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教育部2008年2月下文将京剧纳入九年义务教育阶段音乐课程之中。教育部此举意在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建设中华民族共有精神家园。传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是我们现代教育的一个重要任务。但是,进行民族优秀文化教育与京剧进课堂是不能等同起来的。用京剧进中小学的课堂来代替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是非常片面的。
要达到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目的,就要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有所侧重地选取能够代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内容,进入到中小学的学习内容中。这是从内容的选取上,围绕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目的来展开这项工作。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包括的范围很广。其中,传统音乐、传统戏剧仅仅是其中一个方面,要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就要从音乐、戏剧、书法、诗歌、文学等诸多方面优选内容,让中小学生较全面地、系统地学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让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后继有人,得到发扬光大。
传统戏剧艺术不单是一段唱腔或唱词,而是反映出某一个时代的精神。戏剧艺术与当时的社会思想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反映出主流社会的思想与精神,反映出当时的民俗民风。然而,京剧只有200多年的历史,不足以代表浩瀚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全部。京剧的主体在中国文化整体中更偏于民间文化或称之为底层文化。即使它因满清后宫及八旗王公青睐有加而迅速繁荣,也不足以改变美学上的这一特质。当然,正是因基于民间趣味的京剧从清末直到整个20世纪获得了此前所有民间艺术从未有过的地位,它也从艺术本体的层面,最大限度地扩展了民间文化与美学的影响,提升了民间趣味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地位。清代主流京剧艺术内容大多是忠孝节义,提倡功名利禄,稍涉民间哀怨。然而文革时期的京剧内容则多是歌颂高、大、全的英雄形象,曲调大多雄壮激昂。在中小学生还缺少对有关社会历史背景了解,缺少有关的文化素质积累之时,是无法通过京剧的学习达到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目的。这在教学中也使学生较难接受京剧的学习。所以,在学习京剧之前,应该要有相应的传统文化的学习。在对有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中小学生才可能把京剧与自己的文化基础融合起来,京剧这样的优秀剧种才可能被今天的学生广泛接受。所以,盲目地用一刀切的办法让京剧进课堂,在实施上是有天然的时代障碍的。至少在低年级的学生中教学京剧困难犹大。
从小学就开始学习京剧,必然要挤占学生的学习时间,使得本来可以用于学习更需要学习的其他优秀文化传统内容的时间没有合理使用。就像文化革命时期,全国普及京剧样板戏,学生们没有学到多少东西,反而是在批判旧的文化传统时,让学生们学习到了一些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如果让学生们把可贵的学习时间放在年代久远的京剧上,必然像文革那样,学生所学无几,空耗时间。更何况能够代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剧种决非京剧一种。由于中国文化有其地域上的差别,在北京地区、东北地区,京剧有其较为深厚的生存土壤。然而,在祖国的其他地区,更有自己的传统戏剧文化,如黄梅戏、越剧等优秀剧种,这些戏剧文化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不能用一刀切的办法,强迫各地的学校都要开设京剧课程。我们不能不看到,京剧这种传统艺术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相差太远,与现代年轻人的审美情趣相差太远。这也是京剧市场大幅萎缩的根本原因。然而,越剧和黄梅戏因其唱段的抒情优美,拥有越来越多的爱好者。在越剧和黄梅戏流行的区域,为什么就不能让越剧和黄梅戏进课堂呢?
从目前来说,京剧进课堂还存在师资匮乏的问题。有很多年轻的音乐老师,对京剧的知识知之甚少。对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样板戏唱段的教学,可能尚可应付,对古装京剧的名段,则已一窍不通。更不用说对于京剧的“四功”、“五法”等一些专业知识,年轻的音乐老师大多是丈二和尚模不着头脑。要靠这些老师建立起京剧的文化氛围,从而挽救京剧,可能在本代人内是无法完成的任务。
不论是京剧进课堂,还是哪个剧种进课堂,我们的目的都是要让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得到传承,发扬光大。我认为,各个地方可以根据本地方的历史传统和群众基础来确定如何安排中小学生学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统。以本地传统文化为侧重,兼学其他地区的文化特点,从总体上认识和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
要想保住中国的戏剧文化,不一定要在全国搞一刀切的戏剧教学。每一个剧种都有其流行的区域,每个剧种首先要在自家地里种好自留地。在自家的沃土里发展壮大,发挥影响。如果中国的传统戏剧能把年轻一代从新拉回戏台前,这将是中国戏剧界的福音。也不排除,中国戏剧会有新的艺术元素加入,使戏剧更能被年轻的一代所接受。不论是从音乐上,还是从舞台布景、灯光方面都会有新的艺术元素加入,使戏剧更能与现代观众共鸣。这样的变化,也许是今后戏剧的发展方向。正所谓,变则生,不变则亡。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京剧被几个样板戏刻板化。但是在客观上,那个年代的京剧已经逐渐融入了新的艺术元素。在京剧音乐、舞美方面都有许多新的艺术元素,具有很大影响的钢琴伴唱《红灯记》就是一个例子。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有过许许多多的文化现象,有一些被保留下来,有一些被历史淘汰。这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正是符合事物发展的辩证法,这是一个扬弃的过程。被保留下来的东西是具有较为永恒的性质的东西,是能够被大多数人们所接受的东西。京剧和我国的一些传统戏剧文化,都要经历发生、发展、衰退、消亡的过程。这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都要符合市场规律。只要没有人有兴趣到剧场看戏,演戏的人就无法支撑剧团的运作,剧团被淘汰将是迟早的事。即使政府采取强制让学童学习戏剧的措施,也难免新的艺术形式占领市场,旧事物终将被淘汰,新生事物终究要占上风。人类的历史正是在这种新旧更替中发展前进的。
