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小说《白鲸》隐含着麦尔维尔复杂的宗教世界观,一方面是对传统的基督教教义和宗教生活的不满,表现为对上帝的亵渎和反叛,另一方面无法摆脱宗教观念的影响,表现为与上帝的和解。整部小说是麦尔维尔精神世界的真诚告白或忏悔录。
关键词:亵渎反叛和解忏悔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1851年(11月17日)麦尔维尔完成他的代表作白鲸之后,给霍桑回信,“我写了一本邪恶的书,但是感觉自己纯洁得像一只羔羊。”此番表白包含了麦尔维尔对自己作品的评价,也暗示了作者的隐忧。那么麦尔维尔担心的是什么?白鲸这本书到底有何邪恶之处,麦尔维尔为什么又声称自己纯洁无暇呢?
细读小说,不难发现,麦尔维尔所谓的邪恶,乃是对上帝的亵渎和反叛。在宗教思想依然强盛的19世纪,读者对违背传统宗教教义的内容有多大接受能力,麦尔维尔无法预知,也因此忐忑不安。但他并不肯缄口,而是固执地借叙述者伊希米尔的揶揄讽刺和主人公亚哈对上帝的激烈反抗,嘲弄支撑社会秩序的传统宗教观念,向上帝问责,向传统生活的欺骗性挑战。
伊希米尔的身上有着麦尔维尔的影子,他对身边的社会文化有一种不适感和疏离感,叙述中夹带着对传统观念和习俗强烈的颠覆性倾向。为了避免引起读者的反感,他从不大张旗鼓地反对上帝或神正论,而是以一种看似漫不经心的口吻,插科打诨式的幽默,含沙射影的暗示表达自己的观点。
小说还通过对教堂的描写,暗讽教会惯用人们对灾难和地狱的恐惧心里来维持对上帝的信仰。当伊希米尔进入黑人教堂,听到“布道者讲的是地狱里的阴森恐怖,以及那边的悲哭、哀恸和咬牙切齿的情景。”第9章德高望重的麦坡尔神甫绘声绘色地讲述约拿违背神谕,遭遇风暴,被鲸鱼吞噬之后的恐怖场面,并得出结论:“在更多的时候,上帝是命令我们而不是试图劝说我们。”由此可见,即使是虔诚的神甫心目中的上帝也是严厉专横的,他对不服从者动辄发怒,以灾祸施罚,惩戒人类。
不仅如此,上帝还被看作恶意和争斗产生之源。在第40章,当达格和西班牙水手要打架的时候,人岛老水手说:“地方早就有了……在那个圆形场地里,该隐杀死了亚伯。干得好,干得真棒!不是吗?要不上帝怎么能安排你们在这地方决斗?”读过《圣经》的人都知道,由于上帝喜欢亚伯献祭的羊,不喜欢该隐献上的果品,致使该隐心生妒忌,杀死了亚伯。这里暗示上帝对众生的不同态度是造成人们互相妒忌的根源。因此,亚哈也理直气壮地说,“……自从天地间有所谓公平对等以来,万物就相互猜忌。”咬伤他的白鲸有“一种让人无法理解的邪恶的力量”,亚哈则偏要弄清其背后的阴谋不可。显然,亚哈表面上是向白鲸复仇,实际上是对安排这一切的上帝发难。
与伊希米尔不同,亚哈因受伤变得和李尔王一样处于神志清醒的疯狂状态,因此能够畅所欲言。他是遭受苦难者的代言人,通过揭露世俗生活中的不公,谴责主宰人类生活的上帝,抒发心中的怨怒。在第125章中,看到被吓疯了的小黑人皮普,亚哈牵着他走向自己的船舱说:“看看这些无所不知的神明竟然漠视受苦受难的凡人;凡人虽然愚笨,不明白所为何事,然而,在他们身上,却充分显示出恩爱的美好的东西。”可见,上帝并非大慈大悲,甚至还不如凡人能给人以温暖。
鉴于宗教信仰并不能给人带来实际的幸福快乐,小说特别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兄弟情谊,如依希米尔和隗魁的友谊。“幸福并不是单靠智力或者幻想就能获得的,而是存在于妻子身上,存在于心中、床上和桌上……”(第94章)。 可以说,依希米尔对于信仰的态度是实用的。他认为不必恪守那些清规戒律,凡是对健康有害,对灵魂无益的宗教形式都没有必要去坚持,如隗魁的斋戒。为了让隗魁对自己产生好感,他不惜向隗魁的偶像跪拜,虽然这种做法亵渎了上帝。此外,麦尔维尔为那些最卑微的水手、宗教叛逆和被遗弃者辩护,给他们树碑立传,只因他们身上保持着上帝所赐的芸芸众生应有的尊严。
