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鲁迅小说取得巨大的艺术成就,在于其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的典型人物形象,这些人物形象具有鲜明的个性特点和典型意义。鲁迅善于概括人物的特点,善于抓住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中最有特征的东西,善于运用肖像刻画、行为刻画、语言刻画、心理刻画等多种艺术方法描写人物,刻画人物力求写“形”传“神”,形神兼备,“神情毕肖”。
关键词:鲁迅小说人物形象描写艺术
中图分类号:I207. 6文献标识码:A
文学就是人学。人物塑造在小说中具有特殊的意义。鲁迅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典型的人物形象。鲁迅描写人物,善于抓住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中最有特征的东西,善于运用肖像刻画、行为刻画、语言刻画、心理刻画等多种艺术方法描写人物,用“形似”进而揭示人物性格和精神特征的“神似”,力求写“形”传“神”,“神情毕肖”,塑造典型形象。
一肖像描写——生动传神
肖像描写是对人物外形的描写。鲁迅写人物不是单纯为写外形,而是借助于绘“形”而传“神”。用简洁的笔触,简约几笔,把人物写活,力求揭示人物的性格和精神的本质底蕴。
东晋的大画家顾恺之在为人画像时迟迟不画眼珠,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传神写照,正在个中。描写人物眼睛最易揭示人物内心深处的世界,最易表现人物的灵魂。鲁迅通过描写人物的眼形、眼光、眼神,在情节发展中自然流露出人物的精神和悲惨命运,突出表现在《祝福》中祥林嫂的人物刻画上。通过描写祥林嫂的眼光、眼色、眼神前后变化,反映了她思想性格和内心世界的变化过程,表现出祥林嫂这个人物善良的灵魂,不仅承受了生活灾难的接连沉重打击,而且遭受了封建礼教族权、夫权、神权和封建迷信枷锁的残酷折磨和摧残。鲁迅正是运用“以一目尽传精神”的手法,抓住人物的形态,摄取人物的灵魂,表现人物的神似,意蕴丰厚地展示了人物的性格和人物的命运。
鲁迅小说描写人物肖像,抓特征的手法多种多样。他有时直接描写人物,如《孔乙己》中“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表现他虽然在科举中失败了,在黑暗的现实社会中彻底地穷困潦倒了,而他还要在严酷的社会中争取做“人”的权利。他不能也不愿在众人面前损伤自尊心。一个穷困潦倒、懒散而又不肯放下封建末世的知识分子架子的人物形象鲜明突出。《风波》中“有些遗老臭味”的赵七爷,当听到复辟回潮,“皇帝坐了龙廷了”,他便穿起蓝色竹布长衫,由“道士变成光滑头皮,乌黑发顶”的样子;而在“革命以后,他便将辫子盘在顶上,像道士一般”。通过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前后变化,揭示出这个看风使舵、八面玲珑而满腹复辟经的封建人物形象。
为了鲜明生动突出人物的特点,鲁迅常运用人物形象互相对比映衬的手法,也就是“捉挈这人全般”最主要、最精彩、最突出的特点,把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以及不同遭遇的形象展示出来,在鲜明的对比中,突出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面貌,突出人物的历史命运。例如《故乡》中,“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于是,“我”由眼前的闰土联想到记忆上的闰土,两种形象截然不同:闰土在生活中的磨难遭遇,“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同少年时期那个富于智慧和勇敢,富于青春活力的闰土形象,判若两人。作者的笔力,正抓住了人物在不同时期 “脸色”、“眼睛”、“手”的变化特点,表现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惨命运,彰显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批判。
二动作描写——具体传神
