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2017年初,以《见字如面》为代表的文化类综艺节目迅速蹿红,社会各界纷纷点赞,称赞其为“综艺清流”。文章将从节目的形式、内容、模式等方面进行解读,分析文化综艺类节目的特点,进而总结文化综艺类节目的特征,以及存在的短板。
关键词:见字如面;文化综艺类节目;制播分离
2017年,文化综艺类节目《见字如面》《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迅速霸屏,成了现象级“网红”,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广泛讨论。
《见字如面》第一季是由实力文化和黑龙江卫视联合出品的一档节目,并由腾讯视频网络独播、首播,节目以明星读信,嘉宾解读为主要形式,用书信打开历史,带领观众走进鲜活的时代场景、人物故事,去触碰那些人物情感和社会风物,重新感受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和精神风貌。《见字如面》第一季收视率和口碑的双赢,离不开幕后团队对节目的精心设计和安排,这档综艺清流也呈现出一些鲜明的特点。
一、制播分离,保证节目质量
制播分离这个概念最早起源于英国,来自英文Commission,原意是指电视播出机构将部分节目委托给独立制片人或独立制片公司来制作。随着网络技术越来越发达,受众的选择面也越来越广,因此他们对广播电视节目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制播分离可以最大化解放电视节目制作生产力,拓展节目生产品平台,集中力量来生产丰富多彩的精品节目。
在我国最早试水制播分离的是浙江卫视与灿星合作的《中国好声音》,发展至今,模式也越来越成熟。《见字如面》第一季的制作也采用了制播分离的模式。制作公司为北京实力电传文化发展公司,该公司成立于2002年,在制播分离大潮中获得中央电视台的青睐,成功推出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汉语桥——我与中国第一次亲密接触》等六个优质节目,总策划、总导演是实力文化创始人关正文。黑龙江卫视和腾讯视频,则为制作好的节目提供视频播出平台,节目音频也在网易云音乐平台以电台节目的形式发布。
《见字如面》采用制播分离的好处是既能保证节目内容和质量。同时最大化了拓宽受众的覆盖面,照顾受众的多元需求,做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视听全覆盖,进而扩大节目影响力。
二、改编境外优质节目,风格力求质朴
版权购买对广播电视领域的人来说,一点都不陌生。许多活跃电视荧屏的节目,如《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等节目,都源自国外的一些优质节目。《见字如面》的模式来源于英国一档名为《Litter Live》的文艺盛会,该活动始于2013年12月,原版是迷你剧场秀,演员通常在剧院、会厅等高大上的场所里,面向在场观众,诵读历史上有名的来往信件,主题涉及爱、死亡、家庭、儿童、生活、艺术、难民、奴隶、战争等。邀请的明星也是重量级的,如观众所熟知的“卷福”“抖森”、伊恩·麦克莱恩等影视演员。原版存在公益性元素,与中国定位及目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引进优质节目后,通常会存在“水土不服”的情况。原版珠玉在前,全盘照搬不可取,要想不被观众简单地认定为抄袭和模仿,只有进行本土化的改编,并且还要具有自身独特的气质。
《见字如面》中国版采取了和原版截然不同的设置,只有一方讲台,一位读信嘉宾,一封封饱含历史细节和人情故事的书信,此外,还邀请了知名学者作为拆信和解读嘉宾。读信嘉宾邀请了张国立、归亚蕾、何冰、王耀庆、张涵予等有较深厚舞台功底的演员,也不乏林更新这样的“小鲜肉”。导演关正文谈到节目的独特性时说,找优秀的艺术家演绎信件只是一个形式,真正的传播价值还是在于一封一封淘选出来的信。《见字如面》团队没有刻意强调节目的商业属性,在播出过程中及微博宣传都难寻觅广告的痕迹,而是把大量的精力用在对信件的选择。从几万封信里面挑选出100余封信,只为找出那些“值得被更多人看到”的信。
三、主打情感诉求,引发观众强烈共鸣
演绎是整个节目的灵魂,解读是节目的佐料,为受众理解信件背后的时代拓展知识。文化综艺类节目归根到底还是“文化”二字,落脚点要放在对普通大众的启蒙引导,要能够让观众产生情感共鸣,引发思考的才是好节目。
在节目第一期,归亚蕾演绎蔡琴悼念杨德昌的公开信《让他活在我的歌里》,情至深处,她不禁微颤地轻抓自己的手臂,代入蔡琴的身份,为观众带来了感同身受的演绎,击中了观众的情感“要害”,很多观众因此落泪。蔡春猪写给儿子喜禾的《那一天你被诊断为自闭症》,是《见字如面》第一季最受追捧的一封演绎高难度的书信,信中,父亲用戏谑的口吻来与患病的儿子对话,极力地隐藏自己悲痛的心情,演员何冰给出了对这封信最精彩的演绎。