麦尔维尔的宗教观点完全以人性为基点。他发现“最高真理像上帝一样无处不在又无法触及“,人若非要弄个一清二楚,只能发疯,如同亚哈一样。伊希米尔虽然也在寻求对世间万象给出终极解释的真理,但他能够在心游万仞的同时,不断得到新的启迪。他发现真理常常是相对的。如在第86章描写群鲸竖起尾叶的壮观场面时写道:“如果你处于那种但丁式的心境,你就会想到各种恶魔;如果处于那种以赛亚式的心境,就会想到各种天使。”他发现亚哈的复仇之火只能把人引入歧途,只有耶稣和《旧约·传道书》是最忠实可靠的,“一切都是虚空”(第96章),人类依然需要上帝的引导、庇护和约束。至此,伊希米尔与上帝达成和解。
麦尔维尔和伊希米尔一样,对尘世间的事物充满疑惑,又不能摆脱多年来的宗教熏陶,既不能完全地信仰宗教也不能不信,因此欲说还休。他相信上帝像传统的神正论所宣扬的那样深不可测且令人敬畏,但认为他有些专横冷漠;他相信原罪说,但又觉得上帝对此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承认命定论,又觉得这套理论矛盾重重。可贵的是,他诚实地把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这在当时需要相当大的勇气。从这种意义上来看,这本书可以说是麦尔维尔的忏悔录,他真诚地希望大家从这个悲剧中吸取教训,自己的灵魂也得到了洗涤。
参考文献:
[1] 赫尔曼·麦尔维尔,刘宇红、万茂林译:《白鲸》,燕山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
[2] 《圣经》,中英对照(和合本·新国际版),国际圣经协会出版,2000年10月。
[3] Herman Melville,Moby Dick,or the Whale,A Norton Critical Edition, Second Edition, 2002.
作者简介:王艳慧,女,1969—,河北省辛集市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美国研究,工作单位:大连工业大学。
关键词:亵渎反叛和解忏悔
中图分类号:I106文献标识码:A
1851年(11月17日)麦尔维尔完成他的代表作白鲸之后,给霍桑回信,“我写了一本邪恶的书,但是感觉自己纯洁得像一只羔羊。”此番表白包含了麦尔维尔对自己作品的评价,也暗示了作者的隐忧。那么麦尔维尔担心的是什么?白鲸这本书到底有何邪恶之处,麦尔维尔为什么又声称自己纯洁无暇呢?
细读小说,不难发现,麦尔维尔所谓的邪恶,乃是对上帝的亵渎和反叛。在宗教思想依然强盛的19世纪,读者对违背传统宗教教义的内容有多大接受能力,麦尔维尔无法预知,也因此忐忑不安。但他并不肯缄口,而是固执地借叙述者伊希米尔的揶揄讽刺和主人公亚哈对上帝的激烈反抗,嘲弄支撑社会秩序的传统宗教观念,向上帝问责,向传统生活的欺骗性挑战。
伊希米尔的身上有着麦尔维尔的影子,他对身边的社会文化有一种不适感和疏离感,叙述中夹带着对传统观念和习俗强烈的颠覆性倾向。为了避免引起读者的反感,他从不大张旗鼓地反对上帝或神正论,而是以一种看似漫不经心的口吻,插科打诨式的幽默,含沙射影的暗示表达自己的观点。
小说还通过对教堂的描写,暗讽教会惯用人们对灾难和地狱的恐惧心里来维持对上帝的信仰。当伊希米尔进入黑人教堂,听到“布道者讲的是地狱里的阴森恐怖,以及那边的悲哭、哀恸和咬牙切齿的情景。”第9章德高望重的麦坡尔神甫绘声绘色地讲述约拿违背神谕,遭遇风暴,被鲸鱼吞噬之后的恐怖场面,并得出结论:“在更多的时候,上帝是命令我们而不是试图劝说我们。”由此可见,即使是虔诚的神甫心目中的上帝也是严厉专横的,他对不服从者动辄发怒,以灾祸施罚,惩戒人类。
