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培养是语文教学追求的目标。叶圣陶先生说:“听、说、读、写四项缺一不可,学生都得学好。”这不仅说明了进行听、说、读、写四种能力的重要性,而且深刻指出了这四种能力是一个整体,因此在教学中必须有计划、有目的地全面抓落实,切实让“学生都学好”。但是,由于受传统教学思想和应试教育的影响,重读写,轻听说,忽视听说能力培养的倾向仍大有存在。为了全面提高学生素质,应充分认识到培养听说能力的作用和意义。在语文教学中注意培养学生的听说能力是十分必要的。
一、培养学生听说能力是促进读写能力提高和思维发展的重要手段
听、说、读、写是语文中重要的训练内容,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教学中能否理清和正确处理四者的关系是语文教学能否省时、高效的关键所在。听、说、读、写就教学方式讲,具有相对独立性,但就学生应掌握能力讲,却是一个整体能力,四个方面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听是起主导作用的,因为听是人类特有的智力活动,是人类对语言信息的认知能力。听话训练足以发展语言的吸收能力让学生学习到大量的词汇、各种句式,学习多种表达方式,这对于提高理解能力和运用语言进行表情达意的能力起促进作用的。实践证明,凡是具有较强听话能力的学生,学习效率就高,就学习语言和教授语言的一般顺序而言,也是先听,再说,然后再读、再写。所以,听是起主导作用的。如果在教学中不注重听说训练,会使学生听和说的能力不强,直接影响读、写能力的提高。然而,多年来,“多读,多写”被看作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捷径,很受重视,听话、说话能力被看作可有可无,这是语文教学的误区,是不可取的。只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加强听说训练,才能提高听说能力,从而促进读、写能力的提高,使思维得到发展。可以肯定,没有扎实的听说功底,就不会有“出口成章”、“下笔成文”的奇才出现。
二、培养学生听说能力,让学生个个都“能说会道”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人不是孤立的、个体存在的,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人们交往的范围扩大,交际频繁,这就对人们的交往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而社交能力的高低,其主要表现是语言表达的优劣。语言的力量能征服世界上最复杂的东西——人的心灵。没有较好的听说能力是很难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我们要破除“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美言不传,传言不美”,能说会道是“耍嘴皮子”的传统观念,为“能说会道”正名,树立正确的口才观,理直气壮地培养能说会道的适应社会现代化需要的各类人才。
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听说能力是十分必要的。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听说能力的培养呢?
一、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由于缺乏锻炼,受传统教学的重读写轻听说影响,大部分学生存在听说能力低的问题。对此,要让学生“敢说”,即不怕说。做到这点,必须解除各种心理障碍,如胆怯、害羞、怕丢丑等心理,能大胆地叙述事件、阐述见解、介绍事物……对于说话内容、形式不作硬性规定,只要自然大方,语言清晰响亮,中心明确即可。训练时可以让学生提前准备讲稿,允许持稿上台,个别的还可以照稿宣读。教师应多给予肯定和鼓励,切忌苛责。以此,让学生消除畏惧心理,建立自信,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培養良好的听话态度和习惯
听话和说话是两个密不可分的活动,说话的前提是具有良好的听话习惯,“说”是不像“写”那样,把话停留在纸上,什么时候想看就看,具有永久保留的特点,说话是边说边消逝了,具有瞬逝性,因此,在课堂中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听话态度和习惯是非常关键的,它直接影响学生听讲的效果,影响学习成绩。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对学生听话态度和习惯的培养,课前经常向学生提出要求,要认真听讲,不能粗枝大叶、一知半解。让学生做到“听别人讲话要专心,理解讲话内容”。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1)注意力要集中,尽可能保持始终用自然的目光注视对方。(2)不东张西望,左顾右盼,交头接耳。(3)上课听讲时不和同学讲话。(4)仔细观察讲话人的体态语言(手势、表情、语气等),做到听、看、想结合,眼、耳、脑并用。(5)做好课堂笔记,对关键词语、句子要记录。(6)要根据讲话人的形态动作想重点内容等。向学生做上述要求,久而久之,就能使学生养成专心和耐心的听话习惯,听话时就能抓住重点,准确理解话意,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培养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
诵读的说话训练是重要的口语训练方式。主要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对文章进行诵读。主要包括朗读、背诵等。
