穿越历史长河,与红色文物对话

来源 :莫愁·时代人物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cg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夏晶

  2021年5月18日至10月31 日,“百年征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主题文物展”在仪征市博物馆展出。在策展人、仪征市博物馆馆长夏晶看来,红色文物是宣传党史的生动教材,通过讲好一个个红色文物的故事,可以让一段段历史从史料中“走”出来。

穿越历史长河的红色记忆


  1921年、1949年、1978年……在仪征市博物馆二楼展厅,穿过一条印有重要年份的红色地毯,主题文物展便徐徐呈现在参观者眼前。展览以“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为主题,以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四个历史时期为时间线索,分为革命救国、探索兴国、改革富国、小康强国四个部分。
  “展览采用暗红色、黄色、白色为主色调,契合‘红色记忆’主题,设计简约大气。”夏晶说。为了给参观者营造出穿越历史长河之感,实现沉浸式观展体验,策展团队专门去北京参观了在首都博物馆举办的《伟大征程——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特展》。特展以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土地革命、抗日战争、新中国成立四个历史时期为时间轴,用史料和文物还原重大历史事件,概括、凝练地展示中国共产党从建党到建立新中国的伟大历程。“特展为我们树立了标杆,也给了我们启发。在策展过程中,我们还组织了多次论证会,请党史专家给我们把关。”
  在展品征选上,仪征市博物馆与当地民间收藏家李臣星合作。李臣星青年时参军入伍,从那时起便有意识地收集红色藏品。退伍后,李臣星把更多的时间花在寻找红色藏品上。近年来,他对仪征地区的抗日印记、史料物件等进行抢救性征集,其中包括抗战老兵的手印采集。“两年前,我们承办‘红色记忆,礼赞新时代——庆祝新中国成立70周年民间收藏展’时就与李臣星建立了合作。这次策展时我们第一时间就想到了他。”夏晶说。
  新四军老战士使用过的小米袋、抗美援朝日记、见证改革发展的粮票、飘扬在仪征江堤的抗洪抢险党员突击队红旗、抗疫志愿者签名背心、庆祝建党100周年宣传画……展览通过一件件带有时代烙印的文物和红色收藏品,结合反映历史背景的大幅图版,以点带面,充分展示中国共产党百年辉煌历程和伟大功绩,彰显历史回望中的家国情怀和红色传承。“我们在展览内容上突出中国共产党在仪征地区的卓著贡献,希望能引发共鸣,激发仪征人民爱党爱国、热爱家乡的情怀。”

文物会说话


  仪征是新四军重点抗日根据地之一,月塘、移居、铜山、谢集、陈集等地,在日寇占领时期,常年活跃着抗日队伍和地下抵抗组织。抗日战争胜利后,一部分农民抗日积极分子回乡务农,还有一些老兵征战后返回家乡,他们不少人手中留下了当时的物件。
  在诸多红色藏品中有两件藏品令夏晶印象深刻,一件是新四军月塘地下交通站站长吴学谦使用过的小提箱,另一件是新四军二师师长罗炳辉使用过的马鞍。
  仪征在抗战时期属于新四军淮南抗日根据地与敌占区的交界区域,敌情复杂,斗争残酷,是从上海到淮南交通线的主要站点。离市区二十多公里的月塘设有地下交通站,国务院原副总理吴学谦曾任站长,为我党干部队伍实力的保存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如今,他使用过的小提箱就静静躺在展柜内,吸引着人们去了解那段峥嵘岁月。
  抗日战争时期,罗炳辉任新四军一支队司令员、江北指挥部副指挥、第五支队司令员、第二师师长等职,在反“扫荡”和打退国民党“反共高潮”的斗争中屡建奇功。解放战争时期,罗炳辉任华中野战军第二纵队司令员,取得金山庄伏击战和攻打枣庄的胜利。罗炳辉不仅是一位优秀的指挥员,而且是军中赫赫有名的神枪手。一次战斗中,为了掩护部队转移,他单枪匹马,仅凭一支步枪,依仗有利地形封锁一个路口。他的马鞍被保存了下来,作为红色藏品呈现在观众面前,成为探寻那个烽火年代的入口。
  一件件革命文物,讲述着中国共产党在仪征地区的不朽贡献,汇集成一本说不完的仪征红色故事,让参观者无不为先辈们的浴血付出动容。

