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文学中人物情态分析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yy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从我国文学发展的走向来看,我国的现代文学自产生以来就有着明显的价值情态,一方面是与我国的社会结构紧密相连,另一方面融合在国民的思想意识当中,不同的文学家选择不同的文学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感悟和思想,突出于社会价值的展现。鲁迅先生作为我国近代伟大的革命文学家,其作品多选择于社会底层的百姓生活,鲁迅先生立足于社会的性质,将自己对社会的批判和讽刺架构到文学框架中,寻求最大化的思想启示。鉴于此,本文就鲁迅先生作品中的人物文学情态展开详细的分析,并提出相应思路,以供广大读者借鉴。
  【关键词】:鲁迅文学;人物情态;问题研究
  一、鲁迅文学中的“小人物”命运
  鲁迅文学作为我国现代革命文学的巅峰之作,其文学人物的塑造总是围绕自身的社会感悟进行刻画,无论是<<孔乙己>>,或者是<<祥林嫂>>鲁迅先生总是以社会最底层的人物作为创作的出发点,通过融合不同的文学修辞手法,着重刻画人物的性格、神态、心理活动。从文学描绘角度而言,小人物的刻画有着更强的社会启示意义和说明作用,在不同文学情态体系中以小人物作为文学作品的统一出发点,更能有效折射社会现实。鲁迅先生的文学是完全意义的革命文学,鲁迅先生以从社会讽刺与文学期盼角度出发,在作品中反映不同的人物性格。以<<祥林嫂>>为例而言,她作为小角色,其命运一波三折,好像世上所有的不幸都被祥林嫂所承受,坚强的人面对现实的压力往往会与命运搏斗,伺机脱离命运的掌控,但是祥林嫂面对种种的不幸,不仅没有反思,竟然愚昧无知的去祭拜鬼神,选择不恰当的方法来逃避命运,她本就是贫苦的社会底层,面对他人的欺辱,社会的压迫,祥林嫂逆来顺受,最后落得个冻死街头的下场。贫穷的可怜人往往需要社会其他成员予以同情和理解,时时予以帮助,但在小说中我们看到的是国人的麻木不仁,一副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姿态,认为祥林嫂是灾祸的源泉,总是远远躲开。鲁迅先生用浓重的笔墨详细刻画了祥林嫂这个人物角色,但是作者的主要目的在于批判社会现实,反映麻木的国民精神,号召国民进行思想解放,塑造理性。
  二、鲁迅文学中人物刻画的特点
  从现代文学人物刻画角度来看,鲁迅先生作品的人物形象全部是''见微知著'',他通过塑造小人物、小角色来反映革命理念和社会现实。作为一代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鲁迅先生的作品的背景布局较小,没有大的背景陪衬,依靠简单的故事线索将全文串联起来。小人物小布局,精细的情节刻画应该是鲁迅文学作品特有的风格,人物角色不仅与故事情节、背景布局密切的联系在一起,还共同作用在故事的发展过程中,运用突出的人物性格来反映人物特点和社会特点,贴近现实反映出革命背景下的人物情态。鲁迅先生的作品感染于情,触动于心,多重文学笔墨彰显的永远是社会底层百姓的生活,展现的是人文关怀,他用文學人物塑造的手法告诉人们不要无知而麻木,要回归理性,追求自由。
  三、鲁迅文学中的“农民形象”
