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例题解析】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战 友
谢大立
在家等死的张凤,收到一封信,说墓园管理处的负责人木根,没有按他的要求,祭奠他要他帮着祭奠的人。
读罢信,张凤颤颤巍巍地站起来,拿了拐杖下楼,拦了辆出租车直奔公墓地的侧门。由侧门进,是不想让木根知道他来了,也是想亲眼看一看检举人说的是不是真的。祭奠了,墓碑前是会留下痕迹的。
果然如说。张凤的气不打一处来,嘴里不停地骂,这个没出息的东西,占小便宜占到了死人头上!自己还把这么个玩意儿当亲人,让他保管遗嘱。他的遗嘱是,木根帮他每天一次祭奠死在他手里的这个人;他死后,他的财产全部捐给遭受天灾人祸的人们。骂着,张凤对着墓碑说,兄弟,实在是对不住你了,这些日子不能亲自来看望你,实在是身体不支。我虽然不能来,但没忘了委托木根,想不到这个猪狗不如的东西连这点便宜也要占!你不要生气,我这就去教训他。
木根是张凤的战友、老部下。他转业那年,木根复员。他转业进法院,一步一步当上了院长。木根在民政局当上了墓地的负责人。
张凤用拐杖捅开木根办公室的门,木根把老花镜摘下来放在一边,好像知道他要来似的说,来了,老院长……张凤用拐杖把地板一杵,说,这里没有啥院长,只有张凤!他这么说,是木根犯了他的大忌——被撤了职的人最忌讳别人再叫他的官名。那是桩轰动全国的冤案,发生在他当院长的时候。轰动了全国,他这个当时的院长当然就跑不脱了。
木根改喊他老首长,并赔礼说,对不起,那样喊惯了。又说,您是不是为烧纸的事来的?都怪我考虑不周,我该打!木根打了下自己的脸说,死者在我的梦里说,你天天在我的墓前烧这烧那,烧的可是钱,你用这些钱给墙那边孤儿院的孩子们买点什么不好……我怕您不赞成,就先斩后奏了。张凤心里说,你怎么知道我是为烧纸的事来的?你是做贼心虚吧?嘴里说,死者报梦?报梦也该找我报梦,我咋没有梦到过?
木根面露喜色,说,这事不是您委托我在办吗,他一定是把我当成您的代理人了……对了,孤儿院那边,我也是以您的名义给孩子们买东西的,那里的孩子们吃了您的东西,天天嚷嚷着要见您这位爷爷,您今天来了,可得过去与孩子们见个面,那些孩子都可爱极了。孤儿院就在墙那边,不知您还记不记得那边院墙的那道门,打开门,出了门就是……
张凤的心里还是消除不了是木根占了小便宜的想法,过去看看,正好验证一下。他就跟着木根沿着院墙边的小路走。
真的是不远,院墙的门打开,就听到了孩子们的歌唱声。孩子们唱的是耳熟的生日歌。循着歌声没走多远,看到了一群孩子。他们围着一个蛋糕坐在一起,很显然今天是他们中某一位的生日。木根冲着孩子们说,给你们买生日蛋糕的爷爷来了!木根的话音一落,站起来一位姑娘。姑娘用她嘹亮的嗓音对孩子们说,起立,给爷爷鞠躬,喊爷爷好。孩子们唰地站起来喊爷爷好!喊得他热泪盈眶。自从他的院长被撤,他觉得无颜再面对世人,躲着世人,就久违了这种人世间的真情。
张凤觉得他的身上一下子来了好多劲儿,病也没有了。他扭头对木根说,我要修改我的遗嘱,把我的遗产全部用在这些孩子的身上……木根说,好哇,一切听您的。他又说,从今天开始,给孩子们买东西送东西先由我亲自办,我办不动了你再接着办。木根像在部队里那样,一个立正说,得令!他也仿佛回到了在部队当首长那会,带那么几分武断地说,你忙你的去吧,我也要去给孩子们买东西了。
(选自《山东文学》2014年第8期,有删节)
小说在刻画张凤这一人物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解析:这道题考查小说人物性格的多样性与丰富性。解答本题,要从文本对人物心理活动、动作和语言等的描写以及故事情节中捕捉信息。首先从张凤读罢检举信去墓地的表现,从他的语言、动作可看出他的性格直率,脾气暴躁。其次,从他托付给木根每天一次祭奠死在他手里的这个人一事中可以看出他勇于承担责任。再次,从他听到孤儿院的孩子们喊他“爷爷好”而热泪盈眶,决定把“我的遗产全部用在这些孩子的身上”,并且决定“给孩子们买东西送东西先由我亲自办”可以发现他有一颗善良的心。
