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美国小说《回家》(Going Home)堪称经典之作!本文将在剖析作品通过情景矛盾所构建的张力结构的同时,对作品中的具体情节和冲突所体现的人物特性及其深层含义进行分析,从而展现作品魅力经久不衰的原因所在。
关键词:回家新批评理论隐喻家庭关爱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一小说简介和情境矛盾中的张力构成
皮特·哈米尔(PeteHamill)的短篇小说《回家》,讲述了长途车上一位刚刚出狱的沉默男子在同车的游客盘问下所说的关于自己的故事。在释放前,他曾写信给妻子:“如果她已经有了自己的生活并不想被打扰,他不会怪她;如果她还愿意接纳他,就在镇口的老橡树上系一根黄丝带。看不到黄丝带,他就会随车而去。”这个曾经感动了几代人的作品,其艺术魅力和巧妙构思的确值得后人反复地分析研究。
整部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不断将不同背景的人、物、景放置在同一个场景中来构建作品强烈的艺术张力!所谓张力,就是指作品的语言叙述有明显的逻辑层次,且层次与层次间有着分明的界限,而且其间存在有鲜明的矛盾。作者往往通过场景矛盾构建张力而使读者陷入焦灼之状态,以此来提高作品的可读性和思索性!往往我们判断一个作品的好坏,能否恰到好处地运用张力来推动故事情节和高潮的交替往往是一个很重要的判断标准!张力的作用在《回家》这部作品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二小说的张力构成与人物形态的矛盾体现
在《回家》的开头部分,作者就通过将色彩对比浓厚的用词使张力得以体现。“纽约灰暗寒冷的春天”与佛罗里达的“金色的海滩和大海的潮水”构成的对比矛盾缔造了一种时空和感知的矛盾,其中“灰暗”和“金色”,令人紧张的都市纽约与和风习习的弗罗里达美丽风景给人以强烈的落差,从色彩单调的紧张到色彩丰富的休闲,这种矛盾的描述使读者在时空穿越中对故事产生了好奇心!
所有人物始发于纽约,目的地是佛罗里达!作者通过这一细节性的矛盾描写讲故事的结局在文章开头就埋下了一个巧妙的伏笔,从而带给读者一种潜在的愉悦倾向!
接着,文戈异于常人的举止与周遭“兴高采烈”的气氛构成了巨大反差:“他不停地咬着嘴唇内侧,表情冷淡,默默无言”,这种人物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构成的张力营造了一种神秘感。当女孩问到“你有太太吗”的时候, “不知道”的回答使开头所有的矛盾在一起爆发了。
这种写作手法叫做悖论,是指表面上荒谬、实际上却真实的陈述,它也是构成作品张力的要素之一。正常情况下,一般人的回答都是“有”或“没有”。“不知道”显然是不合逻辑的表述。然而当读者返回头来看这句回答,才能知道这确实是那个内心自责、充满负罪感的男人的最真实的回答了:一方面,他希望能够继续从前的生活;而这个愿望在他的猜测中却不大可能实现。
面对这样一个问题,“不知道”既表达了一种渴望,又表达了一种对未来的逃避态度。而“……那几张触摸过多的快照”的出场更加强了这一悖论。文戈的矛盾心理使读者感受到是这个男人矛盾的内心和情感世界:服刑归来,他对妻子的爱依然如旧。但若看不到黄丝带,他就只能选择带着深深的眷恋然后离开。爱一个人就该留下来,但是这个男人却让对方决定自己的去留,这个悖论不仅体现了一个男人的隐忍,也让读者不再追究他的过去而开始替他担心起来。让深爱的妻子来决定自己的去留对文戈来说简直是残酷的选择,但因此文戈的人性魅力却得以凸显。
对于其他旅客,终点意味着美好!而对于内心充满矛盾的文戈终点却意味着宣判!对终点的憧憬和恐惧感发生了强烈的矛盾对比,张力也随着情节的推进而逐渐增大!紧张感开始弥漫,读者也开始有了许许多多的不同的猜测,这样通过张力的提升作品的魅力得以维持。文戈对妻子的爱和心理压力在此刻被同时放大,相反地读者和乘客们却更加期望“宣判”的到来。最终这种张力在长时间的压抑下随着“满树的黄丝带”得以释放!读者的内心和“所有年轻人”一样“都从座位上站了起来,尖叫着、呼喊着、大声嚷嚷着,跳起了欢乐的舞蹈”!如果没有前面的矛盾铺垫和张力的搭建,最后也就不会有如此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了。