白描手法,即用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不事雕饰,不加烘托,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物与景物的情态面貌。鲁迅先生把白描手法概括成十二个字,即“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鲁迅善于用极经济朴素精炼的笔墨白描的手法,写出生活中最常见最普通的人物的动作行为,使人物形象生动传神。这类例子很多,如《药》中有这样一段白描:“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掏”、“接”、“抖抖的装入”、“按了两下”这一连串动作白描,真实生动地写两位老人动作细微谨慎,表现出良苦用心和生活的窘境。这些特写的镜头,凸现两位老人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期盼。《药》中有这样一段表现康大叔:“……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腰带,胡乱捆在腰间。”用白描化的手法,一个刽子手、恶棍、武夫的形象栩栩如生。
揭示典型环境中的人物性格,应当描写人物“做什么”,更重要的是表现人物“怎么做”。人物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生存,在一定的典型环境中活动的,而人物自身的行为也往往表现出其本质的特征。如《故乡》中的闰土在“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压迫下,“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写活了一个神态麻木似乎不满,而又无力反抗现实无可奈何纯朴的农民形象。他饱受了多少困苦和辛酸。闰土向“我”要了“几件东西”,其中是“一幅香炉和烛台”,明显是要祈祷神灵的保佑了。这一笔更点化了人物祈福神佑思想的不觉悟。作者在特定的环境下,展示人物形象与精神特征的统一,使人物神态和精神的麻木毕现。
鲁迅小说表现人物动作行为的前后变化对比描写,也往往使人物活灵活现。孔乙己先前到酒店,他的神情是“不屑于别人的嘲弄,能够排出九文大钱”。这一个“排”字表现出孔乙己傲慢自足的神情,说明钱数较足,也向“短衣帮”摆一下阔,显示出他的迂腐;而后用“手”来到酒店,只能是显出“恳求的眼色”,“摸出四文大钱”了。一个“摸”字写出了他动作的迟缓,也从侧面写出他的钱数不多,且放得严实,说明孔乙己更加穷困了,表现出孔乙己穷困潦倒失意到可怜可悲的地步。“排”与“摸”的动作对比,同一行为的两种不同描写,活画出人物的不同生活遭际和精神面貌。不同人物的性格形成不同的人物行为,性格决定行为。人物行为的对比,使不同人物的性格更加鲜明,凸现人物性格的典型丰富性。
行为动作是心灵的直接表现,而细微的行动则尤其能生动、深刻地表现人物的本质。鲁迅小说善于透过人物细微的行为特征展示人物的心理变化,常常使人物神情毕现。鲁迅小说中的动作细节描写最刻骨铭心的是《阿Q正传》最后一章“大团圆”中的一个细节,一心要参加“革命党”的阿Q,莫名其妙地被“革命党”当作盗窃犯逮捕了,草草审讯了一通,就被判处死刑,临刑前让目不识丁的阿Q小心地在自己的名字上画个并不规范的圆圈以代画押签名。这段描写阿Q麻木可悲的细节,是多么震撼灵魂入木三分啊!
三语言描写——凝练传神
语言描写,即通过人物语言,揭示人物的个性和思想特征。人物语言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之一,作家在创作中必须根据根据不同人物阶级、职业、经历、生活习惯、思想感情和精神状态,选择富有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去表现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才能塑造出典型的人物形象。鲁迅也是极善于通过人物个性语言塑造典型人物的作家,在她的作品里,无论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语言都极富个性化。鲁迅小说中的人物语言有鲜明的特点。一是准确而精炼;二是高度个性化,用人物三言两语结合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及其变化。鲁迅小说的人物语言,都十分凝炼传神,“对话也决不说到一大篇”,有时只凭几句简单的人物语言,便可使我们联想到人物的音容笑貌,举止行态,捕捉到人物的思想性格精神面貌。