答案:①性格直率,脾气暴躁:张凤收到检举信立刻到了墓地,嘴里还不停地骂木根。②善于自我反省,勇于自责:因当年的冤案感到愧疚,想用祭奠这一方式来弥补自己的过失。③心地善良,充满爱心:决定把遗产全部用在这些孩子的身上。
【技法指津】
小说中的人物绝不是一个只具有单一性格的“扁形人物”,而是一个具有多重复杂性格的“圆形人物”。分析小说人物性格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着眼于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
通过分析人物描写的方法,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发掘出各色人物善恶美丑的精神世界。如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对别里科夫就有精彩传神的肖像描写,通过这些描写,一个保守、扼杀一切新思想的“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典型形象跃然纸上。
二、着眼于故事情节与矛盾冲突的发展
情节往往体现人物性格的形成、发展。人物形象是在一系列事件、矛盾冲突中,得到充分的表现和刻画的。像《祝福》中祥林嫂的人生悲剧就是由一个个事件连缀起来的,她的性格也在情节的发展中逐渐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三、着眼于历史背景
作者不是孤立静止地塑造人物形象,而是把人物放到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放在人物与环境的尖锐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就是把林冲置于两种矛盾中来表现:一是与以高俅为首的统治者之间的矛盾。高俅一伙的步步紧逼,使林冲走投无路,终于走上了反抗的道路。二是林冲自身思想的矛盾。林冲是八十万禁军教头,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过着比较富裕、安定的生活。这种社会地位和生活状况造就了他安于现状和软弱动摇的思想性格。但是他武艺高强,侠肝义胆,嫉恶如仇,思想性格中又有反抗黑暗、扶持正义的一面。这两种矛盾性格的斗争,构成了林冲性格的多样性。 四、着眼于作者对人物的评价
我们要在阅读中认真分析作者对人物的评价,从而把握人物的性格、品质和社会意义。如《装在套子里的人》的结尾,别里科夫死后才一个月,生活又变得沉闷。这清楚地表明了别里科夫是个典型人物,只要专制制度还在,别里科夫式的人物便不可能死绝。
【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尼罗河畔的较量
□[美国]劳斯特·兰普
艾瑞娜潜伏在茂盛的草丛里,直瞪瞪地注视着面前川流不息的尼罗河,像一只老虎。
“应该到了,”她咕哝了一句。艾瑞娜再次抬头远眺,水面上那艘蓝色的渡轮终于映入她的眼帘。艾瑞娜不断地看着表,船越来越近,印在船体一侧的“美尼斯号”赫然在目。
艾瑞娜抬头观察甲板上的情况,看见许多脖子上挂着相机的美国游客站在那里欣赏着远处天水相连的景色。太阳照在艾瑞娜的背上,她感觉自己好像置身在烤箱里一样。
艾瑞娜再一次确认了时间,从口袋里掏出一个黑色的小手机,然后又从另一个口袋里拿出来一张纸片。“嗯,准备完毕。”艾瑞娜自言自语地说。
她举起挂在脖子上的望远镜,将镜头对准了甲板上的那些游客。天气酷热,这些人都站在那里,拿着书本画报之类的东西给自己扇风。艾瑞娜似乎感觉到船上有学生在聚会。忽然她瞄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靠在栏杆上。她调好望远镜焦距,终于看清了——那是她12岁的女儿!