听说能力的形成,起基础训练作用的是朗读。我对讲读的每篇课文都要求学生课前预习领会文意,拜查字典、词典扫清字、词障碍,并至少把课文朗读两遍,课前,我能做到认真备课,理解文中每一句话的意思,上课时能准确规范的用普通话范读课文,然后在要求学生把课文朗读一遍,朗读的标准是发音准确、吐字清晰,声高、音速适当,要控制好语调,不添字,不漏字,不颠倒,不重复,连贯流利地读下来,也经常在课堂上搞朗读比赛。先找一个学生在座位上站立朗读,在朗读期间如果违背了上述朗读标准中的一点,这名学生就主动停下来,由另一位学生继续朗读,读准的字数多,谁就是获胜者,这种朗读训练活动,既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又调动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效果不错。
口语中常规的训练形式是背诵。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和形式基础上进行背诵练习,背诵时,发音要准确,表达要清楚、流畅,内容要熟练,同时,神态举止要自然、大方,为向高层次口语表达能力奠定基础。讲读课课后练习题中要求背诵的篇章,我都要求学生准确无误、熟练地背下来。有时在分析课文时,遇到较精彩的片段,当堂给时间让学生背诵下来,这样既培养学生集中注意力的品质,又达到了口语训练的目的。
在课堂上也可以搞复述练习,在讲新课文时,开始阶段可让学生先朗读课文,再对精彩的语段进行复述练习。我在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对第二自然段的内容进行复述练习,这一段从视觉、听觉、味觉等多角度去描绘百草园夏末秋初的美丽景物,有静有动,语言非常生动、形象,学生复述的兴趣很高,效果不错。我们还可以通过讲故事、演讲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创造口语锻炼的机会。总之,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途径是很多的,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抓住时机,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以克服不良的心理状态,培养良好的说话心理素质。
四、促进听说能力的示范引导培养。
在听说训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示范作用也是很重要的,这方面很少能引起教师的注意。课堂教学中,我们时常能见到一些教师在回答问题、复述等其他说话实践活动时,不是目光自然地注视学生,做出认真听讲的样子,而是注视教案、看教材或者是在板书,或者在教室里来回走动,没给学生做出“专心听讲”的榜样。我们知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为什么不言传身教呢?教师的课堂语言应是简练、生动、形象、突出要领的,可有的教师不注意自己的课堂语言,不讲普通话,不注意文明用语,板着面孔训学生等,这些都是不足取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课堂语言,以自身的行为给学生做出听说的示范,以促进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
一、培养学生听说能力是促进读写能力提高和思维发展的重要手段
听、说、读、写是语文中重要的训练内容,也是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在教学中能否理清和正确处理四者的关系是语文教学能否省时、高效的关键所在。听、说、读、写就教学方式讲,具有相对独立性,但就学生应掌握能力讲,却是一个整体能力,四个方面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听是起主导作用的,因为听是人类特有的智力活动,是人类对语言信息的认知能力。听话训练足以发展语言的吸收能力让学生学习到大量的词汇、各种句式,学习多种表达方式,这对于提高理解能力和运用语言进行表情达意的能力起促进作用的。实践证明,凡是具有较强听话能力的学生,学习效率就高,就学习语言和教授语言的一般顺序而言,也是先听,再说,然后再读、再写。所以,听是起主导作用的。如果在教学中不注重听说训练,会使学生听和说的能力不强,直接影响读、写能力的提高。然而,多年来,“多读,多写”被看作是提高语文能力的捷径,很受重视,听话、说话能力被看作可有可无,这是语文教学的误区,是不可取的。只有有目的、有计划地加强听说训练,才能提高听说能力,从而促进读、写能力的提高,使思维得到发展。可以肯定,没有扎实的听说功底,就不会有“出口成章”、“下笔成文”的奇才出现。
二、培养学生听说能力,让学生个个都“能说会道”是现代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
人不是孤立的、个体存在的,随着社会现代化的发展,人们交往的范围扩大,交际频繁,这就对人们的交往能力提出更高的要求。而社交能力的高低,其主要表现是语言表达的优劣。语言的力量能征服世界上最复杂的东西——人的心灵。没有较好的听说能力是很难适应现代社会的需要。我们要破除“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美言不传,传言不美”,能说会道是“耍嘴皮子”的传统观念,为“能说会道”正名,树立正确的口才观,理直气壮地培养能说会道的适应社会现代化需要的各类人才。
由此可见,培养学生听说能力是十分必要的。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对学生进行听说能力的培养呢?
