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1年10月29日,是赵忠心教授70周岁生日,是日,“赵忠心教授从事家庭教育研究30年研讨会”在北京师范大学召开。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副部长黄荣怀教授,著名心理学家、北京师范大学林崇德教授、全国妇联儿童部邓丽部长以及来自高等学校、研究院所、报刊出版机构、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学生和友人150多人出席了研讨会,共同回顾赵忠心教授为家庭教育事业艰难创业的历程。会场前面悬挂的教育部家庭教育课题组赠送的条幅“筚路蓝缕以启山林”八个大字,形象地说明了赵忠心教授开创家庭教育研究事业的艰辛与成就,概括了赵教授三十年的奋斗历程,赞扬了他不畏艰难、艰苦创业的精神。
许多因故不能到会的好友通过电话、电邮、书信等方式向赵忠心教授表示祝贺。如辽宁省朝阳市原政协副主席王秉德老先生发来的贺词:“千秋万代,济世人敬爱。辟蹊径,开茅塞,实践做先锋。研究成元帅。兴家教,披荆斩棘慷而慨。科系屋自盖,学位摊自摆。举义处,今何在?足迹遍九州,影响及四海。古稀也,精神矍铄志不改”。
研讨会上,各方代表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黄荣怀副部长在贺词中说,在赵忠心教授70大寿之际,能够举行这样一个研讨会是非常开心的事情,我谨代表北师大教育学部祝赵教授生日快乐!祝贺赵教授30年来取得的成就!也感谢各位来参加研讨会!我是学数学的,对家庭教育不大懂,但我认为很重要。看了赵教授有关家庭教育的材料,感觉他真是了不起!我希望通过这次研讨会把赵教授的经验成果进一步推广,让更多的人分享,为家庭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新贡献!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青岛市教科所原所长姜宏德研究员作了“孜孜求索三十载,累累硕果满家园”的主题发言,他说,很高兴有机会参加今天的研讨会,并与在座各位一起回顾赵忠心先生在家庭教育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就,这对于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家庭教育发展的历程,推进我国家庭教育研究事业的日趋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工作关系,我与赵先生多次近距离的接触过,听过他的学术报告,读过他的学术专著和文章,了解他的学术思想和观点,知晓他的学术造诣与贡献。
作为中国当代家庭教育理论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赵教授在家庭教育研究领域默默耕耘了三十载,收获颇丰。据统计,他先后发表学术论文七十多篇,科普文章两千七百多篇,出版著作五十四部,总共两千多万字,其中多部著作、多篇论文获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全国第一部家庭教育基础理论专著--《家庭教育学》,先后被教育部指定为“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习教材”和“全国高等院校文科教材”,填补了建国后我国家庭教育学术领域的空白,确立了家庭教育学的独立学科地位。
作为全国高等院校开设家庭教育学课程的第一人,1987年,赵教授首次在北京师范大学开设家庭教育学课,报名选修的学生竟达一千二百人之多,涉及全校十六个系,是北师大历年选修课人数最多的课程。从2002年起,赵老师又开始招收建国后我国第一届家庭教育研究生、进修生和访问学者,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家庭教育的专门人才。赵教授认为,家庭教育事业要可持续发展,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加强理论研究,为家庭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二是要培养骨干人才,建立一支家庭教育工作队伍。因此,他不仅潜心研究家庭教育理论,还十分注重人才培养,注重家庭教育知识的普及与推广。他先后在全国近三十个省市的八十多个城市讲学573场次,接受新闻媒体采访536次,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为家庭教育研究成果的转化与推广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赵教授学术视野开阔。他善于广泛吸收和借鉴古今中外的家庭教育经验,努力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他对中国古代的家庭教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先后整理出版了《中国家教之道》、《中国家训名篇》、《古今名人教子家书》、《古今名人教子诗词》、《古今父范》、《古今母仪》、《古今家教文萃》、《中国家庭教育五千年》、《中国神童》等著作,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学科体系奠定了基础,在海内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还研究了国外的家庭教育经验和理论,出版了《中外家庭教育荟萃》、《大师的阶梯》、《大师关键的一步》等反映国外先进的家庭教育思想和理念的著作,为我国的家庭教育研究和家庭教育科普事业提供了丰硕的成果和丰富的资料。
赵教授学术观点鲜明。面对商品经济社会家教市场“鱼龙混杂”的局面,针对一些人所炒作的所谓“新理论”,赵教授总是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勇敢地站出来,说实话讲真话,旗帜鲜明地把家庭教育的科学真理展现给大众,拨乱反正,引导广大家长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他还经常告诫年轻学人:“做学问,要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数典忘祖,不要哗众取宠。不要置史实于不顾,贪天之功为己有。”他在借鉴古今中外家庭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建立现代家庭教育的三大思想根基:更新评价子女的标准、建立新型的父母子女关系和建立新型的家庭教育模式。
赵教授学术思想丰厚。他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家庭教育性质论。赵教授第一次对家庭教育的根本属性进行了论述。他认为,家庭教育一是“私人教育”,二是“非正规教育”,三是“终身教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实施教育的环境不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不同。教育者自身的条件不同,确定培养目标的依据不同,教育内容不同,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不同,组织管理不同。家庭教育的优势是:广泛的群众性,强烈的感染性,特殊的权威性,鲜明的针对性,天然的连续性,固有的继承性,内容的丰富性,方法的灵活性。家庭教育的局限性在于:家庭教育的条件不平衡,家庭教育易感情用事,家庭教育比较封闭。正是家庭教育的这些特殊性,决定了家庭教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可能性,从而奠定了家庭教育学的逻辑基础。
二是家庭教育的产生与发展论。赵教授认为,家庭和家庭教育是历史的范畴,发展变化是绝对的,要对家庭教育进行动态研究。研究家庭教育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可以了解家庭教育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关系,认识和掌握家庭教育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展望和预测家庭教育未来的发展前景。赵教授以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为依据,提出:家庭教育不是最原始的教育形式,人类社会最原始的教育形式是公共教育,也就是社会教育。漫长的家庭教育历史,应当是从一夫一妻的个体家庭的家庭教育开始的。赵教授以确凿详实的历史材料为依据,论证了古代社会、近代社会和现代社会家庭教育的基本状况和特征,揭示了家庭教育的历史发展规律,为研究和发展家庭教育奠定了历史唯物主义基础。
三是家庭教育辩证法。赵教授认为,家庭不是世外桃源,家庭教育也不是孤立的,影响家庭教育的因素很多,诸如家长自身的素质、家长对子女的 态度、家庭生活方式和环境、家庭的传统和社会背景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了家庭教育错综复杂的冲突与矛盾,造成家庭教育方法的不确定性和难以选择的特点。为此,他提出了家庭教育辩证法,论证了“家庭教育的优势与劣势”、“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长处与短处”,论述了“爱而不娇”、“严而有格”、“该管则管,该放则放,管放结合”、“发展特长和全面发展”、“言教和身教”、“说服教育和实践锻炼”、“遇物则诲”、“掌握分寸”、“选择教育机会”等家庭教育策略与方法,为解决家庭教育问题提供了科学理性的指导。
四是家庭素质教育论。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人们关注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时候,赵教授却把眼光投向与素质教育利害关系密切的家庭教育。他认为,进行素质教育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天职。家庭、学校和社会对青少年来说就像是一座综合加工厂,缺少哪一道工序都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没有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配合,特别是没有家庭教育的配合,学校的素质教育不可能落到实处。为此,他提出:“要把家长看成是素质教育的资源,教育部门要把指导家庭教育作为分内的事来抓,切实提高家长作为教育者的素质。”他还具体论述了影响家庭教育的诸多误区,为家庭素质教育的实施指明了方向。
五是独生子女教育论。20世纪80年代,大批独生子女的出现,成为我国独特的国情。赵教授敏锐地认识到独生子女教育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关系到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利益,关系到学校教育的成败。他认为,不能把独生子女看作是特殊儿童,要把独生子女摆在恰当的位置上,让他们过普通人的生活;对独生子女的期望要实事求是,不能过高;要全面关心独生子女的成长,不要进行“一半的教育”;要注重培养独生子女的独立意识和能力,为走上社会做准备;要尽早让独生子女融容社会群体,提高其社会适应性。他认为,特殊矛盾要用特殊方法解决。独生子女跟非独生子女相比较,不仅是子女数量上的差别,还因为中国独生子女出现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与国外不同;不仅要揭示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规律,还要探索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的独生子女教育的策略和方法。这是我国家庭教育理论界所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六是休闲教育论。自1995年我国实行“双休日”以来,每年寒暑假、双休日,再加上各种长假,中小学生处于休闲状态的时间总共有170天之多,接近全年的二分之一。然而,休闲教育在我国却很少被人提及,致使许多学生不会安排自己的休闲活动,或无所事事,或迷恋电视、网络、游戏机,有的甚至出入一些不适合未成年人的休闲场所,人身安全和思想道德存有严重隐患。赵教授敏感地觉察到这个问题,早在十多年前就郑重提出,应加强休闲教育研究。他指出,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休闲场所,家长是对青少年进行休闲教育的第一责任人。他认为,休闲是青少年、儿童的权利。中小学生在学校学习是一种“发展”,“休闲”则是另外一种“发展”。学生可以充分利用休闲的自主权,根据自己的需要、喜好和特长,自主地从事许多上学时不能从事的有益的实践活动,获得课堂上无法获得的知识和能力,使个性、知识和体质诸方面得到健康发展。但是,由于儿童青少年缺乏分辨是非善恶和抵制腐蚀的能力,面临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一些腐朽的东西往往会乘虚而入。事实表明,青少年违法犯罪基本上都是发生在休闲时间。因此,加强儿童青少年的休闲教育,探索研究如何指导青少年选择科学、文明、健康的休闲方式,刻不容缓。