艾瑞娜好像被火烫了似的丢开望远镜。“不!”她在喉咙里吼了一声,感觉自己的身体内部一下子被掏空了。艾瑞娜低头看看手中那黑色的手机,再抬头看看船上和朋友们在一起欢乐开怀的女儿,她的心迅速沉到了无底的深渊。“我不会失去她的,不应该是这样!”她喃喃自语。
艾瑞娜悔恨交加,当初接受这个任务时,她就知道后果不堪设想,但她需要钱为女儿做手术。患有骨癌的女儿如果不做手术,就意味着她将不久于人世。艾瑞娜双膝跪地,仰天长叹:天哪,我该怎么办?
忽然一只强壮的手从后面抓住了她。艾瑞娜急转身,看到是同伴拉辛。
“你为什么还不引爆炸弹?”拉辛显得很不耐烦。“计划炸毁这艘船的时间是下午一点整,正好是美国总统在开罗开始发表演讲的时候。现在已经过了两分钟,为什么这艘船还完好无损?”
艾瑞娜紧紧地攥着手机,低头咕哝着:“我不能这样做……”
“你在说什么?”拉辛恶狠狠地吼道。
“我不会引爆炸弹。”艾瑞娜直勾勾地望着拉辛说,“我女儿就在船上。”
拉辛对艾瑞娜怒目而视,半晌,他咬牙切齿地对她说:“这事由不得你了,这是早就计划好了的行动,没人能够阻止!”紧接着一丝冷笑浮现在拉辛的嘴边:“好吧,如果你不愿意干,我来!”拉辛慢慢逼近艾瑞娜,突然他猛地扑向艾瑞娜拿手机的那只手。艾瑞娜抽身后退,跌倒在地,手机从手中滑出,掉到几米开外的地方。她一下子扑上去,赶在拉辛之前又抢回手机。
拉辛扑向艾瑞娜,两个人扭打起来,一起滚倒在又湿又滑的尼罗河岸上。
“赶快把手机给我,快!”身材高大的拉辛一把掐住了艾瑞娜的喉咙。艾瑞娜那张原本好看的脸一下子变了形,她感到一阵窒息,紧握着手机的那只手终于慢慢地松开了。拉辛夺过手机,站起身来,走到一旁察看手机,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拉辛,你不需要号码吗?”艾瑞娜举起那张纸片朝拉辛摇了摇。
“艾瑞娜,把纸条给我!”拉辛站在她的面前,朝她吼道。这个时候,艾瑞娜忽然咧开嘴笑了,她把纸条放在嘴边对拉辛说:“拉辛,做个交易好吗?我知道你一直想得到我,我现在就让你如愿以偿。如果你执意要引爆这艘船,我就把这张写有号码的纸条吞下去,死都不会给你!”拉辛变得犹豫不决起来,然后慢慢靠近艾瑞娜。就在这个时候,艾瑞娜拼尽全身的力量抬起双脚猛然朝拉辛的肚子蹬去。
随着一身号叫,拉辛落入大堤下面的河水里,他在水里挣扎了几下,湍急的河水顷刻间将他吞噬……
筋疲力尽的艾瑞娜坐起身来看看表,已经是下午一点十五分。她拾起望远镜,对准了女儿的身影,看见女儿正和伙伴们站在一起,观看美国总统在开罗演讲的电视直播,一滴幸福的泪水顺着她的脸庞慢慢地滑落下来。
(张维编译,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3年第15期)
1.文中画线句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艾瑞娜怎样的心情?
