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说过,学习的过程是一种渐进的尝试错误的过程。没有错误就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学生正是在纠正错误的过程中成长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重要的不是学生是否犯错误,而是教师采取何种态度。教师善待学生的错误,变学生的“错”为课堂的“宝”,利用错误拓展师生共同成长的空间,使课堂中的错误成为一种重要的课程资源,促进学生主动获取知识之间的联系和区别,成为学生主动生成知识的必由之路。
一、错误——真实课堂的伊始
错误是正确的先导,成功的开始。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大家对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学习错误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无论何时,我们都希望展现真实的课堂,有效是以真实为前提的。课堂上需要面对全体,关注所有,正视各类错误。于是,原汁原味的、未经雕琢的课堂就展现在了大家眼前。学生学习中产生的错误,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有特殊的作用。因此,有的内容采用纠错式导入会取得良好的效果。下面请看一则教学案例。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长方形的面积是怎样算的?
生: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
师:很好,那大家猜猜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该怎样求呢?
生:只要用两条邻边相乘。
师:真的是这样吗?
生:是的。
……
案例评析: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正是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的负迁移制造了这样一个错误的开始,并且在实物的动态演示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发现这种迁移是错误的。教师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活动框架让学生明白:如果用邻边相乘的话,不管怎样拉动平行四边形框架,因为两条邻边没有发生变化,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应该是不变的。实际上,学生亲眼看到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在变得越来越小。每拉动一点,教师都让学生来指一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直至拉到上下边几乎要重合的时候,学生发现面积几乎没有了,但此时两条邻边却仍然是那么长。所以一开始学生的猜想是不成立的。
当学生自己否定自己的时候,脸上却露出了顿悟的快乐,与此同时无疑又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探知欲和求知欲,他们必然会有一个新的问题。而且是一个迫切想知道答案的问题,这时候已经不需要老师再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了,学生的自我否定和自我质疑正是他们探究新知的原动力和助跑器。于是教师就顺水推舟提问:“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该跟什么有关系呢?”
其实,聪明的学生已经隐约感觉到在拉动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平行四边形变矮了,面积变小了,也就是平行四边形高的变化引起了面积的变化。有了这样一个初步的感知,那知识的建模就变得天时地利了。
二、错误——动态生成的来源
富兰克林有一句名言: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对教学而言,学生的错误同样是放错地方的资源。教师既要能充当废纸篓装下学生的错误,又不要像废纸篓对待废纸一样一倒了之。教师必须对学生的错误及时地作出相关检索,并进行有效分类,对于有效的生成性资源,适时进行价值引领,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显露资源中的“闪光点”,顺着学生的思路将“合理成分”激活。正是因为教师对学生错误的悦纳和欣赏,才使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在“出错”中发出了异常的光彩。因此,作为教师要知道,有时教学中学生的意外错误,反而会给课堂注入新的生命力,使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使课堂呈现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精彩!
例如,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一课时,我首先通过媒体出示3根长彩带共72厘米,提问:“我们可以求什么?”学生说可以求每根长彩带的长度。我肯定了学生的回答之后让学生口答每根长彩带的长度,然后又出示6根短彩带共72厘米,同样提问:“我们可以求什么?”学生说可以求每根短彩带的长度,还是学生口答,一切都很顺利。最后我出示了1根长彩带和6根短彩带共72厘米的图,提问:“现在我们还能求每根长彩带的长度和每根短彩带的长度吗?”实在出乎我的意料,居然好多学生说:“能的。”我一下懵了,但我知道不能简单地用教师所谓的权威来否定学生,更不能因为学生的错误批评学生。学生有错误说明学生在思考,既然课堂上生成了这样的错误,我必定要寻根问底:“为什么?怎么求呢?”学生说:“因为3根短彩带可以合成1根长彩带。”当我在倾听学生的回答的时候,我也在积极思维,我马上追问:“你怎么知道的?”“图上这样画的啊!”“但图上有标明是3根短彩带可以合成1根长彩带吗?”这时候有部分学生笑了,这位学生有一点点尴尬。我马上说:“也就是说3根短彩带可以合成一根长彩带这个条件是你给题目添上去的吧,所以你说能求每根长彩带和每根短彩带的长度,是这样吗?”于是我马上肯定了这位学生:“很好,如果要求每根长彩带和每根短彩带的长度,确实要给这个题目添上一个条件。这位同学真了不起,把掌声送给他。”“那下面我们就按这位同学说的给题目补上这样一个条件。”顿时,那位同学脸上的尴尬全无,取而代之的是一脸的自豪。这位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了保护,教学过程又是那样的自然流畅。
三、错误——思维火花的导线
学生由未知到已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都需要一定的探索、理解、掌握、升华等一系列过程。在探索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学生有了错误,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出示结论,而要帮助学生弄清出错的原因,从而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改正错误。从客观上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与此同时,教师在课堂中巧妙地把学生的错误作为一种智力发展的教学资源,机智、灵活地引导学生从正反两个角度去修正错误,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利用错误,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审视条件、问题、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也是深化认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办法,同时对学生注意力的集中也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下面请看一则教学案例。
题目:足球的单价是42元,排球的单价是38元,买3个足球和2个排球一共多少元? 生1:(42 38)×(2 3)=80×5=400(元)。
教师没有马上否定,学生表示无异议。
师:还有不同的解答方法吗?
