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首先从现象学发展史的角度出发,阐明生命现象是现象学研究本身的关键论题,进一步延伸出梅洛一庞蒂的生命现象学的重要意义及其基本特征,集中探讨对感知、身体、肉体、精神及其相互交错关系的现象学研究的具体内容和难点,以便恰当评价梅洛-庞蒂的生命现象学的理论贡献及其遗留难题。
关键词:身体;肉体;感知;生命现象学;生活世界
中图分类号:B565.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60(2010)03-0001-10
为了使哲学本身的思想生命真正获得新生,梅洛-庞蒂把哲学研究的焦点,集中在人体生命的现象学研究,并为此不惜重建整个哲学理论大厦之根基,从彻底清理其本体论基础做起,以致使他对哲学之“惊奇”本质一再提出“再惊奇”的发问,尤其从对身体与精神的内在复杂交错关系的探索人手,开创出法国特有的生命现象学研究的新路。
一、法国生命现象学的转向及其双重根源
对于生命的哲学探索,在现象学研究中无疑占据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对法国现象学来说,生命现象学的探索是受惠于双重传统:一方面来自法国哲学本身的启发,接受笛卡尔以来所积累的生命哲学研究经验;另一方面则直接继承和发展胡塞尔学派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
米歇·昂利(Michel Henry,1922-2002)曾经指出:“使存在论隶属于现象学,也就是‘使存在隶属于显现,这本来早在西方思想史的一个关键时刻中就已经被笸卡尔所发现。……对笛卡尔来说,人是一个思想的存在,而思想就是呈现。所以,人是一个呈现的晶体,他是以显现作为其本质的存在。”米歇·昂利认为,人们往往误解笛卡尔,以致未能足够重视由笛卡尔所开创的现象学研究思路。事实上,笛卡尔从来没有单独地说“我在”,从来没有脱离“我思”这个前提而孤立地谈“我在”。在笛卡尔那里,“我在”之所以“我在”,关键是由于“我思”,即“我在思中呈现”;“我思故我在”就是“我思而使我在思的呈现中存在”。笛卡尔尤其在他的《哲学原则》中强调说:我们唯独靠思想才存在。米歇·昂利由此得出结论说:“照笛卡尔的意思,唯独由于我们是一种单靠思想而呈现的存在,才使我们自己成为存在。岫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笛卡尔开通了走向生命现象学的最初思路。
从那以后,法国的生命现象学研究传统一直延续下来,特别是经过18至19世纪的心灵哲学家曼·德比朗(Pierre Maine de Biran,1766-1824)的创造性研究,终于奠定了“身心双重交叉研究”的生命哲学特殊路线,为其后法国生命现象学提供深刻的启发。接着,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则进一步使上述“身心双重交叉研究”的原则成为法国生命现象学的特有典范。
为了揭示生命运动中的纯粹意识的意向性与世界自我呈现的复杂关系,胡塞尔本人一向很重视对“感知”的研究,因为他敏锐地发现:正是在感知中,隐含了“对象是如何被给予”这个现象学的非常关键的问题的全部奥秘。胡塞尔指出:“在‘如何’中的对象”,就是“世界的呈现”;而感知活动本身又同时地显现出“作为自身的事物”与“在其自身中的事物”chose en elle-m~me)的间隔。0但胡塞尔未能对此进行更精细的探索而把重点转向关于存在及其合理论题的关系问题。胡塞尔临死前委托他的学生朗格列波(Ludwig Landgrebe,1902-1991)发表的《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先验的现象学》,在尖锐地揭示西方传统科学思想及其思维模式的内在矛盾的同时,强调必须把哲学研究转向“生活世界”本身(die Lebenswelt selbst)。胡塞尔主张以现象学所依据的“生活世界”新概念,“回到事物自身”,使源初的现象本身,生命般活生生地自我显现出来,呈现其真正本质。
接着,胡塞尔的学生舒兹(Alfred Schutz,1899-1959)在《现象学与社会科学》一文中也简略地说:“现象学哲学宣称它是一种关于生活在生活世界中的人的哲学,它能够以一种严格的科学方法说明生活世界的意义”。
