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随着经济的发展,生活在城市的人们在晚间的生活发生了相应性的变化,人们夜间户外活动时间逐渐增长,对夜间活动空间的品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如今的园林设计往往只注重人们白天的景观感受,而忽略了人们夜间的活动和心理需求。
关键词:园林夜间造景;设计原则;方法
中图分类号:TU986
一 设计原则
1.整体性原则
应综合考虑园林空间中各景观元素如构筑物、路灯、水体、地形、树木及附属设施等在景区中的地位、作用、特征和它们的相互关系,主景、配景、对景及底景的照明应做到重点、层次分明、错乱有序,以构成一幅完美和谐的夜景画面。
2安全性原则
安全性原则应是园林夜景观营造原则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则。人们夜晚游园,首先要注意的就是安全问题,而园内环境一般比较复杂,占地面积也较大,因此合理的照明可以减少犯罪率,增加游人夜晚游园的安全感,夜间园林的照明设计尤其要注意安全性,这一点可以归结为的园林夜景观营造的“功能性”。
在进行夜景规划的时候,应该重点考虑夜间的游园路径,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通过照明对游客的引导。夜间不同于白昼,即便白天风景秀丽迷人,如果在夜间没有加以照明,想必不会有游客靠近参观。在游览路径设定完成后,应該围绕这路径进行夜景设计,尤其注意对于道路、小径的照明,这样的照明往往可以兼具功能性和景观性,一方面达到道路照明的最低照度标准,对于台阶、沟槽等等可能需要提醒行人注意的部分都要加以照明。对于路径上的实体(如:桥、堤岸等)务必要照亮其边界,避免由于边界不清晰造成的安全性隐患。
在进行夜景的电气设计时也应该主要稳定性和安全性,一旦出现电气事故轻则某些灯具故障或是局部故障,重则大面积范围内失去照明导致全园一片黑暗从而造成混乱等不理想的情况。在进行夜园林的电气照明设计时应该进行适当的继电保护设计,当一盏灯出现故障(诸如短路等)时应该做到立即将其隔离出整个电网,不要因为局部的故障导致整个电网的电流骤升、电压降低最终导致大面积的照明事故。再之,要设置一套应急照明系统,一旦故障发生可以开启应急照明系统有助于消除恐慌、疏散游客。
3自然生态原则
现代风景园林需要面对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环境问题,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不断探索和解决环境问题。生态学的考虑使风景园林设计开始介入更为广泛的环境设计领域。生态学原理要求我们尊重自然,以自然为师,研究自然的演变规律;要顺应自然,减少盲目的人工改造环境;要根据区域的自然环境特点,营造景观类型,避免对原有环境的破坏;要尊重场地中的其它生物的需求;要保护和利用好自然资源,减少能源消耗等等。
生态思维的一个最重要特点是强调整体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为系统每一部分的变化都会影响系统整体的运作。城市夜间的光污染会危及动物和植物的生存,强烈的灯光也给昆虫带来诸多危害,昆虫数量的减少导致鸟和蝙蝠找不到充足的食物。此外,许多依靠昆虫授粉的植物也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于注重生态的园林景观照明设计而言,应一该汲取生态整体思想的观点,深入思考对园林系统的内在品质,关注生态价值的平衡,运用生态学理论,结合园林绿地中动植物的生理、生态习性,研究各种照明光源以及照明方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选择绿色环保光源,最大限度减少照明工程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尤其是对园林动植物的影响和破坏,从而使园林空间中的动植物群体能更好的参与构筑一个生动的城市园林意境格局
