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经过第一、第二轮的系统复习之后,高三政治第三轮复习的大幕也开启了,如何高效复习迎考就成了亟待解决的问题。下面我们从“把准考向”“明确指向”“预测方向”这三个维度来谈谈高考政治冲刺策略。
一、精准把握考纲考向,列出必刷知识清单
高考试题命制遵循“考查核心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尽可能覆盖《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纲”)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尤其是核心考点。因此,在第三轮复习中,考生依然要把考纲提及的考点落实到位,并不断拓宽和深化知识,巩固记忆效果,这样才能在应试中立于不败之地。
1.夯实考纲全部考点
考生考前应依据考纲把所有的考点梳理一遍。根据自己对考点掌握的不同情况,分类做出标记,如已经熟练掌握的标“√”号,还不太熟悉的标“?”号,没有掌握的标“×”号。这样,对自己的考点掌握情况就做到了一目了然,心中有数。针对不同类型,区别对待:已经掌握的,可以暂时放一放;不太熟悉的,进一步复习巩固;没有掌握的,则要集中精力,下狠功夫,力争尽快熟悉和掌握。以下以《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为例。
2.延伸发散核心考点考向
立足考纲考生还需要学会从微观上升到宏观,把握模块本身的内部逻辑关系,将核心考点逐个扩充内容,适度延伸发散,对每一个核心考点依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环节去回忆或默写,从而具备“一览众山小”的宏观把控能力。如核心考点“消费”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来把握:
第一,影响消费的因素有哪些?①根本因素:经济发展水平。②决定因素:生产。③直接因素:居民收入。④重要因素:物价的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⑤主观因素:居民消费还受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求实心理等影响。⑥其他因素:市场环境、商店位置、服务水平、国家的消费政策等。
第二,国家重视消费的原因有哪些?①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能够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②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解决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需要重视消费,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重视消费,能够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拉动,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三,怎样扩大消费需求? ①根本途径:发展经济,保持经济稳定增长。②在促进生产发展的同时,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创造动力。③扩大就业,努力增加居民收入。④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居民未来收入预期。⑤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收入分配政策,缩小收入差距,促进收入分配公平。⑥政府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加强宏观调控,保持物价稳定。⑦政府要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为消费者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⑧政府可通过财政补贴鼓励某些类别商品的消费。⑨要发挥财政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作用,提升居民的消费信心。⑩消费者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坚持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二、明确高考命题指向,构建体现学科素养的知识模型
高考命题贯彻“一体四层四翼”,坚持“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的核心立场,以“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为考查目标,体现“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考查要求,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法治建设等内容,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与创新。简而言之,高考命题从能力立意变为素养立意。
1.明确高考命题指向
研读近年的高考试题发现,“一点四面”是高考命题素养立意的主线,“一点”指立德树人,“四面”是指要在高考命题中体现“核心价值”“传统文化”“依法治国”“创新精神”四个指向。以2018年全国卷试题为例,从中能清晰地看出素养立意的命题指向。
2.构建体现学科素养的知识模型
考生要适应以素养为出发点和目标的高考要求,用学科核心素养的视角定位知识价值,强调结构化的知识,强调情境中、系统化的知识,而不是碎片化、概念化、僵硬的知识。对于“核心价值”“传统文化”“依法治国”“创新精神”四个素养指向,考生应该采用深度学习的方式,主动完成学科知识的构建,才能实现有效的知识迁移应用,提高综合思维能力,最终达成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我们以“依法治国”为例,构建体现学科素养的知识模型:
三、透析年度时事热点,预测命题方向
高考命题无论是试题素材的选取,还是考查内容的确定,体现时代性都是其基本要求。这些时代主题全面反映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成就、发展战略、指导思想和具体措施等,贴近考生学习、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使试题的情境设计更加充实、丰富和生动,有利于引导考生关注现实生活,以积极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去分析思考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为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等教育目标的实现发挥积极的引领作用。
