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贡茶,俗称进贡皇家之茶。在古代,皇家用品就意味着最为显贵最为高端的消费,不亚于今日的一些全球限量生产的奢侈消费品,如劳斯莱斯、宾利等等;贴上了贡茶的标签,就如同皇帝赐名,跳进了龙门。
贡茶作为专门进献皇室与朝廷的特制茶叶,无论是产制工艺、品类还是茶艺,都代表着各个时代最高的水准。其复杂精良的制作工序,投入的人力、物力,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各种茶的地域文化,足以成为一部社会变更的历史。
因此,在5千年的中国发展历程中,有许多的茶叶因为其各种独特的原因成为了贡茶,他们见证了一个个王朝的兴亡,也见证中国茶叶的发展。这些茶叶或消亡,或变种,或依旧散发着茶香,成为了历史的活化石。
今日,本刊开辟《中国贡茶档案》系列报道,一同探索搜寻中国贡茶,记录贡茶的过往和现在,把这些碎片拼集成中国的贡茶文化。
和我们一起来进行一次贡茶的文化苦旅吧。我们邀请各地的作者撰写有关当地贡茶的文章,也欢迎各地产茶市(县)和我们联系。我们的联系电话:0591-87095828。
本期特向各位读者介绍两种属于绿茶的贡茶:蒙顶茶和顾渚紫笋。
蒙顶茶:中国最早的贡茶
茶史溯源
说到中国贡茶,当然不能不谈“若叫陆羽持公论,应是人间第一茶”的蒙顶茶。
蒙顶茶产于风景秀丽的四川蒙顶山。相传蒙山种茶始于西汉末年,当时的蒙山人吴理真亲手种七株茶于上清峰,当时被人们称为仙茶,这也我国人工种茶最早的记载。
蒙顶茶是中国封建社会最早的贡茶,也是中国封建王朝祭天祀祖惟一的专用茶。从唐玄宗天宝元年,蒙顶茶即被列为朝廷祭天祀祖与皇帝饮用的专用贡茶,一直沿袭到清末,这1000多年间,岁岁皆为贡品,可谓是茶叶的奇迹。
制作工艺
蒙顶贡茶分为“正贡”与“陪贡”。“正贡”是皇帝用来祭祀天地、宗庙的,每年在蒙顶山“皇茶园”采摘。“陪贡”则是在“皇茶园”外的百亩茶地中采摘的,专供皇帝享受。
据史料记载,“正贡”茶有严格的采摘程序,每逢春茶采摘的时节,地方官需先择取吉日,再率领乡绅僧众先祭拜神灵,然后让12名采茶僧沐手、薰香,才能在“皇茶园”采摘茶叶。采茶时每僧采摘30个芽头,12人共采茶360芽(象征着一年),然后迅速送往智矩寺加工精制。僧人们利用竹剪选裁茶叶,在炒制过程中,寺僧还得盘坐诵经。
“正贡”茶的制作历经焙炒、揉搓成形、摊晾、微火慢焙、摊晾、皇茶入瓶、装箱盖印,最后交付送茶使者送往京都进贡,专供皇帝祭祀宗庙之用。
“陪贡”茶则制28斤,专供皇帝享受。而这28斤贡茶是在“皇茶园”外的百亩茶地中采摘的,需由数名16岁处女之身的童女,先吃斋一个月,然后用嘴唇一个个将芽头采摘下来,以此避免指甲对芽头的破坏,保证皇帝能够喝到原味的蒙顶茶。
“陪贡”茶也在智矩寺由制茶高僧经过多道工序加工而成,制好后同“正贡”茶一道送往京都。
独特韵味
蒙顶茶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而且有着两千余年的加工经验,从采摘、制作、拼配等各个环节都有着特殊的制作工艺,因而品质上乘,并形成了独特的风味。
蒙顶茶形美色绿,汤碧清澈,香郁幽长,味醇鲜爽,沁人心脾。历代达官名士都对蒙顶茶推崇備至。