传承红色精神


  “这是我们小时候用过的,很亲切。”“看到这些文物,更让我感到今天幸福生活的来之不易。”展厅中部是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两个历史时期的收藏展品。扬州的琼花手表、煤油灯、搪瓷缸,勾起无数参观者的时代记忆,而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志愿者的请愿书、2020年抗洪抢险党旗下的誓词更令众人热血沸腾。“我们遵循故事性、逻辑性、内涵性原则,并兼顾重点、亮点文物,展品摆放强调组合关系,以更富感染力的形式传播展览信息。”夏晶说。
  配合展览,仪征市博物馆还特别举办了面向青少年的“追寻红色印记·传承红色基因”红色主题社教活动,用生动活泼的形式传承红色文化。青少年通过看展览、听故事、玩红色主题游戏等方式,学习历史,传承红色精神。比如搭桥渡河游戏,就来源于红军长征途中的一段历史,当时很多百姓拆了自家的门、床、柜子幫助红军搭桥。夏晶希望通过面向青少年的红色主题社教活动,提供一个生动的学习课堂,在寓教于乐中让他们了解那段历史。
展览采用文物与图版相结合的形式
煤油灯与搪瓷缸勾起了很多参观者的时代记忆

  本次陈列展中一百余件(套)历史文物、红色收藏展品,每一件都是一段红色历史的见证。夏晶说:“红色文物是跨越时空的种子,它的生命力在于挖掘出新的时代内涵,彰显出新的时代价值,激励我们坚定不移地走好新时代奋斗路。”
其他文献
云顶寺大雄宝殿  歌乐山风景名胜区位于重庆沙坪坝区中部,不仅历史悠久而且旅游资源丰富,是汇聚了红岩文化、陪都文化、巴渝文化于一体的旅游胜地。红色与古香的守望  歌乐山风景名胜区占地面积51平方公里,是以国家级森林公园为主体,山前的军统集中营“白公馆”、“渣滓洞”监狱旧址和山南麓的陪都遗迹——蒋介石的官邸别墅“林园”鼎足分布的重庆西郊旅游热线。  歌乐山森林公园林茂、石怪、泉美、洞奇,山有“渝西第一
期刊
有朋友说,王慧骐的散文有江淮前辈文士朱自清的风致,这个联想不无道理。阅读他新近出版的散文集《江南素描》,让我想到了朱自清的《背影》。  作者笔下的父亲,给我的感受是,最动人的不是背影而是面影,是父亲生命的终点留在脸上的泪珠,一个92岁的老人临别赠给生命的一颗泪珠。泪珠是圆的,怎么解释都可以自圆其说。  《郭亮村巧遇申壮士》中写到的申壮士,青年时代可是有过壮举的:十三条汉子,用五年时间,在太行山的绝
期刊
孙中山雕像  北临长江、南近太湖的江阴,自古人杰地灵。自马家浜时期人类来此繁衍生息,至春秋战国吴文化规模初具,江阴一度不负“三吴襟带之邦”的美誉。从昔日的延陵古邑到20世纪80年代的县级市,千年古城江阴承揽着独具江南的温情。1988年,一座博物馆在此落成,17年后以全新的面貌示人,成為连接历史与现代的地标性建筑。藏品中的古意  来江阴市博物馆,一面为其庞大的外形而惊讶,一面被其低调的内涵所折服。经
期刊
倒扒狮街  路过安庆,我不由得慢下脚步,因为远远看见耸立于长江北岸的宝塔。早就耳闻“过了安庆不说塔”一说,百闻不如一见,那一定得看看。  振风塔  进入迎江寺,香火缭绕,梵音袅袅。站在塔下举目仰望,楼阁式砖石结构,八角七层呈锥体,气势宏伟,挺拔秀美,塔刹直插云霄,无怪乎有“万里长江第一塔”美誉。每层飞檐的翘角都悬挂铜铃,叮当叮当,悦耳动听,似在讲述自己的身世。该塔于明隆庆四年建成,原名万佛塔,又名