答:
2.小说中的艾瑞娜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答:
3.小说的题目是“尼罗河畔的较量”,请从情节和主题的角度探究以此为题的原因。
答: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战 友
谢大立
在家等死的张凤,收到一封信,说墓园管理处的负责人木根,没有按他的要求,祭奠他要他帮着祭奠的人。
读罢信,张凤颤颤巍巍地站起来,拿了拐杖下楼,拦了辆出租车直奔公墓地的侧门。由侧门进,是不想让木根知道他来了,也是想亲眼看一看检举人说的是不是真的。祭奠了,墓碑前是会留下痕迹的。
果然如说。张凤的气不打一处来,嘴里不停地骂,这个没出息的东西,占小便宜占到了死人头上!自己还把这么个玩意儿当亲人,让他保管遗嘱。他的遗嘱是,木根帮他每天一次祭奠死在他手里的这个人;他死后,他的财产全部捐给遭受天灾人祸的人们。骂着,张凤对着墓碑说,兄弟,实在是对不住你了,这些日子不能亲自来看望你,实在是身体不支。我虽然不能来,但没忘了委托木根,想不到这个猪狗不如的东西连这点便宜也要占!你不要生气,我这就去教训他。
木根是张凤的战友、老部下。他转业那年,木根复员。他转业进法院,一步一步当上了院长。木根在民政局当上了墓地的负责人。
张凤用拐杖捅开木根办公室的门,木根把老花镜摘下来放在一边,好像知道他要来似的说,来了,老院长……张凤用拐杖把地板一杵,说,这里没有啥院长,只有张凤!他这么说,是木根犯了他的大忌——被撤了职的人最忌讳别人再叫他的官名。那是桩轰动全国的冤案,发生在他当院长的时候。轰动了全国,他这个当时的院长当然就跑不脱了。
木根改喊他老首长,并赔礼说,对不起,那样喊惯了。又说,您是不是为烧纸的事来的?都怪我考虑不周,我该打!木根打了下自己的脸说,死者在我的梦里说,你天天在我的墓前烧这烧那,烧的可是钱,你用这些钱给墙那边孤儿院的孩子们买点什么不好……我怕您不赞成,就先斩后奏了。张凤心里说,你怎么知道我是为烧纸的事来的?你是做贼心虚吧?嘴里说,死者报梦?报梦也该找我报梦,我咋没有梦到过?
木根面露喜色,说,这事不是您委托我在办吗,他一定是把我当成您的代理人了……对了,孤儿院那边,我也是以您的名义给孩子们买东西的,那里的孩子们吃了您的东西,天天嚷嚷着要见您这位爷爷,您今天来了,可得过去与孩子们见个面,那些孩子都可爱极了。孤儿院就在墙那边,不知您还记不记得那边院墙的那道门,打开门,出了门就是……
张凤的心里还是消除不了是木根占了小便宜的想法,过去看看,正好验证一下。他就跟着木根沿着院墙边的小路走。
真的是不远,院墙的门打开,就听到了孩子们的歌唱声。孩子们唱的是耳熟的生日歌。循着歌声没走多远,看到了一群孩子。他们围着一个蛋糕坐在一起,很显然今天是他们中某一位的生日。木根冲着孩子们说,给你们买生日蛋糕的爷爷来了!木根的话音一落,站起来一位姑娘。姑娘用她嘹亮的嗓音对孩子们说,起立,给爷爷鞠躬,喊爷爷好。孩子们唰地站起来喊爷爷好!喊得他热泪盈眶。自从他的院长被撤,他觉得无颜再面对世人,躲着世人,就久违了这种人世间的真情。
张凤觉得他的身上一下子来了好多劲儿,病也没有了。他扭头对木根说,我要修改我的遗嘱,把我的遗产全部用在这些孩子的身上……木根说,好哇,一切听您的。他又说,从今天开始,给孩子们买东西送东西先由我亲自办,我办不动了你再接着办。木根像在部队里那样,一个立正说,得令!他也仿佛回到了在部队当首长那会,带那么几分武断地说,你忙你的去吧,我也要去给孩子们买东西了。
(选自《山东文学》2014年第8期,有删节)
小说在刻画张凤这一人物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