同样地,胡塞尔的另一位学生汉斯·约纳斯(Hans Jonas,1903-1993)也很早就致力于生命现象学的研究。哈娜·阿伦特曾经在她的《论精神的生命:朝向一个哲学的生物学》中高度评价约纳斯的生命现象学,特别赞赏约纳斯在《论生命现象》一书中所提出的“视觉的崇高性”的概念。通过“对生命事实的生存论说明”,约纳斯实际上与梅洛一庞蒂一起,不约而同地看到:视觉是生命中一种带方向性的“隐喻”,也是“思想着的精神的基本模式”。“视觉是最典型的共时性的感觉。在视觉中包含了许多重叠的事物,把各种不同的部分共同地显示出来。所以,视觉把各种共时出现的不同事物呈现出来。”同时,约纳斯还认为,视觉生动地表现出它的“沉默的因果系列”,为人们提供一种特殊的具有中立性的感觉效果。更有深刻意义的是,约纳斯还深入讨论了人的“图像制作”(Image-Making)的特征,主张建构一种“想象的现象学”,作为生命现象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汉斯·约纳斯认为,英国的休谟是想象的现象学的先驱。在想象和感知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而且,想象也意味着“制造现在”,即为人的当下生存创造条件。
由此可见,胡塞尔及其学生们都试图集中地在“生活世界”中寻求“使现象自身自我显现”的确切方法。
所以,严格地说,不能把现象学仅仅当成一种哲学流派或方法而已;现象学所关心的,不是哲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问题,而是哲学应该如何使现象自我呈现出其自身内在固有的本质。
为此,胡塞尔曾经简明地把现象学的一切重要原理,归结为一条最根本的原则,这就是他所说的“一切原则的原则”。根据这个最重要的原则,任何原本地给予的直观,都是认识的一个正确源泉;也就是说,在其具体的现实性中,就其发生自我给予的范围内,向我们在直观中原始地呈现出来的一切,都是可以直接类似于它自身所给予的那样被接受下来。
胡塞尔的简单概括,更明确地道出现象学方法的核心,这就是在天然发生的直观中,把握最源初出现的现象。所以,一切现象学,如果确实要真正贯彻胡塞尔所提出的“返回事物自身”的原则,确实要返回现象自身的“亲在”,确实要让现象的“亲在”活灵活现地再现出来,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就不可避免地要把现象学的研究对象本身,当成具有独自生命、并具有自我展现能力的真正生命运动过程。而这样一来,一切现象,作为现象学的研究对象,就势必成为活生生的生命现象而自我呈现,成为生命运动的自我表演过程;也就是说,现象的自我显现以及意识对于呈现中的对象的意向性把握过程,归根结底,就是现象自身的生命展现过程的自我显现与观察中的生命运动的自我表演的相互渗透和相互趋近过程。换句话说,现象之为现象,对现象学来说,其重要之点,并不在于现象本身,而在于现象之源初呈现所隐含的真正意义,而这也就是现象自身的生命呈现过程;而对于现象的观察和把握,其本质,就是观察者,作为具有内在性和超越性双重特征的生命运动,面对呈现中的现象,把自身的意向性与作为对 思路,为了更生动地把现象的呈现真正地回复到它的原本状态,在处理身体与世界的关系时,必须认真地面对这样的事实:“本质当然是独立存在的。而本质的必然性的范围始终靠一种假定来实现……:如果这个世界必须为我们而存在,或者,如果必须存在一个世界,或者,如果必须存在某个事物,那么,人们就必须观察到这样或那样的结构的规律。但是,我们又根据什么提出这种假设?我们又根据什么知道存在着某个事物?根据什么知道存在着一个世界?所有这些知识都是存在于本质之下;而它就是经验,而本质只是经验的一部分,同时它又不涵盖经验。”。这样一来,我们既存在于世界上,而我们的经验又以它同世界的非一致性及其间隔性而维持其本身的特征。正是靠我们的经验的本质中所包含的间隔性,才使经验有可能成为我们把握生活世界的真正性质的基础。梅洛一庞蒂从这样的灵活视野出发提出了他的“肉体”概念,以便正确理解生命本身的复杂性,特别是生命中所隐含的各种难以靠单纯的理性来理解的因素。
梅洛-庞蒂指出:“如果符合始终只能是部分的符合的话,就不能通过全部的或真正的符合来界定真理……必须使间隔也向事物本身开放,必须使间隔纳入到对于事物的定义中,因为没有这种间隔,对事物和过去的经验就会成为零。”
梅洛-庞蒂的“肉体”概念,就是在这种创造性的视野中被纳入生命现象学之中。肉体概念正是包含了清晰性和模糊性,也包含了间隔性和趋近性,因而也更准确地描述了生命现象的复杂性。
生命本身,作为一种生生不息而又不断自我创造的有机运作过程,本来就包含许多难以单靠理性和逻辑来把握的复杂事物。在梅洛-庞蒂之前的柏格森和冈基耶姆(Georges Canguilhem,1904-1995)以及其他许多法国哲学家,都已经在他们的生命现象学研究中发现了生命现象多样性和异质性,并一再地重申生命现象中可能存在的神秘性以及彻底跳出理性主义的必要性。
梅洛-庞蒂试图通过其肉体概念中所包含的精确性和模糊性、间距性和趋近性以及可见性和不可见性的双重特征,表达不同于身体的肉体的生存在世的双重结构,即通过肉体,梅洛一庞蒂试图一方面揭示存在于世界、但又与其对象保持适当距离的主体的生存意义,另一方面也说明主体是在可感知的距离内与其对象保持其在世界中的特殊位置。
所以,对梅洛-庞蒂来说,肉体是一个本体论概念,它是“主体和客体的形成地域”,通过它才能正确理解感知者和被感知之间的互通性的经验,即他所说的那种“双重交错”,才能正确描述“世界”与“我”的交叉性,以便彻底排除各种把“世界”和“我”孤立起来、并使两者当中的任何一方获得至高优先地位的形而上学做法。