1.系统梳理重大时事热点
时事政治作为考纲的内容之一,是考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或者说是必须具备的素养,考生不仅要关注年度间的国内外重大时事,还要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具备较高的时政素养有助于正确理解题意,顺利解答试题。高考前,考生有必要对年度间的时事热点进行分门别类整理,例如2018~2019年度的时事热点可以分为如下九大类:
(1)经济建设
①设立海南自贸区彰显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决心;②长春长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问题疫苗被严惩;③《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印发;④个人所得税改革;⑤支持民营经济重大举措密集推出;⑥中国沉稳应对中美经贸摩擦;⑦我国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
(2)政治建设
①全国公安机关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效明显;②村委会、居委会任期从三年改为五年;③国办印发《进一步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实施方案》;④英雄烈士保护法;⑤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⑥首部国家公祭地方法规施行。
(3)文化建设
① 隆重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②中国迎来首个农民丰收节;③梵净山入遗,都江堰等四项目入遗,藏医药浴法入遗;④长三角区域教育一体化发展提速。
(4)社會建设
①取消国内流量漫游费;②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③港珠澳大桥开通;④博鳌健康产业发展论坛。
(5)生态建设
①推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②我国首部土壤污染防治法公布;③加强长江水生生物保护;④第二批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展开工作;⑤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6)科技成就
①“地壳一号”完成“首秀”;②首艘中国造极地破冰船下水;③“鲲龙”AG600试飞成功,“天鲲号”成功完成首次试航;④我国知识产权申请量位列全球第一;⑤嫦娥四号卫星成功发射。
(7)重大会议和重大方针政策
①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②乡村振兴战略规划;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④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⑤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⑥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⑦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⑧雄安新区规划纲要获批;⑨全面停止军队有偿服务;⑩世界中医药大会。
(8)典型人物
①时代楷模、先进群体;②感动中国人物;③中国最高科学奖获得者。
(9)国际社会
①美国退群,英国“脱欧”;②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③中阿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④中非合作论坛;⑤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⑥“一带一路”朋友圈不断扩大;⑦ APEC第二十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⑧G20领导人第十三次峰会;⑨中国成为联合国第二大出资国。
2.实现时政热点与课本知识点的对接
在梳理热点话题时,要提炼热点核心信息,形成相关问题,然后依据相关问题,寻找教材理论依据,锁定学科知识核心词,实现热点话题与知识主题的有效对接,在此基础上提出新问题,预测命题方向。以“新个税法全面施行”这一重大热点为例:
面对迫在眉睫的高考,从“把准考向”“明确指向”“预测方向”这三个方面备考,能有效做到贴近高考考纲,贴近学科素养,贴近时代脉搏,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
一、精准把握考纲考向,列出必刷知识清单
高考试题命制遵循“考查核心知识为主体”的原则,尽可能覆盖《考试大纲》(以下简称“考纲”)中的大部分知识点,尤其是核心考点。因此,在第三轮复习中,考生依然要把考纲提及的考点落实到位,并不断拓宽和深化知识,巩固记忆效果,这样才能在应试中立于不败之地。
1.夯实考纲全部考点
考生考前应依据考纲把所有的考点梳理一遍。根据自己对考点掌握的不同情况,分类做出标记,如已经熟练掌握的标“√”号,还不太熟悉的标“?”号,没有掌握的标“×”号。这样,对自己的考点掌握情况就做到了一目了然,心中有数。针对不同类型,区别对待:已经掌握的,可以暂时放一放;不太熟悉的,进一步复习巩固;没有掌握的,则要集中精力,下狠功夫,力争尽快熟悉和掌握。以下以《经济生活》第一单元第一课为例。
2.延伸发散核心考点考向
立足考纲考生还需要学会从微观上升到宏观,把握模块本身的内部逻辑关系,将核心考点逐个扩充内容,适度延伸发散,对每一个核心考点依据“是什么”“为什么”“怎么样”等环节去回忆或默写,从而具备“一览众山小”的宏观把控能力。如核心考点“消费”可以从以下三个维度来把握:
第一,影响消费的因素有哪些?①根本因素:经济发展水平。②决定因素:生产。③直接因素:居民收入。④重要因素:物价的变动会影响人们的购买能力。⑤主观因素:居民消费还受从众心理、求异心理、攀比心理、求实心理等影响。⑥其他因素:市场环境、商店位置、服务水平、国家的消费政策等。
第二,国家重视消费的原因有哪些?①消费对生产具有反作用。消费能够拉动经济增长,促进生产发展。②解决社会主要矛盾的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解决新时代的社会主要矛盾需要重视消费,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需要。③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重视消费,能够使经济发展更多依靠内需拉动,有利于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和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