如《故乡》中“细脚伶仃”的杨二嫂,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到的语言,表现出杨二嫂快言利嘴、泼辣不羁的性格。一个势利而贪图便宜的小市民的妇女心理,通过惟妙惟肖的语言表现出来了。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典型化,在鲁迅小说中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作者有时就借助人物的语言叙事,来表现小说的主题。
四细致的心理描写——形象传神
心理描写,即通过描述人物的心理活动,展示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是刻画人物个性的最直接的手法。鲁迅小说有许多成功的心理描写艺术,主要有三种方式:
人物的言行总是受内心支配的,而言谈举止又显示着内心丰富的世界。鲁迅小说常常在人物的言谈举止中,加上精细入微的心理活动描写,从而展示人物的灵魂。例如《药》里的华老栓深夜去买人血馒头,夜黑天冷,而“老栓倒觉爽快”,“跨步格外高远”,从走路的轻快传达出他内心的希望、兴奋和欢快。
鲁迅小说直接描写隐蔽在人物内心深处的感情和思想,通过人物的自我表白或自我剖析,自我流露,揭示人物灵魂深处的曲折波动和变化,显示人物精神状态的艺术手法,突出表现在作者运用日记体、手记等形式。例如《狂人日记》,作者熟练地发挥其丰厚的医学知识,模仿“狂人”病态的心理,运用“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的日记体,活画出了“狂人”敏感多疑,恐惧不安的特征。
鲁迅小说用写梦境来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通过人物的幻觉和想象、梦境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摄取人物的灵魂,暴露人物的本质方面,也是非常巧妙的。如阿Q土谷祠畅想“革命”便是典型一例。这在如《弟兄》、《狂人日记》、《伤逝》等都有运用。
鲁迅小说在表现人物形象时,常常用作者直接对人物心理的述评手法,鲜明地表现人物的典型特点。如《阿Q正传》第四章“恋爱的悲剧”,作者有一段议论:“有人说……然而我们的阿Q却没有这样乏,他是永远得意的:这或者也是中国精神文明冠于全球的一个证据了。”作者的议论意在突出阿Q灵魂的麻木及其“精神胜利法”的特征性、典型性和普遍性。鲁迅小说运用心理刻画而挖掘出不同人物的灵魂特征,使得形象的塑造不仅达到表面的真实,而且达到内在的真实。精细入微地刻画人物的灵魂世界,既有助于塑造人物的性格,也可从人物灵魂深处的活动,反映出社会历史的影响和真实的现实生活。
总之,小说文学艺术的特征要求必须塑造典型性人物形象。只有人物形象生动,才能使人物具有典型性和生命活力。鲁迅塑造人物常常“静默观察,烂熟于心”,然后“凝神结想,一挥而就”,因此他笔下的人物不仅形象鲜明,而且神情毕肖,生动传神,达到形似和神似的完美统一。鲁迅小说取得巨大的艺术成就,与其善于准确地发掘人物的典型意义并塑造个性化人物形象,善于运用多种描写手法表现人物的本质特点是分不开的。
参考文献:
[1] 顾农:《“以一目尽传精神”——漫谈鲁迅小说的细节描写》,《语文教学与研究》,1983年第3期。
[2] 刘溶、王介平:《鲁迅小说中的细节描写》,《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4期。
[3] 吴雄甫:《“画眼睛”的艺术——鲁迅小说学习札记》,《湖南城市学院学报》,1983年第1期。
[4] 王琦:《鲁迅小说里的人物形象分析》,《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1期。
[5] 宋建军:《鲁迅小说细节鉴赏例谈》,《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6] 顾晓梅:《仿佛是木刻似的——鲁迅小说艺术形象的造型特色及其成因》,《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
[7] 覃育兵:《博采与创新——论〈呐喊〉〈彷徨〉的艺术成就》,《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1期。