回顾赵教授从事家庭教育研究的三十年,正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家庭教育事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三十年。三十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日显重要。随着家庭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研究成果日益增多,家庭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春天已经到来。
今天,我们在这里总结赵教授从事家庭教育研究三十年的历程与成就,其目的在于学习和弘扬赵教授对家庭教育研究的执著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赵教授“许身家教,孜孜耕耘”的精神,是一种甘于寂寞乃至冷漠的执著精神,一种锲而不舍、百折不挠、发愤图强的开拓创新精神;赵教授“敢讲真话、旗帜鲜明”的治学态度,是一种严谨的、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是一种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面对当今时代的诸多浮躁、炒作与忽悠,我们需要这种态度;面对家庭教育领域中的伪科学与教条主义等诸多挑战,这种态度尤为可贵。我们学习和弘扬赵教授的治学精神与态度,就是要在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事业中,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以科学的态度去探索和揭示家庭教育规律,宣传和普及家庭教育科学理论知识与方法,推动我国家庭教育事业的繁荣昌盛。
《光明日报》记者王玲女士在发言的同时利用课件展示了1983年赵忠心教授首次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文章“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和“家庭教育的特点”,这两篇文章当时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引起学界对家庭教育的关注。她说,我和我丈夫王大龙是赵教授29年的好友,更专业的话我不会说,只是想把赵教授的家庭教育研究成果尽量展示出来。30年来,赵教授出版著作54本,共1131.3万字,发表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文章3000多篇,平均每年100多篇,真的很难得!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室主任刘利德重点介绍了赵忠心教授《家庭教育学》一书的价值和出版情况,他说,我是赵忠心老师的学生。赵老师撰写的新中国第一部家庭教育基础理论研究著作《家庭教育学》,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我是责任编辑。这本书是赵老师家庭教育研究的代表作之一,是其家庭教育学术思想的系统总结和全面展示,是其家庭教育研究成果、家庭教育教学经验和家庭教育实践成果的重要结晶。
1994年,《家庭教育学》出了第一版,该书问世以后,受到海内外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一直是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妇女干部和教师进修学校的首选教科书,深受广大教师的欢迎,在美国、日本、韩国、东南亚以及我国的台湾、香港地区的学术界也有很大的影响。国外的一些书展,我们每次都要带这本书参展。
1995年,《家庭教育学》在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期间,在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和全国妇联共同主办的第二届全国优秀妇女读物评选中荣获二等奖;1996年,在北京市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评选中荣获一等奖;1998年,这部论著被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专家评审为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这是我国家庭教育学术界第一部被指定为全国师资通用培训教材的一本著作;1999年,该书被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组织专家评为全国高等学校的文科教材,成为新中国第一部全国通用的家庭教育教材,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2001年,本书修订第二版正式出版;今年4月,再次重印,至今累计重印将近20次,发行将近20万册。
作为新中国家庭教育领域的一部里程碑式的 著作,《家庭教育学》的影响还在不断扩大。它表明了家庭教育在教育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开始得到社会的承认,家庭教育学的学科地位也在逐步上升。
《家庭教育学》为人们探索赵老师的家庭教育研究经历和家庭教育学术思想,特别是他献身家庭教育事业、“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著追求精神,提供了重要的范本,有利于人们进一步全面地研究赵老师的治学经验。
林崇德先生在致辞中说,我是以赵忠心教授老同学的身份参会的,我非常激动,感慨万千。借这个研讨会,我讲三点:第一,表示祝贺。祝贺赵忠心教授的生日,祝贺他的人品,祝贺他的造诣,祝贺他的成就;在他90大寿、100大寿的时候,我还来祝贺!第二,我的观点。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家庭问题从来就是一个科学研究的领域,不要把赵教授的成果看成是一个学科门类的组成部分,应当看成是一门科学,是社会科学;赵教授是一个社会教育学家,而不单是一个家庭教育学家。第三,我的希望。通过这次研讨会,我们对家庭教育的发展,对后继有人的问题要认真考虑,要把家庭教育研究作为科学研究列为我们教育学部不可缺少的环节。
邓丽女士在致辞中说,全国妇联长期以来在家庭领域开展各项工作,家庭教育是我们家庭领域工作的重要内容。妇女和儿童有着天然的联系,妇联从成立之初就有儿童工作部。在家庭教育研究领域,我们要学习赵教授严谨治学、执著追求的精神,创新家庭教育实践。我们感到责任重大,路还很长,同时,能为有赵教授这样优秀的专家和学科带头人感到自豪,也充满信心。我们相信,通过全体家教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家庭教育工作一定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
学生代表、清华大学附属幼儿园园长晏红在发言中说,我是赵老师培养的2002届硕士研究生,毕业之后一直在清华大学从事幼儿教育工作。
赵老师是中国当代家庭教育理论研究的开拓者,是开辟家庭教育专业高级人才培养工作第一人,为一批热爱家庭教育的学生提供了人生发展与事业成长的际遇。
赵老师固然用深厚的学术研究与理论知识为莘莘学子书写教科书,事实上,他的人生态度和探索之路又何尝不是一本卓越的人生教科书?赵老师的人生不仅是成功的,也是幸福的,这种成功与幸福源于赵老师人格中的定性与思想上的定力,源于有为才能有位的人生真谛,这正是生活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的年轻人所应该学习的!
赵老师对我们学生的要求既严又爱,是严师又像慈父。赵老师要求我们做学问要实事求是,不能数典忘祖,不能哗众取宠。他鼓励我们多思考、勤动笔,又禁止我们以导师的名义发表文章,也不向编辑部推荐学生的论文,导师要求我们以过硬的真实本领接受社会的考验。
现在,虽然我们离开了校园,但是遇到问题随时都会拨通赵老师的电话,请导师继续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导师的思想与热忱永远是我们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杨宝忠院长有感而发,他说,赵忠心先生是我国当代家庭教育学研究的开拓者。近20年来,我与赵先生不仅建立了深厚的师生隋谊,而且从先生那里学到了很多,也感受了很多。当初,在我拜读了先生的大作之后,就慕名前去拜访,得到了先生耐心的指点,随后,我出的一本家庭教育专著请先生作了序言。
在先生的带领下,1998年,我随中国家庭教育代表团前往台湾,与台湾学者进行了家庭教育学术交流,促进了海峡两岸的合作。可以说,先生之学,令世人赞叹;先生之德,令后人敬仰!
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天津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关颖发表感言说,我与赵老师相识是在20年前。1991年,我参加了杭州家庭教育杂志社举办的家庭教育骨干培训班,赵老师的课是对我进入家庭教育研究领域的启蒙。课后闲谈时,赵老师对我说:“我一直认为家庭教育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研究家庭教育,要多学科参与。“研究”就是探求事物的真相、性质、规律等,就是认识事物。要认识得清楚、全面,就得像解剖一个实体,从多侧面观察,多角度人手。赵老师说,我主要是从教育学、教育史的角度解剖;你可以从社会学的角度解剖,称之为“家庭教育社会学”;也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解剖,称之为“家庭教育心理学”;还可以从哲学、伦理学的角度人手解剖,叫做“家庭教育哲学”、“家庭教育伦理学”等等。我希望有关的学科都要参与研究。从那年起,“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家庭教育”为我确定了作为社会学研究者研究家庭教育的方向和目标。如今,我集20年的研究积累,已经完成了《家庭教育社会学》一书初稿,算是交了赵老师20年前留给我的作业。
虽然,我不是赵老师“正宗”的学生,但这些年来我享受了比“科班”学生更高的待遇。赵老师是我国家庭教育学科建设的奠基人,是研究者的楷模。赵老师对我国家庭教育事业的贡献至今无人企及。具体说来,有以下方面给我们研究者以深刻的启迪:
一是赵老师的远见和执着。赵老师说:“科学研究要克服浮躁心理,要能超脱出来,在基础理论的研究上多下点儿功夫。有人说研究基础理论,距离家庭教育实践太远,‘远水解不了近渴,我不赞成这种说法。这是一种理论研究上的浮躁心态。是的,人要是渴了,赶紧给送上一碗水,应该这样。但与此同时,还要做‘开源’的事,从根本上解决水源的问题。这才是有远见、有长远打算。”正是赵老师的远见卓识和执着拼搏,使得他在“家庭教育学”和“家庭教育史”这两个方面奠定了中国家庭教育学科建设的根基,他默默地甘当了家庭教育研究领域“开源”的人。
二是赵老师的脱俗和自信。赵老师说:“我之所以做出了些成绩,一是不图名,二是不图利,三是不图官位。这就是我的成功之道。如果这三项都图,将是一事无成。我不能看谁的眼色行事,我最瞧不起那些没骨气的文人。”这就是赵老师的脱俗。赵老师说:“我不想成为‘万金油’,我想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他还说:“我成功了,我很欣慰!”这便是赵老师的自信。在当今家庭教育研究和指导领域,浮躁、浮夸、急功近利现象比比皆是,扎扎实实读书、认认真真做学问的人凤毛麟角。当我国的家庭教育领域已经不是荒芜的土地,已经成为商人眼中一块“肥肉”的时候,需要更多的像赵老师这样脱俗和自信的专家!