此外,通过肉体,梅洛-庞蒂还揭示了存在者的单义性和多义性、确定性和模糊性的双重结构及性质,也揭示了身体与世界的交错复杂关系及其多种潜在可能性。
梅洛一庞蒂对生命的独特研究,当然不能穷尽生命的奥秘,而他的各种新观点,也只能表明他试图超出传统理性主义和逻辑中心主义的理论探索的创造精神。
四、在“生活世界”中探索生命的源初现象
以身体生存现象学为基础而重建“生活世界”概念,就是把生活世界当成双重结构:它既是我们的身体生存经验的基础和条件,又是经验的产物;生活世界既是被建构的,又是建构性的;它既包围着我们的身体,构成我们的生存维度,同时又是被我们的身体所渗透融入的可能的世界。把握我们自己所处的世界及其对我们的生存的真正意义,就是哲学的基本任务。所以,梅洛一庞蒂认真地说:真正的哲学就是“学会重新观看世界”。
梅洛-庞蒂认为,以往传统哲学所建构的各种范畴,诸如主体、客体和真理等,都不是现实的世界本身,距离显现在我们面前的真实现象,不但很遥远,而且甚至是扭曲的。那些哲学范畴和概念,只是哲学家创造的意识产物,并不是现象本身。他把传统范畴和概念称为“哲学家的语言创造物”,建议我们自己学会自然地观看世界。
要学会自己观看世界,就必须直接地在自身所处的生活世界中以平常心观看实际显现的一切。这也就是胡塞尔现象学所主张的“回到事物自身”的原则的真正含义。
其实,贯彻胡塞尔的“回到事物自身”的原则,主要是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要直接面对现实中所发生的一切,看到什么,就是什么,无需故弄玄虚;另一方面,观察者又要充分意识到来自外在对象和观察者自身内在意识的两种可能的“假相”,这些假相是客观世界和我们的生活世界本身的复杂性所决定的。所谓假相,在客观世界来说,指的是实际事物的真面目的“被遮蔽”,而来自我们意识内部的假相,指的是我们的经验和传统知识中所包含的各种错误的偏见、结论和生活习惯等。为此,胡塞尔主张对观察中所看到的现象进行必要的“悬挂”和“还原”,接着进行反思,使意识中纯粹的直觉意向性直接地导向现象本身。梅洛一庞蒂则更明确地告诉我们:最要紧的是首先让我们自己回到自己的生活世界中,重视在生活世界现场中直接显现在我们面前的现象,把它们当成我们观察世界的起点,并依据最源初的感知所得到的材料,对现象进行分析。当然,在这过程中,还要进一步反思自身是否真正地遵循“回到事物自身”的原则,即必须尽可能排除从实际感知以外的印象对自己现象观察活动的干扰,反思以往经验及知识从意识内部对我们的可能误导,以便使自己的观察真正做到自然纯朴而无误。
正因为这样,当代法国研究梅洛一庞蒂的专家之一、巴黎第一大学教授巴尔巴拉斯对梅洛-庞蒂的现象学的卓越贡献给予充分肯定,称之完成了“经验的转向”,从而也实现了对传统本体论的真正颠覆。
对梅洛一庞蒂来说,主体如果要使超越的世界呈现出来,就必须使主体自身首先超越到世界中去;而梅洛一庞蒂在这里所强调的,恰恰是“朝向世界超越的这一步却已经是在世界中的一步”。所以,在世界中的存在,既是主体的建构性的存在,又是主体的被建构的存在;人的主体性在生活世界中的存在,既是其他存在在世界中的呈现的条件,他又必须与其他存在一起在世界中存在、并构成为世界的一部分。换句话说,呈现着的存在,人的存在,是在其自身的呈现中存在;同时,它又在世界的呈现中存在,是在与世界其他存在的存在呈现中存在。
主体向世界的存在与世界朝向主体的存在是双向同时进行的。这样一来,呈现就是一种呈现者呈现的事件,它是在呈现过程中实现的;呈现就是具有双重构成性意义的呈现者的呈现。梅洛一庞蒂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试图通过“双重交错”和“肉体”的概念来把握人在生活世界的呈现的交错复杂结构。
五、对语言和主体间性的现象学研究
梅洛-庞蒂从一开始研究生命现象学和探索生活世界概念的时候,就很重视生命和生活的意义问题,而关于意义的探讨势必导致对语言和主体间性的研究。
在《感知现象学》中,当他还没有彻底摆脱胡塞尔的意识理论的影响时,他仍然强调感知现象的意识反思性及其对把握生存意义的重要性。他当时指出:“感性资料和感知的各个层次,都将作为理智的同一个内核的显现而被把握。”同样地,《行为举止的结构》开宗明义就指出:“我们的目的就是理解意 识与自然的关系”。梅洛-庞蒂认为,正是为了排除传统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对我们来说,关键的问题就是理解意识与自然以及内在与外在的关系。
显然,对梅洛一庞蒂来说,生存过程中的身体对于其生活世界的渗透以及由此使身体内在于世界本身,一方面使身体产生表达和表现意义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反过来对生存的主体性的建构具有决定性意义。身体的表达和表现能力使异化于世界中的主体,有可能实现超越身体的有机层面的文化创造活动,并由此显现出语言在生活世界中的重要性。