[8] 刘济远:《浅谈鲁迅小说的人物刻画艺术》,《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9] 周立新:《勾骨画魂 以小喻大——例谈鲁迅小说中的细节描写》,《池州师专学报》,2006年第4期。
[10] 黎党新:《谈谈鲁迅小说的细节描写》,《桂林市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11] 徐根松:《略论鲁迅小说中的语言变异艺术》,《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年第9期。
[12] 汪泽树:《鲁迅小说的心理描写论析》,《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1期。
[13] 陆文 :《鲁迅小说的心理描写》,《江汉论坛》,1987年第5期。
[14] 陈小平:《试论鲁迅小说的心理描写》,《温州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1期。
作者简介:王建林,男,1961—,河南省新野县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学和中文教育教学,工作单位: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关键词:鲁迅小说人物形象描写艺术
中图分类号:I207. 6文献标识码:A
文学就是人学。人物塑造在小说中具有特殊的意义。鲁迅小说成功地塑造了一系列典型的人物形象。鲁迅描写人物,善于抓住人物性格和精神面貌中最有特征的东西,善于运用肖像刻画、行为刻画、语言刻画、心理刻画等多种艺术方法描写人物,用“形似”进而揭示人物性格和精神特征的“神似”,力求写“形”传“神”,“神情毕肖”,塑造典型形象。
一肖像描写——生动传神
肖像描写是对人物外形的描写。鲁迅写人物不是单纯为写外形,而是借助于绘“形”而传“神”。用简洁的笔触,简约几笔,把人物写活,力求揭示人物的性格和精神的本质底蕴。
东晋的大画家顾恺之在为人画像时迟迟不画眼珠,有人问他为什么,他说,传神写照,正在个中。描写人物眼睛最易揭示人物内心深处的世界,最易表现人物的灵魂。鲁迅通过描写人物的眼形、眼光、眼神,在情节发展中自然流露出人物的精神和悲惨命运,突出表现在《祝福》中祥林嫂的人物刻画上。通过描写祥林嫂的眼光、眼色、眼神前后变化,反映了她思想性格和内心世界的变化过程,表现出祥林嫂这个人物善良的灵魂,不仅承受了生活灾难的接连沉重打击,而且遭受了封建礼教族权、夫权、神权和封建迷信枷锁的残酷折磨和摧残。鲁迅正是运用“以一目尽传精神”的手法,抓住人物的形态,摄取人物的灵魂,表现人物的神似,意蕴丰厚地展示了人物的性格和人物的命运。
鲁迅小说描写人物肖像,抓特征的手法多种多样。他有时直接描写人物,如《孔乙己》中“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穿长衫的唯一的人。”表现他虽然在科举中失败了,在黑暗的现实社会中彻底地穷困潦倒了,而他还要在严酷的社会中争取做“人”的权利。他不能也不愿在众人面前损伤自尊心。一个穷困潦倒、懒散而又不肯放下封建末世的知识分子架子的人物形象鲜明突出。《风波》中“有些遗老臭味”的赵七爷,当听到复辟回潮,“皇帝坐了龙廷了”,他便穿起蓝色竹布长衫,由“道士变成光滑头皮,乌黑发顶”的样子;而在“革命以后,他便将辫子盘在顶上,像道士一般”。通过人物在典型环境中的前后变化,揭示出这个看风使舵、八面玲珑而满腹复辟经的封建人物形象。
为了鲜明生动突出人物的特点,鲁迅常运用人物形象互相对比映衬的手法,也就是“捉挈这人全般”最主要、最精彩、最突出的特点,把人物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以及不同遭遇的形象展示出来,在鲜明的对比中,突出人物的性格和精神面貌,突出人物的历史命运。例如《故乡》中,“虽然我一见便知道是闰土,但又不是我这记忆上的闰土了。”于是,“我”由眼前的闰土联想到记忆上的闰土,两种形象截然不同:闰土在生活中的磨难遭遇,“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同少年时期那个富于智慧和勇敢,富于青春活力的闰土形象,判若两人。作者的笔力,正抓住了人物在不同时期 “脸色”、“眼睛”、“手”的变化特点,表现人物形象,揭示人物在现实生活中的悲惨命运,彰显对现实社会的深刻批判。
二动作描写——具体传神