张国立、王耀庆演绎的曹禺和黄永玉来往书信《你多么需要他那點草莽精神》《但愿迷途未远,还能追回已逝的时光》,两人你来我往,再现了一个性格刚直、执着艺术、固守原则的黄永玉,向曹禺提出“不饶点滴、不饶自己”的建议,而张国立向观众演绎出了一个遭遇创作瓶颈期,被晚辈激烈批评的曹禺,两个人将书信演活了,让观众感觉自己第一次这么近地接触剧作家曹禺、画家黄永玉,感受到那个时代的一些印记。
信件内容还选用了许多文言文书信,节目组为了方便受众理解,将其翻译成了白话文,如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挑战书《告鳄鱼文》、阎姬写给宇文护的《现在,齐国的皇帝准许我回到你的身边》等。
嘉宾们用扎实的台词功底和恰当的情感表达,毫无保留地呈现时光的细节,每一封信都如同铺陈开一幅幅历史细节清晰的图卷,再现了写信人的情感状态。信件作为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缩影,从侧面勾勒出当时的社会情境,使人深陷其中,陶醉其中,观众也从中得到了熏染。
《见字如面》第一季不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算是一档较为成功的文化综艺节目。但是在褒奖其优点的同时,也要注意它存在的一些短板。首先是嘉宾和主持人,许多网友吐槽主持人功底不够,嘉宾知识水平不足等,导致经常发生“尬聊”的情况,主持人和嘉宾经常打断话题,转场较为生硬;其次就是内容太过紧凑,一封信件读完,观众还没有好好地消化,品味其中的滋味,下一篇又来了,给人一种紧迫感;最后是个别读信嘉宾台词功底较差,观众感觉自己会“出戏”等。近日,《见字如面》第二季已经开播,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对于第一季出现的问题,节目制作方也进行了调整,受众普遍评价很高,反响也很好。
文化综艺类节目的爆红,一方面是受到政策的扶持,国家大力提倡全民阅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另一方面,是因为泛娱乐化时代,受众对“精品节目”的强烈渴求。文化综艺类节目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首先要坚持媒体的舆论导向功能,时刻与党和国家的政策保持一致,拥护和支持党的领导;其次,在节目的内容和形式上,要推陈出新,创新节目题材和内容,避免出现“同质化”;再次是要做好受众市场细分和调查,时刻以受众需求为导向,来制作符合老百姓需求的优质节目,最后终极目标是将文化综艺类形成一套成熟的模式,做到触类旁通。只有成熟的模式,才能在传媒迅猛发展更迭大潮中生存下来。
参考文献:
[1]孙 晴.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困境与破局[J].北方文学旬刊,2017(3).
[2]焦晨莹.《见字如面》:用一封信打开历史[J].采写编,2017(3):71-72.
关键词:见字如面;文化综艺类节目;制播分离
2017年,文化综艺类节目《见字如面》《朗读者》《中国诗词大会》迅速霸屏,成了现象级“网红”,在社交媒体上引发了广泛讨论。
《见字如面》第一季是由实力文化和黑龙江卫视联合出品的一档节目,并由腾讯视频网络独播、首播,节目以明星读信,嘉宾解读为主要形式,用书信打开历史,带领观众走进鲜活的时代场景、人物故事,去触碰那些人物情感和社会风物,重新感受中国人的生活智慧和精神风貌。《见字如面》第一季收视率和口碑的双赢,离不开幕后团队对节目的精心设计和安排,这档综艺清流也呈现出一些鲜明的特点。
一、制播分离,保证节目质量
制播分离这个概念最早起源于英国,来自英文Commission,原意是指电视播出机构将部分节目委托给独立制片人或独立制片公司来制作。随着网络技术越来越发达,受众的选择面也越来越广,因此他们对广播电视节目的需求也越来越高。制播分离可以最大化解放电视节目制作生产力,拓展节目生产品平台,集中力量来生产丰富多彩的精品节目。
在我国最早试水制播分离的是浙江卫视与灿星合作的《中国好声音》,发展至今,模式也越来越成熟。《见字如面》第一季的制作也采用了制播分离的模式。制作公司为北京实力电传文化发展公司,该公司成立于2002年,在制播分离大潮中获得中央电视台的青睐,成功推出了《中国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汉语桥——我与中国第一次亲密接触》等六个优质节目,总策划、总导演是实力文化创始人关正文。黑龙江卫视和腾讯视频,则为制作好的节目提供视频播出平台,节目音频也在网易云音乐平台以电台节目的形式发布。
《见字如面》采用制播分离的好处是既能保证节目内容和质量。同时最大化了拓宽受众的覆盖面,照顾受众的多元需求,做到传统媒体和新媒体视听全覆盖,进而扩大节目影响力。