生2:42×3 38×2=126 76=202(元)。
这时,有学生叫起来:两种结果不一样,第一种是错的。
师:哪里错了?错的原因是什么?
生3:足球和排球的单价不同,数量也不同,不能直接相加。
生4:(认为前面的同学没有表达清楚)足球是3个42元,排球是2个38元,合起来不是5个80元。
生5:还有一种解答方法,把每个足球42元,给每个排球2元,使每个足球和每个排球的单价相同,那么可以列式:40×(3 2) 2=202(元)。
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在巡视中捕捉到了“(42 38)×(3 2)”这一错误资源,并把它展示在黑板上。此时,教师没有马上否定,学生认为这是一种新的解答方法,表示无异议。当出现第二种解答方法时,同学们马上显得疑惑起来:怎么两种方法的答案不一样呢?一会儿就有几个同学喊起来:“他做错了。”
于是,学生们把问题的焦点放在对第一种解答方法是否合理的争论上。在激烈的辨错、改错过程中,学生创造出了另一种解答方法:把每个足球的42元给每个排球2元,使足球和排球的单价相同,可以列式为“40×(3 2) 2=202(元)”。正因为教师的宽容、耐心,课堂上允许学生出错,允许学生争论,才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迸发出了创新的火花,成为本堂课的一个亮点。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每个老师都经常遇到与上面这则教学案例类似的情况,但不同的处理方法所得到的教学效果却是完全不同的。试想:如果那位老师当时在课堂上轻易地否定了那位学生,而不就错因势利导,那么,这么好的教学契机就会错过,学生就不会获得良好的思维空间,更不会碰撞出这么多的智慧火花。
四、错误——知识获取的始终
没有错误就没有正确,二者是对立统一的。有时教学中甚至应该感谢学生的错误,教师通过引领学生体验错误,反思错误,感悟新方法,达到自主建构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的目的。因为有了错误,课堂才显得生气勃勃,充满活力;因为有了错误,师生才更能张扬个性,充满灵性。所以,我在每次课堂结束的时候都会问:“还有问题吗?”解决了这一节课的问题,学生的知识得到了拓展,新的问题又产生了,为了寻求解决新问题的方法,自然就想学习新的知识,数学就是这样周而复始的过程。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又带着同样的问题走出课堂,绝对是教师的失误!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才是我们追求的境界。
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愿意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奇说过:“错误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可原谅的。”学生的错误能真实地在课堂上反映出来,教师的真实水平也能在课堂上真实地体现出来。一节真实的好课正是有了种种错误,才使教学更精彩。?筻
一、错误——真实课堂的伊始
错误是正确的先导,成功的开始。随着新课改的深入,大家对课堂教学、对学生的学习错误有了进一步的认识,无论何时,我们都希望展现真实的课堂,有效是以真实为前提的。课堂上需要面对全体,关注所有,正视各类错误。于是,原汁原味的、未经雕琢的课堂就展现在了大家眼前。学生学习中产生的错误,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唤起学生的求知欲有特殊的作用。因此,有的内容采用纠错式导入会取得良好的效果。下面请看一则教学案例。
师:请同学们回忆一下,长方形的面积是怎样算的?