三是赵老师的坦荡和社会责任感。赵老师为人正直,学界无人不晓。为了我国家庭教育事业的发展,赵老师多次向国家机关和领导上书谏言;为了引领家庭教育指导方向,赵老师无数次以犀利的言辞对社会上广为流行的言论予以批判,对那些蛊惑人心的“伪专家”予以驳斥。赵老师说:“我不是为了自己,我不怕得罪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赵老师不仅30年如一日笔耕不辍,更以他的研究积累、敏锐的洞察力和直言不讳的风格影响和推动了我国家庭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家庭教育》杂志原主编朱李平先生在发言中说,这个研讨会不仅仅是对赵忠心教授从事家庭教育研究30年的研讨和学习,更多的是对30年 来中国家庭教育学科建设和家庭教育理论知识的研究、指导、宣传普及的一次重要的回顾。借此机会,我有两点感受,想与大家分享。
一点感受是:赵忠心老师是我们《家庭教育》杂志和我个人的良师益友。我和赵忠心老师相识,至今已有26年了。在从事《家庭教育》杂志编辑工作近20年中,始终受到赵忠心老师的帮助和支持,尤其是在家庭教育理论知识的科学性和宣传普及的方向性方面,赵忠心老师总会及时给予严谨中肯的指教和贴心爱护的提示。赵忠心老师用自己“家庭教育研究”的最早的成果,为我们《家庭教育》杂志提供了最重要的理论支撑,也为《家庭教育》杂志的广大读者提供了较系统的学科知识,从而在家庭教育领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
还有一点感受是:赵忠心老师是家庭教育领域的学科旗帜。上个世纪80年代起,家庭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开始建设。无论是从高校研究的开展、开课、硕士学位的设立,还是教材编写出版、学科内容(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方法论、学科发展史等)的研究拓展和丰富完善,赵忠心老师几乎都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毫无疑问,在过去30年的中国家庭教育领域的全部活动中,赵忠心老师发挥了一个学科建设领头人的作用,中国家庭教育学科建设能有今天,赵忠心老师功不可没!我衷心祝愿赵忠心老师身体健康,永葆青春!热烈期望赵忠心老师继续高举家庭教育的学科旗帜,引导中国家庭教育不断前进!
来自山东淄博的教育工作者李玉兰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发表了感言:我是一个基层的教育工作者,2009年我写的一本书《家庭教育面对面》,得到了赵忠心教授的指导,并作了序。通过这件事我认识了赵老师,感到非常荣幸!我认为,学校教育给孩子提供的是基本的、一样的条件,社会对孩子的管理也是一样的,唯一不同的是家庭教育。对孩子个人素质的提高,区别最大的是家庭,做好家庭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一个基本点和着力点。家庭教育的前景是无限的、美好的,家庭教育一定能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精神支柱。
陈建翔教授在发言中谈了四点感慨,他说,第一点感慨的关键词是“家”。赵忠心教授奠定了家庭教育的学科基础。第二点感慨的关键词是“一代宗师”。赵老师是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觉系统地应用于家庭教育的第一人。第三点感慨的关键词是“坚守信念”。现在,家庭教育领域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出现许多伪科学,赵老师勇立潮头,敢于批判,他坚守真理的根基非常牢固,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为我们探索真理、坚守理想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第四点感慨的关键词是“与时俱进”。赵老师的思想是很灵动的,他的许多观点是很新鲜的。我希望赵老师继续创新,多出成果。
最后,赵忠心教授致答谢辞,向与会者表示感谢,并回顾了自己工作与研究事业的历程,他说,我是一个普通的老师,只是做了一些该做的事、力所能及的事。召开这样的会,我一直觉得是“小题大做”,“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我很惭愧,我与大家的期望相距甚远。
当初,听说要开这样的一个研讨会,我感到很意外,我从来没有这样的奢望。我们学校开过这样的会,但那都是学术界元老级别的精英,像顾明远老师,黄济老师,厉以贤老师等等,他们都是我的老师,我学习的榜样。在他们面前我还是个小字辈儿,不能与他们相提并论。我是对家庭教育进行了一些探索,但只不过是些零零散散的感悟而已,在学术上并没有什么建树。如此过誉,叫我诚惶诚恐,我实在承受不起。好在我还有自知之明,知道我有多大的分量。
过去说“人生七十古来稀”,今天七十岁已经不是“稀有动物”了。我向来不喜欢张扬,到了这个岁数,更应该心如古井、宠辱无惊。古人说,“树大招风风撼树,人为名高名丧人”,名气太大了,未必是什么好事。
后来说是为了宣传我们这个学科,扩大影响,以号召更多有识之士加盟我们这个队伍。既然是这样,我就不再反对,就算是抛砖引玉,做一块“引玉之砖”吧!
刚才各位的发言中,有许多是溢美之辞。我知道,这是大家对我的期望、勉励和鞭策,我感谢各位。我将不负众望,继续发挥余热,以实际行动回报各位,回报社会。
这几十年,我是为家庭教育事业做了些事。但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常言说:“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光凭我个人的努力也不见得能做成什么事。
所以,首先我要感谢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社会的需要是促使科学研究发展最大的原动力。没有改革开放,没有全社会对家庭教育前所未有的重视,没有家庭教育实践的极大丰富,没有家庭教育事业蓬勃的发展,我就没有持续三十年的耐心和韧性。
第二,要感谢在座的和不在座的各位朋友。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更何况我还称不上“好汉”。没有各位一如既往的鼎力相助,我很可能一事无成。在这里,我要感谢愉快合作三十年的全国妇联和各省市妇联,她们的敬业精神一直鼓舞着我;感谢新华社,感谢各有关报刊社、出版社、电视台、广播电台等传媒界朋友,感谢你们推广我的研究成果;感谢我的学生,是他们求知若渴的好学精神一直在推动着我。我向各位表示深深的谢忱!
1965年我从这里毕业之后先到师大附中工作,那年二十四岁。在那里工作了十五个年头,实际上是换了个地方继续学习。上学时读的是“有字的书”,是向书本学习;工作以后读的是“无字的书”,是向实践学习。我先从老师做起,然后是班主任、少先队总辅导员、团委书记,最后做党总支书记,主持学校工作。那年我三十二岁。我教过政治、语文、历史、音乐、体育等课程,组织学生开展文娱体育、社区宣传、军事训练、野外拉练、挖防空洞、上山下乡、春种秋收、植树造林等活动。通过一系列教育教学实践,不仅在教育教学能力上获益,也使我逐步懂得了什么叫教育。
主持学校工作八年之后,1980年,那个时候社会上掀起一股“归队”的潮流。我认为,人必须各得其所,才能各尽所能。我对官场文化不大适应,总感觉“水土不服”。我想,“梁园虽好,非久恋之乡。”便毅然辞掉附中职务,在“归队”潮流的裹挟下重新回到师大。那年三十九岁,即将步人中年。研究家庭教育我是半路出家,是名副其实的“插班生”,理论研究“起跑”迟了十五年,我感到压力很大。
有人曾问过我:你在中学这十五年,是不是一种浪费?我说不是,这恰恰是我的优势。在大学学的教育理论,并没有真正地理解,就像“猪八戒吃人参果,食而不知其味”,囫囵吞枣,一知半解,只会纸上谈兵,并不真正懂得教育是怎么回事。后来,经过教育实践,才慢慢地对教育的含义有所“感悟”。这是我的第一个收获。
中学这段工作对我后来的理论研究也非常有价值。只有亲自干教育,跟学生一起摸爬滚打,才知道普通教育领域有哪些课题需要研究,值得研究,选择研究方向才不会像没头的苍蝇--瞎撞,从而避免舍本逐末或无病呻吟的弊病。我选择这个研究方向,直接受益于中学工作的经历。我得感 谢附中,是这段经历使我走向成熟。
到师大不久,我就主动找领导谈话,希望尽早把研究方向确定下来,以尽快进入角色。我本来就迟到了,已经没有“拿青春赌明天”的资格了。时不我待,年龄不允许我优柔寡断,举棋不定。
领导问我打算研究什么?我脱口而出--“家庭教育”。领导感到很惊讶。现在,说起“家庭教育”,都耳熟能详。那个时候,学术界还没有这个学科,名不见经传,我的选择的确是有点儿不伦不类。我事先就估计到领导会惊讶。
当时就有朋友劝我说,家庭教育不过是个“小儿科”,有什么可研究的?这个领域能有多大?扑腾不了几下就到头了,能有什么前途?我说,话不能这么说。实践才能出真知。没进行实地考察,怎么会知道没学问?这就像站在海边说大海不深一样,那是因为你没亲自下到海里去,你一下去就知道大海有多深了。也有朋友说,家庭教育面太狭窄,你别在一棵树上吊死,同时还要研究别的。我说,我不想当“万金油”,只想当“专门家”。
当时,领导问我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个研究方向?我说,这跟我在中学工作这段经历有直接关系。学生在学校接受同样的教育和训练,表现却千差万别。根本原因是学生分别来自不同的家庭,接受了不同的家庭教育和家风熏陶,打上了不同的“底色”,不同的烙印,很难磨灭。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职能作用,就得要进行研究,探索规律。
领导说,要是你的研究成果学术界不承认怎么办?我说,我不管这些,我只想做事。又问,评不了职称怎么办?那时我刚从中学过来,还不懂得职称有多么的重要。我说,爱评不评,我不在乎!领导说,学术领域根本没有这个学科。那时候年轻气盛,不知道天高地厚,狂傲得很,我口出狂言:“没有这个学科,我可以创造呀!”够牛的!