4以人文本原则
在园林景观照明设计中,最根本的是人性化思想。因为人在城市夜晚空间中,其夜生活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都要依赖于城市的照明,所以城市夜景照明规划的过程应本着城市设计中以人为本的原则组织城市夜晚空间环境的照明,实现城市照明的景观化。现代城市园林空间是夜间城市居民主要活动的场所之一,这样的空间中实施的照明设计方案除了满足人们基本的夜间活动和园区景点的装饰照明,我们还要考虑到园林景观照明对人们的工作和休息所造成的干扰。园林夜景设计应以人为本,由人的生理、心理需求出发,选择适宜园林景区的光源、光色,确定合理的用光量和照度,既能充分的表现出城市园林的夜间观赏性和与城市居民的互动性,又不因为满足园景作为城市节点重点装饰照明的效果而设计过度的夜间照明。因此园林照明的可识别性、舒适性、心理满意程度、对活动行为的支持程度应该是考察园林照明设计的评价指标。在环境性能方面,应以主体人的生理和心理感受作为出发点和评价的标准,有选择地用光对园林景观环境要素进行夜景光环境再创造。
二 园林夜间活动空间的设计策略
1整体规划,明确主题风格
园林夜间活动空间是园林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园林绿地规划时,应根据园林绿地的功能定位、主题立意、绿地类型、绿地周边用地特征来综合考虑园林绿地的布局形式和活动内容。夜间照明应根据总体设计立意进行场地等灯光设计,渲染烘托气氛。根据园林绿地的设计主题确定夜间活动空间的风格,综合考虑园林空间中各景观元素的地位、作用、特征和它们的相互关系,主景、配景、对景及底景的照明应做到重点、层次分明、错乱有序,以构成一幅完美和谐的夜景画面。以世博会的夜景设计为例,围绕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大力实践绿色照明理念,使世博会成为高效节能的城市照明示范;在文化方面,世博园区历史遗迹的生态保护贯穿在所有设计当中;在八文层面,希望灯光艺术与人互动体验享受照明科技所带来的创意生活。 以古典园林夜景为例,通过对典型古典园林大规模的调研与实地测量、评价,得到如下主要结论:
1、作为古典园林,在满足功能性照明的前提下,它不需要照得很亮,不需要处处照亮,也不需要强烈的对比。暖色光源在古典园林中容易为观赏者接受,得到更好的评价;
2、景观照明场景效果的塑造可以借助多种景观元素的作用,有些元素可以起到特殊的景观效果,例如堤岸、水和倒影; 3、古典园林中意境美的塑造是园林自身特点和气质的体现,也是影响观赏者视觉感受的重要影响因素。
2功能分区,满足不同人群
由于夜间活动的多样性,彼此之间干扰较多。依据不同的活动类型,把活动空间划分为多个功能区,并使用有形或无形界限进行分割,减少彼此的影响。人们对环境空间不同层次的生理、心理需求,是创造园林夜间活动空间多元化功能的依据。一个具有多种用途的场所具有多样的空间形式,它能在不同时间吸引多样化的人群为各自目的而来,这些多样的空间形式、多样的活动内容和不同的人群形成一个具有丰富感官刺激的混合体,这是空间活力的重要表现。景观可达性是指景观使用者能够方便地到达场地并使用的能力。可达性的好坏,主要依赖于场地周边的交通状况。这就要求场地交通设计,要结合城市交通状况综合考虑,最终形成完善的交通系统,使公众方便地到达,舒适地使用环境空间。另外,“一个环境提供的容许人们在其中穿行、从一个场所到达另一个场所的机会的多少,成为衡量城市场所活力的重要标准”。允许一定的过路人流使用场地,可以增加场地的人气,诱发更多活动的产生。
3亮度分级,实现明暗变化