生:长方形的面积等于长乘宽。
师:很好,那大家猜猜看,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该怎样求呢?
生:只要用两条邻边相乘。
师:真的是这样吗?
生:是的。
……
案例评析:在这个教学片段中,教师正是利用学生已有知识的负迁移制造了这样一个错误的开始,并且在实物的动态演示过程中让学生自己发现这种迁移是错误的。教师利用平行四边形的活动框架让学生明白:如果用邻边相乘的话,不管怎样拉动平行四边形框架,因为两条邻边没有发生变化,平行四边形的面积也应该是不变的。实际上,学生亲眼看到这个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在变得越来越小。每拉动一点,教师都让学生来指一指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直至拉到上下边几乎要重合的时候,学生发现面积几乎没有了,但此时两条邻边却仍然是那么长。所以一开始学生的猜想是不成立的。
当学生自己否定自己的时候,脸上却露出了顿悟的快乐,与此同时无疑又产生了一种强烈的探知欲和求知欲,他们必然会有一个新的问题。而且是一个迫切想知道答案的问题,这时候已经不需要老师再来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了,学生的自我否定和自我质疑正是他们探究新知的原动力和助跑器。于是教师就顺水推舟提问:“那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应该跟什么有关系呢?”
其实,聪明的学生已经隐约感觉到在拉动平行四边形的过程中,平行四边形变矮了,面积变小了,也就是平行四边形高的变化引起了面积的变化。有了这样一个初步的感知,那知识的建模就变得天时地利了。
二、错误——动态生成的来源
富兰克林有一句名言: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宝贝。对教学而言,学生的错误同样是放错地方的资源。教师既要能充当废纸篓装下学生的错误,又不要像废纸篓对待废纸一样一倒了之。教师必须对学生的错误及时地作出相关检索,并进行有效分类,对于有效的生成性资源,适时进行价值引领,让学生充分展示思维过程,显露资源中的“闪光点”,顺着学生的思路将“合理成分”激活。正是因为教师对学生错误的悦纳和欣赏,才使学生的好奇心和创造力在“出错”中发出了异常的光彩。因此,作为教师要知道,有时教学中学生的意外错误,反而会给课堂注入新的生命力,使学生茅塞顿开、豁然开朗,使课堂呈现峰回路转、柳暗花明的精彩!
例如,在教学《解决问题的策略——替换》一课时,我首先通过媒体出示3根长彩带共72厘米,提问:“我们可以求什么?”学生说可以求每根长彩带的长度。我肯定了学生的回答之后让学生口答每根长彩带的长度,然后又出示6根短彩带共72厘米,同样提问:“我们可以求什么?”学生说可以求每根短彩带的长度,还是学生口答,一切都很顺利。最后我出示了1根长彩带和6根短彩带共72厘米的图,提问:“现在我们还能求每根长彩带的长度和每根短彩带的长度吗?”实在出乎我的意料,居然好多学生说:“能的。”我一下懵了,但我知道不能简单地用教师所谓的权威来否定学生,更不能因为学生的错误批评学生。学生有错误说明学生在思考,既然课堂上生成了这样的错误,我必定要寻根问底:“为什么?怎么求呢?”学生说:“因为3根短彩带可以合成1根长彩带。”当我在倾听学生的回答的时候,我也在积极思维,我马上追问:“你怎么知道的?”“图上这样画的啊!”“但图上有标明是3根短彩带可以合成1根长彩带吗?”这时候有部分学生笑了,这位学生有一点点尴尬。我马上说:“也就是说3根短彩带可以合成一根长彩带这个条件是你给题目添上去的吧,所以你说能求每根长彩带和每根短彩带的长度,是这样吗?”于是我马上肯定了这位学生:“很好,如果要求每根长彩带和每根短彩带的长度,确实要给这个题目添上一个条件。这位同学真了不起,把掌声送给他。”“那下面我们就按这位同学说的给题目补上这样一个条件。”顿时,那位同学脸上的尴尬全无,取而代之的是一脸的自豪。这位学生的自尊心受到了保护,教学过程又是那样的自然流畅。
三、错误——思维火花的导线