“……这位前犯人慢吞吞地从座位上站起来……准备回家……”文戈慢吞吞的动作和其应该表现出的狂喜在这了又构成了矛盾悖论,从而真切展现了此刻由于错误的猜测和现实间巨大反差带给文戈的一种疑惑!本该欣喜却是犹豫,这种张力手法不仅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更给人以身临其境和等同身受的切实感。
三矛盾是造成张力的源泉
文戈内心的矛盾是这部作品张力的源泉!对妻子的深切的爱造就了离去还是留下的挣扎与矛盾。随着临近旅途重点,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外在世界间的矛盾被逐步提升,并最终通过“挂满黄丝带的大树”得以最终的释放,刹那间人性中的所有美好品质:宽容、理解、亲情、爱情、忠贞在一刹那喷薄而出!如果没有前期人物内心和外在矛盾的累积,这结局定会显得平淡而毫无生气。作者正是巧妙利用悖论和张力构成了一种“人物——读者思考——人物”的情节立体感。
小说通篇没有讲述“爱”,但却通过沉默的旅者、欢乐的乘客、灰暗的天气和美好的目的地之间的矛盾与那株不会说话、不会走动的树构成了完美的张力体系,在一种淡淡的忧伤和静谧中完成了对“人与人之间的爱”这个主题的阐述。“黄丝带”如今在全世界成为一种祝福和关爱的象征!甚至每个身在旅途的人都在期待着这样一个美丽的结局!
参考文献:
[1] 陆培敏:《现代大学英语精读》,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年。
[2] 邱运华:《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
作者简介:闵洁,女,1981—,河北保定市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工作单位:河北大学大学外语教研部。
关键词:回家新批评理论隐喻家庭关爱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一小说简介和情境矛盾中的张力构成
皮特·哈米尔(PeteHamill)的短篇小说《回家》,讲述了长途车上一位刚刚出狱的沉默男子在同车的游客盘问下所说的关于自己的故事。在释放前,他曾写信给妻子:“如果她已经有了自己的生活并不想被打扰,他不会怪她;如果她还愿意接纳他,就在镇口的老橡树上系一根黄丝带。看不到黄丝带,他就会随车而去。”这个曾经感动了几代人的作品,其艺术魅力和巧妙构思的确值得后人反复地分析研究。
整部作品最大的特点就是通过不断将不同背景的人、物、景放置在同一个场景中来构建作品强烈的艺术张力!所谓张力,就是指作品的语言叙述有明显的逻辑层次,且层次与层次间有着分明的界限,而且其间存在有鲜明的矛盾。作者往往通过场景矛盾构建张力而使读者陷入焦灼之状态,以此来提高作品的可读性和思索性!往往我们判断一个作品的好坏,能否恰到好处地运用张力来推动故事情节和高潮的交替往往是一个很重要的判断标准!张力的作用在《回家》这部作品中得到了完美的体现!
二小说的张力构成与人物形态的矛盾体现
在《回家》的开头部分,作者就通过将色彩对比浓厚的用词使张力得以体现。“纽约灰暗寒冷的春天”与佛罗里达的“金色的海滩和大海的潮水”构成的对比矛盾缔造了一种时空和感知的矛盾,其中“灰暗”和“金色”,令人紧张的都市纽约与和风习习的弗罗里达美丽风景给人以强烈的落差,从色彩单调的紧张到色彩丰富的休闲,这种矛盾的描述使读者在时空穿越中对故事产生了好奇心!
所有人物始发于纽约,目的地是佛罗里达!作者通过这一细节性的矛盾描写讲故事的结局在文章开头就埋下了一个巧妙的伏笔,从而带给读者一种潜在的愉悦倾向!