随着现代城市光污染的严重,夜间的园林成为城市中为不多可以仰望星空的场所。为了还给人们一个重新仰望星空的机会,在一些人群活动较少的广场或私密感空间,在保证安全照明的情况下,还人们一个黑暗。所以园林空间应根据不同的活动空间,进行不同的亮度划分。如世博园区按亮度分成了5个等级,最亮的是庆典广场、中心场馆区、舟桥等人流活动密集的广场和标志性建筑物,而停车场、世博园区外部主干道以及园区内支路和园区内的建筑外观照明等列为亮度最低的区域。
4特色营造,展现地域文化
夜间空间设计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地域文化设计。设计师对景观要素进行合理的组织,有意识地引导观赏者的情绪与联想,并可以根据需要加以抑扬,从而达到并表现设计师的设计主旨,传达文化的信息,不同文化底蕴的人对此有不同感受与解读,因此“联想”是反映文化积淀的“联想”,而“发挥”则是浸透文化素质的“发挥”。例如采用一些隐喻的手法来抽象城市内涵,比如56盏灯代表56个民族,类似的手法使物质景观具有一定的文化属性,也使物质景观向文化景观升华。再者,将所在城市或地域的某些文化图腾组织到灯具造型设计中会强化城市的文化识别。
5增加活力,加强景观参与性
公共空间的设计应考虑人在空间中可能发生的活动,并做有效的引导,促使人参与到活动中,进而吸引更多人的参与以萌发更高层次的活动。如果能亲身体验夜间活动空间中的精彩生活,空间使用者就可能形成独特的感观刺激与激情感受,进而加深对场所的印象。强调景观的可参与性,就是要增强游人的空间体验。另外,还要促使形成空间使用的稳定群体,维护活动空间活力的可持续性与稳定性。
6分时段照明,强化节能意识
调查研究发现,夜间园林空间使用呈抛物线分布,可以根据具体的使用情况实行分时段照明设计,确定平日、节日、重大节日的开关灯时间与方案。根据人群使用规律,确定不同时间段的灯光环境。
7完善细节,加强人文关怀
对夜间活动空间中的老人和儿童加强人文关怀,在细节处理上注重安全性和无障碍设施的建设,使景观更适于多种人群,特别是老人、儿童和残疾人的使用。如铺装的防滑處理,透明玻璃材料的标识,合理尺度的台阶以及残疾人通道的设计,足够数量的座椅设计,空间色彩的合理搭配等。在夜间的休息设施旁注意灯具的安放位置和照射角度,避免造成眩光。
三 结束语
通过对夜间不同游憩活动空间设计方法的总结,得出园林夜间空间设计要遵循整体性、安全性、自然生态、以人为本等原则。并提出了整体规划,功能分区,亮度分级,特色营造,增加活力,分时段照明,完善细节等设计策略,来指导以后的实践活动。
关键词:园林夜间造景;设计原则;方法
中图分类号:TU986
一 设计原则
1.整体性原则
应综合考虑园林空间中各景观元素如构筑物、路灯、水体、地形、树木及附属设施等在景区中的地位、作用、特征和它们的相互关系,主景、配景、对景及底景的照明应做到重点、层次分明、错乱有序,以构成一幅完美和谐的夜景画面。
2安全性原则
安全性原则应是园林夜景观营造原则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则。人们夜晚游园,首先要注意的就是安全问题,而园内环境一般比较复杂,占地面积也较大,因此合理的照明可以减少犯罪率,增加游人夜晚游园的安全感,夜间园林的照明设计尤其要注意安全性,这一点可以归结为的园林夜景观营造的“功能性”。
在进行夜景规划的时候,应该重点考虑夜间的游园路径,以及由此而产生的通过照明对游客的引导。夜间不同于白昼,即便白天风景秀丽迷人,如果在夜间没有加以照明,想必不会有游客靠近参观。在游览路径设定完成后,应該围绕这路径进行夜景设计,尤其注意对于道路、小径的照明,这样的照明往往可以兼具功能性和景观性,一方面达到道路照明的最低照度标准,对于台阶、沟槽等等可能需要提醒行人注意的部分都要加以照明。对于路径上的实体(如:桥、堤岸等)务必要照亮其边界,避免由于边界不清晰造成的安全性隐患。