据载,黎阳王入川检贡茶,品饮贡茶后,留下“若叫陆羽持公论,应是人间第一茶”的赞誉。宋代大画家文同《蒙顶茶》诗曰:“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
蒙顶仙茶品质高雅,若能得好水相配,可谓水乳交融,正如古人称道的“扬子江心水,蒙顶山上茶”。
茶艺传奇
宋代,在蒙顶山结庐修行的禅慧大师博采众家之长,创立了蒙顶茶技、茶功、茶艺三绝。虽然其中有很多技艺已经失传,但经过现代有心之人数年挖掘、整理,终于让失传已久的“龙行十八式”、“凤行十二品”等绝技重见天日。
“龙行十八式”是通过模仿龙的动作,融传统茶道、舞蹈、武术、易理、禅学为一体而创造的一套茶技,包括神龙抢珠、玉龙扣月等18个不同姿式的掺茶动作。表演时掺茶者手提长嘴铜茶壶飞舞盘旋,却又能准确地从头顶,腰间,背后等各个部位把热茶掺到茶碗里,而且少有溅溢。表演时,那刚健有力、幻化多变的动作不由得让人赞叹,不由得让人产生强烈的品饮之心。
而“凤行十二品”茶艺更是尽得品饮的真谛,参悟泡茶、闻茶、送茶、饮茶相互联结的奥妙,它包括玉壶蓄清泉、甘露润仙茶等12式。表演者按照每一式将茶叶泡好,然后将热气腾腾、香气怡人的蒙顶茶献于品尝者。
看着优雅的表演,品尝着蒙顶仙茶,真是让人心旷神怡,领略到茶艺带来的刚柔相济,动静结合的茶文化。
名茶传说
相传青衣江的鱼仙,一日在蒙山游玩的时候,碰到吴理真。两人一见钟情,遂私订终身。鱼仙拿几颗茶籽赠于理真,相约在来年茶籽发芽时成亲。吴理真就把茶籽种在蒙顶山上,日夜等待。
第二年春天,他们再次相见,并相亲相爱,共同培育着茶苗。后来,河神发现了鱼仙偷离水晶宫的事情,最终鱼仙被强制带回宫。
她忍痛离去,临走前,嘱咐儿女要帮父亲培植好满山茶树,并解下肩上的白色披纱抛向空中,使得蒙顶山上常年云雾缭绕,茶苗得雨雾滋润,长的越来越旺。吴理真因思念鱼仙,便一生种茶,以慰念妻之心,在八十高龄,投入古井而逝。后来的皇帝因念吴理真种茶有功,追封他为“甘露普慧妙济大师”。蒙顶茶因此世代相传,朝朝进贡。
名茶鉴赏
新中国成立后,蒙顶名茶得到恢复和发展。根据古代贡茶的特点,运用现代制茶技艺,恢复石花、黄芽、甘露、万春银叶、玉叶长春等名茶生产。蒙顶茶以其独特的品质,娟秀的外形,精湛的技艺,悠久灿烂的茶文化而蜚声海内外,载誉史册。其中蒙顶甘露属于历史名茶,在蒙顶茶中品质最佳,于1959年被评为全国名茶。
现在的蒙顶甘露加工工艺分为高温杀青、三炒三揉、解块整形、精细烘焙等工序。其外形美观,叶芽齐整,卷紧多毫,嫩绿色润,内质香高而爽,汤色黄中带绿,味醇而甘。
今说蒙顶
1957年,蒙顶名茶就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列为国家礼茶。今之蒙山茶,秉承蒙顶名茶加工工艺,形成黄芽、甘露、石花、毛峰4大系列、14个品种,先后获得国内国际金奖40余项,拥有蒙顶、理真、蒙贡、蒙茗、宗玉等5个茶叶注册知名商标。蒙山茶已获得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是西部地区惟一获得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的茶叶品牌。2003年,全县无公害茶叶面积达到14.13万亩,茶叶总产量达884万公斤,其中名优茶224万公斤,总产值达1.8亿元。2004年、2005年,雅安相继成功承办了令世人瞩目的第八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暨首届蒙顶山国际茶文化旅游节、第三届四川旅游发展大会,发表了《世界茶文化蒙顶山宣言》,从此蒙顶茶千年的美名享誉世界。