因此,梅洛-庞蒂集中探讨了语言在思想与意义的生产、再生产及其对生命的开发和更新的决定性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梅洛一庞蒂始终把语言的研究同生命现象学的探索联系在一起,使他从一开始就特别注意语言的获得及其在生活世界中的应用的心理学基础,深入探讨从儿童到成年的语言能力的成长过程及其与身体的发展的关系,同时也具体考察语言能力的病理状态及其对创作的复杂关系,尤其深入研究语言能力和表达与艺术创作的特殊关系。
在梅洛一庞蒂看来,生命的展开及其在生活世界中的生存,不只是停留在日常生活的层面,而且还势必表现出各种“病态”或“不正常”状态,也同时以各种特殊的创造性的超越形态,表现在艺术创作活动中。
人的文化与艺术创作,借助于生活世界中的语言和主体间性的交错网络,又在人们使用语言的同时,促使人反过来“交错嵌入”生活世界,而凸显了人的非主体性。对于渗透在生活世界中的人来说,不可能在生活世界之外,即不可能在主体间性之外,拥有独立的具有实体性质的主体性。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梅洛一庞蒂把人放置在历史的网络中,强调人只能在由主体间性和语言文化网络所组成的历史过程中,才充分显示他们的生活意义和发挥他们的创造作用。
六、对艺术的生命现象学研究
显然,梅洛一庞蒂对生命现象学的研究,势必带动他更集中地深入研究艺术现象学,因为在他看来,艺术不是别的,恰恰是“生命自身的自我展现”。这就是说,研究生命势必导致对艺术的现象学研究,势必要在艺术中深入探索生命本身的自我展现和自我生产以及自我超越的“源初状态”。
梅洛一庞蒂在他那本专门论述绘画创作中的视觉与思想的关系的著作《眼睛与精神》中,更进一步明确地指出:“艺术,尤其是绘画,是从最源初和自然荒芜的意义地面中吸取养料,……艺术和绘画甚至就是这样天真行事的唯一门类。……唯有画家有权把视线转向事物而丝毫不承担作出估价的义务。在画家面前,认识和行动的召唤似乎失去功效。即使是那些激烈攻击绘画‘倒退’和‘颓废’的制度,实际上也很少毁坏艺术品。他们只是把画隐藏起来,不让它们公开显示,而这样做,其实,简直就等于是对绘画的承认。因此,人们很少谴责画家的逃避和退却。大家并不责难塞尚(Paul C6zanne,1839-1906)在1870年普法战争期间隐居在埃斯达克,却仍然以崇敬的心情引用他的名言‘生活是令人畏惧的’;就好像尼采,他说过‘哲学不会教我们在活着的时候成为伟人’,但他去世后,却很少有大学生贸然放弃哲学。在画家的事业中,似乎有一种超越其他紧迫性之上的紧迫。画家,不管他是强者还是弱者,通过他对世界的反复构思,使他无可怀疑地成为至高无上。画家身无别的绝技,只有眼和手的技巧,让他拼命去看、去画,使他能够顽强地从载满历史荣辱的世界中提取图画,尽管这些画丝毫无损于人类的愤怒和希望,甚至也不至于引起人们的窃窃私语。那么,画家已经拥有或正在寻求的这种神秘力量,到底是什么?梵高(Vincent Van Goch,1853-1890)通过绘画试图‘走得更远些’的那个维度,究竟又是什么呢?其实,那就是绘画的根本,甚至可能就是文化的根本吧。”
梅洛-庞蒂,作为法国著名的现象学家,通过他对于现象学和艺术,特别是绘画的长期专门研究,引出了值得一切哲学家和艺术家反复思考的上述深刻结论,表明现象学和艺术之间,确实存在相互补充和相互启发的内在关系,并由此启发生命现象学的基本问题。
梅洛-庞蒂认为,在任何一幅绘画(peinture)或一段乐曲中,观念只能透过颜色和声音的展现来传递。如果我们没有看到过塞尚的画,那么,关于塞尚的作品的分析,使我们在多个可能的塞尚之间进行选择。这个时候,是关于绘画的知觉,给予我们唯一存在的塞尚。因此,只有在关于绘画的知觉中,对于塞尚绘画的分析才有完全的意义。同样地,对于一首诗或一部小说的分析,也是如此。任何一首诗或一部小说,虽然它们是由语词所构成的,但它们在本质上乃是一种存在的变化而已。诗不同于一般的喊叫,因为喊叫是透过大自然来刺激身体。因此,喊叫的表现手段是贫乏的。诗歌并非如此。诗歌(po~me)是透过语言,而且是透过一种经过加工锤炼和反复斟酌的特殊语言。当诗歌表达它的意义时,存在的变化并不消失在诗被表达的时刻,而是在诗歌的结构中找到了它的永恒的归宿。
一部小说,一首诗,一幅画,一段乐曲,都是个体,人们是不能区分其中表达和被表达的部分,它们的意义只有透过一种直接联系才能被理解,当它们向四周传播其意义时,它们并不离开其时间和空间位置的存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身体可以同艺术相比拟。
梅洛-庞蒂很重视“观看”的方式。他还以人的眼睛的视觉为例,说明身体感受对于美的鉴赏的重要意义。在全球化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在消费活动中,往往首先靠眼睛视觉所提供的信息,选择自己的消费对象,并在购买、使用和交流消费品的过程中,靠眼睛视觉的对比和鉴赏,来决定对于消费品的判断。由此可见,在品鉴消费品及其美感的时候,始终是身体,特别是眼睛,在向我们自己说话,在向我们自己表现对象,并同时实现对于对象的鉴赏判断。