我很清楚,领导提出这一连串的问题,是在关心我,为我的前途和未来着想,我本应从善如流。但我的欲望不可抑制,欲罢不忍,欲变不能。跟我谈话的领导是我上学时的系主任,是她从附中把我要来的,按说我应当感恩戴德,恭敬不如从命。但要我放弃选择,我还是心不甘,情不愿。于是就讨价还价说,能不能让我试试?您给我五年的时间,要是做出有影响的科研成果,就让我继续做下去;要是整不出什么名堂,不用领导发话,我自动卷铺盖卷儿走人!我不给自己留退路,也许这就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道理。我只能破釜沉舟,背水一战。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领导只好勉强答应。这就等于我跟领导订了一份“君子协议”。从1981年开始,我只管耕耘,不问收获,全身心地投入,一口气就“试”了三十年。
我能如愿以偿,做了三十年自己想做的事,我得感谢我所在教科所领导给我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
万事开头难。家庭教育是个边缘学科,每前进一步都是很艰难的。这些年,我是出了一些东西。但这些都是“四无产品”:没课题,没经费,没帮手,没人提携。有人说我是“孤独的拓荒者”,很形象,也很贴切。我想,天无绝人之路,只要不放弃。
古人说:“穷则变,变则通。”事物到了尽头就要发生变化,只要开始变化就会向前发展,有发展前途。我白手起家,自力更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当年还没有复印、扫描这类洋玩意儿,就是有,我也没有经费,收集资料只好靠手抄,我手抄的资料有一两尺厚。进行社会调查没钱付劳务费,我免费给学校讲课,请学校帮我调查,“以工换工”。我相信,世上无难事,只要肯付出。
有了研究成果,要推出去,也是个难事。我的第一部学术著作是1987年脱稿的。当时出版社数量少,是“买方市场”,在交易中掌握主动权。而那时我还是个“无名之辈”,我处于绝对劣势,要出版学术著作,谈何容易?但我很有学术自信,我的产品不是伪劣假冒,绝不能让它烂在手里,一定设法让它见天日,接受实践检验,发挥社会效益。于是,我只好放下身段,四处朝拜,上门推销。有的出版社的人连眼皮都懒得抬一下,我进退维谷,很是难堪,但我没退缩--也不能退缩。半途而废,将前功尽弃,永无出头之日。绝不能让我多年的辛苦付之东流。我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应该知道它的坎坷,不能怕遭人白眼,开弓没有回头箭,得豁得出去。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硬着头皮跑了将近一年的时间,事情终于有了眉目。出版学术著作,出版社最担心的是销路问题,怕赔钱赚吆喝,这我理解。何况我是学术界的一个新兵,没有一点儿名气,人家凭什么相信你?无奈之下,我出了个主意,我说,我先给你们写一本赚钱的科普书,然后,把我的学术著作“搭”上出版。没想到,绝处逢生,出版社竟然同意了。我用一个月的时间赶写了一本十来万字的家长读物,出版社果真赢利了,我的学术著作自然也就按照事先约定出版了。这就像物质匮乏年月卖香烟的“档次高低搭配”那样,我称之为“雅俗搭配”。这样推出虽有点不大讲究,但终究如愿以偿。当时我想,我既然有能力写出来,就应该有办法推广出去,办法总比困难多。这个出版过程虽然经受了一些磨难,但却成了我的财富。
两本书前后脚推出,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名声大振,我竟然成了“买方市场”,一下子就来了六家出版社登门约稿订货。从此,便一发而不可收。
有人问,面对那样难堪的局面是怎么挺过来的?我得感谢老前辈、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是他给了我勇气。他一生没儿没女,却成了著名的家庭教育专家。当年,马卡连柯的家庭教育著作《父母必读》第一卷的问世,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该书出版后,曾一度遭到了社会上一些人的责难,文学批评家认为这本书太偏重说教了;而教育家则批评这本书过于偏重文学了,指责该书没有谈学校教育,两面夹击。马卡连柯曾经到俄罗斯联邦教育部,想请部里的领导看看他的这部书,得到的答复是:“不用了吧!我们这里没有家庭教育这样的‘司’,只有‘普通教育司’、‘学校教育司’等等。”
虽然碰了钉子,但马卡连柯没有灰心丧气。他说,我们就分一分工,“你们那儿有普通教育司,我这儿就来一个‘家长教育司’吧!我就谈谈那些既不属于任何司,也没有谁来管的问题。”
马卡连柯对困难的态度就像强心剂,一直激励着我。虽然谁都不否认家庭教育工作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但要被认同为“教育”,承认家庭教育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形成气候,不会一帆风顺。外国是这样,中国何尝不是这样呢?但我深信,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迎来成功的一天!
从事家庭教育理论研究,我有得有失。我想,要有所得,就得有所失。三十年来,在我的脑子里,似乎没有“假期”、“休闲”这些概念。我把读书做学问当成是一种享受,每天都要读点什么、写点什么,要不,就觉得有缺憾。为了我钟情的事业,我失去了很多,但也收获不少,我很知足。这大概就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吧。
三十年来,我总觉得时间不够用。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面面俱到,得有所取舍。为了聚精会神,我极力克制自己,尽量少做或不做与做学问无关的事。多年来,一直坚持几个“不”字:一是不串门闲聊;二是不请托求人;三是不打听小道消息;四是不看无关信息;五是不参加应酬;六是不计较名利;七是不卖书只写书;八是不跟利益集团结盟。我给自己制定这些清规戒律,不是“不食人间烟火”,是怕我分心,虚度年华。爱迪生说过,最大的浪费莫过于时间的浪费。人生太短暂了,要多想办法,用极少的时间办更多的事情。我这样做,可能会冷落一些朋友,对此,我深表歉意。当然,要是切磋学问,我从不吝啬,还是舍得投入时间和精力的。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岁月不饶人。一不留神,年届古稀。我已退休,就像马伏处于马房之中。生活重心也实现了“战略转移”,由“以工作为主,锻炼保健为辅”转变为“以保健锻炼为主,以工作为辅”。但意志还没有完全消沉,还没有“马放南山刀入鞘”。几十年来,我与家庭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每天脑子里想的除了家庭教育还是家庭教育,怎么也挥之不去,难以割舍,总觉得还有些事情没做完。
我们的家庭教育理论研究和推广普及,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与社会的需求尚有距离。我深感任重而道远。
我想,今天不是我的“告别演出”,希望是一个新的开端。我虽已是“强弩之末,力不能人鲁缟”,但由于惯性使然,要我的工作戛然而止,也难。我还将继续努力,以我的绵薄之力,尽量为家庭教育事业多做些实事。
许多因故不能到会的好友通过电话、电邮、书信等方式向赵忠心教授表示祝贺。如辽宁省朝阳市原政协副主席王秉德老先生发来的贺词:“千秋万代,济世人敬爱。辟蹊径,开茅塞,实践做先锋。研究成元帅。兴家教,披荆斩棘慷而慨。科系屋自盖,学位摊自摆。举义处,今何在?足迹遍九州,影响及四海。古稀也,精神矍铄志不改”。
研讨会上,各方代表从不同的角度发表了热情洋溢的讲话。
黄荣怀副部长在贺词中说,在赵忠心教授70大寿之际,能够举行这样一个研讨会是非常开心的事情,我谨代表北师大教育学部祝赵教授生日快乐!祝贺赵教授30年来取得的成就!也感谢各位来参加研讨会!我是学数学的,对家庭教育不大懂,但我认为很重要。看了赵教授有关家庭教育的材料,感觉他真是了不起!我希望通过这次研讨会把赵教授的经验成果进一步推广,让更多的人分享,为家庭教育事业的发展作出新贡献!