顾渚紫笋:天下第二茶
茶史溯源
浙江贡茶历史悠久,顾渚紫笋便是其中的一种。顾渚紫笋,产于浙江湖州的顾渚山,因鲜茶芽叶微紫,嫩叶背卷似笋壳而得名。
顾渚所出之茶,在陆羽《茶经》中,被评为天下第二茶。陆羽觉此茶香味极美,遂建议当地官员推荐给皇上,顾渚紫笋遂为贡茶,历史长达600余年。
由于紫笋茶品质优异,深受唐代皇室的珍爱,随着进贡量的日益增多,湖、常两州官员为了赶制进贡,交流贡茶经验,特地在两州交界处的啄木岭上设立境会亭,每到茶季,就会到这里举行茶宴品尝新茶,协调督送贡茶,以期把最好的茶进贡给皇上。
制作工艺
古时,顾渚紫笋的采制有着严格的要求,湖州刺史在顾渚山侧的虎头岩设立贡茶院,成为中国第一个官办贡茶院。
每逢采茶之际,监制州官奉诏亲赴顾渚修茶,大事铺张,先祭金沙泉的茶神,接着在太湖中浮游画舫十几艘,大张旗鼓地设席摆宴。
为了确保贡茶质量,每年立春过后,相关的官员即要进山,督采、督制、督运,直至贡茶焙制完毕才离山。
根据皇宫的规定,每年第一批茶,必须在清明节前急程运到京城长安,绝不可耽搁祭祀宗庙的时辰,因这些茶又被称为“急程茶”。
唐时紫笋茶的制作,通过蒸气杀青,经过“捣、拍、碾压”工序制成饼茶;宋时的紫笋茶,在蒸青之后,通过研膏、模压成为龙团茶;明洪武年间罢贡龙团茶,以芽茶作贡茶,即成为烘炒类的条形散茶。自此以后,茶的形态大有改变,由蒸气杀青改为锅炒杀青,并根据芽叶采摘的大小,分为紫笋、旗芽、雀舌等品类。
因明清之际,曾经有一度天气大幅度降温,太湖沿岸结冰数尺,在这次的气象突变中,顾渚山茶树所剩无几,紫笋茶逐渐消失。当地政府重新试产,于1979年试制紫笋茶成功。
现在的紫笋茶加工工艺也和以前大大不同,分为杀青、炒干整形、烘焙三道工序。该茶系半炒烘类型,经过锅妙和烘焙最后制成外形紧结,完整的紫笋茶。
独特韵味
紫笋茶是由陸羽审评后,认为“芳香甘辣冠于他境”,才被荐为贡茶的。可见“芳香甘辣”是紫笋茶最初的口味。如今的成品紫笋口味和唐代的已经大不相同,现在的紫笋香气浓郁,茶味鲜醇甘甜。
名茶传说
曾任苏州刺史的白居易,其治所与在长兴的境会亭仅太湖相隔,湖、常两州每年一度的境会亭茶宴,白居易被邀请为座上宾。
有一年白居易因病不能莅临茶宴,但对那茶宴的盛况十分向往,便在病榻之上,写下了“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各作一家春。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自叹花时北窗下,蒲黄酒对病眠人。”诗句中无不透露出他的遗憾之情,同时也可看出他对紫笋茶的喜爱之情。
名茶鉴赏
如今的紫笋茶在每年清明至谷雨期间采摘,标准采摘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新品紫笋茶芽叶俊秀,鲜叶非常幼嫩,形如兰花。每炒制一斤干茶,约须芽叶近四万个。
虽然口味已经不同往昔,却丝毫不逊色。如今的顾渚紫笋冲泡后,色泽翠绿带紫,茶汤明亮清澈,隐有兰花香气,味道甘活清爽。
今说紫笋