  在中国漫长的文学史上,鲁迅文学作品作为最闪耀的明珠,其描绘最普遍的文学形象就是广大的农民,他的这些作品描写了20世纪初中国农民的生活和思想以及他们的呻吟和挣扎,塑造了许多真实的农民形象,甚至驰名世界的典型。带着许多的农民形象中,尤以精神胜利著名的阿Q,有背着生活中的抑郁却又麻木不仁的闰土,有的怀着恐惧死去的祥林嫂,有着倔强泼辣的爱姑等,对他们的描写,鲁迅多是选取他们生活中的一个片段,或所谓半生事迹,或是从童年写起,直到二三十年后的人物春秋。这样人们也就可以从它们便签中更清楚地看到一个时代的农民生活故事,从他们悲欢离合的记忆中,感知整个时代的风云变幻,通过对农民性格中的麻木无知和落后的导向对造成这种性格的社会根源的揭露和批判。鲁迅先生的作品塑造了一系列典型的农民形象,无论是农民闰土祥林嫂等,还是精神受到极其严重扭曲的贫苦阿Q,他凭借健忘,妄自尊大的精神胜利,让自己处于常胜不败的精神胜利法,让自己处于常胜不败的境地,即便是被押赴刑场,他仍然有办法排遣烦恼。他生活在偏僻落后但阶级对立森严的未庄,赵太爷、地保一些闲汉都拿它作为压榨、嘲弄的对象,打骂他,侮辱他的人格,剥夺他可怜的财物,阿Q也曾对欺负他的人进行反击,但是他一切反击的行为只是造成了他悲惨的遭遇。阿Q在一系列吃亏和侮辱中形成了他精神胜利的处世哲学,阿Q的社会地位虽然和圣贤相去甚远,其思想却是样样源于圣贤经传,和闰土祥林嫂比较起来,阿Q经历复杂,见过世面,他进过城做过小偷,见过革命党,在白举人家当过仆人,特别是幸运的经历了资产阶级领导的一场大革命。在革命浪潮冲击未庄的时候,赵太爷和未庄的人都事出突然,没有思想准备而一片慌乱,阿Q这个生活底层的农民,像一颗压在大石下的弱草,在看到那些作威作福欺压他的人们大祸临头的时候,不由自主的感到心情舒畅,并燃起复仇意识。这些想法都真实地表现了一个被压迫的农民对旧社会阶级的愤恨与厌恶,形象的揭露了当时社会的黑暗。
  四、鲁迅文学作品中的人物形象特征
  纵观鲁迅先生的小说人物,大致塑造了三类典型,一种是旧中国知识分子的形象,如孔乙己,通过这些形象探索知识分子命运问题,其二是旧中国下层农民的典型形象,如闰土,提出农民问题,思考着农民的出路。第三种是劳动妇女形象,如祥林嫂等,提出捍卫女权问题,号召女性解放。鲁迅在写这种变态的心理,病态的人格分裂是具有较强社会针对性的。其目的正是为了以变态的人来抨击社会的罪恶和封建的压迫,真正表达其内心中的革命思想。鲁迅小说的人物塑造,在革命文学思想的引导下,把现实主义、浪漫主义等各种审美特征融为一体,深刻揭露了封建制度、封建道德观念、封建的等级观念是怎样戕害人的肉体和心灵。揭示了中国社会思想的冷酷和虚伪,在表现这种社会思想状况中,突出了对辛亥革命的表现,对妇女问题的表现,对农民问题和知识分子问题的看待等。由于社会思想的滞后,社会群众思想的愚昧无知让辛亥革命在夺取政权后陷入了悲剧的失败,妇女是受封建制度摧残最为严重的社会阶层,农民是社会人数最多的阶级,他们不但在政治、经济上受到最惨重的压迫和剥削,在精神上也受到封建思想的折磨,觉醒知识分子的出路问题直接联系整个中国社会的改造,没有一个全面性的封建思想启蒙运动,他们的个性解放无从谈起。所以说鲁迅塑造的人物形象,全面反映着当时的社会现实关系,真正做到了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人物与环境的统一,真实再现了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封建传统伦理。
  五、结语
  鲁迅文学作品中的人物情态主要表現在其农民形象、知识分子形象及女权形象的塑造,鲁迅先生通过塑造这一系列经典的形象来表达自己内心中的革命思想,表达自己对社会统治阶级的憎恶,他希望通过革命手段促进社会思想启蒙,能够让广大的人民群众真正能拜托封建传统的戕害,真正的解放个性,回归理性,创造美好幸福的大同社会。
  参考文献:
  [1]郭茂全.鲁迅小说人物对话的独特叙事功能[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04).
  [2]王宗凡,徐续红.“使读者由说话看出人物来”──论鲁迅小说人物语言的个性化[J].时代文学(下半月),2008(11).
  [3]毕绪龙.“鲁镇”里的“人”——重释鲁迅小说的人物形象[J].山东社会科学,2005(04).