梅洛-庞蒂以其辉煌成果,在当代法国哲学史、美学史和艺术评论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从他去世至今,通过对他的作品的深入研究,梅洛-庞蒂关于身体与心灵的交互关系、感知对可见与不可见事物的感受性、观看与艺术鉴赏、生活世界与经验的关系、内在性与超越性的关系等理论,获得越来越广泛的赞扬和肯定,而他在现象学方面的突出成果,更使他成为20世纪法国现象学运动的主将。在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的关键时刻,当人们面临全球化、现代化、文化数码化和流行化的时代,他的思想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
关键词:身体;肉体;感知;生命现象学;生活世界
中图分类号:B565.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3060(2010)03-0001-10
为了使哲学本身的思想生命真正获得新生,梅洛-庞蒂把哲学研究的焦点,集中在人体生命的现象学研究,并为此不惜重建整个哲学理论大厦之根基,从彻底清理其本体论基础做起,以致使他对哲学之“惊奇”本质一再提出“再惊奇”的发问,尤其从对身体与精神的内在复杂交错关系的探索人手,开创出法国特有的生命现象学研究的新路。
一、法国生命现象学的转向及其双重根源
对于生命的哲学探索,在现象学研究中无疑占据一个非常重要的地位。对法国现象学来说,生命现象学的探索是受惠于双重传统:一方面来自法国哲学本身的启发,接受笛卡尔以来所积累的生命哲学研究经验;另一方面则直接继承和发展胡塞尔学派在这方面的研究成果。
米歇·昂利(Michel Henry,1922-2002)曾经指出:“使存在论隶属于现象学,也就是‘使存在隶属于显现,这本来早在西方思想史的一个关键时刻中就已经被笸卡尔所发现。……对笛卡尔来说,人是一个思想的存在,而思想就是呈现。所以,人是一个呈现的晶体,他是以显现作为其本质的存在。”米歇·昂利认为,人们往往误解笛卡尔,以致未能足够重视由笛卡尔所开创的现象学研究思路。事实上,笛卡尔从来没有单独地说“我在”,从来没有脱离“我思”这个前提而孤立地谈“我在”。在笛卡尔那里,“我在”之所以“我在”,关键是由于“我思”,即“我在思中呈现”;“我思故我在”就是“我思而使我在思的呈现中存在”。笛卡尔尤其在他的《哲学原则》中强调说:我们唯独靠思想才存在。米歇·昂利由此得出结论说:“照笛卡尔的意思,唯独由于我们是一种单靠思想而呈现的存在,才使我们自己成为存在。岫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笛卡尔开通了走向生命现象学的最初思路。
从那以后,法国的生命现象学研究传统一直延续下来,特别是经过18至19世纪的心灵哲学家曼·德比朗(Pierre Maine de Biran,1766-1824)的创造性研究,终于奠定了“身心双重交叉研究”的生命哲学特殊路线,为其后法国生命现象学提供深刻的启发。接着,柏格森的生命哲学则进一步使上述“身心双重交叉研究”的原则成为法国生命现象学的特有典范。
为了揭示生命运动中的纯粹意识的意向性与世界自我呈现的复杂关系,胡塞尔本人一向很重视对“感知”的研究,因为他敏锐地发现:正是在感知中,隐含了“对象是如何被给予”这个现象学的非常关键的问题的全部奥秘。胡塞尔指出:“在‘如何’中的对象”,就是“世界的呈现”;而感知活动本身又同时地显现出“作为自身的事物”与“在其自身中的事物”chose en elle-m~me)的间隔。0但胡塞尔未能对此进行更精细的探索而把重点转向关于存在及其合理论题的关系问题。胡塞尔临死前委托他的学生朗格列波(Ludwig Landgrebe,1902-1991)发表的《欧洲科学的危机与先验的现象学》,在尖锐地揭示西方传统科学思想及其思维模式的内在矛盾的同时,强调必须把哲学研究转向“生活世界”本身(die Lebenswelt selbst)。胡塞尔主张以现象学所依据的“生活世界”新概念,“回到事物自身”,使源初的现象本身,生命般活生生地自我显现出来,呈现其真正本质。
接着,胡塞尔的学生舒兹(Alfred Schutz,1899-1959)在《现象学与社会科学》一文中也简略地说:“现象学哲学宣称它是一种关于生活在生活世界中的人的哲学,它能够以一种严格的科学方法说明生活世界的意义”。