解析:这道题考查小说人物性格的多样性与丰富性。解答本题,要从文本对人物心理活动、动作和语言等的描写以及故事情节中捕捉信息。首先从张凤读罢检举信去墓地的表现,从他的语言、动作可看出他的性格直率,脾气暴躁。其次,从他托付给木根每天一次祭奠死在他手里的这个人一事中可以看出他勇于承担责任。再次,从他听到孤儿院的孩子们喊他“爷爷好”而热泪盈眶,决定把“我的遗产全部用在这些孩子的身上”,并且决定“给孩子们买东西送东西先由我亲自办”可以发现他有一颗善良的心。
答案:①性格直率,脾气暴躁:张凤收到检举信立刻到了墓地,嘴里还不停地骂木根。②善于自我反省,勇于自责:因当年的冤案感到愧疚,想用祭奠这一方式来弥补自己的过失。③心地善良,充满爱心:决定把遗产全部用在这些孩子的身上。
【技法指津】
小说中的人物绝不是一个只具有单一性格的“扁形人物”,而是一个具有多重复杂性格的“圆形人物”。分析小说人物性格的多样性与丰富性,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着眼于人物的外貌、语言、行动、心理等描写
通过分析人物描写的方法,了解人物的性格特征,进而发掘出各色人物善恶美丑的精神世界。如契诃夫《装在套子里的人》中对别里科夫就有精彩传神的肖像描写,通过这些描写,一个保守、扼杀一切新思想的“装在套子里的人”的典型形象跃然纸上。
二、着眼于故事情节与矛盾冲突的发展
情节往往体现人物性格的形成、发展。人物形象是在一系列事件、矛盾冲突中,得到充分的表现和刻画的。像《祝福》中祥林嫂的人生悲剧就是由一个个事件连缀起来的,她的性格也在情节的发展中逐渐呈现在读者的眼前。
三、着眼于历史背景
作者不是孤立静止地塑造人物形象,而是把人物放到特定的社会环境中,放在人物与环境的尖锐的矛盾冲突中表现人物性格的。《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就是把林冲置于两种矛盾中来表现:一是与以高俅为首的统治者之间的矛盾。高俅一伙的步步紧逼,使林冲走投无路,终于走上了反抗的道路。二是林冲自身思想的矛盾。林冲是八十万禁军教头,有一定的社会地位,过着比较富裕、安定的生活。这种社会地位和生活状况造就了他安于现状和软弱动摇的思想性格。但是他武艺高强,侠肝义胆,嫉恶如仇,思想性格中又有反抗黑暗、扶持正义的一面。这两种矛盾性格的斗争,构成了林冲性格的多样性。 四、着眼于作者对人物的评价
我们要在阅读中认真分析作者对人物的评价,从而把握人物的性格、品质和社会意义。如《装在套子里的人》的结尾,别里科夫死后才一个月,生活又变得沉闷。这清楚地表明了别里科夫是个典型人物,只要专制制度还在,别里科夫式的人物便不可能死绝。
【阅读训练】
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后面的问题。
尼罗河畔的较量
□[美国]劳斯特·兰普
艾瑞娜潜伏在茂盛的草丛里,直瞪瞪地注视着面前川流不息的尼罗河,像一只老虎。
“应该到了,”她咕哝了一句。艾瑞娜再次抬头远眺,水面上那艘蓝色的渡轮终于映入她的眼帘。艾瑞娜不断地看着表,船越来越近,印在船体一侧的“美尼斯号”赫然在目。
艾瑞娜抬头观察甲板上的情况,看见许多脖子上挂着相机的美国游客站在那里欣赏着远处天水相连的景色。太阳照在艾瑞娜的背上,她感觉自己好像置身在烤箱里一样。
艾瑞娜再一次确认了时间,从口袋里掏出一个黑色的小手机,然后又从另一个口袋里拿出来一张纸片。“嗯,准备完毕。”艾瑞娜自言自语地说。
她举起挂在脖子上的望远镜,将镜头对准了甲板上的那些游客。天气酷热,这些人都站在那里,拿着书本画报之类的东西给自己扇风。艾瑞娜似乎感觉到船上有学生在聚会。忽然她瞄到了一个熟悉的身影靠在栏杆上。她调好望远镜焦距,终于看清了——那是她12岁的女儿!
