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实践表明,很多特级教师、名师的课堂区别于普通教师的地方,就是更加擅长于通过教师的课堂提问,来引发师生之间的互动交流,精彩对话的。随着时间的流逝,新课改已经有了10个年头了。通过10年的实践与体验,有了自己的理解与感悟,下面以课例为载体,阐述个人对数学课堂提问有效性的一些思考。
一.分析学生,问在学生最近发展区
我想到前不久我自己教五年级《圆的面积》一课,就犯了提问大小不当的弊病。我先让学生分小组动手操作,实现转化,将一个圆平均分成若干份,转化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在“转化”这一环节上我处理得非常好,通过了四次转化(把一个圆分别等分成4份、8份、16份、32份)。接着,就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能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吗?此时,学生面面相觑,无所适从。后来我反思在该课例中造成学生无所适从的原因是,提出的问题过大,不具有引导的作用,而且时机也不恰当。在实现转化以后,其实我应该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将问题分割成三个小问题:①圆的面积与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②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什么?③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的什么?这样的提问符合绝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认知能力。
二.提问开放过度,少了数学味
在二年级《认识乘法》为了创设情境,投影打出情景图后,问道: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你看到了什么?课堂上立即热闹起来,学生1:图中有小鸡还有小白兔在野外玩;学生2:图中有大树和草地;学生3:图上还有小桥、流水;学生4:水中还有小鱼在游呢……就这样你一句我一句,五六分钟过去了同学们还意犹未尽。我很着急,学生却仍旧是在“看图说话”,俨然成了语文说话课 ……其实在人教版的教科书上,我们经常对情景图这样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为什么学生总是说不到点子上呢?是这幅情景图有问题吗?其实该课例中的情景图本身没有问题,而是教师设计的问题有问题。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让他们会不自觉地像语文课中的看图写话那样去观察,而教师的提问并没有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进行观察,所以出现上述对话是很正常的。
我到另一个班在上这一节课时,同样用这幅情景图导入,但我提出的问题是这样的:小朋友们,图上有几种动物在野外活动啊?(鸡和兔2种)它们是怎么活动的?(一堆一堆的)你能告诉老师图上有几只小白兔和几只小鸡吗?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这样富有“数学味”的问题,能很快将学生引入数学学习“认识乘法”的情境之中。
三.提问题既要有“生活味”也要有“数学味”,同时要有一定的开放性
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难点之一是让学生明白“余数小于除数”。我在多位学生板演多条有余数的除法式子后,比较艺术地提出一个问题:“在计算过程中,你有哪些地方要提醒我们同学的?”而不是直截了当地问:“你在解题过程中发现了什么规律呢?”学生探索的劲头更足了。果然,讨论的气氛很热烈,很快就得出了结论:“余数小于除数”。总之,课前精心的预设,能让教师更好地驾驭课堂。而一个适宜的问题往往能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轻松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课堂提问貌似简单实则复杂,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只有诚心诚意的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才能以不变应万变。老师们,请关注课堂提问,让我们问出“学问”、问出“精彩”,让“小提问”创造“大智慧”!
(作者通联:810100青海省大通县桥头第二小学)
一.分析学生,问在学生最近发展区
我想到前不久我自己教五年级《圆的面积》一课,就犯了提问大小不当的弊病。我先让学生分小组动手操作,实现转化,将一个圆平均分成若干份,转化成一个近似的长方形。在“转化”这一环节上我处理得非常好,通过了四次转化(把一个圆分别等分成4份、8份、16份、32份)。接着,就向学生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你能推导出圆的面积公式吗?此时,学生面面相觑,无所适从。后来我反思在该课例中造成学生无所适从的原因是,提出的问题过大,不具有引导的作用,而且时机也不恰当。在实现转化以后,其实我应该引导学生观察、比较、分析。将问题分割成三个小问题:①圆的面积与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面积有什么关系?②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圆的什么?③拼成的近似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圆的什么?这样的提问符合绝大多数学生的实际水平和认知能力。
二.提问开放过度,少了数学味
在二年级《认识乘法》为了创设情境,投影打出情景图后,问道:小朋友们,仔细观察一下,你看到了什么?课堂上立即热闹起来,学生1:图中有小鸡还有小白兔在野外玩;学生2:图中有大树和草地;学生3:图上还有小桥、流水;学生4:水中还有小鱼在游呢……就这样你一句我一句,五六分钟过去了同学们还意犹未尽。我很着急,学生却仍旧是在“看图说话”,俨然成了语文说话课 ……其实在人教版的教科书上,我们经常对情景图这样提问“你看到了什么?”为什么学生总是说不到点子上呢?是这幅情景图有问题吗?其实该课例中的情景图本身没有问题,而是教师设计的问题有问题。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规律,让他们会不自觉地像语文课中的看图写话那样去观察,而教师的提问并没有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去进行观察,所以出现上述对话是很正常的。
我到另一个班在上这一节课时,同样用这幅情景图导入,但我提出的问题是这样的:小朋友们,图上有几种动物在野外活动啊?(鸡和兔2种)它们是怎么活动的?(一堆一堆的)你能告诉老师图上有几只小白兔和几只小鸡吗?说说你是怎么知道的?这样富有“数学味”的问题,能很快将学生引入数学学习“认识乘法”的情境之中。
三.提问题既要有“生活味”也要有“数学味”,同时要有一定的开放性
如在教学《有余数的除法》一课时,难点之一是让学生明白“余数小于除数”。我在多位学生板演多条有余数的除法式子后,比较艺术地提出一个问题:“在计算过程中,你有哪些地方要提醒我们同学的?”而不是直截了当地问:“你在解题过程中发现了什么规律呢?”学生探索的劲头更足了。果然,讨论的气氛很热烈,很快就得出了结论:“余数小于除数”。总之,课前精心的预设,能让教师更好地驾驭课堂。而一个适宜的问题往往能让学生在愉悦的环境中轻松掌握重点,突破难点。
课堂提问貌似简单实则复杂,既是一门科学更是一门艺术。陶行知先生说过:“发明千千万,起点在一问;智者问得巧,愚者问得笨”。 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从根本上形成对课堂提问的正确观念,只有诚心诚意的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才能以不变应万变。老师们,请关注课堂提问,让我们问出“学问”、问出“精彩”,让“小提问”创造“大智慧”!
(作者通联:810100青海省大通县桥头第二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