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介绍了如何引入概念激发学生的兴趣以及如何通过多种途径来形成概念,并举出了课本中的一些实例来进一步对概念的形成做了详细的分析,这些在我们对初中物理的概念教学中有一定的实际作用。
关键词:概念引入;概念形成;教学;学生
初中物理知识主要包含物理事实,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三种成份。而物理规律则表达物理概念间的相互关系。如果学生对物理概念一知半解,就不能真正理解物理规律和物理公式的物理意义,要想应用物理知识去说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应用物理规律去解决实际问题就会感到困难。通过物理教学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等,首先必须重视物理概念教学。
一、重视概念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概念教学如果不考虑其引入,开始就说“今天就讲××”,“翻到课本××页”。学生不知道为什么学,缺少要解决的疑难,也就令学生感到索然无味,缺乏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积极性。引入新概念的方法和途径很多,针对不同的教材,不同程度的学生,采用不同的途径。
初中生思想活跃,具有强烈的进取心和好奇心。又有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针对学生的特征,在概念教学中,应尽量通过有趣的物理现象,生动的小故事,以及通过回忆旧知识自然地引入新的概念。
例如:在引入液体压强时,介绍从深海里捞上来的鱼,肚子往往会涨破这一奇异现象;在引入浮力时,介绍被捆绑的俘虏不沉入水中,这一死海救俘的有趣的故事。使學生产生兴趣和亲切感,并迅速集中注意力。又如:在引入蒸发时,用水在黑板上写上“液体”两个大字,一会字不见了,学生在惊奇之中自然进入“角色”;在引入定滑轮实质是等臂杠杆,动滑轮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时,先出示支点在中点的等臂杠杆,支点在端点的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即定滑轮和动滑轮的雏形。然后出示杠杆的变形,逐渐演化为圆形即定滑轮、动滑轮,使学生恍然大悟,过度自然,方法十分巧妙。在概念的引入教学中应该注意到以下几点:
(1)提出的问题新颖、具有启发性,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并使他们迅速处于积极思维的兴奋之中。
(2)提出的问题必须与引入的新概念密切相关,同时又是学生生活中既熟悉又不能解决的,最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3)用实验引入新概念,既生动又形象,使学生必然会兴致勃勃地去探索新知识。
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导到新课题上来,认识到引入新概念的必要性,是教好初中物理概念的有效途径。
二、采取多种途径,促进概念形成
(一)做好演示实验
初中生的思维往往依靠直观材料,具体直观的感性认识,是学生形成概念的基础。物理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因此做好演示实验十分重要。
例如:密度概念的形成。首先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获得以下知识:
(1)质量大的铁块,体积大;质量小的铁块,体积小
(2)铁块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铁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就增大几倍。
(3)用木块做实验,也得到同样的结果,只是它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与铁块的不同。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等,从而总结出:①不同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不同。②同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相同。
进而认识到物质在这种性质上的差别,即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特性。由此引入密度的概念,再引导学生概括出密度的定义、单位及数学表达式。
(二)抓住要点帮助理解
对物理概念的定义,要知道学生研究其科学含义,尤其是重点的字词,进行精心地剖析,帮助和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物理概念。如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什么是单位面积?为什么要这样说……
(三)通过类比找共同点
(1)在引入某一概念时其规定必须符合实际,并尽量照顾人们的知识习惯。如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v=s/t概念引入。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s/t)可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通过单位路程所用的时间(t/s)也可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那么表示物体运动快慢,为什么要选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其原因是s/t越大,表示物体运动越快,这种规定与人们的习惯认识一致,便于接受。而t/s越小,表示物体运动越快,则不习惯。
如:速度v=s/t;密度ρ=m/V;压强p=F/S;功率p=W/t其建立概念的程序相同,通过类比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2)对容易误解的概念如电阻,在学生掌握了密度ρ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与m、v无关。用R=U/I与ρ=m/v进行比较,学生容易接受,电阻反映了导体本身的一种特性,与U、I无关。
(四)消除“先入概念”的影响
初中学生通过小学科学的学习及日常印象中已获取了不少与物理相关的信息,但有些认识是模糊、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这往往成为接受科学新概念的障碍。如认为物体的运动是因为受力作用;认为物体的速度越大,惯性越大等等。这就要求在课前充分了解学生相关的知识基础、心理基础。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科学概念”与“先入概念”的矛盾,巧妙设计出概念冲突的情景,激发学生主动去思考、去探索,并重视实验验证,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同时注意揭示相近知识的共性和个性,引导学生辨析,纠正错误的“先入概念”,建立并掌握科学的物理概念。
(五)分阶段逐步完善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逐步加深的。教学中要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注意形成概念的阶段性,否则操之过急,欲速则不达,只会事与愿违。