第三,怎样扩大消费需求? ①根本途径:发展经济,保持经济稳定增长。②在促进生产发展的同时,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居民消费结构升级创造动力。③扩大就业,努力增加居民收入。④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提高居民未来收入预期。⑤深化收入分配制度改革,完善收入分配政策,缩小收入差距,促进收入分配公平。⑥政府要综合运用多种手段,加强宏观调控,保持物价稳定。⑦政府要加大市场监管力度,为消费者创造良好的消费环境。⑧政府可通过财政补贴鼓励某些类别商品的消费。⑨要发挥财政促进社会公平、改善人民生活的作用,提升居民的消费信心。⑩消费者要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坚持量入为出、适度消费,避免盲从、理性消费,保护环境、绿色消费,勤俭节约、艰苦奋斗。
二、明确高考命题指向,构建体现学科素养的知识模型
高考命题贯彻“一体四层四翼”,坚持“立德树人、服务选拔、导向教学”的核心立场,以“必备知识、关键能力、学科素养、核心价值”为考查目标,体现“基础性、综合性、应用性、创新性”的考查要求,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法治建设等内容,充分反映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以及经济社会发展与创新。简而言之,高考命题从能力立意变为素养立意。
1.明确高考命题指向
研读近年的高考试题发现,“一点四面”是高考命题素养立意的主线,“一点”指立德树人,“四面”是指要在高考命题中体现“核心价值”“传统文化”“依法治国”“创新精神”四个指向。以2018年全国卷试题为例,从中能清晰地看出素养立意的命题指向。
2.构建体现学科素养的知识模型
考生要适应以素养为出发点和目标的高考要求,用学科核心素养的视角定位知识价值,强调结构化的知识,强调情境中、系统化的知识,而不是碎片化、概念化、僵硬的知识。对于“核心价值”“传统文化”“依法治国”“创新精神”四个素养指向,考生应该采用深度学习的方式,主动完成学科知识的构建,才能实现有效的知识迁移应用,提高综合思维能力,最终达成学科核心素养的提升。我们以“依法治国”为例,构建体现学科素养的知识模型:
三、透析年度时事热点,预测命题方向
高考命题无论是试题素材的选取,还是考查内容的确定,体现时代性都是其基本要求。这些时代主题全面反映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成就、发展战略、指导思想和具体措施等,贴近考生学习、生活经历和情感体验,使试题的情境设计更加充实、丰富和生动,有利于引导考生关注现实生活,以积极的态度、科学的方法去分析思考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为情感态度价值观、过程与方法等教育目标的实现发挥积极的引领作用。
1.系统梳理重大时事热点
时事政治作为考纲的内容之一,是考生必须掌握的知识,或者说是必须具备的素养,考生不仅要关注年度间的国内外重大时事,还要了解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具备较高的时政素养有助于正确理解题意,顺利解答试题。高考前,考生有必要对年度间的时事热点进行分门别类整理,例如2018~2019年度的时事热点可以分为如下九大类:
(1)经济建设
①设立海南自贸区彰显我国扩大对外开放的决心;②长春长生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生产问题疫苗被严惩;③《国税地税征管体制改革方案》印发;④个人所得税改革;⑤支持民营经济重大举措密集推出;⑥中国沉稳应对中美经贸摩擦;⑦我国全面实施市场准入负面清单制度。
(2)政治建设
①全国公安机关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成效明显;②村委会、居委会任期从三年改为五年;③国办印发《进一步深化“互联网+政务服务”,推进政务服务“一网、一门、一次”改革实施方案》;④英雄烈士保护法;⑤宁夏回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⑥首部国家公祭地方法规施行。
(3)文化建设
① 隆重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②中国迎来首个农民丰收节;③梵净山入遗,都江堰等四项目入遗,藏医药浴法入遗;④长三角区域教育一体化发展提速。
(4)社會建设
①取消国内流量漫游费;②脱贫攻坚战三年行动;③港珠澳大桥开通;④博鳌健康产业发展论坛。
(5)生态建设
①推动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②我国首部土壤污染防治法公布;③加强长江水生生物保护;④第二批中央生态环保督察组展开工作;⑤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6)科技成就
①“地壳一号”完成“首秀”;②首艘中国造极地破冰船下水;③“鲲龙”AG600试飞成功,“天鲲号”成功完成首次试航;④我国知识产权申请量位列全球第一;⑤嫦娥四号卫星成功发射。
(7)重大会议和重大方针政策
①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②乡村振兴战略规划;③中央经济工作会议;④首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⑤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会;⑥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⑦全国生态环境保护大会;⑧雄安新区规划纲要获批;⑨全面停止军队有偿服务;⑩世界中医药大会。
(8)典型人物
①时代楷模、先进群体;②感动中国人物;③中国最高科学奖获得者。
(9)国际社会
①美国退群,英国“脱欧”;②上海合作组织青岛峰会;③中阿合作论坛第八届部长级会议;④中非合作论坛;⑤金砖国家领导人会晤;⑥“一带一路”朋友圈不断扩大;⑦ APEC第二十六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⑧G20领导人第十三次峰会;⑨中国成为联合国第二大出资国。
2.实现时政热点与课本知识点的对接
在梳理热点话题时,要提炼热点核心信息,形成相关问题,然后依据相关问题,寻找教材理论依据,锁定学科知识核心词,实现热点话题与知识主题的有效对接,在此基础上提出新问题,预测命题方向。以“新个税法全面施行”这一重大热点为例:
面对迫在眉睫的高考,从“把准考向”“明确指向”“预测方向”这三个方面备考,能有效做到贴近高考考纲,贴近学科素养,贴近时代脉搏,从而起到事半功倍的复习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