二、改编境外优质节目,风格力求质朴
版权购买对广播电视领域的人来说,一点都不陌生。许多活跃电视荧屏的节目,如《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中国好声音》《我是歌手》等节目,都源自国外的一些优质节目。《见字如面》的模式来源于英国一档名为《Litter Live》的文艺盛会,该活动始于2013年12月,原版是迷你剧场秀,演员通常在剧院、会厅等高大上的场所里,面向在场观众,诵读历史上有名的来往信件,主题涉及爱、死亡、家庭、儿童、生活、艺术、难民、奴隶、战争等。邀请的明星也是重量级的,如观众所熟知的“卷福”“抖森”、伊恩·麦克莱恩等影视演员。原版存在公益性元素,与中国定位及目标存在着较大的差异。引进优质节目后,通常会存在“水土不服”的情况。原版珠玉在前,全盘照搬不可取,要想不被观众简单地认定为抄袭和模仿,只有进行本土化的改编,并且还要具有自身独特的气质。
《见字如面》中国版采取了和原版截然不同的设置,只有一方讲台,一位读信嘉宾,一封封饱含历史细节和人情故事的书信,此外,还邀请了知名学者作为拆信和解读嘉宾。读信嘉宾邀请了张国立、归亚蕾、何冰、王耀庆、张涵予等有较深厚舞台功底的演员,也不乏林更新这样的“小鲜肉”。导演关正文谈到节目的独特性时说,找优秀的艺术家演绎信件只是一个形式,真正的传播价值还是在于一封一封淘选出来的信。《见字如面》团队没有刻意强调节目的商业属性,在播出过程中及微博宣传都难寻觅广告的痕迹,而是把大量的精力用在对信件的选择。从几万封信里面挑选出100余封信,只为找出那些“值得被更多人看到”的信。
三、主打情感诉求,引发观众强烈共鸣
演绎是整个节目的灵魂,解读是节目的佐料,为受众理解信件背后的时代拓展知识。文化综艺类节目归根到底还是“文化”二字,落脚点要放在对普通大众的启蒙引导,要能够让观众产生情感共鸣,引发思考的才是好节目。
在节目第一期,归亚蕾演绎蔡琴悼念杨德昌的公开信《让他活在我的歌里》,情至深处,她不禁微颤地轻抓自己的手臂,代入蔡琴的身份,为观众带来了感同身受的演绎,击中了观众的情感“要害”,很多观众因此落泪。蔡春猪写给儿子喜禾的《那一天你被诊断为自闭症》,是《见字如面》第一季最受追捧的一封演绎高难度的书信,信中,父亲用戏谑的口吻来与患病的儿子对话,极力地隐藏自己悲痛的心情,演员何冰给出了对这封信最精彩的演绎。
张国立、王耀庆演绎的曹禺和黄永玉来往书信《你多么需要他那點草莽精神》《但愿迷途未远,还能追回已逝的时光》,两人你来我往,再现了一个性格刚直、执着艺术、固守原则的黄永玉,向曹禺提出“不饶点滴、不饶自己”的建议,而张国立向观众演绎出了一个遭遇创作瓶颈期,被晚辈激烈批评的曹禺,两个人将书信演活了,让观众感觉自己第一次这么近地接触剧作家曹禺、画家黄永玉,感受到那个时代的一些印记。
信件内容还选用了许多文言文书信,节目组为了方便受众理解,将其翻译成了白话文,如唐代著名文学家韩愈的挑战书《告鳄鱼文》、阎姬写给宇文护的《现在,齐国的皇帝准许我回到你的身边》等。
嘉宾们用扎实的台词功底和恰当的情感表达,毫无保留地呈现时光的细节,每一封信都如同铺陈开一幅幅历史细节清晰的图卷,再现了写信人的情感状态。信件作为一个时代、一个社会的缩影,从侧面勾勒出当时的社会情境,使人深陷其中,陶醉其中,观众也从中得到了熏染。
《见字如面》第一季不论从内容还是形式上,都算是一档较为成功的文化综艺节目。但是在褒奖其优点的同时,也要注意它存在的一些短板。首先是嘉宾和主持人,许多网友吐槽主持人功底不够,嘉宾知识水平不足等,导致经常发生“尬聊”的情况,主持人和嘉宾经常打断话题,转场较为生硬;其次就是内容太过紧凑,一封信件读完,观众还没有好好地消化,品味其中的滋味,下一篇又来了,给人一种紧迫感;最后是个别读信嘉宾台词功底较差,观众感觉自己会“出戏”等。近日,《见字如面》第二季已经开播,引起了很多人的关注,对于第一季出现的问题,节目制作方也进行了调整,受众普遍评价很高,反响也很好。
文化综艺类节目的爆红,一方面是受到政策的扶持,国家大力提倡全民阅读,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另一方面,是因为泛娱乐化时代,受众对“精品节目”的强烈渴求。文化综艺类节目未来还有很长的路要走,首先要坚持媒体的舆论导向功能,时刻与党和国家的政策保持一致,拥护和支持党的领导;其次,在节目的内容和形式上,要推陈出新,创新节目题材和内容,避免出现“同质化”;再次是要做好受众市场细分和调查,时刻以受众需求为导向,来制作符合老百姓需求的优质节目,最后终极目标是将文化综艺类形成一套成熟的模式,做到触类旁通。只有成熟的模式,才能在传媒迅猛发展更迭大潮中生存下来。
参考文献:
[1]孙 晴.文化类综艺节目的困境与破局[J].北方文学旬刊,2017(3).
[2]焦晨莹.《见字如面》:用一封信打开历史[J].采写编,2017(3):71-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