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个性化阅读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阅读方法,是适应学生学习的一种必然的选择。作为教师,应根据学生阅读的特点,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个性化阅读,鼓励学生思考感悟,与文本互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要敢于跳出书本,扩大阅读量。
关键词:感悟;互动;创新;扩大
德国美学家沃尔夫冈·伊瑟尔在《阅读活动·审美反映理论》一书中认为,“每一阅读瞬间都在刺激记忆,而被激发的记忆则能够通过不断调整视角的方法使各个视角活跃起来,并且逐一个性化”。现就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从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 感悟阅读
感悟阅读即给学生自主学习、思考、感悟的空间,鼓励独特的情感体验。学生并不是毫无主见、毫无思想的人,他们的生活经历、文化修养、性格爱好等个性因素都会影响乃至制约着他们对文本的感受。学生个性心理的不同决定了其阅读感受和欣赏体验的不同。今天,我們高频率谈论的“自主”理念主要是针对传统学习方式中“他主”的概念提出来的。过去的阅读教学,主要建立在学生的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的客体。可是,知识不能仅仅靠外界的强硬灌输,这样获取的知识是僵化的,其效率也是极低的。“新课标”强调了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感受、体验、理解,才能保护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才能使他们的语文答案丰富多彩,才能使他们看问题的角度多样化,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二、 互动阅读
互动阅读过程是文本的艺术形象、作者的情感意趣与读者的认知感受相互作用的过程。首先,文本是作者心声得以直接或间接吐露的载体。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与学生正是通过“艺术作品”——文本这一中介进行心灵的互动,情感的交融。这一活动的流程是:读者进入文本——文本触发读者展开情绪化活动——读者对文本的情智、意趣做出相对应的反应——读者的原认知与文本的意蕴碰撞而产生情绪态度的变化。阅读文本,是读者与作者或作品中人物进行最真诚的对话交流,进行着“心灵的碰撞与灵魂的问答”。其次,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在给一位语文老师的信中说:“语文老师不是只给学生讲书的。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的。一篇文章,学生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教师经常这样做,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会提高……”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不应要求学生只接受某一种思维模式,只按照某一种认识结论来解答问题,而应从多方面以多种形式给学生以点拨、指导,让学生超越自我认识的局限性,对自己、人生、社会、历史的价值与意义做出更高层次的解释,让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另外,在阅读中,学生要想获得对世界的多种了解、建构出世界丰富多彩的意义,就需要广泛借助他人的视角、头脑、见识和智慧。例如,教学《我们爱你啊,中国》时,我情不自禁写了一段抒情短文当堂诵读。在这种氛围中,有一位学生吟诵了美文《我骄傲,我是中国人》这首诗,有的学生画一幅简笔画,有的学生唱一曲《我的祖国》。整个课堂沉静在一种真切的感悟中,为浓郁的抒情基调奠定了基础。
三、 创新阅读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在阅读中,不应让学生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应引导其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教学中,我允许学生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的看法。针对作品情节、人物、主旨、结构所作的评论,我都予以充分肯定。在阅读课中,学生的一点怀疑、一声感叹、一句批评,哪怕是一知半解,带着稚气,只要是自己的独特体验,只要是自己的独立思考,都是可贵的。在阅读《黄鹤楼送别》时,我给了学生想象的空间,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让他们在细细欣赏长江边的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美景的同时,体会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真情实感,从而感受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情感意境。
四、 扩大思考
