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本文针对当今思品课作业的三大现状,从五个方面提出了提高思品作业布置有效性的策略。
关键词 作业 有效 思想品德学科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作业作为教学手段的其中之一,如今的品德学科作业存在着如下令人担忧的问题:
问题一,作业开展的有效性。虽然在作业的构思和布置上能够考虑到作业的丰富性、层次性和创新性,但在作业的反馈和评价上却缺乏针对性、及时性和实效性,常常是“虎头蛇尾”。
问题二,学科产物的模糊性。品德学科是难以一概用“好与坏”、“是与非”来评价,常常是介于“既好又坏”、“是是而非”的状态,反映在作业上亦是如此。
问题三,真实操作的困难性。虽然在品德的课堂上,教师竭尽所能再现或靠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但课堂生活毕竟与真实生活是不同的,于是乎就出现了“说的一套、做的一套”、“做的没有说的好”、“课堂内外很不一样”的现象,反映在作业上亦是如此。
出于以上对目前存在于品德学科中有关作业的可喜和可忧现象的分析,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得失,提出若干可操作、易实践的做法及注意点,与所有同行互勉共进。
一、重新界定问题,自己布置作业
作为教师,我们也可以换一个角度看待作业——作业不一定非要教师去布置,何不尝试让学生来布置呢?尤其是像品德这样的学科,没有升学和考试的压力,再加上作业也不一定非得追求对与错,为什么不来个“翻身农奴把歌唱”?
值得提醒的注意点:(1)容易让学生自己着手布置自己喜欢的作业,因为唯独他们自己更明白自己想探索什么、想发现什么、想知道什么。(2)这样的作业一个学期至多采用2—3回,不宜过多。(3)选择这样的作业,教师要做好提前辅导学生自我布置作业的能力的准备,防止学生出现不布置作业、乱布置作业的可能,避免学生出现“高能低就”或“低能高就”的现象。(4)一般来说,引导学生自我布置作业的模式可由以下几个步骤完成:思考(采用猜猜、想想等形式说说这个单元老师可以布置哪些作业)→ 列单(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商定可以布置的合理的作业条目)→ 选择(初始之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一个条目或一组条目去完成作业;熟练之后,引导学生以条目为启发自己确定作业内容)→ 监督(教师要在作业反馈之前给予问候、关心、鼓励和方法指导)→ 评价(教师要做出三级评价,一来评价学生自我布置作业的能力,二来评价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三来评价学生整个作业过程中的态度)。
二、合理使用冒险,过程重于结果
品德课的作业可以提出一些合理冒险的项目,在保证学生身心不受伤害的基础上潜移默化地培养创新能力。例如布置校园大探险、任课老师资料秘密收集、某个难度动作的尝试等这样的作业。当然,教师要注意:(1)这样的作业虽然强调冒险,但这样的冒险不是拿自己的生命和身体冒险。为了帮助学生学会合理冒险,要发展一种评估风险等级的意识,教师应该鼓励他们对学科、活动和其他方面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2)在完成合理冒险的作业中,难免会有个别学生不希望冒险,所以教师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作业一定要给他们留有选择的余地,并鼓励合理冒险,对合理冒险的成功者给予奖励。
三、容忍模糊概念,布置置后作业