1979年,长兴紫笋恢复生产后,通过实行基地、品牌、商标、包装、标准“五个统一”管理,连续四次被评为“全国名茶”,不仅打入北京、上海等国内大都市,还声名远播海外,出口到日本、韩国等地。目前,长兴县共有茶园面积4.5万亩,近年新发展紫笋良种7000余亩,良种率达29%。2005年,长兴紫笋茶售价普遍比上年提高了30%以上。长兴县还主动走出去,参加了杭州、济南等地举办的国际性茶叶展览会。我国第一家贡茶院顾渚山贡茶院恢复建设也已经开始筹划,长兴计划将壮大紫笋茶产业、发展旅游业和深挖茶文化资源结合起来,进一步打响紫笋茶的文化品牌。
贡茶作为专门进献皇室与朝廷的特制茶叶,无论是产制工艺、品类还是茶艺,都代表着各个时代最高的水准。其复杂精良的制作工序,投入的人力、物力,以及由此而形成的各种茶的地域文化,足以成为一部社会变更的历史。
因此,在5千年的中国发展历程中,有许多的茶叶因为其各种独特的原因成为了贡茶,他们见证了一个个王朝的兴亡,也见证中国茶叶的发展。这些茶叶或消亡,或变种,或依旧散发着茶香,成为了历史的活化石。
今日,本刊开辟《中国贡茶档案》系列报道,一同探索搜寻中国贡茶,记录贡茶的过往和现在,把这些碎片拼集成中国的贡茶文化。
和我们一起来进行一次贡茶的文化苦旅吧。我们邀请各地的作者撰写有关当地贡茶的文章,也欢迎各地产茶市(县)和我们联系。我们的联系电话:0591-87095828。
本期特向各位读者介绍两种属于绿茶的贡茶:蒙顶茶和顾渚紫笋。
蒙顶茶:中国最早的贡茶
茶史溯源
说到中国贡茶,当然不能不谈“若叫陆羽持公论,应是人间第一茶”的蒙顶茶。
蒙顶茶产于风景秀丽的四川蒙顶山。相传蒙山种茶始于西汉末年,当时的蒙山人吴理真亲手种七株茶于上清峰,当时被人们称为仙茶,这也我国人工种茶最早的记载。
蒙顶茶是中国封建社会最早的贡茶,也是中国封建王朝祭天祀祖惟一的专用茶。从唐玄宗天宝元年,蒙顶茶即被列为朝廷祭天祀祖与皇帝饮用的专用贡茶,一直沿袭到清末,这1000多年间,岁岁皆为贡品,可谓是茶叶的奇迹。
制作工艺
蒙顶贡茶分为“正贡”与“陪贡”。“正贡”是皇帝用来祭祀天地、宗庙的,每年在蒙顶山“皇茶园”采摘。“陪贡”则是在“皇茶园”外的百亩茶地中采摘的,专供皇帝享受。
据史料记载,“正贡”茶有严格的采摘程序,每逢春茶采摘的时节,地方官需先择取吉日,再率领乡绅僧众先祭拜神灵,然后让12名采茶僧沐手、薰香,才能在“皇茶园”采摘茶叶。采茶时每僧采摘30个芽头,12人共采茶360芽(象征着一年),然后迅速送往智矩寺加工精制。僧人们利用竹剪选裁茶叶,在炒制过程中,寺僧还得盘坐诵经。
“正贡”茶的制作历经焙炒、揉搓成形、摊晾、微火慢焙、摊晾、皇茶入瓶、装箱盖印,最后交付送茶使者送往京都进贡,专供皇帝祭祀宗庙之用。
“陪贡”茶则制28斤,专供皇帝享受。而这28斤贡茶是在“皇茶园”外的百亩茶地中采摘的,需由数名16岁处女之身的童女,先吃斋一个月,然后用嘴唇一个个将芽头采摘下来,以此避免指甲对芽头的破坏,保证皇帝能够喝到原味的蒙顶茶。
“陪贡”茶也在智矩寺由制茶高僧经过多道工序加工而成,制好后同“正贡”茶一道送往京都。
独特韵味
蒙顶茶不仅拥有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而且有着两千余年的加工经验,从采摘、制作、拼配等各个环节都有着特殊的制作工艺,因而品质上乘,并形成了独特的风味。
蒙顶茶形美色绿,汤碧清澈,香郁幽长,味醇鲜爽,沁人心脾。历代达官名士都对蒙顶茶推崇備至。