中国教育学会家庭教育专业委员会常务理事、青岛市教科所原所长姜宏德研究员作了“孜孜求索三十载,累累硕果满家园”的主题发言,他说,很高兴有机会参加今天的研讨会,并与在座各位一起回顾赵忠心先生在家庭教育研究领域所取得的成就,这对于总结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年来家庭教育发展的历程,推进我国家庭教育研究事业的日趋繁荣,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因工作关系,我与赵先生多次近距离的接触过,听过他的学术报告,读过他的学术专著和文章,了解他的学术思想和观点,知晓他的学术造诣与贡献。
作为中国当代家庭教育理论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赵教授在家庭教育研究领域默默耕耘了三十载,收获颇丰。据统计,他先后发表学术论文七十多篇,科普文章两千七百多篇,出版著作五十四部,总共两千多万字,其中多部著作、多篇论文获奖。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他的全国第一部家庭教育基础理论专著--《家庭教育学》,先后被教育部指定为“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学习教材”和“全国高等院校文科教材”,填补了建国后我国家庭教育学术领域的空白,确立了家庭教育学的独立学科地位。
作为全国高等院校开设家庭教育学课程的第一人,1987年,赵教授首次在北京师范大学开设家庭教育学课,报名选修的学生竟达一千二百人之多,涉及全校十六个系,是北师大历年选修课人数最多的课程。从2002年起,赵老师又开始招收建国后我国第一届家庭教育研究生、进修生和访问学者,为国家培养了一批家庭教育的专门人才。赵教授认为,家庭教育事业要可持续发展,需要具备两个条件:一是要加强理论研究,为家庭教育事业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持;二是要培养骨干人才,建立一支家庭教育工作队伍。因此,他不仅潜心研究家庭教育理论,还十分注重人才培养,注重家庭教育知识的普及与推广。他先后在全国近三十个省市的八十多个城市讲学573场次,接受新闻媒体采访536次,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为家庭教育研究成果的转化与推广作出了积极的贡献。
赵教授学术视野开阔。他善于广泛吸收和借鉴古今中外的家庭教育经验,努力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他对中国古代的家庭教育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先后整理出版了《中国家教之道》、《中国家训名篇》、《古今名人教子家书》、《古今名人教子诗词》、《古今父范》、《古今母仪》、《古今家教文萃》、《中国家庭教育五千年》、《中国神童》等著作,为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学科体系奠定了基础,在海内外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他还研究了国外的家庭教育经验和理论,出版了《中外家庭教育荟萃》、《大师的阶梯》、《大师关键的一步》等反映国外先进的家庭教育思想和理念的著作,为我国的家庭教育研究和家庭教育科普事业提供了丰硕的成果和丰富的资料。
赵教授学术观点鲜明。面对商品经济社会家教市场“鱼龙混杂”的局面,针对一些人所炒作的所谓“新理论”,赵教授总是以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勇敢地站出来,说实话讲真话,旗帜鲜明地把家庭教育的科学真理展现给大众,拨乱反正,引导广大家长走出家庭教育的误区。他还经常告诫年轻学人:“做学问,要取实事求是的态度,不能数典忘祖,不要哗众取宠。不要置史实于不顾,贪天之功为己有。”他在借鉴古今中外家庭教育经验的基础上,明确提出了建立现代家庭教育的三大思想根基:更新评价子女的标准、建立新型的父母子女关系和建立新型的家庭教育模式。
赵教授学术思想丰厚。他的家庭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六个方面:
一是家庭教育性质论。赵教授第一次对家庭教育的根本属性进行了论述。他认为,家庭教育一是“私人教育”,二是“非正规教育”,三是“终身教育”。家庭教育与学校教育的根本区别在于:实施教育的环境不同,教育者与受教育者之间的关系不同。教育者自身的条件不同,确定培养目标的依据不同,教育内容不同,教育的方法和途径不同,组织管理不同。家庭教育的优势是:广泛的群众性,强烈的感染性,特殊的权威性,鲜明的针对性,天然的连续性,固有的继承性,内容的丰富性,方法的灵活性。家庭教育的局限性在于:家庭教育的条件不平衡,家庭教育易感情用事,家庭教育比较封闭。正是家庭教育的这些特殊性,决定了家庭教育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可能性,从而奠定了家庭教育学的逻辑基础。
二是家庭教育的产生与发展论。赵教授认为,家庭和家庭教育是历史的范畴,发展变化是绝对的,要对家庭教育进行动态研究。研究家庭教育产生、发展和演变的历史过程,可以了解家庭教育与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发展水平的关系,认识和掌握家庭教育发展的趋势和规律,展望和预测家庭教育未来的发展前景。赵教授以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为依据,提出:家庭教育不是最原始的教育形式,人类社会最原始的教育形式是公共教育,也就是社会教育。漫长的家庭教育历史,应当是从一夫一妻的个体家庭的家庭教育开始的。赵教授以确凿详实的历史材料为依据,论证了古代社会、近代社会和现代社会家庭教育的基本状况和特征,揭示了家庭教育的历史发展规律,为研究和发展家庭教育奠定了历史唯物主义基础。
三是家庭教育辩证法。赵教授认为,家庭不是世外桃源,家庭教育也不是孤立的,影响家庭教育的因素很多,诸如家长自身的素质、家长对子女的 态度、家庭生活方式和环境、家庭的传统和社会背景等,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形成了家庭教育错综复杂的冲突与矛盾,造成家庭教育方法的不确定性和难以选择的特点。为此,他提出了家庭教育辩证法,论证了“家庭教育的优势与劣势”、“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长处与短处”,论述了“爱而不娇”、“严而有格”、“该管则管,该放则放,管放结合”、“发展特长和全面发展”、“言教和身教”、“说服教育和实践锻炼”、“遇物则诲”、“掌握分寸”、“选择教育机会”等家庭教育策略与方法,为解决家庭教育问题提供了科学理性的指导。
四是家庭素质教育论。上个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在人们关注学校推进素质教育的时候,赵教授却把眼光投向与素质教育利害关系密切的家庭教育。他认为,进行素质教育是家庭教育、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天职。家庭、学校和社会对青少年来说就像是一座综合加工厂,缺少哪一道工序都不可能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没有社会教育和家庭教育的配合,特别是没有家庭教育的配合,学校的素质教育不可能落到实处。为此,他提出:“要把家长看成是素质教育的资源,教育部门要把指导家庭教育作为分内的事来抓,切实提高家长作为教育者的素质。”他还具体论述了影响家庭教育的诸多误区,为家庭素质教育的实施指明了方向。
五是独生子女教育论。20世纪80年代,大批独生子女的出现,成为我国独特的国情。赵教授敏锐地认识到独生子女教育关系到国家的未来,关系到我国计划生育政策的实施,关系到千家万户的利益,关系到学校教育的成败。他认为,不能把独生子女看作是特殊儿童,要把独生子女摆在恰当的位置上,让他们过普通人的生活;对独生子女的期望要实事求是,不能过高;要全面关心独生子女的成长,不要进行“一半的教育”;要注重培养独生子女的独立意识和能力,为走上社会做准备;要尽早让独生子女融容社会群体,提高其社会适应性。他认为,特殊矛盾要用特殊方法解决。独生子女跟非独生子女相比较,不仅是子女数量上的差别,还因为中国独生子女出现的社会背景和文化环境与国外不同;不仅要揭示独生子女家庭教育的规律,还要探索出一套适合中国国情的科学的独生子女教育的策略和方法。这是我国家庭教育理论界所面临的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
六是休闲教育论。自1995年我国实行“双休日”以来,每年寒暑假、双休日,再加上各种长假,中小学生处于休闲状态的时间总共有170天之多,接近全年的二分之一。然而,休闲教育在我国却很少被人提及,致使许多学生不会安排自己的休闲活动,或无所事事,或迷恋电视、网络、游戏机,有的甚至出入一些不适合未成年人的休闲场所,人身安全和思想道德存有严重隐患。赵教授敏感地觉察到这个问题,早在十多年前就郑重提出,应加强休闲教育研究。他指出,家庭是青少年的第一休闲场所,家长是对青少年进行休闲教育的第一责任人。他认为,休闲是青少年、儿童的权利。中小学生在学校学习是一种“发展”,“休闲”则是另外一种“发展”。学生可以充分利用休闲的自主权,根据自己的需要、喜好和特长,自主地从事许多上学时不能从事的有益的实践活动,获得课堂上无法获得的知识和能力,使个性、知识和体质诸方面得到健康发展。但是,由于儿童青少年缺乏分辨是非善恶和抵制腐蚀的能力,面临纷繁复杂的社会环境,一些腐朽的东西往往会乘虚而入。事实表明,青少年违法犯罪基本上都是发生在休闲时间。因此,加强儿童青少年的休闲教育,探索研究如何指导青少年选择科学、文明、健康的休闲方式,刻不容缓。
回顾赵教授从事家庭教育研究的三十年,正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家庭教育事业由小到大、由弱到强的三十年。三十年来,从中央到地方,各级领导对家庭教育的重视程度与日俱增,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日显重要。随着家庭教育研究的不断深入和研究成果日益增多,家庭教育事业科学发展的春天已经到来。
今天,我们在这里总结赵教授从事家庭教育研究三十年的历程与成就,其目的在于学习和弘扬赵教授对家庭教育研究的执著精神和严谨的治学态度。赵教授“许身家教,孜孜耕耘”的精神,是一种甘于寂寞乃至冷漠的执著精神,一种锲而不舍、百折不挠、发愤图强的开拓创新精神;赵教授“敢讲真话、旗帜鲜明”的治学态度,是一种严谨的、对社会负责任的态度,是一种求真务实的科学态度。面对当今时代的诸多浮躁、炒作与忽悠,我们需要这种态度;面对家庭教育领域中的伪科学与教条主义等诸多挑战,这种态度尤为可贵。我们学习和弘扬赵教授的治学精神与态度,就是要在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家庭教育事业中,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以科学的态度去探索和揭示家庭教育规律,宣传和普及家庭教育科学理论知识与方法,推动我国家庭教育事业的繁荣昌盛。
《光明日报》记者王玲女士在发言的同时利用课件展示了1983年赵忠心教授首次在光明日报上发表的文章“家庭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和“家庭教育的特点”,这两篇文章当时在社会上引起很大反响,引起学界对家庭教育的关注。她说,我和我丈夫王大龙是赵教授29年的好友,更专业的话我不会说,只是想把赵教授的家庭教育研究成果尽量展示出来。30年来,赵教授出版著作54本,共1131.3万字,发表有关家庭教育方面的文章3000多篇,平均每年100多篇,真的很难得!