艾瑞娜好像被火烫了似的丢开望远镜。“不!”她在喉咙里吼了一声,感觉自己的身体内部一下子被掏空了。艾瑞娜低头看看手中那黑色的手机,再抬头看看船上和朋友们在一起欢乐开怀的女儿,她的心迅速沉到了无底的深渊。“我不会失去她的,不应该是这样!”她喃喃自语。
艾瑞娜悔恨交加,当初接受这个任务时,她就知道后果不堪设想,但她需要钱为女儿做手术。患有骨癌的女儿如果不做手术,就意味着她将不久于人世。艾瑞娜双膝跪地,仰天长叹:天哪,我该怎么办?
忽然一只强壮的手从后面抓住了她。艾瑞娜急转身,看到是同伴拉辛。
“你为什么还不引爆炸弹?”拉辛显得很不耐烦。“计划炸毁这艘船的时间是下午一点整,正好是美国总统在开罗开始发表演讲的时候。现在已经过了两分钟,为什么这艘船还完好无损?”
艾瑞娜紧紧地攥着手机,低头咕哝着:“我不能这样做……”
“你在说什么?”拉辛恶狠狠地吼道。
“我不会引爆炸弹。”艾瑞娜直勾勾地望着拉辛说,“我女儿就在船上。”
拉辛对艾瑞娜怒目而视,半晌,他咬牙切齿地对她说:“这事由不得你了,这是早就计划好了的行动,没人能够阻止!”紧接着一丝冷笑浮现在拉辛的嘴边:“好吧,如果你不愿意干,我来!”拉辛慢慢逼近艾瑞娜,突然他猛地扑向艾瑞娜拿手机的那只手。艾瑞娜抽身后退,跌倒在地,手机从手中滑出,掉到几米开外的地方。她一下子扑上去,赶在拉辛之前又抢回手机。
拉辛扑向艾瑞娜,两个人扭打起来,一起滚倒在又湿又滑的尼罗河岸上。
“赶快把手机给我,快!”身材高大的拉辛一把掐住了艾瑞娜的喉咙。艾瑞娜那张原本好看的脸一下子变了形,她感到一阵窒息,紧握着手机的那只手终于慢慢地松开了。拉辛夺过手机,站起身来,走到一旁察看手机,脸上露出了满意的笑容。
“拉辛,你不需要号码吗?”艾瑞娜举起那张纸片朝拉辛摇了摇。
“艾瑞娜,把纸条给我!”拉辛站在她的面前,朝她吼道。这个时候,艾瑞娜忽然咧开嘴笑了,她把纸条放在嘴边对拉辛说:“拉辛,做个交易好吗?我知道你一直想得到我,我现在就让你如愿以偿。如果你执意要引爆这艘船,我就把这张写有号码的纸条吞下去,死都不会给你!”拉辛变得犹豫不决起来,然后慢慢靠近艾瑞娜。就在这个时候,艾瑞娜拼尽全身的力量抬起双脚猛然朝拉辛的肚子蹬去。
随着一身号叫,拉辛落入大堤下面的河水里,他在水里挣扎了几下,湍急的河水顷刻间将他吞噬……
筋疲力尽的艾瑞娜坐起身来看看表,已经是下午一点十五分。她拾起望远镜,对准了女儿的身影,看见女儿正和伙伴们站在一起,观看美国总统在开罗演讲的电视直播,一滴幸福的泪水顺着她的脸庞慢慢地滑落下来。
(张维编译,选自《微型小说选刊》2013年第15期)
1.文中画线句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表现了艾瑞娜怎样的心情?
答:
2.小说中的艾瑞娜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简要分析。
答:
3.小说的题目是“尼罗河畔的较量”,请从情节和主题的角度探究以此为题的原因。
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