  作者简介:余意(2000.10—),男,就读于湖南省长沙市第一中学。
其他文献
【摘要】: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其词用意深至,笔力奇横,为世人所称道。历来研究山谷词的大家实非少数,但主要研究对象是其词本体,对于山谷词的版本情况并没有太多涉及。黄庭坚的山谷词目前存世的有多种版本,这些版本主要从属于两个系统,一个系统是明嘉靖宁州祠堂本的《山谷词》,所收词180余首,比较全面,后世许多词家校山谷词都以其作底本;另一个系统是南宋闽刻本《山谷琴趣外篇》,当是现今发现的最早的山谷詞
期刊
【摘要】:当代大学生在网络政治参与中存在着盲目从众、网络暴力、网络审丑等种种非理性行为,网络政治参与中的慎议不足、社会负面情绪的折射和网络缺乏谣言自洁机制都是导致这些非理性行为产生的原因,要有效规范当代大学生的网络政治参与行为,营造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必须从培育良好的公共话语、加强政府引导、强化网络监管等方面着手。  【关键词】:政治参与;慎议;非理性;规制  当代大学生是伴随着互联网成长起来的网
期刊
【摘要】:《沉香屑·第一炉香》讲述的是一个女大学生葛薇龙的故事,她的身上带着张爱玲的影子,和张爱玲一样,不问是非地为爱痴狂。虽然葛薇龙为爱情而毁灭自我的故事带有一定的教育意义,但是如果不是站在道德的制高点上来看的话,葛薇龙的故事其实更值得人同情:一个女孩为了一个不爱自己的男孩而孤注一掷、葬送自己的全部。葛薇龙的悲剧在于自我人格的破裂、爱情的虚妄以及她思想情感的凄凉上,她是一个生在浮华乱世里的可怜人
期刊
【摘要】:格非早期的小說将历史事件与碎片式的记忆杂糅在一起,他擅长用个人或集体拼凑的记忆挑战宏大的历史话语,在客观冷静地叠加叙述中逐渐暴露事件的矛盾性。“乌托邦三部曲”延续了格非关注历史语境中的个体生命的创作主题,但抛弃了通过个人来解构宏大历史的写作方式,更侧重于对历史洪流中的个体生命图景的书写。《望春风》中,格非不是以知识分子的立场来评判人物的善恶,而是在对故乡的深情回望中,努力探寻每个渺小的生
期刊
【摘要】:在孔子之前,“孝”就是一个重要的德目。但是《论语》作为儒家伦理的经典,开创了儒家孝道作为家庭伦理重要德行的源流。本文以《论语新编译注 孝道篇第十二》为基础,梳理了以孔子为代表的的儒家“孝道”基本思想内涵。  【关键词】:孝道;不违孝;养敬孝;哀祭孝  “孝道”文化最早见于《尚书》,提纲挈领于《论语》。作为一种思想,“孝道”已经在中国人心中根深蒂固。在相关的论述中,有人认为孝道的本初含义具
期刊
【摘要】:《禽兽》的主旨颇具争议,本文就小说中的主人公的自我期待和出离进行探讨,揭示主人公之于整个社会,实则是油脂之于水,处于既不相融,也不完全分离的状态。  【关键词】:《禽兽》;上帝;禽兽;伪善  前言  川端康成《禽兽》这篇小说发表以后,由于作品题旨的极度模糊和艺术上的复杂,引起了各种各样的解释和争论。有人说这是力图在理性和感性之间取得平衡;有人说它告诉人们:以适者生存的眼光来看世界;还有人
期刊
【摘要】:《秋胡戏妻》中的罗梅英是一个善良孝顺、坚守爱情的人,在丈夫离家的十年间一心孝亲持家,坚守贞洁,面对长辈的不合理要求与当时的不平等现状敢于大胆质疑并公然反抗,其具有的优秀品质折射出我国古代劳动妇女身上特有的人性光芒。对其的创作,符合读者的阅读经验思维,我们在一步步認识她的过程中,会根据思维的初始范式感受、知觉到她的个性。  【關键词】:罗梅英;审美经验;艺术惯例;价值取向  每一部文学作品
期刊
【摘要】:杨朱学说中,最为重要的是“贵己重生”的人生哲学,其实质在于提倡个体的生命价值与尊严,体现了战国时代主体意识的初步觉醒,对之后中国社会以及中国社会思想发展史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杨朱;贵己;重生;个体生命  杨朱是先秦时期一位杰出的思想家,他的学派思想在春秋末战国前期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据《孟子·滕文公》载:“ 圣王不作,诸侯横议,杨朱墨翟之言盈天下。天下之言,不归杨则归墨。”杨学
期刊
【摘要】:《纯真年代》是美国女作家伊迪丝·华顿的代表作之一,讲述了以老纽约上流社会为背景,围绕几个主要家庭之间发生的故事。故事以三个主人公的爱情为主线,反映当时的社会特点。而其中的主人公都反映出内心极大的矛盾冲突,那便是他们在“本我”与“超我”之间挣扎的表现。本文主要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理论,从自身与环境两方面分析爱情悲剧的原因。  【关键词】:《纯真年代》;人格理论;社会传统  前言  弗洛伊德
期刊
我的窗口面向宽敞的街道,上面来来往往的车水马龙,和日夜不息的灯影,以及循着视野远眺朦胧的远山,他们很远,又仿佛很近。  隔着31层的楼高,我经常静静的伫立看窗外的风景,仿佛一个山顶的老人,遥望人间的悲喜离合。天亮了,透过玻璃想象着远方和天空;天黑了,就在梦中仰望星光闪闪的夜空。  很多时候,我只身于商海的漂泊,年少时美好的梦境从我的脑海中消逝,我从不去想有一天会漂到哪里,多远,只求一丝可以继续漂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