人民教育出版社编辑室主任刘利德重点介绍了赵忠心教授《家庭教育学》一书的价值和出版情况,他说,我是赵忠心老师的学生。赵老师撰写的新中国第一部家庭教育基础理论研究著作《家庭教育学》,由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我是责任编辑。这本书是赵老师家庭教育研究的代表作之一,是其家庭教育学术思想的系统总结和全面展示,是其家庭教育研究成果、家庭教育教学经验和家庭教育实践成果的重要结晶。
1994年,《家庭教育学》出了第一版,该书问世以后,受到海内外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一直是我国高等师范院校、妇女干部和教师进修学校的首选教科书,深受广大教师的欢迎,在美国、日本、韩国、东南亚以及我国的台湾、香港地区的学术界也有很大的影响。国外的一些书展,我们每次都要带这本书参展。
1995年,《家庭教育学》在第四次世界妇女大会期间,在中国出版工作者协会和全国妇联共同主办的第二届全国优秀妇女读物评选中荣获二等奖;1996年,在北京市第四届哲学社会科学优秀科研成果评选中荣获一等奖;1998年,这部论著被教育部师范教育司组织专家评审为全国中小学教师继续教育教材,这是我国家庭教育学术界第一部被指定为全国师资通用培训教材的一本著作;1999年,该书被教育部课程教材研究所组织专家评为全国高等学校的文科教材,成为新中国第一部全国通用的家庭教育教材,在社会上产生了极大的影响。2001年,本书修订第二版正式出版;今年4月,再次重印,至今累计重印将近20次,发行将近20万册。
作为新中国家庭教育领域的一部里程碑式的 著作,《家庭教育学》的影响还在不断扩大。它表明了家庭教育在教育系统中的重要地位开始得到社会的承认,家庭教育学的学科地位也在逐步上升。
《家庭教育学》为人们探索赵老师的家庭教育研究经历和家庭教育学术思想,特别是他献身家庭教育事业、“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著追求精神,提供了重要的范本,有利于人们进一步全面地研究赵老师的治学经验。
林崇德先生在致辞中说,我是以赵忠心教授老同学的身份参会的,我非常激动,感慨万千。借这个研讨会,我讲三点:第一,表示祝贺。祝贺赵忠心教授的生日,祝贺他的人品,祝贺他的造诣,祝贺他的成就;在他90大寿、100大寿的时候,我还来祝贺!第二,我的观点。家庭教育是一门科学。家庭问题从来就是一个科学研究的领域,不要把赵教授的成果看成是一个学科门类的组成部分,应当看成是一门科学,是社会科学;赵教授是一个社会教育学家,而不单是一个家庭教育学家。第三,我的希望。通过这次研讨会,我们对家庭教育的发展,对后继有人的问题要认真考虑,要把家庭教育研究作为科学研究列为我们教育学部不可缺少的环节。
邓丽女士在致辞中说,全国妇联长期以来在家庭领域开展各项工作,家庭教育是我们家庭领域工作的重要内容。妇女和儿童有着天然的联系,妇联从成立之初就有儿童工作部。在家庭教育研究领域,我们要学习赵教授严谨治学、执著追求的精神,创新家庭教育实践。我们感到责任重大,路还很长,同时,能为有赵教授这样优秀的专家和学科带头人感到自豪,也充满信心。我们相信,通过全体家教工作者的共同努力,家庭教育工作一定能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
学生代表、清华大学附属幼儿园园长晏红在发言中说,我是赵老师培养的2002届硕士研究生,毕业之后一直在清华大学从事幼儿教育工作。
赵老师是中国当代家庭教育理论研究的开拓者,是开辟家庭教育专业高级人才培养工作第一人,为一批热爱家庭教育的学生提供了人生发展与事业成长的际遇。
赵老师固然用深厚的学术研究与理论知识为莘莘学子书写教科书,事实上,他的人生态度和探索之路又何尝不是一本卓越的人生教科书?赵老师的人生不仅是成功的,也是幸福的,这种成功与幸福源于赵老师人格中的定性与思想上的定力,源于有为才能有位的人生真谛,这正是生活在瞬息万变的现代社会中的年轻人所应该学习的!
赵老师对我们学生的要求既严又爱,是严师又像慈父。赵老师要求我们做学问要实事求是,不能数典忘祖,不能哗众取宠。他鼓励我们多思考、勤动笔,又禁止我们以导师的名义发表文章,也不向编辑部推荐学生的论文,导师要求我们以过硬的真实本领接受社会的考验。
现在,虽然我们离开了校园,但是遇到问题随时都会拨通赵老师的电话,请导师继续为我们传道、授业、解惑。导师的思想与热忱永远是我们学生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源泉!
天津师范大学初等教育学院杨宝忠院长有感而发,他说,赵忠心先生是我国当代家庭教育学研究的开拓者。近20年来,我与赵先生不仅建立了深厚的师生隋谊,而且从先生那里学到了很多,也感受了很多。当初,在我拜读了先生的大作之后,就慕名前去拜访,得到了先生耐心的指点,随后,我出的一本家庭教育专著请先生作了序言。
在先生的带领下,1998年,我随中国家庭教育代表团前往台湾,与台湾学者进行了家庭教育学术交流,促进了海峡两岸的合作。可以说,先生之学,令世人赞叹;先生之德,令后人敬仰!
天津社会科学院社会学所研究员、天津市家庭教育研究会副会长关颖发表感言说,我与赵老师相识是在20年前。1991年,我参加了杭州家庭教育杂志社举办的家庭教育骨干培训班,赵老师的课是对我进入家庭教育研究领域的启蒙。课后闲谈时,赵老师对我说:“我一直认为家庭教育是一个很复杂的过程,研究家庭教育,要多学科参与。“研究”就是探求事物的真相、性质、规律等,就是认识事物。要认识得清楚、全面,就得像解剖一个实体,从多侧面观察,多角度人手。赵老师说,我主要是从教育学、教育史的角度解剖;你可以从社会学的角度解剖,称之为“家庭教育社会学”;也可以从心理学的角度解剖,称之为“家庭教育心理学”;还可以从哲学、伦理学的角度人手解剖,叫做“家庭教育哲学”、“家庭教育伦理学”等等。我希望有关的学科都要参与研究。从那年起,“从社会学的角度研究家庭教育”为我确定了作为社会学研究者研究家庭教育的方向和目标。如今,我集20年的研究积累,已经完成了《家庭教育社会学》一书初稿,算是交了赵老师20年前留给我的作业。
虽然,我不是赵老师“正宗”的学生,但这些年来我享受了比“科班”学生更高的待遇。赵老师是我国家庭教育学科建设的奠基人,是研究者的楷模。赵老师对我国家庭教育事业的贡献至今无人企及。具体说来,有以下方面给我们研究者以深刻的启迪:
一是赵老师的远见和执着。赵老师说:“科学研究要克服浮躁心理,要能超脱出来,在基础理论的研究上多下点儿功夫。有人说研究基础理论,距离家庭教育实践太远,‘远水解不了近渴,我不赞成这种说法。这是一种理论研究上的浮躁心态。是的,人要是渴了,赶紧给送上一碗水,应该这样。但与此同时,还要做‘开源’的事,从根本上解决水源的问题。这才是有远见、有长远打算。”正是赵老师的远见卓识和执着拼搏,使得他在“家庭教育学”和“家庭教育史”这两个方面奠定了中国家庭教育学科建设的根基,他默默地甘当了家庭教育研究领域“开源”的人。
二是赵老师的脱俗和自信。赵老师说:“我之所以做出了些成绩,一是不图名,二是不图利,三是不图官位。这就是我的成功之道。如果这三项都图,将是一事无成。我不能看谁的眼色行事,我最瞧不起那些没骨气的文人。”这就是赵老师的脱俗。赵老师说:“我不想成为‘万金油’,我想成为这个领域的专家!”他还说:“我成功了,我很欣慰!”这便是赵老师的自信。在当今家庭教育研究和指导领域,浮躁、浮夸、急功近利现象比比皆是,扎扎实实读书、认认真真做学问的人凤毛麟角。当我国的家庭教育领域已经不是荒芜的土地,已经成为商人眼中一块“肥肉”的时候,需要更多的像赵老师这样脱俗和自信的专家!