在进行夜景的电气设计时也应该主要稳定性和安全性,一旦出现电气事故轻则某些灯具故障或是局部故障,重则大面积范围内失去照明导致全园一片黑暗从而造成混乱等不理想的情况。在进行夜园林的电气照明设计时应该进行适当的继电保护设计,当一盏灯出现故障(诸如短路等)时应该做到立即将其隔离出整个电网,不要因为局部的故障导致整个电网的电流骤升、电压降低最终导致大面积的照明事故。再之,要设置一套应急照明系统,一旦故障发生可以开启应急照明系统有助于消除恐慌、疏散游客。
3自然生态原则
现代风景园林需要面对城市发展过程中的重大环境问题,综合运用相关学科的知识,不断探索和解决环境问题。生态学的考虑使风景园林设计开始介入更为广泛的环境设计领域。生态学原理要求我们尊重自然,以自然为师,研究自然的演变规律;要顺应自然,减少盲目的人工改造环境;要根据区域的自然环境特点,营造景观类型,避免对原有环境的破坏;要尊重场地中的其它生物的需求;要保护和利用好自然资源,减少能源消耗等等。
生态思维的一个最重要特点是强调整体研究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因为系统每一部分的变化都会影响系统整体的运作。城市夜间的光污染会危及动物和植物的生存,强烈的灯光也给昆虫带来诸多危害,昆虫数量的减少导致鸟和蝙蝠找不到充足的食物。此外,许多依靠昆虫授粉的植物也将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对于注重生态的园林景观照明设计而言,应一该汲取生态整体思想的观点,深入思考对园林系统的内在品质,关注生态价值的平衡,运用生态学理论,结合园林绿地中动植物的生理、生态习性,研究各种照明光源以及照明方式对生态环境的影响,选择绿色环保光源,最大限度减少照明工程对自然生态的破坏,尤其是对园林动植物的影响和破坏,从而使园林空间中的动植物群体能更好的参与构筑一个生动的城市园林意境格局
4以人文本原则
在园林景观照明设计中,最根本的是人性化思想。因为人在城市夜晚空间中,其夜生活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都要依赖于城市的照明,所以城市夜景照明规划的过程应本着城市设计中以人为本的原则组织城市夜晚空间环境的照明,实现城市照明的景观化。现代城市园林空间是夜间城市居民主要活动的场所之一,这样的空间中实施的照明设计方案除了满足人们基本的夜间活动和园区景点的装饰照明,我们还要考虑到园林景观照明对人们的工作和休息所造成的干扰。园林夜景设计应以人为本,由人的生理、心理需求出发,选择适宜园林景区的光源、光色,确定合理的用光量和照度,既能充分的表现出城市园林的夜间观赏性和与城市居民的互动性,又不因为满足园景作为城市节点重点装饰照明的效果而设计过度的夜间照明。因此园林照明的可识别性、舒适性、心理满意程度、对活动行为的支持程度应该是考察园林照明设计的评价指标。在环境性能方面,应以主体人的生理和心理感受作为出发点和评价的标准,有选择地用光对园林景观环境要素进行夜景光环境再创造。
二 园林夜间活动空间的设计策略
1整体规划,明确主题风格
园林夜间活动空间是园林绿地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在园林绿地规划时,应根据园林绿地的功能定位、主题立意、绿地类型、绿地周边用地特征来综合考虑园林绿地的布局形式和活动内容。夜间照明应根据总体设计立意进行场地等灯光设计,渲染烘托气氛。根据园林绿地的设计主题确定夜间活动空间的风格,综合考虑园林空间中各景观元素的地位、作用、特征和它们的相互关系,主景、配景、对景及底景的照明应做到重点、层次分明、错乱有序,以构成一幅完美和谐的夜景画面。以世博会的夜景设计为例,围绕上海世博会“城市,让生活更美好”这一主题,大力实践绿色照明理念,使世博会成为高效节能的城市照明示范;在文化方面,世博园区历史遗迹的生态保护贯穿在所有设计当中;在八文层面,希望灯光艺术与人互动体验享受照明科技所带来的创意生活。 以古典园林夜景为例,通过对典型古典园林大规模的调研与实地测量、评价,得到如下主要结论:
1、作为古典园林,在满足功能性照明的前提下,它不需要照得很亮,不需要处处照亮,也不需要强烈的对比。暖色光源在古典园林中容易为观赏者接受,得到更好的评价;
