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宋美龄去世后,她的家人将她葬于美国纽约上州西切斯特县哈茨代尔郊外的芬克里夫墓园。这是一个有着百年历史的墓地,始创于1903年,坐落在纽约市北25英里处,占地63英亩,是美国东部最著名的墓园之一。进入墓园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精心修剪的草坪与高耸的云杉和枫树,这样的景致使人仿佛置身在景色优美的公园中。
与美国其他墓地一样,芬克里夫墓园也分为室内安葬和室外墓葬两种。芬克里夫陵园是三个室内陵园的主体建筑之一,整个墓园也由此而得名。陵园的外墙为灰色大理石或花岗岩,尽显肃穆庄严。别具匠心的花色玻璃窗和精美的雕像,柔化了冷峻的气氛。芬克里夫室内陵园建于1927年,共有三层,内部分为壁葬和私人墓室。进门处是一个宽敞而华丽的大厅。室内壁葬采用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的方法,在长长的过厅两侧建造了高及天花板的壁龛,用来安葬遗体或骨灰。壁龛的表面镶着抛光的大理石板,并用铜字镌刻着主人的姓名和生卒年月。一切是那么朴素、简洁。由于地面和壁龛采用了浅色大理石,加之六面体的玻璃穹顶和落地大窗,故而室内采光很好。陵园提供各种服务,可以接受顾客委托,一年四季为墓主摆放鲜花,并且根据季节的不同,提供不同的鲜花。这些鲜花使得大厅有了勃勃生机,也显示了人们对逝者的缕缕追思。私人墓室内有祭台、条凳和花色玻璃窗,据说宋美龄就是被安葬在宋家的私人墓室内。
在美国,还是有很多人喜欢传统的土葬,因此除了室内陵园外,芬克里夫的室外墓葬也很有特色。早年的石制墓碑掩映在草坪、绿树和鲜花之中,近年来新修的铜制墓碑平卧在茵茵绿草之中,铜板上安放着可拆卸的花瓶,瓶中是不败的鲜花。最近,墓园已禁止树立墓碑,代之以铜板。因此我们在墓园里常见的十字架和墓碑已不多见了。
芬克里夫地处西切斯特县(这里是克林顿夫妇离开白宫后的住所所在地,希拉里也是从这里走向国会山的),距纽约仅一小时的车程,因此芬克里夫墓园成为众多纽约名人的最后安息之地。
芬克里夫到底安葬着多少名人已无法精确统计,仅从墓园网站提供的部分名人名单上就可窥一斑,从政客、艺术家、NBA球星到学者、著名的传记作家,还有控制当年纽约毒品和赌场的黑手党大佬,可谓“人才济济”。
安葬在室内八组的阿兰·弗里德被誉为“摇滚乐之父”,50年代在克里夫兰电台主持过摇滚音乐节目,并出演过五部电影。由于他的贡献,摇滚乐在美国从黑人音乐一跃而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全国性音乐。1965年,他的骨灰被葬在芬克里夫墓园,后被迁往俄亥俄的摇滚乐名人堂。伊曼纽尔·福伊尔曼是出生在奥地利的大提琴家,被同行称为20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大提琴家。他11岁在维也纳登台演出,1938年移民美国,执教于费城的柯蒂斯音乐学院。1942年5月25日,因手术感染而英年早逝。他选择了芬克里夫作为最后的归宿。
