题目中的错题,认真仔细地弄清以前为什么错,现在是否会做。如果学生能把几套试卷放到一起,就会很明显地发现,他们经常错的往往是同样或类似的问题,那这一部分内容就是他们的弱点,在以后复习中就要重点复习这些问题。
教师也要注意自我反思,一次练习做后,要反思自己布置的作业难度是否合适?有没有达到预定的目标?学生为什么会出现某些典型的错解?下一步该采取什么教学对策?等等。
复习课中习题的优化处理,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减负空间,提高教学质量,本人愿意与广大同行一起将新课程下中考复习中习题的处理继续探索。
一、选题应体现课改精神
《课程标准》是教学的依据,也是考试的依据,但在要求上有一定弹性,各地在此基础上会出台相应的《复习指导意见》,这是我们复习的依据,也是我们选题的依据。因此教师在备课时要认真阅读《复习指导意见》,再结合教材和学生的实际选择习题。
1.有些知识点在老教材中是重点,但在新教材中却不作要求,与此知识点相关的题目就不能选。有些知识点新教材中没有,但在《复习指导意见》中有明确的要求,教师就应补充。如“力的合成”知识在教材中没有,《复习指导意见》中要求“理解合力的概念,知道同一直线上二力的合成”,所以教师复习到力学部分时,就要补充相关知识点的题目。
2.所选的题目不能仅局限于“知识与技能”目标的训练,还要重视“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训练。与老教材相比,新教材在教学目标上增加了“过程与方法”目标。在新课标理念中,获得知识的过程和所获得的知识、技能有着同等重要的位置,正所谓“鱼”与“渔”的关系。我们教学的根本目的,在于培养学生获得知识的方法,使学生逐渐学会积极主动地自主获取知识,并具有创新意识和能力。因此,教师在选择题目时,也要选能训练学生“过程与方法”的题目。另外,还要重视“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的训练,选择相应的题目。
3.选题时要关注热点问题,把握考试动态。近几年的中考物理中有几大类热点问题:(1)估计、估算题。主要涉及学生实际生活中与所学知识直接相关的实际事例;(2)动态问题分析。物体的状态是变化的。如:杠杆的转动分析;滑动变阻器中滑片的滑动对电路的影响等;(3)情景信息题。即在考题中提供较多的情景信息,根据题目要求,从中筛选出有用的相关信息进行解题;(4)开放性试题(包括结果开放、条件开放、过程开放等)。即在研究中可以多角度、多方面地进行,研究的方法、手段可以多种多样,没有固定的模式和定势,研究的结果并不唯一,表达的形式可以丰富多彩;(5)图像题。根据题目中所画的图像所能挖掘的信息进行解题;(6)先学后用题。即给出一段文字材料,所涉及的知识没有学过,但方法学过,要求学生阅读后立即加以应用,解决实际问题。
某些习题的条件不是直接地告诉我们,而是隐含在题目之中,要我们用学过的知识去判断、分析,它可能是某一常数,某一等量关系,某一应熟记的物理量。若在审题中就能看穿,并加以挖掘,则问题就迎刃而解,手到题成。
二、创设合理的假设条件
有些习题的题给条件明显不足,这给解题就带来了困难,若能假设一个合理而又巧妙的条件,则问题就会变得简单,似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当然,要会假设一个条件来帮助解题,是要一些基本功的,就好比做几何题时要画的辅助线一样。
例如:求质量比为2:1的金铜合金的密度是多少?(已知金的密度为19.3×103kg/m3,铜的密度为8.9×103kg/m3)。本题中为了解题,可设金的质量为2m,铜的质量为m,再求出金的体积V金和铜的体积V铜,然后用3m/(V金 V铜)算出合金的密度即可。显然,本题中的假设2m与m是关键,若不设金、铜的质量,本题难以求出。由此可见,假设在解题时的重要性。
三、选择合适已知的条件
有些特殊的习题中的条件很多,是不是所有的条件都要,怎样选择是个大问题。解题时,要先对这些题给条件进行甄别、比较、分析和筛选,找出所需要的条件,然后再进行解题。
例如:在面积为300cm2的水平桌面上正中央放有一正方体实心铝块,已知铝块的质量为2.7kg,试求该铝块对桌面产生的压强。本题中如不注意很容易认为桌面的受压面积是300cm2,而实际上通过计算发现铝块的底面积只有100cm2,显然,桌面的受压面积应为100cm2而非300cm2,对此两个面积,谁才是受压面积,这里有一个选择的问题,而且本题中的100cm2还是隐含的,所以在做这样一类习题时,更要细心。
要求学生定期整理自己的笔记和试卷,找出自己以前做过的题目中的错题,认真仔细地弄清以前为什么错,现在是否会做。如果学生能把几套试卷放到一起,就会很明显地发现,他们经常错的往往是同样或类似的问题,那这一部分内容就是他们的弱点,在以后复习中就要重点复习这些问题。
教师也要注意自我反思,一次练习做后,要反思自己布置的作业难度是否合适?有没有达到预定的目标?学生为什么会出现某些典型的错解?下一步该采取什么教学对策?等等。
复习课中习题的优化处理,可以最大限度地拓展学生的减负空间,提高教学质量,本人愿意与广大同行一起将新课程下中考复习中习题的处理继续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