不仅如此,上帝还被看作恶意和争斗产生之源。在第40章,当达格和西班牙水手要打架的时候,人岛老水手说:“地方早就有了……在那个圆形场地里,该隐杀死了亚伯。干得好,干得真棒!不是吗?要不上帝怎么能安排你们在这地方决斗?”读过《圣经》的人都知道,由于上帝喜欢亚伯献祭的羊,不喜欢该隐献上的果品,致使该隐心生妒忌,杀死了亚伯。这里暗示上帝对众生的不同态度是造成人们互相妒忌的根源。因此,亚哈也理直气壮地说,“……自从天地间有所谓公平对等以来,万物就相互猜忌。”咬伤他的白鲸有“一种让人无法理解的邪恶的力量”,亚哈则偏要弄清其背后的阴谋不可。显然,亚哈表面上是向白鲸复仇,实际上是对安排这一切的上帝发难。
与伊希米尔不同,亚哈因受伤变得和李尔王一样处于神志清醒的疯狂状态,因此能够畅所欲言。他是遭受苦难者的代言人,通过揭露世俗生活中的不公,谴责主宰人类生活的上帝,抒发心中的怨怒。在第125章中,看到被吓疯了的小黑人皮普,亚哈牵着他走向自己的船舱说:“看看这些无所不知的神明竟然漠视受苦受难的凡人;凡人虽然愚笨,不明白所为何事,然而,在他们身上,却充分显示出恩爱的美好的东西。”可见,上帝并非大慈大悲,甚至还不如凡人能给人以温暖。
鉴于宗教信仰并不能给人带来实际的幸福快乐,小说特别强调人与人之间的兄弟情谊,如依希米尔和隗魁的友谊。“幸福并不是单靠智力或者幻想就能获得的,而是存在于妻子身上,存在于心中、床上和桌上……”(第94章)。 可以说,依希米尔对于信仰的态度是实用的。他认为不必恪守那些清规戒律,凡是对健康有害,对灵魂无益的宗教形式都没有必要去坚持,如隗魁的斋戒。为了让隗魁对自己产生好感,他不惜向隗魁的偶像跪拜,虽然这种做法亵渎了上帝。此外,麦尔维尔为那些最卑微的水手、宗教叛逆和被遗弃者辩护,给他们树碑立传,只因他们身上保持着上帝所赐的芸芸众生应有的尊严。
麦尔维尔的宗教观点完全以人性为基点。他发现“最高真理像上帝一样无处不在又无法触及“,人若非要弄个一清二楚,只能发疯,如同亚哈一样。伊希米尔虽然也在寻求对世间万象给出终极解释的真理,但他能够在心游万仞的同时,不断得到新的启迪。他发现真理常常是相对的。如在第86章描写群鲸竖起尾叶的壮观场面时写道:“如果你处于那种但丁式的心境,你就会想到各种恶魔;如果处于那种以赛亚式的心境,就会想到各种天使。”他发现亚哈的复仇之火只能把人引入歧途,只有耶稣和《旧约·传道书》是最忠实可靠的,“一切都是虚空”(第96章),人类依然需要上帝的引导、庇护和约束。至此,伊希米尔与上帝达成和解。
麦尔维尔和伊希米尔一样,对尘世间的事物充满疑惑,又不能摆脱多年来的宗教熏陶,既不能完全地信仰宗教也不能不信,因此欲说还休。他相信上帝像传统的神正论所宣扬的那样深不可测且令人敬畏,但认为他有些专横冷漠;他相信原罪说,但又觉得上帝对此也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他承认命定论,又觉得这套理论矛盾重重。可贵的是,他诚实地把自己的想法和盘托出,这在当时需要相当大的勇气。从这种意义上来看,这本书可以说是麦尔维尔的忏悔录,他真诚地希望大家从这个悲剧中吸取教训,自己的灵魂也得到了洗涤。
参考文献:
[1] 赫尔曼·麦尔维尔,刘宇红、万茂林译:《白鲸》,燕山出版社,2002年8月第1版。
[2] 《圣经》,中英对照(和合本·新国际版),国际圣经协会出版,2000年10月。
[3] Herman Melville,Moby Dick,or the Whale,A Norton Critical Edition, Second Edition, 2002.
作者简介:王艳慧,女,1969—,河北省辛集市人,硕士,讲师,研究方向:美国研究,工作单位:大连工业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