三是赵老师的坦荡和社会责任感。赵老师为人正直,学界无人不晓。为了我国家庭教育事业的发展,赵老师多次向国家机关和领导上书谏言;为了引领家庭教育指导方向,赵老师无数次以犀利的言辞对社会上广为流行的言论予以批判,对那些蛊惑人心的“伪专家”予以驳斥。赵老师说:“我不是为了自己,我不怕得罪人。”强烈的社会责任感使赵老师不仅30年如一日笔耕不辍,更以他的研究积累、敏锐的洞察力和直言不讳的风格影响和推动了我国家庭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
《家庭教育》杂志原主编朱李平先生在发言中说,这个研讨会不仅仅是对赵忠心教授从事家庭教育研究30年的研讨和学习,更多的是对30年 来中国家庭教育学科建设和家庭教育理论知识的研究、指导、宣传普及的一次重要的回顾。借此机会,我有两点感受,想与大家分享。
一点感受是:赵忠心老师是我们《家庭教育》杂志和我个人的良师益友。我和赵忠心老师相识,至今已有26年了。在从事《家庭教育》杂志编辑工作近20年中,始终受到赵忠心老师的帮助和支持,尤其是在家庭教育理论知识的科学性和宣传普及的方向性方面,赵忠心老师总会及时给予严谨中肯的指教和贴心爱护的提示。赵忠心老师用自己“家庭教育研究”的最早的成果,为我们《家庭教育》杂志提供了最重要的理论支撑,也为《家庭教育》杂志的广大读者提供了较系统的学科知识,从而在家庭教育领域产生了较大的影响力。
还有一点感受是:赵忠心老师是家庭教育领域的学科旗帜。上个世纪80年代起,家庭教育作为一门学科开始建设。无论是从高校研究的开展、开课、硕士学位的设立,还是教材编写出版、学科内容(基础理论、基本知识、方法论、学科发展史等)的研究拓展和丰富完善,赵忠心老师几乎都作出了开创性的贡献。毫无疑问,在过去30年的中国家庭教育领域的全部活动中,赵忠心老师发挥了一个学科建设领头人的作用,中国家庭教育学科建设能有今天,赵忠心老师功不可没!我衷心祝愿赵忠心老师身体健康,永葆青春!热烈期望赵忠心老师继续高举家庭教育的学科旗帜,引导中国家庭教育不断前进!
来自山东淄博的教育工作者李玉兰抑制不住内心的激动,发表了感言:我是一个基层的教育工作者,2009年我写的一本书《家庭教育面对面》,得到了赵忠心教授的指导,并作了序。通过这件事我认识了赵老师,感到非常荣幸!我认为,学校教育给孩子提供的是基本的、一样的条件,社会对孩子的管理也是一样的,唯一不同的是家庭教育。对孩子个人素质的提高,区别最大的是家庭,做好家庭教育是提高人口素质的一个基本点和着力点。家庭教育的前景是无限的、美好的,家庭教育一定能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一个精神支柱。
陈建翔教授在发言中谈了四点感慨,他说,第一点感慨的关键词是“家”。赵忠心教授奠定了家庭教育的学科基础。第二点感慨的关键词是“一代宗师”。赵老师是把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视觉系统地应用于家庭教育的第一人。第三点感慨的关键词是“坚守信念”。现在,家庭教育领域鱼龙混杂、泥沙俱下,出现许多伪科学,赵老师勇立潮头,敢于批判,他坚守真理的根基非常牢固,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为我们探索真理、坚守理想树立了一个很好的榜样。第四点感慨的关键词是“与时俱进”。赵老师的思想是很灵动的,他的许多观点是很新鲜的。我希望赵老师继续创新,多出成果。
最后,赵忠心教授致答谢辞,向与会者表示感谢,并回顾了自己工作与研究事业的历程,他说,我是一个普通的老师,只是做了一些该做的事、力所能及的事。召开这样的会,我一直觉得是“小题大做”,“盛名之下,其实难副”。我很惭愧,我与大家的期望相距甚远。
当初,听说要开这样的一个研讨会,我感到很意外,我从来没有这样的奢望。我们学校开过这样的会,但那都是学术界元老级别的精英,像顾明远老师,黄济老师,厉以贤老师等等,他们都是我的老师,我学习的榜样。在他们面前我还是个小字辈儿,不能与他们相提并论。我是对家庭教育进行了一些探索,但只不过是些零零散散的感悟而已,在学术上并没有什么建树。如此过誉,叫我诚惶诚恐,我实在承受不起。好在我还有自知之明,知道我有多大的分量。
过去说“人生七十古来稀”,今天七十岁已经不是“稀有动物”了。我向来不喜欢张扬,到了这个岁数,更应该心如古井、宠辱无惊。古人说,“树大招风风撼树,人为名高名丧人”,名气太大了,未必是什么好事。
后来说是为了宣传我们这个学科,扩大影响,以号召更多有识之士加盟我们这个队伍。既然是这样,我就不再反对,就算是抛砖引玉,做一块“引玉之砖”吧!
刚才各位的发言中,有许多是溢美之辞。我知道,这是大家对我的期望、勉励和鞭策,我感谢各位。我将不负众望,继续发挥余热,以实际行动回报各位,回报社会。
这几十年,我是为家庭教育事业做了些事。但个人的能力总是有限的。常言说:“单丝不成线,独木不成林”。光凭我个人的努力也不见得能做成什么事。
所以,首先我要感谢我们所处的这个时代。社会的需要是促使科学研究发展最大的原动力。没有改革开放,没有全社会对家庭教育前所未有的重视,没有家庭教育实践的极大丰富,没有家庭教育事业蓬勃的发展,我就没有持续三十年的耐心和韧性。
第二,要感谢在座的和不在座的各位朋友。一个篱笆三个桩,一个好汉三个帮,更何况我还称不上“好汉”。没有各位一如既往的鼎力相助,我很可能一事无成。在这里,我要感谢愉快合作三十年的全国妇联和各省市妇联,她们的敬业精神一直鼓舞着我;感谢新华社,感谢各有关报刊社、出版社、电视台、广播电台等传媒界朋友,感谢你们推广我的研究成果;感谢我的学生,是他们求知若渴的好学精神一直在推动着我。我向各位表示深深的谢忱!