白描手法,即用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不事雕饰,不加烘托,抓住描写对象的特征,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物与景物的情态面貌。鲁迅先生把白描手法概括成十二个字,即“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鲁迅善于用极经济朴素精炼的笔墨白描的手法,写出生活中最常见最普通的人物的动作行为,使人物形象生动传神。这类例子很多,如《药》中有这样一段白描:“华大妈在枕头底下掏了半天,掏出一包洋钱,交给老栓,老栓接了,抖抖的装入衣袋,又在外面按了两下。”“掏”、“接”、“抖抖的装入”、“按了两下”这一连串动作白描,真实生动地写两位老人动作细微谨慎,表现出良苦用心和生活的窘境。这些特写的镜头,凸现两位老人当时的神态和心理期盼。《药》中有这样一段表现康大叔:“……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腰带,胡乱捆在腰间。”用白描化的手法,一个刽子手、恶棍、武夫的形象栩栩如生。
揭示典型环境中的人物性格,应当描写人物“做什么”,更重要的是表现人物“怎么做”。人物总是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生存,在一定的典型环境中活动的,而人物自身的行为也往往表现出其本质的特征。如《故乡》中的闰土在“多子、饥荒、苛税、兵匪、官绅”的压迫下,“都苦得他像一个木偶人了。”写活了一个神态麻木似乎不满,而又无力反抗现实无可奈何纯朴的农民形象。他饱受了多少困苦和辛酸。闰土向“我”要了“几件东西”,其中是“一幅香炉和烛台”,明显是要祈祷神灵的保佑了。这一笔更点化了人物祈福神佑思想的不觉悟。作者在特定的环境下,展示人物形象与精神特征的统一,使人物神态和精神的麻木毕现。
鲁迅小说表现人物动作行为的前后变化对比描写,也往往使人物活灵活现。孔乙己先前到酒店,他的神情是“不屑于别人的嘲弄,能够排出九文大钱”。这一个“排”字表现出孔乙己傲慢自足的神情,说明钱数较足,也向“短衣帮”摆一下阔,显示出他的迂腐;而后用“手”来到酒店,只能是显出“恳求的眼色”,“摸出四文大钱”了。一个“摸”字写出了他动作的迟缓,也从侧面写出他的钱数不多,且放得严实,说明孔乙己更加穷困了,表现出孔乙己穷困潦倒失意到可怜可悲的地步。“排”与“摸”的动作对比,同一行为的两种不同描写,活画出人物的不同生活遭际和精神面貌。不同人物的性格形成不同的人物行为,性格决定行为。人物行为的对比,使不同人物的性格更加鲜明,凸现人物性格的典型丰富性。
行为动作是心灵的直接表现,而细微的行动则尤其能生动、深刻地表现人物的本质。鲁迅小说善于透过人物细微的行为特征展示人物的心理变化,常常使人物神情毕现。鲁迅小说中的动作细节描写最刻骨铭心的是《阿Q正传》最后一章“大团圆”中的一个细节,一心要参加“革命党”的阿Q,莫名其妙地被“革命党”当作盗窃犯逮捕了,草草审讯了一通,就被判处死刑,临刑前让目不识丁的阿Q小心地在自己的名字上画个并不规范的圆圈以代画押签名。这段描写阿Q麻木可悲的细节,是多么震撼灵魂入木三分啊!
三语言描写——凝练传神
语言描写,即通过人物语言,揭示人物的个性和思想特征。人物语言是刻画人物性格的重要手段之一,作家在创作中必须根据根据不同人物阶级、职业、经历、生活习惯、思想感情和精神状态,选择富有个性化的人物语言,去表现人物不同的性格特征,才能塑造出典型的人物形象。鲁迅也是极善于通过人物个性语言塑造典型人物的作家,在她的作品里,无论是主要人物还是次要人物,语言都极富个性化。鲁迅小说中的人物语言有鲜明的特点。一是准确而精炼;二是高度个性化,用人物三言两语结合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的个性特征及其变化。鲁迅小说的人物语言,都十分凝炼传神,“对话也决不说到一大篇”,有时只凭几句简单的人物语言,便可使我们联想到人物的音容笑貌,举止行态,捕捉到人物的思想性格精神面貌。如《故乡》中“细脚伶仃”的杨二嫂,未见其人先闻其声到的语言,表现出杨二嫂快言利嘴、泼辣不羁的性格。一个势利而贪图便宜的小市民的妇女心理,通过惟妙惟肖的语言表现出来了。人物语言的个性化典型化,在鲁迅小说中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作者有时就借助人物的语言叙事,来表现小说的主题。
四细致的心理描写——形象传神