人们一定记得1939年米高梅公司推出的经典影片《绿野仙踪》,其中出演与胆小的狮子和稻草人一同在奥兹国探险的小女孩多萝西,就是美国著名的电影明星朱蒂·加兰。1969年6月22日,她因过量服用安眠药逝世,年仅49岁。加兰一生获得两次奥斯卡提名,并因《绿野仙踪》而获得一次特殊奖。同时还五次获得格莱美奖和一次托尼奖。她去世后,在一天内就有两万多人瞻仰她的遗容,下葬在芬克里夫后前来悼念的人更是络绎不绝。墓园管理员认为加兰的墓穴是全园最抢眼之处,鲜花四季常开。安葬加兰的壁龛与周围没有什么不同,大理石板上也仅简单地刻着姓名和生卒年代。有所不同的是穿过这个走廊,来到落地的大玻璃窗前,可以俯视下面的花园。这个花园是加兰纪念俱乐部捐赠的,以“朱蒂·加兰玫瑰园”命名,种植了大量的名贵玫瑰。墓园长期派人看守,旁人不得入内。
芬克里夫又有“政治墓园”的别称。除了文艺界人士之外,这里还安葬了不少政界名人,如前国会众议员奥斯汀、“美国志愿者运动”的发起人布思、民权领袖惠特尼·杨等。宋美龄下葬芬克里夫后,墓园以最快的速度将她的名字添加到名人录上,并将她的生平事迹做了简单的介绍。葬在这座墓园的中国名人还有宋美龄胞兄宋子文、著名外交家顾维钧等。
值得一提的是,芬克里夫还是“黑人穆斯林”运动的领导人马尔科姆·爱克斯夫妇的安葬地。“黑人穆斯林”是美国黑人的激进主义运动,起源于上世纪的30年代,60年代变得相当流行,一些黑人穆斯林如拳王阿里也曾参加。60年代,爱克斯在美国几乎家喻户晓。他的观点与马丁·路德·金有所不同。他提倡黑人的独立性,不与白人妥协,并用激进的手段来解决美国的社会问题,在激进黑人青年中很有号召力。1965年2月21日,在纽约哈莱姆的一次集会上,他刚准备演讲,就被一个持不同政见的黑人枪杀。1997年他的妻子贝蒂在一起火灾中遇难身亡,与丈夫合葬在芬克里夫松园B区内。
从某种意义上讲,芬克里夫是一处名人济济的墓地,也是美国墓地的典型代表,处处体现着美国墓园文化的理念。这里没有中国人想像的那种荒凉萧瑟和岑寂阴森,有的只是平静、安详和永恒。这大概也是东西方不同文化的不同表现吧。
与美国其他墓地一样,芬克里夫墓园也分为室内安葬和室外墓葬两种。芬克里夫陵园是三个室内陵园的主体建筑之一,整个墓园也由此而得名。陵园的外墙为灰色大理石或花岗岩,尽显肃穆庄严。别具匠心的花色玻璃窗和精美的雕像,柔化了冷峻的气氛。芬克里夫室内陵园建于1927年,共有三层,内部分为壁葬和私人墓室。进门处是一个宽敞而华丽的大厅。室内壁葬采用最大限度地利用空间的方法,在长长的过厅两侧建造了高及天花板的壁龛,用来安葬遗体或骨灰。壁龛的表面镶着抛光的大理石板,并用铜字镌刻着主人的姓名和生卒年月。一切是那么朴素、简洁。由于地面和壁龛采用了浅色大理石,加之六面体的玻璃穹顶和落地大窗,故而室内采光很好。陵园提供各种服务,可以接受顾客委托,一年四季为墓主摆放鲜花,并且根据季节的不同,提供不同的鲜花。这些鲜花使得大厅有了勃勃生机,也显示了人们对逝者的缕缕追思。私人墓室内有祭台、条凳和花色玻璃窗,据说宋美龄就是被安葬在宋家的私人墓室内。
在美国,还是有很多人喜欢传统的土葬,因此除了室内陵园外,芬克里夫的室外墓葬也很有特色。早年的石制墓碑掩映在草坪、绿树和鲜花之中,近年来新修的铜制墓碑平卧在茵茵绿草之中,铜板上安放着可拆卸的花瓶,瓶中是不败的鲜花。最近,墓园已禁止树立墓碑,代之以铜板。因此我们在墓园里常见的十字架和墓碑已不多见了。