要达到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目的,就要从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中有所侧重地选取能够代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内容,进入到中小学的学习内容中。这是从内容的选取上,围绕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目的来展开这项工作。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包括的范围很广。其中,传统音乐、传统戏剧仅仅是其中一个方面,要继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就要从音乐、戏剧、书法、诗歌、文学等诸多方面优选内容,让中小学生较全面地、系统地学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让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后继有人,得到发扬光大。
传统戏剧艺术不单是一段唱腔或唱词,而是反映出某一个时代的精神。戏剧艺术与当时的社会思想文化有着密切的联系,反映出主流社会的思想与精神,反映出当时的民俗民风。然而,京剧只有200多年的历史,不足以代表浩瀚的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全部。京剧的主体在中国文化整体中更偏于民间文化或称之为底层文化。即使它因满清后宫及八旗王公青睐有加而迅速繁荣,也不足以改变美学上的这一特质。当然,正是因基于民间趣味的京剧从清末直到整个20世纪获得了此前所有民间艺术从未有过的地位,它也从艺术本体的层面,最大限度地扩展了民间文化与美学的影响,提升了民间趣味在中国文化传统中的地位。清代主流京剧艺术内容大多是忠孝节义,提倡功名利禄,稍涉民间哀怨。然而文革时期的京剧内容则多是歌颂高、大、全的英雄形象,曲调大多雄壮激昂。在中小学生还缺少对有关社会历史背景了解,缺少有关的文化素质积累之时,是无法通过京剧的学习达到传承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目的。这在教学中也使学生较难接受京剧的学习。所以,在学习京剧之前,应该要有相应的传统文化的学习。在对有关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有了一定的了解之后,中小学生才可能把京剧与自己的文化基础融合起来,京剧这样的优秀剧种才可能被今天的学生广泛接受。所以,盲目地用一刀切的办法让京剧进课堂,在实施上是有天然的时代障碍的。至少在低年级的学生中教学京剧困难犹大。
从小学就开始学习京剧,必然要挤占学生的学习时间,使得本来可以用于学习更需要学习的其他优秀文化传统内容的时间没有合理使用。就像文化革命时期,全国普及京剧样板戏,学生们没有学到多少东西,反而是在批判旧的文化传统时,让学生们学习到了一些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如果让学生们把可贵的学习时间放在年代久远的京剧上,必然像文革那样,学生所学无几,空耗时间。更何况能够代表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剧种决非京剧一种。由于中国文化有其地域上的差别,在北京地区、东北地区,京剧有其较为深厚的生存土壤。然而,在祖国的其他地区,更有自己的传统戏剧文化,如黄梅戏、越剧等优秀剧种,这些戏剧文化也是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组成部分。所以,不能用一刀切的办法,强迫各地的学校都要开设京剧课程。我们不能不看到,京剧这种传统艺术与我们的现实生活相差太远,与现代年轻人的审美情趣相差太远。这也是京剧市场大幅萎缩的根本原因。然而,越剧和黄梅戏因其唱段的抒情优美,拥有越来越多的爱好者。在越剧和黄梅戏流行的区域,为什么就不能让越剧和黄梅戏进课堂呢?
从目前来说,京剧进课堂还存在师资匮乏的问题。有很多年轻的音乐老师,对京剧的知识知之甚少。对文化大革命时期的样板戏唱段的教学,可能尚可应付,对古装京剧的名段,则已一窍不通。更不用说对于京剧的“四功”、“五法”等一些专业知识,年轻的音乐老师大多是丈二和尚模不着头脑。要靠这些老师建立起京剧的文化氛围,从而挽救京剧,可能在本代人内是无法完成的任务。
不论是京剧进课堂,还是哪个剧种进课堂,我们的目的都是要让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得到传承,发扬光大。我认为,各个地方可以根据本地方的历史传统和群众基础来确定如何安排中小学生学习中华民族优秀文化的传统。以本地传统文化为侧重,兼学其他地区的文化特点,从总体上认识和学习中华民族优秀的文化传统。
要想保住中国的戏剧文化,不一定要在全国搞一刀切的戏剧教学。每一个剧种都有其流行的区域,每个剧种首先要在自家地里种好自留地。在自家的沃土里发展壮大,发挥影响。如果中国的传统戏剧能把年轻一代从新拉回戏台前,这将是中国戏剧界的福音。也不排除,中国戏剧会有新的艺术元素加入,使戏剧更能被年轻的一代所接受。不论是从音乐上,还是从舞台布景、灯光方面都会有新的艺术元素加入,使戏剧更能与现代观众共鸣。这样的变化,也许是今后戏剧的发展方向。正所谓,变则生,不变则亡。虽然,在文化大革命中,京剧被几个样板戏刻板化。但是在客观上,那个年代的京剧已经逐渐融入了新的艺术元素。在京剧音乐、舞美方面都有许多新的艺术元素,具有很大影响的钢琴伴唱《红灯记》就是一个例子。
在人类历史长河中有过许许多多的文化现象,有一些被保留下来,有一些被历史淘汰。这都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这正是符合事物发展的辩证法,这是一个扬弃的过程。被保留下来的东西是具有较为永恒的性质的东西,是能够被大多数人们所接受的东西。京剧和我国的一些传统戏剧文化,都要经历发生、发展、衰退、消亡的过程。这也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都要符合市场规律。只要没有人有兴趣到剧场看戏,演戏的人就无法支撑剧团的运作,剧团被淘汰将是迟早的事。即使政府采取强制让学童学习戏剧的措施,也难免新的艺术形式占领市场,旧事物终将被淘汰,新生事物终究要占上风。人类的历史正是在这种新旧更替中发展前进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