在品德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时候可以布置置后作业,也就是说不一定要堂堂清、课课结,有时候一些思考或反思的作业可以留到一定的时机成熟后再提出。当然,这种作业的提出比较适合中高段的品德教学,因为对于低段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更需要接受“是就是是,非就是非”的品德教育状态,在没有明确“是与非”的问题前就和他们讨论“是是而非”的论题,难免影响他们认识社会基本道德准则和日常行为规范的程度和进度。
四、善于发现意义,价值显而易见
在布置部分品德作业的时候,可以将作业反馈和评价的重点不放在作业本身,而是将这种反馈和评价的重点放在让学生发现该样作业的真实意义上。
五、大胆鼓励质疑,却不要求答案
教师要勇于打破“教师只管提问、学生只管回答”的传统做法。当然,目前在其他学科,要想实现这样的目标暂时还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在品德学科却完成可以努力做到,至少可以拥有这样的意识。以作业为例,教师可以这样布置:针对今天所学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提10个左右问题,至少能够通过思考解决其中的四分之一。
值得提醒的注意点:(1)只有是学生内心深处想寻求解决却又无从下手的亲身体验,才最适合在品德课上以问题的形式展示。不然,在品德学科的其他版块内容布置这样的作业,如“热爱自然”这类主题单元,难免出现学生所提问题大多有关“自然科学”,于是品德的课堂就走了味变成了自然科学课。(2)这样的作业适合在小学中高段开展。由于低段儿童的年龄特点,不能交代很复杂的情感体验,使得问题的提出陷入被动,所以这样的作业更适合在小学中高段开展。(3)教师布置这样的作业首先要有走进学生心灵深处的自信和现实,若是新接班的老师或该方面能力有待提高的老师不宜采取本种形式的品德作业,因为难免出现学生泛泛而谈的现象,失去了作业原先善良的本意。(4)这样的作业虽然不要求学生一定全额解决自己所提的问题,但教师却要在问题中抓住有价值的信息,善于分析学生提的问题,并最终帮助他们学会怎样提一个好问题和怎样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明白其中蕴涵的道理以及自己增长的能力。
其实,作业只是教学万千手段中的一点,任何教学“要想把学生带到哪里去,首先要知道他们现在在哪里”。品德学科是一门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学科,关于作业,虽然它有很多学科本身的局限性,但也有不少其他学科无法匹敌的优势,有时只要再多思考一点、再坚持一下,就会有更灿烂的教学之花悄然盛开。□
(作者单位:公安县闸口镇中心学校)
参考文献:
[1]高峡、赵亚夫主编.新课程与新教学的探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2]傅道春著.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 作业 有效 思想品德学科
中图分类号:G633 文献标识码:A
作业作为教学手段的其中之一,如今的品德学科作业存在着如下令人担忧的问题:
问题一,作业开展的有效性。虽然在作业的构思和布置上能够考虑到作业的丰富性、层次性和创新性,但在作业的反馈和评价上却缺乏针对性、及时性和实效性,常常是“虎头蛇尾”。
问题二,学科产物的模糊性。品德学科是难以一概用“好与坏”、“是与非”来评价,常常是介于“既好又坏”、“是是而非”的状态,反映在作业上亦是如此。
问题三,真实操作的困难性。虽然在品德的课堂上,教师竭尽所能再现或靠近学生的实际生活,但课堂生活毕竟与真实生活是不同的,于是乎就出现了“说的一套、做的一套”、“做的没有说的好”、“课堂内外很不一样”的现象,反映在作业上亦是如此。
出于以上对目前存在于品德学科中有关作业的可喜和可忧现象的分析,本人结合自己的教学得失,提出若干可操作、易实践的做法及注意点,与所有同行互勉共进。
一、重新界定问题,自己布置作业
作为教师,我们也可以换一个角度看待作业——作业不一定非要教师去布置,何不尝试让学生来布置呢?尤其是像品德这样的学科,没有升学和考试的压力,再加上作业也不一定非得追求对与错,为什么不来个“翻身农奴把歌唱”?