同样地,胡塞尔的另一位学生汉斯·约纳斯(Hans Jonas,1903-1993)也很早就致力于生命现象学的研究。哈娜·阿伦特曾经在她的《论精神的生命:朝向一个哲学的生物学》中高度评价约纳斯的生命现象学,特别赞赏约纳斯在《论生命现象》一书中所提出的“视觉的崇高性”的概念。通过“对生命事实的生存论说明”,约纳斯实际上与梅洛一庞蒂一起,不约而同地看到:视觉是生命中一种带方向性的“隐喻”,也是“思想着的精神的基本模式”。“视觉是最典型的共时性的感觉。在视觉中包含了许多重叠的事物,把各种不同的部分共同地显示出来。所以,视觉把各种共时出现的不同事物呈现出来。”同时,约纳斯还认为,视觉生动地表现出它的“沉默的因果系列”,为人们提供一种特殊的具有中立性的感觉效果。更有深刻意义的是,约纳斯还深入讨论了人的“图像制作”(Image-Making)的特征,主张建构一种“想象的现象学”,作为生命现象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汉斯·约纳斯认为,英国的休谟是想象的现象学的先驱。在想象和感知之间并不存在不可逾越的鸿沟。而且,想象也意味着“制造现在”,即为人的当下生存创造条件。
由此可见,胡塞尔及其学生们都试图集中地在“生活世界”中寻求“使现象自身自我显现”的确切方法。
所以,严格地说,不能把现象学仅仅当成一种哲学流派或方法而已;现象学所关心的,不是哲学研究的对象和方法问题,而是哲学应该如何使现象自我呈现出其自身内在固有的本质。
为此,胡塞尔曾经简明地把现象学的一切重要原理,归结为一条最根本的原则,这就是他所说的“一切原则的原则”。根据这个最重要的原则,任何原本地给予的直观,都是认识的一个正确源泉;也就是说,在其具体的现实性中,就其发生自我给予的范围内,向我们在直观中原始地呈现出来的一切,都是可以直接类似于它自身所给予的那样被接受下来。
胡塞尔的简单概括,更明确地道出现象学方法的核心,这就是在天然发生的直观中,把握最源初出现的现象。所以,一切现象学,如果确实要真正贯彻胡塞尔所提出的“返回事物自身”的原则,确实要返回现象自身的“亲在”,确实要让现象的“亲在”活灵活现地再现出来,如果真的是这样的话,就不可避免地要把现象学的研究对象本身,当成具有独自生命、并具有自我展现能力的真正生命运动过程。而这样一来,一切现象,作为现象学的研究对象,就势必成为活生生的生命现象而自我呈现,成为生命运动的自我表演过程;也就是说,现象的自我显现以及意识对于呈现中的对象的意向性把握过程,归根结底,就是现象自身的生命展现过程的自我显现与观察中的生命运动的自我表演的相互渗透和相互趋近过程。换句话说,现象之为现象,对现象学来说,其重要之点,并不在于现象本身,而在于现象之源初呈现所隐含的真正意义,而这也就是现象自身的生命呈现过程;而对于现象的观察和把握,其本质,就是观察者,作为具有内在性和超越性双重特征的生命运动,面对呈现中的现象,把自身的意向性与作为对 思路,为了更生动地把现象的呈现真正地回复到它的原本状态,在处理身体与世界的关系时,必须认真地面对这样的事实:“本质当然是独立存在的。而本质的必然性的范围始终靠一种假定来实现……:如果这个世界必须为我们而存在,或者,如果必须存在一个世界,或者,如果必须存在某个事物,那么,人们就必须观察到这样或那样的结构的规律。但是,我们又根据什么提出这种假设?我们又根据什么知道存在着某个事物?根据什么知道存在着一个世界?所有这些知识都是存在于本质之下;而它就是经验,而本质只是经验的一部分,同时它又不涵盖经验。”。这样一来,我们既存在于世界上,而我们的经验又以它同世界的非一致性及其间隔性而维持其本身的特征。正是靠我们的经验的本质中所包含的间隔性,才使经验有可能成为我们把握生活世界的真正性质的基础。梅洛一庞蒂从这样的灵活视野出发提出了他的“肉体”概念,以便正确理解生命本身的复杂性,特别是生命中所隐含的各种难以靠单纯的理性来理解的因素。
梅洛-庞蒂指出:“如果符合始终只能是部分的符合的话,就不能通过全部的或真正的符合来界定真理……必须使间隔也向事物本身开放,必须使间隔纳入到对于事物的定义中,因为没有这种间隔,对事物和过去的经验就会成为零。”
梅洛-庞蒂的“肉体”概念,就是在这种创造性的视野中被纳入生命现象学之中。肉体概念正是包含了清晰性和模糊性,也包含了间隔性和趋近性,因而也更准确地描述了生命现象的复杂性。
生命本身,作为一种生生不息而又不断自我创造的有机运作过程,本来就包含许多难以单靠理性和逻辑来把握的复杂事物。在梅洛-庞蒂之前的柏格森和冈基耶姆(Georges Canguilhem,1904-1995)以及其他许多法国哲学家,都已经在他们的生命现象学研究中发现了生命现象多样性和异质性,并一再地重申生命现象中可能存在的神秘性以及彻底跳出理性主义的必要性。
梅洛-庞蒂试图通过其肉体概念中所包含的精确性和模糊性、间距性和趋近性以及可见性和不可见性的双重特征,表达不同于身体的肉体的生存在世的双重结构,即通过肉体,梅洛一庞蒂试图一方面揭示存在于世界、但又与其对象保持适当距离的主体的生存意义,另一方面也说明主体是在可感知的距离内与其对象保持其在世界中的特殊位置。
所以,对梅洛-庞蒂来说,肉体是一个本体论概念,它是“主体和客体的形成地域”,通过它才能正确理解感知者和被感知之间的互通性的经验,即他所说的那种“双重交错”,才能正确描述“世界”与“我”的交叉性,以便彻底排除各种把“世界”和“我”孤立起来、并使两者当中的任何一方获得至高优先地位的形而上学做法。
此外,通过肉体,梅洛-庞蒂还揭示了存在者的单义性和多义性、确定性和模糊性的双重结构及性质,也揭示了身体与世界的交错复杂关系及其多种潜在可能性。