学生由未知到已知,由知之不多到知之甚多,都需要一定的探索、理解、掌握、升华等一系列过程。在探索的过程中,错误是难免的。学生有了错误,教师不要急于评价,出示结论,而要帮助学生弄清出错的原因,从而让学生以积极的态度去承认并改正错误。从客观上保护学生思维的积极性,使学生以积极的态度投入到学习中。与此同时,教师在课堂中巧妙地把学生的错误作为一种智力发展的教学资源,机智、灵活地引导学生从正反两个角度去修正错误,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利用错误,给学生创设良好的思维空间,引导学生多角度、全方位审视条件、问题、结论之间的内在联系,也是深化认识,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有效办法,同时对学生注意力的集中也起到了不可磨灭的作用。下面请看一则教学案例。
题目:足球的单价是42元,排球的单价是38元,买3个足球和2个排球一共多少元? 生1:(42 38)×(2 3)=80×5=400(元)。
教师没有马上否定,学生表示无异议。
师:还有不同的解答方法吗?
生2:42×3 38×2=126 76=202(元)。
这时,有学生叫起来:两种结果不一样,第一种是错的。
师:哪里错了?错的原因是什么?
生3:足球和排球的单价不同,数量也不同,不能直接相加。
生4:(认为前面的同学没有表达清楚)足球是3个42元,排球是2个38元,合起来不是5个80元。
生5:还有一种解答方法,把每个足球42元,给每个排球2元,使每个足球和每个排球的单价相同,那么可以列式:40×(3 2) 2=202(元)。
教师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让学生有独立思考的时间,在巡视中捕捉到了“(42 38)×(3 2)”这一错误资源,并把它展示在黑板上。此时,教师没有马上否定,学生认为这是一种新的解答方法,表示无异议。当出现第二种解答方法时,同学们马上显得疑惑起来:怎么两种方法的答案不一样呢?一会儿就有几个同学喊起来:“他做错了。”
于是,学生们把问题的焦点放在对第一种解答方法是否合理的争论上。在激烈的辨错、改错过程中,学生创造出了另一种解答方法:把每个足球的42元给每个排球2元,使足球和排球的单价相同,可以列式为“40×(3 2) 2=202(元)”。正因为教师的宽容、耐心,课堂上允许学生出错,允许学生争论,才激活了学生的思维,迸发出了创新的火花,成为本堂课的一个亮点。
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每个老师都经常遇到与上面这则教学案例类似的情况,但不同的处理方法所得到的教学效果却是完全不同的。试想:如果那位老师当时在课堂上轻易地否定了那位学生,而不就错因势利导,那么,这么好的教学契机就会错过,学生就不会获得良好的思维空间,更不会碰撞出这么多的智慧火花。
四、错误——知识获取的始终
没有错误就没有正确,二者是对立统一的。有时教学中甚至应该感谢学生的错误,教师通过引领学生体验错误,反思错误,感悟新方法,达到自主建构数学知识和思想方法的目的。因为有了错误,课堂才显得生气勃勃,充满活力;因为有了错误,师生才更能张扬个性,充满灵性。所以,我在每次课堂结束的时候都会问:“还有问题吗?”解决了这一节课的问题,学生的知识得到了拓展,新的问题又产生了,为了寻求解决新问题的方法,自然就想学习新的知识,数学就是这样周而复始的过程。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又带着同样的问题走出课堂,绝对是教师的失误!让学生带着问题进入课堂,带着更多的问题走出课堂,才是我们追求的境界。
心理学家盖耶认为:“谁不愿意尝试错误,不允许学生犯错误,就将错过最富有成效的学习时刻。”英国心理学家贝恩布奇说过:“错误人皆有之,作为教师不利用是不可原谅的。”学生的错误能真实地在课堂上反映出来,教师的真实水平也能在课堂上真实地体现出来。一节真实的好课正是有了种种错误,才使教学更精彩。?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