值得提醒的注意点:(1)容易让学生自己着手布置自己喜欢的作业,因为唯独他们自己更明白自己想探索什么、想发现什么、想知道什么。(2)这样的作业一个学期至多采用2—3回,不宜过多。(3)选择这样的作业,教师要做好提前辅导学生自我布置作业的能力的准备,防止学生出现不布置作业、乱布置作业的可能,避免学生出现“高能低就”或“低能高就”的现象。(4)一般来说,引导学生自我布置作业的模式可由以下几个步骤完成:思考(采用猜猜、想想等形式说说这个单元老师可以布置哪些作业)→ 列单(教师和学生一起讨论商定可以布置的合理的作业条目)→ 选择(初始之时,引导学生根据自己的能力选择一个条目或一组条目去完成作业;熟练之后,引导学生以条目为启发自己确定作业内容)→ 监督(教师要在作业反馈之前给予问候、关心、鼓励和方法指导)→ 评价(教师要做出三级评价,一来评价学生自我布置作业的能力,二来评价学生完成作业的质量,三来评价学生整个作业过程中的态度)。
二、合理使用冒险,过程重于结果
品德课的作业可以提出一些合理冒险的项目,在保证学生身心不受伤害的基础上潜移默化地培养创新能力。例如布置校园大探险、任课老师资料秘密收集、某个难度动作的尝试等这样的作业。当然,教师要注意:(1)这样的作业虽然强调冒险,但这样的冒险不是拿自己的生命和身体冒险。为了帮助学生学会合理冒险,要发展一种评估风险等级的意识,教师应该鼓励他们对学科、活动和其他方面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2)在完成合理冒险的作业中,难免会有个别学生不希望冒险,所以教师给学生布置这样的作业一定要给他们留有选择的余地,并鼓励合理冒险,对合理冒险的成功者给予奖励。
三、容忍模糊概念,布置置后作业
在品德学科的教学过程中,教师有时候可以布置置后作业,也就是说不一定要堂堂清、课课结,有时候一些思考或反思的作业可以留到一定的时机成熟后再提出。当然,这种作业的提出比较适合中高段的品德教学,因为对于低段一二年级的学生来说,他们更需要接受“是就是是,非就是非”的品德教育状态,在没有明确“是与非”的问题前就和他们讨论“是是而非”的论题,难免影响他们认识社会基本道德准则和日常行为规范的程度和进度。
四、善于发现意义,价值显而易见
在布置部分品德作业的时候,可以将作业反馈和评价的重点不放在作业本身,而是将这种反馈和评价的重点放在让学生发现该样作业的真实意义上。
五、大胆鼓励质疑,却不要求答案
教师要勇于打破“教师只管提问、学生只管回答”的传统做法。当然,目前在其他学科,要想实现这样的目标暂时还有一定的局限性,但在品德学科却完成可以努力做到,至少可以拥有这样的意识。以作业为例,教师可以这样布置:针对今天所学并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提10个左右问题,至少能够通过思考解决其中的四分之一。
值得提醒的注意点:(1)只有是学生内心深处想寻求解决却又无从下手的亲身体验,才最适合在品德课上以问题的形式展示。不然,在品德学科的其他版块内容布置这样的作业,如“热爱自然”这类主题单元,难免出现学生所提问题大多有关“自然科学”,于是品德的课堂就走了味变成了自然科学课。(2)这样的作业适合在小学中高段开展。由于低段儿童的年龄特点,不能交代很复杂的情感体验,使得问题的提出陷入被动,所以这样的作业更适合在小学中高段开展。(3)教师布置这样的作业首先要有走进学生心灵深处的自信和现实,若是新接班的老师或该方面能力有待提高的老师不宜采取本种形式的品德作业,因为难免出现学生泛泛而谈的现象,失去了作业原先善良的本意。(4)这样的作业虽然不要求学生一定全额解决自己所提的问题,但教师却要在问题中抓住有价值的信息,善于分析学生提的问题,并最终帮助他们学会怎样提一个好问题和怎样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明白其中蕴涵的道理以及自己增长的能力。
其实,作业只是教学万千手段中的一点,任何教学“要想把学生带到哪里去,首先要知道他们现在在哪里”。品德学科是一门充满活力和魅力的学科,关于作业,虽然它有很多学科本身的局限性,但也有不少其他学科无法匹敌的优势,有时只要再多思考一点、再坚持一下,就会有更灿烂的教学之花悄然盛开。□
(作者单位:公安县闸口镇中心学校)
参考文献:
[1]高峡、赵亚夫主编.新课程与新教学的探索.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
[2]傅道春著.新课程中课堂行为的变化.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