梅洛一庞蒂对生命的独特研究,当然不能穷尽生命的奥秘,而他的各种新观点,也只能表明他试图超出传统理性主义和逻辑中心主义的理论探索的创造精神。
四、在“生活世界”中探索生命的源初现象
以身体生存现象学为基础而重建“生活世界”概念,就是把生活世界当成双重结构:它既是我们的身体生存经验的基础和条件,又是经验的产物;生活世界既是被建构的,又是建构性的;它既包围着我们的身体,构成我们的生存维度,同时又是被我们的身体所渗透融入的可能的世界。把握我们自己所处的世界及其对我们的生存的真正意义,就是哲学的基本任务。所以,梅洛一庞蒂认真地说:真正的哲学就是“学会重新观看世界”。
梅洛-庞蒂认为,以往传统哲学所建构的各种范畴,诸如主体、客体和真理等,都不是现实的世界本身,距离显现在我们面前的真实现象,不但很遥远,而且甚至是扭曲的。那些哲学范畴和概念,只是哲学家创造的意识产物,并不是现象本身。他把传统范畴和概念称为“哲学家的语言创造物”,建议我们自己学会自然地观看世界。
要学会自己观看世界,就必须直接地在自身所处的生活世界中以平常心观看实际显现的一切。这也就是胡塞尔现象学所主张的“回到事物自身”的原则的真正含义。
其实,贯彻胡塞尔的“回到事物自身”的原则,主要是从两方面进行:一方面,要直接面对现实中所发生的一切,看到什么,就是什么,无需故弄玄虚;另一方面,观察者又要充分意识到来自外在对象和观察者自身内在意识的两种可能的“假相”,这些假相是客观世界和我们的生活世界本身的复杂性所决定的。所谓假相,在客观世界来说,指的是实际事物的真面目的“被遮蔽”,而来自我们意识内部的假相,指的是我们的经验和传统知识中所包含的各种错误的偏见、结论和生活习惯等。为此,胡塞尔主张对观察中所看到的现象进行必要的“悬挂”和“还原”,接着进行反思,使意识中纯粹的直觉意向性直接地导向现象本身。梅洛一庞蒂则更明确地告诉我们:最要紧的是首先让我们自己回到自己的生活世界中,重视在生活世界现场中直接显现在我们面前的现象,把它们当成我们观察世界的起点,并依据最源初的感知所得到的材料,对现象进行分析。当然,在这过程中,还要进一步反思自身是否真正地遵循“回到事物自身”的原则,即必须尽可能排除从实际感知以外的印象对自己现象观察活动的干扰,反思以往经验及知识从意识内部对我们的可能误导,以便使自己的观察真正做到自然纯朴而无误。
正因为这样,当代法国研究梅洛一庞蒂的专家之一、巴黎第一大学教授巴尔巴拉斯对梅洛-庞蒂的现象学的卓越贡献给予充分肯定,称之完成了“经验的转向”,从而也实现了对传统本体论的真正颠覆。
对梅洛一庞蒂来说,主体如果要使超越的世界呈现出来,就必须使主体自身首先超越到世界中去;而梅洛一庞蒂在这里所强调的,恰恰是“朝向世界超越的这一步却已经是在世界中的一步”。所以,在世界中的存在,既是主体的建构性的存在,又是主体的被建构的存在;人的主体性在生活世界中的存在,既是其他存在在世界中的呈现的条件,他又必须与其他存在一起在世界中存在、并构成为世界的一部分。换句话说,呈现着的存在,人的存在,是在其自身的呈现中存在;同时,它又在世界的呈现中存在,是在与世界其他存在的存在呈现中存在。
主体向世界的存在与世界朝向主体的存在是双向同时进行的。这样一来,呈现就是一种呈现者呈现的事件,它是在呈现过程中实现的;呈现就是具有双重构成性意义的呈现者的呈现。梅洛一庞蒂就是在这个意义上试图通过“双重交错”和“肉体”的概念来把握人在生活世界的呈现的交错复杂结构。
五、对语言和主体间性的现象学研究
梅洛-庞蒂从一开始研究生命现象学和探索生活世界概念的时候,就很重视生命和生活的意义问题,而关于意义的探讨势必导致对语言和主体间性的研究。
在《感知现象学》中,当他还没有彻底摆脱胡塞尔的意识理论的影响时,他仍然强调感知现象的意识反思性及其对把握生存意义的重要性。他当时指出:“感性资料和感知的各个层次,都将作为理智的同一个内核的显现而被把握。”同样地,《行为举止的结构》开宗明义就指出:“我们的目的就是理解意 识与自然的关系”。梅洛-庞蒂认为,正是为了排除传统客观主义和主观主义,“对我们来说,关键的问题就是理解意识与自然以及内在与外在的关系。
显然,对梅洛一庞蒂来说,生存过程中的身体对于其生活世界的渗透以及由此使身体内在于世界本身,一方面使身体产生表达和表现意义的可能性,另一方面也反过来对生存的主体性的建构具有决定性意义。身体的表达和表现能力使异化于世界中的主体,有可能实现超越身体的有机层面的文化创造活动,并由此显现出语言在生活世界中的重要性。
因此,梅洛-庞蒂集中探讨了语言在思想与意义的生产、再生产及其对生命的开发和更新的决定性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梅洛一庞蒂始终把语言的研究同生命现象学的探索联系在一起,使他从一开始就特别注意语言的获得及其在生活世界中的应用的心理学基础,深入探讨从儿童到成年的语言能力的成长过程及其与身体的发展的关系,同时也具体考察语言能力的病理状态及其对创作的复杂关系,尤其深入研究语言能力和表达与艺术创作的特殊关系。