芬克里夫地处西切斯特县(这里是克林顿夫妇离开白宫后的住所所在地,希拉里也是从这里走向国会山的),距纽约仅一小时的车程,因此芬克里夫墓园成为众多纽约名人的最后安息之地。
芬克里夫到底安葬着多少名人已无法精确统计,仅从墓园网站提供的部分名人名单上就可窥一斑,从政客、艺术家、NBA球星到学者、著名的传记作家,还有控制当年纽约毒品和赌场的黑手党大佬,可谓“人才济济”。
安葬在室内八组的阿兰·弗里德被誉为“摇滚乐之父”,50年代在克里夫兰电台主持过摇滚音乐节目,并出演过五部电影。由于他的贡献,摇滚乐在美国从黑人音乐一跃而成为家喻户晓、妇孺皆知的全国性音乐。1965年,他的骨灰被葬在芬克里夫墓园,后被迁往俄亥俄的摇滚乐名人堂。伊曼纽尔·福伊尔曼是出生在奥地利的大提琴家,被同行称为20世纪世界上最伟大的大提琴家。他11岁在维也纳登台演出,1938年移民美国,执教于费城的柯蒂斯音乐学院。1942年5月25日,因手术感染而英年早逝。他选择了芬克里夫作为最后的归宿。
人们一定记得1939年米高梅公司推出的经典影片《绿野仙踪》,其中出演与胆小的狮子和稻草人一同在奥兹国探险的小女孩多萝西,就是美国著名的电影明星朱蒂·加兰。1969年6月22日,她因过量服用安眠药逝世,年仅49岁。加兰一生获得两次奥斯卡提名,并因《绿野仙踪》而获得一次特殊奖。同时还五次获得格莱美奖和一次托尼奖。她去世后,在一天内就有两万多人瞻仰她的遗容,下葬在芬克里夫后前来悼念的人更是络绎不绝。墓园管理员认为加兰的墓穴是全园最抢眼之处,鲜花四季常开。安葬加兰的壁龛与周围没有什么不同,大理石板上也仅简单地刻着姓名和生卒年代。有所不同的是穿过这个走廊,来到落地的大玻璃窗前,可以俯视下面的花园。这个花园是加兰纪念俱乐部捐赠的,以“朱蒂·加兰玫瑰园”命名,种植了大量的名贵玫瑰。墓园长期派人看守,旁人不得入内。
芬克里夫又有“政治墓园”的别称。除了文艺界人士之外,这里还安葬了不少政界名人,如前国会众议员奥斯汀、“美国志愿者运动”的发起人布思、民权领袖惠特尼·杨等。宋美龄下葬芬克里夫后,墓园以最快的速度将她的名字添加到名人录上,并将她的生平事迹做了简单的介绍。葬在这座墓园的中国名人还有宋美龄胞兄宋子文、著名外交家顾维钧等。
值得一提的是,芬克里夫还是“黑人穆斯林”运动的领导人马尔科姆·爱克斯夫妇的安葬地。“黑人穆斯林”是美国黑人的激进主义运动,起源于上世纪的30年代,60年代变得相当流行,一些黑人穆斯林如拳王阿里也曾参加。60年代,爱克斯在美国几乎家喻户晓。他的观点与马丁·路德·金有所不同。他提倡黑人的独立性,不与白人妥协,并用激进的手段来解决美国的社会问题,在激进黑人青年中很有号召力。1965年2月21日,在纽约哈莱姆的一次集会上,他刚准备演讲,就被一个持不同政见的黑人枪杀。1997年他的妻子贝蒂在一起火灾中遇难身亡,与丈夫合葬在芬克里夫松园B区内。
从某种意义上讲,芬克里夫是一处名人济济的墓地,也是美国墓地的典型代表,处处体现着美国墓园文化的理念。这里没有中国人想像的那种荒凉萧瑟和岑寂阴森,有的只是平静、安详和永恒。这大概也是东西方不同文化的不同表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