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扩大阅读是个性化阅读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毋庸置疑,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很大程度上在课内获得,但课堂不是由教师“一统天下”,课堂是语文教学的起点,但却不是语文教学的终点。知识爆炸的时代,信息化已不再是新鲜话题。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应尽可能多翻阅一些资料,及时补充新信息。要敢于跳出课本,从一个大的视野来把握课文,审视课文。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阅读,还要扩大课外阅读量,鼓励学生读整本的书和各种报纸杂志,勤做读书笔记,同时把好句、好段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总之,个性化阅读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阅读方法,是适应学生学习的一种必然的选择。作为教师,只要根据学生阅读的特点,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个性化阅读,就能激活并创造具有生命力的语文阅读教学。
(连云港市赣榆县塔山镇中心小学)
关键词:感悟;互动;创新;扩大
德国美学家沃尔夫冈·伊瑟尔在《阅读活动·审美反映理论》一书中认为,“每一阅读瞬间都在刺激记忆,而被激发的记忆则能够通过不断调整视角的方法使各个视角活跃起来,并且逐一个性化”。现就个性化阅读教学的基本方法,从四个方面进行探讨。
一、 感悟阅读
感悟阅读即给学生自主学习、思考、感悟的空间,鼓励独特的情感体验。学生并不是毫无主见、毫无思想的人,他们的生活经历、文化修养、性格爱好等个性因素都会影响乃至制约着他们对文本的感受。学生个性心理的不同决定了其阅读感受和欣赏体验的不同。今天,我們高频率谈论的“自主”理念主要是针对传统学习方式中“他主”的概念提出来的。过去的阅读教学,主要建立在学生的受动性、依赖性的一面上,忽视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把学生当成被动接受的客体。可是,知识不能仅仅靠外界的强硬灌输,这样获取的知识是僵化的,其效率也是极低的。“新课标”强调了教师“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理解”。只有尊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感受、体验、理解,才能保护学生探究的积极性,才能使他们的语文答案丰富多彩,才能使他们看问题的角度多样化,使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二、 互动阅读
互动阅读过程是文本的艺术形象、作者的情感意趣与读者的认知感受相互作用的过程。首先,文本是作者心声得以直接或间接吐露的载体。阅读教学中,语文教师与学生正是通过“艺术作品”——文本这一中介进行心灵的互动,情感的交融。这一活动的流程是:读者进入文本——文本触发读者展开情绪化活动——读者对文本的情智、意趣做出相对应的反应——读者的原认知与文本的意蕴碰撞而产生情绪态度的变化。阅读文本,是读者与作者或作品中人物进行最真诚的对话交流,进行着“心灵的碰撞与灵魂的问答”。其次,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在给一位语文老师的信中说:“语文老师不是只给学生讲书的。语文老师是引导学生看书的。一篇文章,学生粗略地看懂,可是深奥些的地方,隐藏在文字背后的意义,他们就未必能够领会。老师必须在这些场合给学生指点一下……教师经常这样做,学生看书读书的能力自然会提高……”因此,教师在课堂上,不应要求学生只接受某一种思维模式,只按照某一种认识结论来解答问题,而应从多方面以多种形式给学生以点拨、指导,让学生超越自我认识的局限性,对自己、人生、社会、历史的价值与意义做出更高层次的解释,让学生的情感得到进一步升华。另外,在阅读中,学生要想获得对世界的多种了解、建构出世界丰富多彩的意义,就需要广泛借助他人的视角、头脑、见识和智慧。例如,教学《我们爱你啊,中国》时,我情不自禁写了一段抒情短文当堂诵读。在这种氛围中,有一位学生吟诵了美文《我骄傲,我是中国人》这首诗,有的学生画一幅简笔画,有的学生唱一曲《我的祖国》。整个课堂沉静在一种真切的感悟中,为浓郁的抒情基调奠定了基础。
三、 创新阅读
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是阅读教学的重要任务。萨特说:“阅读是一种被引导的创造。”在阅读中,不应让学生消极地接受、索取意义,而应引导其积极主动地发现、建构意义,甚至创造意义。教学中,我允许学生对同一问题发表不同的看法。针对作品情节、人物、主旨、结构所作的评论,我都予以充分肯定。在阅读课中,学生的一点怀疑、一声感叹、一句批评,哪怕是一知半解,带着稚气,只要是自己的独特体验,只要是自己的独立思考,都是可贵的。在阅读《黄鹤楼送别》时,我给了学生想象的空间,以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学生的自主阅读,让他们在细细欣赏长江边的烟雾迷蒙、繁花似锦的阳春美景的同时,体会诗人送别友人时无限依恋的真情实感,从而感受名诗《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的情感意境。
四、 扩大思考
人类进入信息化社会,扩大阅读是个性化阅读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 毋庸置疑,课堂是语文教学的主阵地,学生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很大程度上在课内获得,但课堂不是由教师“一统天下”,课堂是语文教学的起点,但却不是语文教学的终点。知识爆炸的时代,信息化已不再是新鲜话题。进行阅读教学时,教师应尽可能多翻阅一些资料,及时补充新信息。要敢于跳出课本,从一个大的视野来把握课文,审视课文。让学生在课堂上充分地阅读,还要扩大课外阅读量,鼓励学生读整本的书和各种报纸杂志,勤做读书笔记,同时把好句、好段运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水平。
总之,个性化阅读是新课标倡导的一种阅读方法,是适应学生学习的一种必然的选择。作为教师,只要根据学生阅读的特点,积极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的个性化阅读,就能激活并创造具有生命力的语文阅读教学。
(连云港市赣榆县塔山镇中心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