心理描写,即通过描述人物的心理活动,展示人物内心世界和性格特征,是刻画人物个性的最直接的手法。鲁迅小说有许多成功的心理描写艺术,主要有三种方式:
人物的言行总是受内心支配的,而言谈举止又显示着内心丰富的世界。鲁迅小说常常在人物的言谈举止中,加上精细入微的心理活动描写,从而展示人物的灵魂。例如《药》里的华老栓深夜去买人血馒头,夜黑天冷,而“老栓倒觉爽快”,“跨步格外高远”,从走路的轻快传达出他内心的希望、兴奋和欢快。
鲁迅小说直接描写隐蔽在人物内心深处的感情和思想,通过人物的自我表白或自我剖析,自我流露,揭示人物灵魂深处的曲折波动和变化,显示人物精神状态的艺术手法,突出表现在作者运用日记体、手记等形式。例如《狂人日记》,作者熟练地发挥其丰厚的医学知识,模仿“狂人”病态的心理,运用“语颇错杂无伦次,又多荒唐之言”的日记体,活画出了“狂人”敏感多疑,恐惧不安的特征。
鲁迅小说用写梦境来描写人物的心理活动,通过人物的幻觉和想象、梦境来展现人物的内心世界,摄取人物的灵魂,暴露人物的本质方面,也是非常巧妙的。如阿Q土谷祠畅想“革命”便是典型一例。这在如《弟兄》、《狂人日记》、《伤逝》等都有运用。
鲁迅小说在表现人物形象时,常常用作者直接对人物心理的述评手法,鲜明地表现人物的典型特点。如《阿Q正传》第四章“恋爱的悲剧”,作者有一段议论:“有人说……然而我们的阿Q却没有这样乏,他是永远得意的:这或者也是中国精神文明冠于全球的一个证据了。”作者的议论意在突出阿Q灵魂的麻木及其“精神胜利法”的特征性、典型性和普遍性。鲁迅小说运用心理刻画而挖掘出不同人物的灵魂特征,使得形象的塑造不仅达到表面的真实,而且达到内在的真实。精细入微地刻画人物的灵魂世界,既有助于塑造人物的性格,也可从人物灵魂深处的活动,反映出社会历史的影响和真实的现实生活。
总之,小说文学艺术的特征要求必须塑造典型性人物形象。只有人物形象生动,才能使人物具有典型性和生命活力。鲁迅塑造人物常常“静默观察,烂熟于心”,然后“凝神结想,一挥而就”,因此他笔下的人物不仅形象鲜明,而且神情毕肖,生动传神,达到形似和神似的完美统一。鲁迅小说取得巨大的艺术成就,与其善于准确地发掘人物的典型意义并塑造个性化人物形象,善于运用多种描写手法表现人物的本质特点是分不开的。
参考文献:
[1] 顾农:《“以一目尽传精神”——漫谈鲁迅小说的细节描写》,《语文教学与研究》,1983年第3期。
[2] 刘溶、王介平:《鲁迅小说中的细节描写》,《河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81年第4期。
[3] 吴雄甫:《“画眼睛”的艺术——鲁迅小说学习札记》,《湖南城市学院学报》,1983年第1期。
[4] 王琦:《鲁迅小说里的人物形象分析》,《语文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1期。
[5] 宋建军:《鲁迅小说细节鉴赏例谈》,《新疆石油教育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6] 顾晓梅:《仿佛是木刻似的——鲁迅小说艺术形象的造型特色及其成因》,《山东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年第4期。
[7] 覃育兵:《博采与创新——论〈呐喊〉〈彷徨〉的艺术成就》,《绵阳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0年第1期。
[8] 刘济远:《浅谈鲁迅小说的人物刻画艺术》,《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9] 周立新:《勾骨画魂 以小喻大——例谈鲁迅小说中的细节描写》,《池州师专学报》,2006年第4期。
[10] 黎党新:《谈谈鲁迅小说的细节描写》,《桂林市教育学院学报》,2000年第3期。
[11] 徐根松:《略论鲁迅小说中的语言变异艺术》,《哈尔滨学院学报》,2003年第9期。
[12] 汪泽树:《鲁迅小说的心理描写论析》,《西华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84年第1期。
[13] 陆文 :《鲁迅小说的心理描写》,《江汉论坛》,1987年第5期。
[14] 陈小平:《试论鲁迅小说的心理描写》,《温州师范学院学报》,1996年第1期。
作者简介:王建林,男,1961—,河南省新野县人,本科,副教授,研究方向:文学和中文教育教学,工作单位:南阳医学高等专科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