据载,黎阳王入川检贡茶,品饮贡茶后,留下“若叫陆羽持公论,应是人间第一茶”的赞誉。宋代大画家文同《蒙顶茶》诗曰:“蜀土茶称圣,蒙山味独珍”。
蒙顶仙茶品质高雅,若能得好水相配,可谓水乳交融,正如古人称道的“扬子江心水,蒙顶山上茶”。
茶艺传奇
宋代,在蒙顶山结庐修行的禅慧大师博采众家之长,创立了蒙顶茶技、茶功、茶艺三绝。虽然其中有很多技艺已经失传,但经过现代有心之人数年挖掘、整理,终于让失传已久的“龙行十八式”、“凤行十二品”等绝技重见天日。
“龙行十八式”是通过模仿龙的动作,融传统茶道、舞蹈、武术、易理、禅学为一体而创造的一套茶技,包括神龙抢珠、玉龙扣月等18个不同姿式的掺茶动作。表演时掺茶者手提长嘴铜茶壶飞舞盘旋,却又能准确地从头顶,腰间,背后等各个部位把热茶掺到茶碗里,而且少有溅溢。表演时,那刚健有力、幻化多变的动作不由得让人赞叹,不由得让人产生强烈的品饮之心。
而“凤行十二品”茶艺更是尽得品饮的真谛,参悟泡茶、闻茶、送茶、饮茶相互联结的奥妙,它包括玉壶蓄清泉、甘露润仙茶等12式。表演者按照每一式将茶叶泡好,然后将热气腾腾、香气怡人的蒙顶茶献于品尝者。
看着优雅的表演,品尝着蒙顶仙茶,真是让人心旷神怡,领略到茶艺带来的刚柔相济,动静结合的茶文化。
名茶传说
相传青衣江的鱼仙,一日在蒙山游玩的时候,碰到吴理真。两人一见钟情,遂私订终身。鱼仙拿几颗茶籽赠于理真,相约在来年茶籽发芽时成亲。吴理真就把茶籽种在蒙顶山上,日夜等待。
第二年春天,他们再次相见,并相亲相爱,共同培育着茶苗。后来,河神发现了鱼仙偷离水晶宫的事情,最终鱼仙被强制带回宫。
她忍痛离去,临走前,嘱咐儿女要帮父亲培植好满山茶树,并解下肩上的白色披纱抛向空中,使得蒙顶山上常年云雾缭绕,茶苗得雨雾滋润,长的越来越旺。吴理真因思念鱼仙,便一生种茶,以慰念妻之心,在八十高龄,投入古井而逝。后来的皇帝因念吴理真种茶有功,追封他为“甘露普慧妙济大师”。蒙顶茶因此世代相传,朝朝进贡。
名茶鉴赏
新中国成立后,蒙顶名茶得到恢复和发展。根据古代贡茶的特点,运用现代制茶技艺,恢复石花、黄芽、甘露、万春银叶、玉叶长春等名茶生产。蒙顶茶以其独特的品质,娟秀的外形,精湛的技艺,悠久灿烂的茶文化而蜚声海内外,载誉史册。其中蒙顶甘露属于历史名茶,在蒙顶茶中品质最佳,于1959年被评为全国名茶。
现在的蒙顶甘露加工工艺分为高温杀青、三炒三揉、解块整形、精细烘焙等工序。其外形美观,叶芽齐整,卷紧多毫,嫩绿色润,内质香高而爽,汤色黄中带绿,味醇而甘。
今说蒙顶
1957年,蒙顶名茶就被评为全国十大名茶之一,列为国家礼茶。今之蒙山茶,秉承蒙顶名茶加工工艺,形成黄芽、甘露、石花、毛峰4大系列、14个品种,先后获得国内国际金奖40余项,拥有蒙顶、理真、蒙贡、蒙茗、宗玉等5个茶叶注册知名商标。蒙山茶已获得国家原产地域产品保护,是西部地区惟一获得原产地域产品保护的茶叶品牌。2003年,全县无公害茶叶面积达到14.13万亩,茶叶总产量达884万公斤,其中名优茶224万公斤,总产值达1.8亿元。2004年、2005年,雅安相继成功承办了令世人瞩目的第八届国际茶文化研讨会暨首届蒙顶山国际茶文化旅游节、第三届四川旅游发展大会,发表了《世界茶文化蒙顶山宣言》,从此蒙顶茶千年的美名享誉世界。
顾渚紫笋:天下第二茶
茶史溯源
浙江贡茶历史悠久,顾渚紫笋便是其中的一种。顾渚紫笋,产于浙江湖州的顾渚山,因鲜茶芽叶微紫,嫩叶背卷似笋壳而得名。
