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华南理工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 广东 广州 510006)
摘 要:文学对于调节情感、意志和理性之间的冲突和张力具有独一无二的作用。作家朱自清质朴又不失优美的语言使其散文经久不衰,其中写景抒情散文是其散文中成就最高的。本文基于文学疗愈的角度结合文学和美学相关理论对朱自清写景散文进行研究。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审美体验;文学疗愈
现代化进程在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得人类在精神生活上陷入更为深刻的危机。优秀的文学作品有助于消解内心生活的障碍,维持身与心、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健康均衡关系,培育和滋养健全完满的人性。朱自清善于创造情景交融、以形传神的艺术境界,用自己的内心体验去感知人、社会与自然的同时也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读者构筑了一个“治愈系”的审美空间,达到文学疗愈的功效。
一、诗化意境——体验优美内涵
优美的对象常常以清秀、纤巧、精致、幽静、淡雅、飘逸等面目示人,朱自清写景抒情散文中所描绘的景物大多具有优美特征,那温柔细腻、清新秀丽的语言也给人以松弛舒畅的心理感觉。
在《白水漈》一文中,朱自清用细致的笔墨描写出了白水漈瀑布细和薄的特点,语言清新自然,让人情不自禁地沉浸在朱自清所描绘的白水漈优美的风光之中,感受到那让人心驰神往的柔美生命。《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展示了素淡雅丽的画面,描绘出一幅如幻如梦的水墨画,向读者展示了如诗的内心世界,引领读者慢慢沉浸到那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荷塘月色》是一幅景色醉人的朦胧画:月下荷塘就像是那不为世人所发现的人间仙境,似梦非梦:荷叶连连,绿动心田;荷花翩翩,拨动心弦;那清新淡雅的花香浮动于花间、穿梭于心间,一切笼罩在朦胧柔和的月色中。文學在人类文化史上长存不衰,正因为它发挥着巨大的精神生态作用,使人性的发展在意识与无意识、理性与幻想、逻辑抽象与直觉体验之间保持平衡。朱自清写景散文通过真挚细腻的笔触加以形象的比喻、巧妙的铺排来展示自然景观的美好,进而引发读者想象、引领读者步入诗意空间,所描绘的画面远比肉眼看到的更能让人产生优美感。阅读过程是愉悦的审美体验,读者在体验中感受到审美对象的优美感,被审美对象安静、温柔、清新、秀丽的特点引领到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产生情感共鸣,与审美对象相融合,精神上感到无比的松弛舒畅,心灵得以舒展。
二、希望空间——重拾人间温情
朱自清写景散文既通过带来愉悦和谐的审美体验让读者产生优美感来达到文学疗愈功效,也通过营造充满生机的画面让读者对世界和生活重新点燃希望。
《春》描绘了一幅安静和平的雨中春景图,春天靓丽且充满活力,一派欣欣向荣的画面,整体色彩基调十分明亮,给人轻松愉悦之感。《绿》,顾名思义,象征着万物复苏和无限希冀,演绎着蓬勃生机,正如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作者追捉她那离和的神光,读者也随着那碧波荡漾而心里泛起阵阵涟漪,萌发愉悦之情。美感是由感官刺激引起的一种情感响应,而色彩具有唤起情感作用。色彩既有显性的视觉感受特点,又有隐性的社会文化特征,即丰富的心理语义和非视觉信息的生理作用。《春》全文展示了充满朝气的亮丽春色图景,将读者引领到了色彩缤纷的美丽空间,使其心旷神怡。《绿》彰显了那蕴含诗情画意和无限生趣的绿意,让人萌生对生活的爱与热情。
“文学在非理性、理性和超理性三个层面分别对应了人在情感上宣泄负性情感、回归社会秩序和审美的三种本质要求”,文学创作能修复、疗救作家苦闷情绪。朱自清通过描绘缤纷多彩的春景图和绿意盎然的梅雨潭,抒发自己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情感的同时也为读者构筑了一个充满希望的空间。现代人每天都需要承受巨大生存生活压力,人们往往通过感悟自然美、艺术美等重拾开朗心境。朱自清写景散文钟情景交融,意与境共同传达出对生活充满希冀的温情,那朝气蓬勃的景物带领读者走进作者内心世界并产生情感共鸣,为读者寻回失去的激情与纯真,读者在被作者构筑的诗意空间中与作者进行思想交流,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爱与激情,从而在融入散文构建的意境中重新发现光明和希望,达到文学疗愈功效。