2、景观照明场景效果的塑造可以借助多种景观元素的作用,有些元素可以起到特殊的景观效果,例如堤岸、水和倒影; 3、古典园林中意境美的塑造是园林自身特点和气质的体现,也是影响观赏者视觉感受的重要影响因素。
2功能分区,满足不同人群
由于夜间活动的多样性,彼此之间干扰较多。依据不同的活动类型,把活动空间划分为多个功能区,并使用有形或无形界限进行分割,减少彼此的影响。人们对环境空间不同层次的生理、心理需求,是创造园林夜间活动空间多元化功能的依据。一个具有多种用途的场所具有多样的空间形式,它能在不同时间吸引多样化的人群为各自目的而来,这些多样的空间形式、多样的活动内容和不同的人群形成一个具有丰富感官刺激的混合体,这是空间活力的重要表现。景观可达性是指景观使用者能够方便地到达场地并使用的能力。可达性的好坏,主要依赖于场地周边的交通状况。这就要求场地交通设计,要结合城市交通状况综合考虑,最终形成完善的交通系统,使公众方便地到达,舒适地使用环境空间。另外,“一个环境提供的容许人们在其中穿行、从一个场所到达另一个场所的机会的多少,成为衡量城市场所活力的重要标准”。允许一定的过路人流使用场地,可以增加场地的人气,诱发更多活动的产生。
3亮度分级,实现明暗变化
随着现代城市光污染的严重,夜间的园林成为城市中为不多可以仰望星空的场所。为了还给人们一个重新仰望星空的机会,在一些人群活动较少的广场或私密感空间,在保证安全照明的情况下,还人们一个黑暗。所以园林空间应根据不同的活动空间,进行不同的亮度划分。如世博园区按亮度分成了5个等级,最亮的是庆典广场、中心场馆区、舟桥等人流活动密集的广场和标志性建筑物,而停车场、世博园区外部主干道以及园区内支路和园区内的建筑外观照明等列为亮度最低的区域。
4特色营造,展现地域文化
夜间空间设计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地域文化设计。设计师对景观要素进行合理的组织,有意识地引导观赏者的情绪与联想,并可以根据需要加以抑扬,从而达到并表现设计师的设计主旨,传达文化的信息,不同文化底蕴的人对此有不同感受与解读,因此“联想”是反映文化积淀的“联想”,而“发挥”则是浸透文化素质的“发挥”。例如采用一些隐喻的手法来抽象城市内涵,比如56盏灯代表56个民族,类似的手法使物质景观具有一定的文化属性,也使物质景观向文化景观升华。再者,将所在城市或地域的某些文化图腾组织到灯具造型设计中会强化城市的文化识别。
5增加活力,加强景观参与性
公共空间的设计应考虑人在空间中可能发生的活动,并做有效的引导,促使人参与到活动中,进而吸引更多人的参与以萌发更高层次的活动。如果能亲身体验夜间活动空间中的精彩生活,空间使用者就可能形成独特的感观刺激与激情感受,进而加深对场所的印象。强调景观的可参与性,就是要增强游人的空间体验。另外,还要促使形成空间使用的稳定群体,维护活动空间活力的可持续性与稳定性。
6分时段照明,强化节能意识
调查研究发现,夜间园林空间使用呈抛物线分布,可以根据具体的使用情况实行分时段照明设计,确定平日、节日、重大节日的开关灯时间与方案。根据人群使用规律,确定不同时间段的灯光环境。
7完善细节,加强人文关怀
对夜间活动空间中的老人和儿童加强人文关怀,在细节处理上注重安全性和无障碍设施的建设,使景观更适于多种人群,特别是老人、儿童和残疾人的使用。如铺装的防滑處理,透明玻璃材料的标识,合理尺度的台阶以及残疾人通道的设计,足够数量的座椅设计,空间色彩的合理搭配等。在夜间的休息设施旁注意灯具的安放位置和照射角度,避免造成眩光。
三 结束语
通过对夜间不同游憩活动空间设计方法的总结,得出园林夜间空间设计要遵循整体性、安全性、自然生态、以人为本等原则。并提出了整体规划,功能分区,亮度分级,特色营造,增加活力,分时段照明,完善细节等设计策略,来指导以后的实践活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