1965年我从这里毕业之后先到师大附中工作,那年二十四岁。在那里工作了十五个年头,实际上是换了个地方继续学习。上学时读的是“有字的书”,是向书本学习;工作以后读的是“无字的书”,是向实践学习。我先从老师做起,然后是班主任、少先队总辅导员、团委书记,最后做党总支书记,主持学校工作。那年我三十二岁。我教过政治、语文、历史、音乐、体育等课程,组织学生开展文娱体育、社区宣传、军事训练、野外拉练、挖防空洞、上山下乡、春种秋收、植树造林等活动。通过一系列教育教学实践,不仅在教育教学能力上获益,也使我逐步懂得了什么叫教育。
主持学校工作八年之后,1980年,那个时候社会上掀起一股“归队”的潮流。我认为,人必须各得其所,才能各尽所能。我对官场文化不大适应,总感觉“水土不服”。我想,“梁园虽好,非久恋之乡。”便毅然辞掉附中职务,在“归队”潮流的裹挟下重新回到师大。那年三十九岁,即将步人中年。研究家庭教育我是半路出家,是名副其实的“插班生”,理论研究“起跑”迟了十五年,我感到压力很大。
有人曾问过我:你在中学这十五年,是不是一种浪费?我说不是,这恰恰是我的优势。在大学学的教育理论,并没有真正地理解,就像“猪八戒吃人参果,食而不知其味”,囫囵吞枣,一知半解,只会纸上谈兵,并不真正懂得教育是怎么回事。后来,经过教育实践,才慢慢地对教育的含义有所“感悟”。这是我的第一个收获。
中学这段工作对我后来的理论研究也非常有价值。只有亲自干教育,跟学生一起摸爬滚打,才知道普通教育领域有哪些课题需要研究,值得研究,选择研究方向才不会像没头的苍蝇--瞎撞,从而避免舍本逐末或无病呻吟的弊病。我选择这个研究方向,直接受益于中学工作的经历。我得感 谢附中,是这段经历使我走向成熟。
到师大不久,我就主动找领导谈话,希望尽早把研究方向确定下来,以尽快进入角色。我本来就迟到了,已经没有“拿青春赌明天”的资格了。时不我待,年龄不允许我优柔寡断,举棋不定。
领导问我打算研究什么?我脱口而出--“家庭教育”。领导感到很惊讶。现在,说起“家庭教育”,都耳熟能详。那个时候,学术界还没有这个学科,名不见经传,我的选择的确是有点儿不伦不类。我事先就估计到领导会惊讶。
当时就有朋友劝我说,家庭教育不过是个“小儿科”,有什么可研究的?这个领域能有多大?扑腾不了几下就到头了,能有什么前途?我说,话不能这么说。实践才能出真知。没进行实地考察,怎么会知道没学问?这就像站在海边说大海不深一样,那是因为你没亲自下到海里去,你一下去就知道大海有多深了。也有朋友说,家庭教育面太狭窄,你别在一棵树上吊死,同时还要研究别的。我说,我不想当“万金油”,只想当“专门家”。
当时,领导问我为什么要选择这样一个研究方向?我说,这跟我在中学工作这段经历有直接关系。学生在学校接受同样的教育和训练,表现却千差万别。根本原因是学生分别来自不同的家庭,接受了不同的家庭教育和家风熏陶,打上了不同的“底色”,不同的烙印,很难磨灭。要充分发挥家庭教育的职能作用,就得要进行研究,探索规律。
领导说,要是你的研究成果学术界不承认怎么办?我说,我不管这些,我只想做事。又问,评不了职称怎么办?那时我刚从中学过来,还不懂得职称有多么的重要。我说,爱评不评,我不在乎!领导说,学术领域根本没有这个学科。那时候年轻气盛,不知道天高地厚,狂傲得很,我口出狂言:“没有这个学科,我可以创造呀!”够牛的!
我很清楚,领导提出这一连串的问题,是在关心我,为我的前途和未来着想,我本应从善如流。但我的欲望不可抑制,欲罢不忍,欲变不能。跟我谈话的领导是我上学时的系主任,是她从附中把我要来的,按说我应当感恩戴德,恭敬不如从命。但要我放弃选择,我还是心不甘,情不愿。于是就讨价还价说,能不能让我试试?您给我五年的时间,要是做出有影响的科研成果,就让我继续做下去;要是整不出什么名堂,不用领导发话,我自动卷铺盖卷儿走人!我不给自己留退路,也许这就是“置之死地而后生”的道理。我只能破釜沉舟,背水一战。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领导只好勉强答应。这就等于我跟领导订了一份“君子协议”。从1981年开始,我只管耕耘,不问收获,全身心地投入,一口气就“试”了三十年。
我能如愿以偿,做了三十年自己想做的事,我得感谢我所在教科所领导给我提供了一个宽松的环境。
万事开头难。家庭教育是个边缘学科,每前进一步都是很艰难的。这些年,我是出了一些东西。但这些都是“四无产品”:没课题,没经费,没帮手,没人提携。有人说我是“孤独的拓荒者”,很形象,也很贴切。我想,天无绝人之路,只要不放弃。
古人说:“穷则变,变则通。”事物到了尽头就要发生变化,只要开始变化就会向前发展,有发展前途。我白手起家,自力更生,自己动手,丰衣足食。当年还没有复印、扫描这类洋玩意儿,就是有,我也没有经费,收集资料只好靠手抄,我手抄的资料有一两尺厚。进行社会调查没钱付劳务费,我免费给学校讲课,请学校帮我调查,“以工换工”。我相信,世上无难事,只要肯付出。
有了研究成果,要推出去,也是个难事。我的第一部学术著作是1987年脱稿的。当时出版社数量少,是“买方市场”,在交易中掌握主动权。而那时我还是个“无名之辈”,我处于绝对劣势,要出版学术著作,谈何容易?但我很有学术自信,我的产品不是伪劣假冒,绝不能让它烂在手里,一定设法让它见天日,接受实践检验,发挥社会效益。于是,我只好放下身段,四处朝拜,上门推销。有的出版社的人连眼皮都懒得抬一下,我进退维谷,很是难堪,但我没退缩--也不能退缩。半途而废,将前功尽弃,永无出头之日。绝不能让我多年的辛苦付之东流。我既然选择了这条路,就应该知道它的坎坷,不能怕遭人白眼,开弓没有回头箭,得豁得出去。
功夫不负有心人。我硬着头皮跑了将近一年的时间,事情终于有了眉目。出版学术著作,出版社最担心的是销路问题,怕赔钱赚吆喝,这我理解。何况我是学术界的一个新兵,没有一点儿名气,人家凭什么相信你?无奈之下,我出了个主意,我说,我先给你们写一本赚钱的科普书,然后,把我的学术著作“搭”上出版。没想到,绝处逢生,出版社竟然同意了。我用一个月的时间赶写了一本十来万字的家长读物,出版社果真赢利了,我的学术著作自然也就按照事先约定出版了。这就像物质匮乏年月卖香烟的“档次高低搭配”那样,我称之为“雅俗搭配”。这样推出虽有点不大讲究,但终究如愿以偿。当时我想,我既然有能力写出来,就应该有办法推广出去,办法总比困难多。这个出版过程虽然经受了一些磨难,但却成了我的财富。
两本书前后脚推出,情况就大不一样了,名声大振,我竟然成了“买方市场”,一下子就来了六家出版社登门约稿订货。从此,便一发而不可收。
有人问,面对那样难堪的局面是怎么挺过来的?我得感谢老前辈、苏联教育家马卡连柯,是他给了我勇气。他一生没儿没女,却成了著名的家庭教育专家。当年,马卡连柯的家庭教育著作《父母必读》第一卷的问世,也不是一帆风顺的。该书出版后,曾一度遭到了社会上一些人的责难,文学批评家认为这本书太偏重说教了;而教育家则批评这本书过于偏重文学了,指责该书没有谈学校教育,两面夹击。马卡连柯曾经到俄罗斯联邦教育部,想请部里的领导看看他的这部书,得到的答复是:“不用了吧!我们这里没有家庭教育这样的‘司’,只有‘普通教育司’、‘学校教育司’等等。”
虽然碰了钉子,但马卡连柯没有灰心丧气。他说,我们就分一分工,“你们那儿有普通教育司,我这儿就来一个‘家长教育司’吧!我就谈谈那些既不属于任何司,也没有谁来管的问题。”
马卡连柯对困难的态度就像强心剂,一直激励着我。虽然谁都不否认家庭教育工作是利国利民的好事,但要被认同为“教育”,承认家庭教育学是一门独立的学科,形成气候,不会一帆风顺。外国是这样,中国何尝不是这样呢?但我深信,只要坚持不懈,就一定能迎来成功的一天!
从事家庭教育理论研究,我有得有失。我想,要有所得,就得有所失。三十年来,在我的脑子里,似乎没有“假期”、“休闲”这些概念。我把读书做学问当成是一种享受,每天都要读点什么、写点什么,要不,就觉得有缺憾。为了我钟情的事业,我失去了很多,但也收获不少,我很知足。这大概就是“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吧。
三十年来,我总觉得时间不够用。一个人的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面面俱到,得有所取舍。为了聚精会神,我极力克制自己,尽量少做或不做与做学问无关的事。多年来,一直坚持几个“不”字:一是不串门闲聊;二是不请托求人;三是不打听小道消息;四是不看无关信息;五是不参加应酬;六是不计较名利;七是不卖书只写书;八是不跟利益集团结盟。我给自己制定这些清规戒律,不是“不食人间烟火”,是怕我分心,虚度年华。爱迪生说过,最大的浪费莫过于时间的浪费。人生太短暂了,要多想办法,用极少的时间办更多的事情。我这样做,可能会冷落一些朋友,对此,我深表歉意。当然,要是切磋学问,我从不吝啬,还是舍得投入时间和精力的。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岁月不饶人。一不留神,年届古稀。我已退休,就像马伏处于马房之中。生活重心也实现了“战略转移”,由“以工作为主,锻炼保健为辅”转变为“以保健锻炼为主,以工作为辅”。但意志还没有完全消沉,还没有“马放南山刀入鞘”。几十年来,我与家庭教育结下了不解之缘,每天脑子里想的除了家庭教育还是家庭教育,怎么也挥之不去,难以割舍,总觉得还有些事情没做完。
我们的家庭教育理论研究和推广普及,在大家的共同努力下,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但与社会的需求尚有距离。我深感任重而道远。
我想,今天不是我的“告别演出”,希望是一个新的开端。我虽已是“强弩之末,力不能人鲁缟”,但由于惯性使然,要我的工作戛然而止,也难。我还将继续努力,以我的绵薄之力,尽量为家庭教育事业多做些实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