顾渚所出之茶,在陆羽《茶经》中,被评为天下第二茶。陆羽觉此茶香味极美,遂建议当地官员推荐给皇上,顾渚紫笋遂为贡茶,历史长达600余年。
由于紫笋茶品质优异,深受唐代皇室的珍爱,随着进贡量的日益增多,湖、常两州官员为了赶制进贡,交流贡茶经验,特地在两州交界处的啄木岭上设立境会亭,每到茶季,就会到这里举行茶宴品尝新茶,协调督送贡茶,以期把最好的茶进贡给皇上。
制作工艺
古时,顾渚紫笋的采制有着严格的要求,湖州刺史在顾渚山侧的虎头岩设立贡茶院,成为中国第一个官办贡茶院。
每逢采茶之际,监制州官奉诏亲赴顾渚修茶,大事铺张,先祭金沙泉的茶神,接着在太湖中浮游画舫十几艘,大张旗鼓地设席摆宴。
为了确保贡茶质量,每年立春过后,相关的官员即要进山,督采、督制、督运,直至贡茶焙制完毕才离山。
根据皇宫的规定,每年第一批茶,必须在清明节前急程运到京城长安,绝不可耽搁祭祀宗庙的时辰,因这些茶又被称为“急程茶”。
唐时紫笋茶的制作,通过蒸气杀青,经过“捣、拍、碾压”工序制成饼茶;宋时的紫笋茶,在蒸青之后,通过研膏、模压成为龙团茶;明洪武年间罢贡龙团茶,以芽茶作贡茶,即成为烘炒类的条形散茶。自此以后,茶的形态大有改变,由蒸气杀青改为锅炒杀青,并根据芽叶采摘的大小,分为紫笋、旗芽、雀舌等品类。
因明清之际,曾经有一度天气大幅度降温,太湖沿岸结冰数尺,在这次的气象突变中,顾渚山茶树所剩无几,紫笋茶逐渐消失。当地政府重新试产,于1979年试制紫笋茶成功。
现在的紫笋茶加工工艺也和以前大大不同,分为杀青、炒干整形、烘焙三道工序。该茶系半炒烘类型,经过锅妙和烘焙最后制成外形紧结,完整的紫笋茶。
独特韵味
紫笋茶是由陸羽审评后,认为“芳香甘辣冠于他境”,才被荐为贡茶的。可见“芳香甘辣”是紫笋茶最初的口味。如今的成品紫笋口味和唐代的已经大不相同,现在的紫笋香气浓郁,茶味鲜醇甘甜。
名茶传说
曾任苏州刺史的白居易,其治所与在长兴的境会亭仅太湖相隔,湖、常两州每年一度的境会亭茶宴,白居易被邀请为座上宾。
有一年白居易因病不能莅临茶宴,但对那茶宴的盛况十分向往,便在病榻之上,写下了“遥闻境会茶山夜,珠翠歌钟俱绕身。盘下中分两州界,灯前各作一家春。青娥递舞应争妙,紫笋齐尝各斗新。自叹花时北窗下,蒲黄酒对病眠人。”诗句中无不透露出他的遗憾之情,同时也可看出他对紫笋茶的喜爱之情。
名茶鉴赏
如今的紫笋茶在每年清明至谷雨期间采摘,标准采摘为一芽一叶或一芽二叶初展。新品紫笋茶芽叶俊秀,鲜叶非常幼嫩,形如兰花。每炒制一斤干茶,约须芽叶近四万个。
虽然口味已经不同往昔,却丝毫不逊色。如今的顾渚紫笋冲泡后,色泽翠绿带紫,茶汤明亮清澈,隐有兰花香气,味道甘活清爽。
今说紫笋
1979年,长兴紫笋恢复生产后,通过实行基地、品牌、商标、包装、标准“五个统一”管理,连续四次被评为“全国名茶”,不仅打入北京、上海等国内大都市,还声名远播海外,出口到日本、韩国等地。目前,长兴县共有茶园面积4.5万亩,近年新发展紫笋良种7000余亩,良种率达29%。2005年,长兴紫笋茶售价普遍比上年提高了30%以上。长兴县还主动走出去,参加了杭州、济南等地举办的国际性茶叶展览会。我国第一家贡茶院顾渚山贡茶院恢复建设也已经开始筹划,长兴计划将壮大紫笋茶产业、发展旅游业和深挖茶文化资源结合起来,进一步打响紫笋茶的文化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