三、本真境界——净化内在心灵
朱自清“意在表现自己”的美学原则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首次提出的散文创作的美学原则,它的提出使中国散文的思想文化内涵上升到一个新的美学境界,即现代散文力求表现作者的人格色彩和深层的精神境界。朱自清的写景散文,绝大部分均是将本人的真情实感寄予眼前景物。在散文《春》中,作者把自然景物人格化,作家追求真善美的人格理想浸润于景物之中。在《匆匆》中,作者并不只是对自然的工笔描绘与单纯欣赏,而是开始寻思人类自身的存在发展问题,蕴涵哲学思考。
尼采说:“生命通过艺术而自救。”当人的心灵受到伤害或被病魔折磨便会寻找方法进行自我疗救,除了采取物理方法,优秀的艺术或文学作品也是心灵创伤的灵药。文学是人类独有的符号创造的世界,它作为文化动物——人的精神生存的特殊家园,对于调节情感、意志和理性之间的冲突和张力,消解内心生活的障碍,维持身与心、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健康均衡关系,培育和滋养健全完满的人性,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学对人类精神具有引导作用,能疗治人们内心疾苦,文学作品赏析作为一种审美活动,有助于个人进行自我疗愈,从而净化心灵,达到自我境界的提升。作者朱自清的写景散文通过描绘自然风光的本色,表达了“意在表现自己”的审美原则的同时也在与读者产生情感共鸣的同时让读者找回真我、回归纯真的内心世界,洗涤被工业化机器大生产以及快节奏都市生活所遮蔽的心灵。
参考文献:
[1]叶舒宪.文学与治疗──关于文学功能的人类学研究[J].中国比较文学,1998,02:88-100.
[2]侯艳红.色彩信息的心理语义特征及“隐性”色彩信息对情绪和认知的影响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7.
[3]武淑莲.现代作家苦闷期创作特点及文学治疗的途径[J].宁夏社会科学,2007,(1):112-115.
[4]沈霞.朱自清散文:真与美的完美融合[D].苏州大学,2009.
作者简介:
梁雅倩(1990—),女,汉族,广东省湛江市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传播、审美教育、建筑美学、旅游美学。
摘 要:文学对于调节情感、意志和理性之间的冲突和张力具有独一无二的作用。作家朱自清质朴又不失优美的语言使其散文经久不衰,其中写景抒情散文是其散文中成就最高的。本文基于文学疗愈的角度结合文学和美学相关理论对朱自清写景散文进行研究。
关键词:朱自清散文;审美体验;文学疗愈
现代化进程在带来巨大物质财富的同时,也使得人类在精神生活上陷入更为深刻的危机。优秀的文学作品有助于消解内心生活的障碍,维持身与心、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健康均衡关系,培育和滋养健全完满的人性。朱自清善于创造情景交融、以形传神的艺术境界,用自己的内心体验去感知人、社会与自然的同时也以其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读者构筑了一个“治愈系”的审美空间,达到文学疗愈的功效。
一、诗化意境——体验优美内涵
优美的对象常常以清秀、纤巧、精致、幽静、淡雅、飘逸等面目示人,朱自清写景抒情散文中所描绘的景物大多具有优美特征,那温柔细腻、清新秀丽的语言也给人以松弛舒畅的心理感觉。
