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教师要引导学生在自主学习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解决问题的经验和能力。
一、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既是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也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所以,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疑问,唤起他们的求知欲。如教学“3的倍数”一课时,课始教师提出与大家一起做个游戏,学生们兴趣高涨。教师写出一个三位数给学生判断是否是“3”的倍数,学生不能很快地判断出来。然后教师让学生在黑板上任意写出数目,由老师来判断是否是“3”的倍数。经过几次验证,老师判断的“神速”让学生敬佩,从而产生“为什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故事来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鼓励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身经历自主学习的过程
动手操作是自主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探索、猜测与发现的载体,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探求和运用新知识的活动中去,最终达成学会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为此,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的手、眼、脑、口、耳等多种感官并用,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自己发现规律和验证结论,并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提高探究能力。如教学“有趣的七巧板”的活动课中,先引导学生观察各种图形的大小、位置,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制作。在进行拼图练习时,先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在掌握了基本拼图要领后,照着书中图形拼图,继而让学生大胆创新,拼出自己喜爱的图形。这样,学生在活动中充分进行动手操作,发展了创新意识。
三、进行开放教学,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
课堂教学中,应给学生自由表达意见的时空,但开放也要有度,这样才能有效地解决“学生应有充足的自主时空”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的矛盾。如教学“比多(少)求和”两步计算应用题时,教材中有这样一道例题:“果园里有梨树1480棵,桃树比梨树少280棵。梨树和桃树一共有多少棵?”教学此例时,教师没有直接单一地引入例题,而是让学生自己创编出多个以最后“求和”为基本数量关系的应用题。采用开放性的编题引入,使学生在主动建构的过程中,认识这类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横向联系,从整体上把握了解题规律。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体验到获取新知的成功感。
四、培养应用意识,增强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教师还要善于把数学问题生活化,通过知识的运用、实际问题的解决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课时,教师可以根据单元教材的知识特点,从单元知识的整体出发。首先让学生搜集大量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然后让学生自己调查、回忆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哪些这方面的问题,这样学生可以提出很多有关用长方体、正方体知识解决的实际问题。如:“我要用粗铁丝做一个正方体的鸟笼框,要用多长的铁丝?怎样算?”“我家有一个长方体的鱼缸,里面有一半是水,怎么算出鱼缸里有多少水?”……教师只有给学生创设实践活动的机会,学生才能从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完善评价体制,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评价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关于课程评价的实施,《数学课程标准》作出了很具体的阐述:“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和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以过程评价为主。对评价结果的描述,应采用鼓励性语言,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
教学实践证明,只要教师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前提,以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重点,以促进学生智能提高为核心,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质疑、操作、观察、思考等,就能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和发展。
一、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自主学习的积极性
在教学过程中,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既是学生自主学习知识的起点和原动力,也是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所以,教学中,教师应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使学生产生疑问,唤起他们的求知欲。如教学“3的倍数”一课时,课始教师提出与大家一起做个游戏,学生们兴趣高涨。教师写出一个三位数给学生判断是否是“3”的倍数,学生不能很快地判断出来。然后教师让学生在黑板上任意写出数目,由老师来判断是否是“3”的倍数。经过几次验证,老师判断的“神速”让学生敬佩,从而产生“为什么”,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另外,教师还可以通过故事来创设“问题”情境,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二、鼓励动手操作,让学生亲身经历自主学习的过程
动手操作是自主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探索、猜测与发现的载体,使每个学生都参与到探求和运用新知识的活动中去,最终达成学会知识、运用知识的目的。为此,教师应根据不同的教学内容精心设计,引导学生动手操作,使学生的手、眼、脑、口、耳等多种感官并用,积累丰富的感性材料,自己发现规律和验证结论,并在经历知识的形成与应用的过程中提高探究能力。如教学“有趣的七巧板”的活动课中,先引导学生观察各种图形的大小、位置,然后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想法制作。在进行拼图练习时,先引导学生观察图形,在掌握了基本拼图要领后,照着书中图形拼图,继而让学生大胆创新,拼出自己喜爱的图形。这样,学生在活动中充分进行动手操作,发展了创新意识。
三、进行开放教学,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时空
课堂教学中,应给学生自由表达意见的时空,但开放也要有度,这样才能有效地解决“学生应有充足的自主时空”与“课堂教学时间有限”的矛盾。如教学“比多(少)求和”两步计算应用题时,教材中有这样一道例题:“果园里有梨树1480棵,桃树比梨树少280棵。梨树和桃树一共有多少棵?”教学此例时,教师没有直接单一地引入例题,而是让学生自己创编出多个以最后“求和”为基本数量关系的应用题。采用开放性的编题引入,使学生在主动建构的过程中,认识这类两步计算应用题的横向联系,从整体上把握了解题规律。同时,在这个过程中训练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学生体验到获取新知的成功感。
四、培养应用意识,增强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数学来源于生活,在课堂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生活中的数学素材,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身边,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教师还要善于把数学问题生活化,通过知识的运用、实际问题的解决促进学生对知识的深层理解,从而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自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如教学“长方体和正方体”一课时,教师可以根据单元教材的知识特点,从单元知识的整体出发。首先让学生搜集大量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实物,然后让学生自己调查、回忆在日常生活中遇到过哪些这方面的问题,这样学生可以提出很多有关用长方体、正方体知识解决的实际问题。如:“我要用粗铁丝做一个正方体的鸟笼框,要用多长的铁丝?怎样算?”“我家有一个长方体的鱼缸,里面有一半是水,怎么算出鱼缸里有多少水?”……教师只有给学生创设实践活动的机会,学生才能从生活情境中发现并提出数学问题,从而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五、完善评价体制,促进学生自主发展
评价是数学课程改革的一个重要环节。关于课程评价的实施,《数学课程标准》作出了很具体的阐述:“评价的目的是全面考察学生的学习状况,激励学生的学习热情,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对学生数学学习的评价,既要关注学生知识和技能的理解与掌握,更要关注他们情感和态度的形成与发展;既要关注学生数学学习的结果,更要关注他们在学习过程中的变化和发展。评价的手段和形式应多样化,以过程评价为主。对评价结果的描述,应采用鼓励性语言,发挥评价的激励作用。评价要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保护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教师要善于利用评价所提供的大量信息,适时调整和改善教学过程。
教学实践证明,只要教师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前提,以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重点,以促进学生智能提高为核心,把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人,让学生有足够的时间质疑、操作、观察、思考等,就能使学生更加主动地学习和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