接着,文戈异于常人的举止与周遭“兴高采烈”的气氛构成了巨大反差:“他不停地咬着嘴唇内侧,表情冷淡,默默无言”,这种人物与环境之间的矛盾构成的张力营造了一种神秘感。当女孩问到“你有太太吗”的时候, “不知道”的回答使开头所有的矛盾在一起爆发了。
这种写作手法叫做悖论,是指表面上荒谬、实际上却真实的陈述,它也是构成作品张力的要素之一。正常情况下,一般人的回答都是“有”或“没有”。“不知道”显然是不合逻辑的表述。然而当读者返回头来看这句回答,才能知道这确实是那个内心自责、充满负罪感的男人的最真实的回答了:一方面,他希望能够继续从前的生活;而这个愿望在他的猜测中却不大可能实现。
面对这样一个问题,“不知道”既表达了一种渴望,又表达了一种对未来的逃避态度。而“……那几张触摸过多的快照”的出场更加强了这一悖论。文戈的矛盾心理使读者感受到是这个男人矛盾的内心和情感世界:服刑归来,他对妻子的爱依然如旧。但若看不到黄丝带,他就只能选择带着深深的眷恋然后离开。爱一个人就该留下来,但是这个男人却让对方决定自己的去留,这个悖论不仅体现了一个男人的隐忍,也让读者不再追究他的过去而开始替他担心起来。让深爱的妻子来决定自己的去留对文戈来说简直是残酷的选择,但因此文戈的人性魅力却得以凸显。
对于其他旅客,终点意味着美好!而对于内心充满矛盾的文戈终点却意味着宣判!对终点的憧憬和恐惧感发生了强烈的矛盾对比,张力也随着情节的推进而逐渐增大!紧张感开始弥漫,读者也开始有了许许多多的不同的猜测,这样通过张力的提升作品的魅力得以维持。文戈对妻子的爱和心理压力在此刻被同时放大,相反地读者和乘客们却更加期望“宣判”的到来。最终这种张力在长时间的压抑下随着“满树的黄丝带”得以释放!读者的内心和“所有年轻人”一样“都从座位上站了起来,尖叫着、呼喊着、大声嚷嚷着,跳起了欢乐的舞蹈”!如果没有前面的矛盾铺垫和张力的搭建,最后也就不会有如此震撼人心的艺术效果了。
“……这位前犯人慢吞吞地从座位上站起来……准备回家……”文戈慢吞吞的动作和其应该表现出的狂喜在这了又构成了矛盾悖论,从而真切展现了此刻由于错误的猜测和现实间巨大反差带给文戈的一种疑惑!本该欣喜却是犹豫,这种张力手法不仅增加了文章的真实性,更给人以身临其境和等同身受的切实感。
三矛盾是造成张力的源泉
文戈内心的矛盾是这部作品张力的源泉!对妻子的深切的爱造就了离去还是留下的挣扎与矛盾。随着临近旅途重点,不同人物的内心世界和外在世界间的矛盾被逐步提升,并最终通过“挂满黄丝带的大树”得以最终的释放,刹那间人性中的所有美好品质:宽容、理解、亲情、爱情、忠贞在一刹那喷薄而出!如果没有前期人物内心和外在矛盾的累积,这结局定会显得平淡而毫无生气。作者正是巧妙利用悖论和张力构成了一种“人物——读者思考——人物”的情节立体感。
小说通篇没有讲述“爱”,但却通过沉默的旅者、欢乐的乘客、灰暗的天气和美好的目的地之间的矛盾与那株不会说话、不会走动的树构成了完美的张力体系,在一种淡淡的忧伤和静谧中完成了对“人与人之间的爱”这个主题的阐述。“黄丝带”如今在全世界成为一种祝福和关爱的象征!甚至每个身在旅途的人都在期待着这样一个美丽的结局!
参考文献:
[1] 陆培敏:《现代大学英语精读》,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2 年。
[2] 邱运华:《文学批评方法与案例》,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年。
作者简介:闵洁,女,1981—,河北保定市人,本科,助教,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工作单位:河北大学大学外语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