期刊
读《雪下了一夜》,从其诗意盎然又古意盎然的锦绣文章里,欣然看到传统散文的古意与新韵。此卷令人称奇处在于,所有篇目皆是与先秦自民国的名家名篇同题。  胡竹峰笔下的这些作品从先秦以降,脉络清晰明了,从庄子的《逍遥游》《秋水》,至东晋陶潜《桃花源记》、北朝庾信《枯树赋》,再到初唐王勃《滕王阁序》、中唐柳宗元《永州八記》《小石潭记》,然后是北宋范仲淹《岳阳楼记》、欧阳修《醉翁亭记》、苏舜钦《沧浪亭记》、王
期刊
前些时候,我在高铁上读完了《乡土中国》,通过这本书明白了中国社会的乡土性。《乡土重建》是《乡土中国》的姊妹篇,同样是社会学中国学派的代表作品,除了更深层次地探究了中国社会自身内在机理与特点外,还在一定程度上落脚于“重建”二字,剖析了农村与城镇到都市的变迁发展,把中国乡村作为研究对象,用通俗、简洁的语言对现代乡土经济的主要现象进行理论上的概述和分析,提出乡土重建的具体方法及措施。  我们研究社会学的
期刊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在地方考察调研时多次到访革命纪念地,瞻仰革命历史纪念场所,多次强调要用好红色资源,传承好红色基因,把红色江山世世代代传下去。  江苏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热土。作为中国共产党最早建立组织并开展革命活动的地区之一,江苏拥有革命遗址、遗迹1710处。一大批革命博物馆、纪念馆、党史馆、烈士陵园构成庞大的“红色基因库”,是遍布江苏城乡的生动的党史教科书。  每一个故事,都是一
期刊
贲友兰  一座近2万平方米的“魔方式”文化体验平台,集大型书城、教育培训、科技体验、红色展览、文化创业、品牌服务于一体的泛书房,由海安本土企业慧源集团倾力打造。董事长贲友兰,从一名摆书摊的国企下岗女工到全省首家登陆新三板的民营实体书店掌舵人,她用人生追寻书店人的红色梦。她说:“每个人的内心都有阅读需求,我希望以书为媒,让三百六十行,行行进书房。”海安市慧源集团泛书房的“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红色
期刊
作家黎戈说她心目中的女神是日本绘本作家佐野洋子。于是,我买来佐野洋子的散文集《在难熬的日子里痛快地活》《我可不这么想》和绘本《活了一百万次的猫》,一睹为快。  我偏爱《在难熬的日子里痛快地活》,这本书是洋子得癌症后写的,写着写着就死了,所以我觉得台湾译名《无用的日子》更贴切。因为生命最后的日子,洋子覺得自己百无一用,但她却不知道,把直面死亡的经历写成一本好看的书,这既无用又无价。当初医生对洋子说:
期刊
马勇  马不停蹄地忙完一系列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百年的展览,82岁高龄的马勇有些体力不支。我们从南京赶到丹阳,看望老人的同时和他聊聊关于做红色展览这件事。老一辈的电力工人  “为了迎接建党百年,从5月底,我就开始布展了,目前已经展出了七场,分别在镇江市供电公司、凤美新村居委会、吕叔湘中学、水晶山民俗文化馆、丹阳市供电公司、丹阳市规划展览馆和上海战役总前委旧址。”患有腰椎间盘突出的马勇,走路有些吃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