(六)针对性训练、强化巩固
巩固概念是知识的应用和深化,也是继续形成概念的一种过程,通过有针对性的提问、练习,并引导分析发生错误的原因,进一步揭示概念的内涵,达到强化巩固概念的目的。
三、结语
总之,在物理概念的引入和形成过程。当发现和成功的喜悦伴随着学习时,学生将会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欲望。这就达到了物理概念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九年级,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3]吴玉红.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作者简介:陈娇君(1988—),女,汉族,福建漳州人,本科,主要研究方向:初中物理教学。
关键词:概念引入;概念形成;教学;学生
初中物理知识主要包含物理事实,物理概念和物理规律三种成份。而物理规律则表达物理概念间的相互关系。如果学生对物理概念一知半解,就不能真正理解物理规律和物理公式的物理意义,要想应用物理知识去说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问题,应用物理规律去解决实际问题就会感到困难。通过物理教学去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思维能力,分析能力等,首先必须重视物理概念教学。
一、重视概念引入,激发学习兴趣
概念教学如果不考虑其引入,开始就说“今天就讲××”,“翻到课本××页”。学生不知道为什么学,缺少要解决的疑难,也就令学生感到索然无味,缺乏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积极性。引入新概念的方法和途径很多,针对不同的教材,不同程度的学生,采用不同的途径。
初中生思想活跃,具有强烈的进取心和好奇心。又有一定的物理知识基础。针对学生的特征,在概念教学中,应尽量通过有趣的物理现象,生动的小故事,以及通过回忆旧知识自然地引入新的概念。
例如:在引入液体压强时,介绍从深海里捞上来的鱼,肚子往往会涨破这一奇异现象;在引入浮力时,介绍被捆绑的俘虏不沉入水中,这一死海救俘的有趣的故事。使學生产生兴趣和亲切感,并迅速集中注意力。又如:在引入蒸发时,用水在黑板上写上“液体”两个大字,一会字不见了,学生在惊奇之中自然进入“角色”;在引入定滑轮实质是等臂杠杆,动滑轮实质是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时,先出示支点在中点的等臂杠杆,支点在端点的动力臂为阻力臂二倍的杠杆,即定滑轮和动滑轮的雏形。然后出示杠杆的变形,逐渐演化为圆形即定滑轮、动滑轮,使学生恍然大悟,过度自然,方法十分巧妙。在概念的引入教学中应该注意到以下几点:
(1)提出的问题新颖、具有启发性,能激起学生的兴趣,并使他们迅速处于积极思维的兴奋之中。
(2)提出的问题必须与引入的新概念密切相关,同时又是学生生活中既熟悉又不能解决的,最能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
(3)用实验引入新概念,既生动又形象,使学生必然会兴致勃勃地去探索新知识。
把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导到新课题上来,认识到引入新概念的必要性,是教好初中物理概念的有效途径。
二、采取多种途径,促进概念形成
(一)做好演示实验
初中生的思维往往依靠直观材料,具体直观的感性认识,是学生形成概念的基础。物理又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因此做好演示实验十分重要。
例如:密度概念的形成。首先通过演示实验使学生获得以下知识:
(1)质量大的铁块,体积大;质量小的铁块,体积小
(2)铁块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是一定的。铁块的体积增大几倍,它的质量就增大几倍。
(3)用木块做实验,也得到同样的结果,只是它的质量跟体积的比值与铁块的不同。
引导学生进行分析、综合、抽象、概括、推理等,从而总结出:①不同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不同。②同种物质单位体积的质量相同。
进而认识到物质在这种性质上的差别,即单位体积的质量反映了物质的特性。由此引入密度的概念,再引导学生概括出密度的定义、单位及数学表达式。
(二)抓住要点帮助理解
对物理概念的定义,要知道学生研究其科学含义,尤其是重点的字词,进行精心地剖析,帮助和引导学生进一步理解物理概念。如物体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叫做压强。什么是单位面积?为什么要这样说……
(三)通过类比找共同点
(1)在引入某一概念时其规定必须符合实际,并尽量照顾人们的知识习惯。如在匀速直线运动中,速度v=s/t概念引入。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s/t)可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通过单位路程所用的时间(t/s)也可以表示物体运动的快慢。那么表示物体运动快慢,为什么要选用:单位时间内通过的路程?其原因是s/t越大,表示物体运动越快,这种规定与人们的习惯认识一致,便于接受。而t/s越小,表示物体运动越快,则不习惯。
如:速度v=s/t;密度ρ=m/V;压强p=F/S;功率p=W/t其建立概念的程序相同,通过类比能达到事半功倍之效。
(2)对容易误解的概念如电阻,在学生掌握了密度ρ反映了物质的一种特性,与m、v无关。用R=U/I与ρ=m/v进行比较,学生容易接受,电阻反映了导体本身的一种特性,与U、I无关。
(四)消除“先入概念”的影响
初中学生通过小学科学的学习及日常印象中已获取了不少与物理相关的信息,但有些认识是模糊、片面的,甚至是错误的,这往往成为接受科学新概念的障碍。如认为物体的运动是因为受力作用;认为物体的速度越大,惯性越大等等。这就要求在课前充分了解学生相关的知识基础、心理基础。在教学中要善于利用“科学概念”与“先入概念”的矛盾,巧妙设计出概念冲突的情景,激发学生主动去思考、去探索,并重视实验验证,抓住概念的本质特征,同时注意揭示相近知识的共性和个性,引导学生辨析,纠正错误的“先入概念”,建立并掌握科学的物理概念。
(五)分阶段逐步完善
人们对客观事物的认识,总是逐步加深的。教学中要贯彻循序渐进的原则,注意形成概念的阶段性,否则操之过急,欲速则不达,只会事与愿违。
(六)针对性训练、强化巩固
巩固概念是知识的应用和深化,也是继续形成概念的一种过程,通过有针对性的提问、练习,并引导分析发生错误的原因,进一步揭示概念的内涵,达到强化巩固概念的目的。
三、结语
总之,在物理概念的引入和形成过程。当发现和成功的喜悦伴随着学习时,学生将会对所学知识产生浓厚的兴趣和强烈的学习欲望。这就达到了物理概念教学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八年级,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2]义务教育教科书,物理,九年级,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
[3]吴玉红.现代信息技术支持下的初中物理实验教学的研究[D].首都师范大学,2007年.
作者简介:陈娇君(1988—),女,汉族,福建漳州人,本科,主要研究方向:初中物理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