在梅洛一庞蒂看来,生命的展开及其在生活世界中的生存,不只是停留在日常生活的层面,而且还势必表现出各种“病态”或“不正常”状态,也同时以各种特殊的创造性的超越形态,表现在艺术创作活动中。
人的文化与艺术创作,借助于生活世界中的语言和主体间性的交错网络,又在人们使用语言的同时,促使人反过来“交错嵌入”生活世界,而凸显了人的非主体性。对于渗透在生活世界中的人来说,不可能在生活世界之外,即不可能在主体间性之外,拥有独立的具有实体性质的主体性。
也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梅洛一庞蒂把人放置在历史的网络中,强调人只能在由主体间性和语言文化网络所组成的历史过程中,才充分显示他们的生活意义和发挥他们的创造作用。
六、对艺术的生命现象学研究
显然,梅洛一庞蒂对生命现象学的研究,势必带动他更集中地深入研究艺术现象学,因为在他看来,艺术不是别的,恰恰是“生命自身的自我展现”。这就是说,研究生命势必导致对艺术的现象学研究,势必要在艺术中深入探索生命本身的自我展现和自我生产以及自我超越的“源初状态”。
梅洛一庞蒂在他那本专门论述绘画创作中的视觉与思想的关系的著作《眼睛与精神》中,更进一步明确地指出:“艺术,尤其是绘画,是从最源初和自然荒芜的意义地面中吸取养料,……艺术和绘画甚至就是这样天真行事的唯一门类。……唯有画家有权把视线转向事物而丝毫不承担作出估价的义务。在画家面前,认识和行动的召唤似乎失去功效。即使是那些激烈攻击绘画‘倒退’和‘颓废’的制度,实际上也很少毁坏艺术品。他们只是把画隐藏起来,不让它们公开显示,而这样做,其实,简直就等于是对绘画的承认。因此,人们很少谴责画家的逃避和退却。大家并不责难塞尚(Paul C6zanne,1839-1906)在1870年普法战争期间隐居在埃斯达克,却仍然以崇敬的心情引用他的名言‘生活是令人畏惧的’;就好像尼采,他说过‘哲学不会教我们在活着的时候成为伟人’,但他去世后,却很少有大学生贸然放弃哲学。在画家的事业中,似乎有一种超越其他紧迫性之上的紧迫。画家,不管他是强者还是弱者,通过他对世界的反复构思,使他无可怀疑地成为至高无上。画家身无别的绝技,只有眼和手的技巧,让他拼命去看、去画,使他能够顽强地从载满历史荣辱的世界中提取图画,尽管这些画丝毫无损于人类的愤怒和希望,甚至也不至于引起人们的窃窃私语。那么,画家已经拥有或正在寻求的这种神秘力量,到底是什么?梵高(Vincent Van Goch,1853-1890)通过绘画试图‘走得更远些’的那个维度,究竟又是什么呢?其实,那就是绘画的根本,甚至可能就是文化的根本吧。”
梅洛-庞蒂,作为法国著名的现象学家,通过他对于现象学和艺术,特别是绘画的长期专门研究,引出了值得一切哲学家和艺术家反复思考的上述深刻结论,表明现象学和艺术之间,确实存在相互补充和相互启发的内在关系,并由此启发生命现象学的基本问题。
梅洛-庞蒂认为,在任何一幅绘画(peinture)或一段乐曲中,观念只能透过颜色和声音的展现来传递。如果我们没有看到过塞尚的画,那么,关于塞尚的作品的分析,使我们在多个可能的塞尚之间进行选择。这个时候,是关于绘画的知觉,给予我们唯一存在的塞尚。因此,只有在关于绘画的知觉中,对于塞尚绘画的分析才有完全的意义。同样地,对于一首诗或一部小说的分析,也是如此。任何一首诗或一部小说,虽然它们是由语词所构成的,但它们在本质上乃是一种存在的变化而已。诗不同于一般的喊叫,因为喊叫是透过大自然来刺激身体。因此,喊叫的表现手段是贫乏的。诗歌并非如此。诗歌(po~me)是透过语言,而且是透过一种经过加工锤炼和反复斟酌的特殊语言。当诗歌表达它的意义时,存在的变化并不消失在诗被表达的时刻,而是在诗歌的结构中找到了它的永恒的归宿。
一部小说,一首诗,一幅画,一段乐曲,都是个体,人们是不能区分其中表达和被表达的部分,它们的意义只有透过一种直接联系才能被理解,当它们向四周传播其意义时,它们并不离开其时间和空间位置的存在。正是在这个意义上说,我们的身体可以同艺术相比拟。
梅洛-庞蒂很重视“观看”的方式。他还以人的眼睛的视觉为例,说明身体感受对于美的鉴赏的重要意义。在全球化的现代社会中,人们在消费活动中,往往首先靠眼睛视觉所提供的信息,选择自己的消费对象,并在购买、使用和交流消费品的过程中,靠眼睛视觉的对比和鉴赏,来决定对于消费品的判断。由此可见,在品鉴消费品及其美感的时候,始终是身体,特别是眼睛,在向我们自己说话,在向我们自己表现对象,并同时实现对于对象的鉴赏判断。
梅洛-庞蒂以其辉煌成果,在当代法国哲学史、美学史和艺术评论史上占据了重要地位。从他去世至今,通过对他的作品的深入研究,梅洛-庞蒂关于身体与心灵的交互关系、感知对可见与不可见事物的感受性、观看与艺术鉴赏、生活世界与经验的关系、内在性与超越性的关系等理论,获得越来越广泛的赞扬和肯定,而他在现象学方面的突出成果,更使他成为20世纪法国现象学运动的主将。在人类社会进入21世纪的关键时刻,当人们面临全球化、现代化、文化数码化和流行化的时代,他的思想更加具有现实意义和理论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