在《白水漈》一文中,朱自清用细致的笔墨描写出了白水漈瀑布细和薄的特点,语言清新自然,让人情不自禁地沉浸在朱自清所描绘的白水漈优美的风光之中,感受到那让人心驰神往的柔美生命。《浆声灯影里的秦淮河》展示了素淡雅丽的画面,描绘出一幅如幻如梦的水墨画,向读者展示了如诗的内心世界,引领读者慢慢沉浸到那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荷塘月色》是一幅景色醉人的朦胧画:月下荷塘就像是那不为世人所发现的人间仙境,似梦非梦:荷叶连连,绿动心田;荷花翩翩,拨动心弦;那清新淡雅的花香浮动于花间、穿梭于心间,一切笼罩在朦胧柔和的月色中。文學在人类文化史上长存不衰,正因为它发挥着巨大的精神生态作用,使人性的发展在意识与无意识、理性与幻想、逻辑抽象与直觉体验之间保持平衡。朱自清写景散文通过真挚细腻的笔触加以形象的比喻、巧妙的铺排来展示自然景观的美好,进而引发读者想象、引领读者步入诗意空间,所描绘的画面远比肉眼看到的更能让人产生优美感。阅读过程是愉悦的审美体验,读者在体验中感受到审美对象的优美感,被审美对象安静、温柔、清新、秀丽的特点引领到作者的内心世界从而产生情感共鸣,与审美对象相融合,精神上感到无比的松弛舒畅,心灵得以舒展。
二、希望空间——重拾人间温情
朱自清写景散文既通过带来愉悦和谐的审美体验让读者产生优美感来达到文学疗愈功效,也通过营造充满生机的画面让读者对世界和生活重新点燃希望。
《春》描绘了一幅安静和平的雨中春景图,春天靓丽且充满活力,一派欣欣向荣的画面,整体色彩基调十分明亮,给人轻松愉悦之感。《绿》,顾名思义,象征着万物复苏和无限希冀,演绎着蓬勃生机,正如梅雨潭闪闪的绿色招引着作者追捉她那离和的神光,读者也随着那碧波荡漾而心里泛起阵阵涟漪,萌发愉悦之情。美感是由感官刺激引起的一种情感响应,而色彩具有唤起情感作用。色彩既有显性的视觉感受特点,又有隐性的社会文化特征,即丰富的心理语义和非视觉信息的生理作用。《春》全文展示了充满朝气的亮丽春色图景,将读者引领到了色彩缤纷的美丽空间,使其心旷神怡。《绿》彰显了那蕴含诗情画意和无限生趣的绿意,让人萌生对生活的爱与热情。
“文学在非理性、理性和超理性三个层面分别对应了人在情感上宣泄负性情感、回归社会秩序和审美的三种本质要求”,文学创作能修复、疗救作家苦闷情绪。朱自清通过描绘缤纷多彩的春景图和绿意盎然的梅雨潭,抒发自己积极向上、热爱生活的情感的同时也为读者构筑了一个充满希望的空间。现代人每天都需要承受巨大生存生活压力,人们往往通过感悟自然美、艺术美等重拾开朗心境。朱自清写景散文钟情景交融,意与境共同传达出对生活充满希冀的温情,那朝气蓬勃的景物带领读者走进作者内心世界并产生情感共鸣,为读者寻回失去的激情与纯真,读者在被作者构筑的诗意空间中与作者进行思想交流,感受作者对生活的爱与激情,从而在融入散文构建的意境中重新发现光明和希望,达到文学疗愈功效。
三、本真境界——净化内在心灵
朱自清“意在表现自己”的美学原则是中国现代散文史上首次提出的散文创作的美学原则,它的提出使中国散文的思想文化内涵上升到一个新的美学境界,即现代散文力求表现作者的人格色彩和深层的精神境界。朱自清的写景散文,绝大部分均是将本人的真情实感寄予眼前景物。在散文《春》中,作者把自然景物人格化,作家追求真善美的人格理想浸润于景物之中。在《匆匆》中,作者并不只是对自然的工笔描绘与单纯欣赏,而是开始寻思人类自身的存在发展问题,蕴涵哲学思考。
尼采说:“生命通过艺术而自救。”当人的心灵受到伤害或被病魔折磨便会寻找方法进行自我疗救,除了采取物理方法,优秀的艺术或文学作品也是心灵创伤的灵药。文学是人类独有的符号创造的世界,它作为文化动物——人的精神生存的特殊家园,对于调节情感、意志和理性之间的冲突和张力,消解内心生活的障碍,维持身与心、个人与社会之间的健康均衡关系,培育和滋养健全完满的人性,均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文学对人类精神具有引导作用,能疗治人们内心疾苦,文学作品赏析作为一种审美活动,有助于个人进行自我疗愈,从而净化心灵,达到自我境界的提升。作者朱自清的写景散文通过描绘自然风光的本色,表达了“意在表现自己”的审美原则的同时也在与读者产生情感共鸣的同时让读者找回真我、回归纯真的内心世界,洗涤被工业化机器大生产以及快节奏都市生活所遮蔽的心灵。
参考文献:
[1]叶舒宪.文学与治疗──关于文学功能的人类学研究[J].中国比较文学,1998,02:88-100.
[2]侯艳红.色彩信息的心理语义特征及“隐性”色彩信息对情绪和认知的影响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07.
[3]武淑莲.现代作家苦闷期创作特点及文学治疗的途径[J].宁夏社会科学,2007,(1):112-115.
[4]沈霞.朱自清散文:真与美的完美融合[D].苏州大学,2009.
作者简介:
梁雅倩(1990—),女,汉族,广东省湛江市人,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文化传播、审美教育、建筑美学、旅游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