一、培养良好的心理素质
由于缺乏锻炼,受传统教学的重读写轻听说影响,大部分学生存在听说能力低的问题。对此,要让学生“敢说”,即不怕说。做到这点,必须解除各种心理障碍,如胆怯、害羞、怕丢丑等心理,能大胆地叙述事件、阐述见解、介绍事物……对于说话内容、形式不作硬性规定,只要自然大方,语言清晰响亮,中心明确即可。训练时可以让学生提前准备讲稿,允许持稿上台,个别的还可以照稿宣读。教师应多给予肯定和鼓励,切忌苛责。以此,让学生消除畏惧心理,建立自信,养成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培養良好的听话态度和习惯
听话和说话是两个密不可分的活动,说话的前提是具有良好的听话习惯,“说”是不像“写”那样,把话停留在纸上,什么时候想看就看,具有永久保留的特点,说话是边说边消逝了,具有瞬逝性,因此,在课堂中培养学生具有良好的听话态度和习惯是非常关键的,它直接影响学生听讲的效果,影响学习成绩。在教学中,我特别重视对学生听话态度和习惯的培养,课前经常向学生提出要求,要认真听讲,不能粗枝大叶、一知半解。让学生做到“听别人讲话要专心,理解讲话内容”。怎样才能做到这一点呢?(1)注意力要集中,尽可能保持始终用自然的目光注视对方。(2)不东张西望,左顾右盼,交头接耳。(3)上课听讲时不和同学讲话。(4)仔细观察讲话人的体态语言(手势、表情、语气等),做到听、看、想结合,眼、耳、脑并用。(5)做好课堂笔记,对关键词语、句子要记录。(6)要根据讲话人的形态动作想重点内容等。向学生做上述要求,久而久之,就能使学生养成专心和耐心的听话习惯,听话时就能抓住重点,准确理解话意,从而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三、培养良好的口语表达能力。
诵读的说话训练是重要的口语训练方式。主要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有目的、有针对性的对文章进行诵读。主要包括朗读、背诵等。
听说能力的形成,起基础训练作用的是朗读。我对讲读的每篇课文都要求学生课前预习领会文意,拜查字典、词典扫清字、词障碍,并至少把课文朗读两遍,课前,我能做到认真备课,理解文中每一句话的意思,上课时能准确规范的用普通话范读课文,然后在要求学生把课文朗读一遍,朗读的标准是发音准确、吐字清晰,声高、音速适当,要控制好语调,不添字,不漏字,不颠倒,不重复,连贯流利地读下来,也经常在课堂上搞朗读比赛。先找一个学生在座位上站立朗读,在朗读期间如果违背了上述朗读标准中的一点,这名学生就主动停下来,由另一位学生继续朗读,读准的字数多,谁就是获胜者,这种朗读训练活动,既提高了学生的朗读水平,又调动了学习语文的兴趣,效果不错。
口语中常规的训练形式是背诵。学生充分理解课文内容和形式基础上进行背诵练习,背诵时,发音要准确,表达要清楚、流畅,内容要熟练,同时,神态举止要自然、大方,为向高层次口语表达能力奠定基础。讲读课课后练习题中要求背诵的篇章,我都要求学生准确无误、熟练地背下来。有时在分析课文时,遇到较精彩的片段,当堂给时间让学生背诵下来,这样既培养学生集中注意力的品质,又达到了口语训练的目的。
在课堂上也可以搞复述练习,在讲新课文时,开始阶段可让学生先朗读课文,再对精彩的语段进行复述练习。我在讲《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这篇课文时,让学生对第二自然段的内容进行复述练习,这一段从视觉、听觉、味觉等多角度去描绘百草园夏末秋初的美丽景物,有静有动,语言非常生动、形象,学生复述的兴趣很高,效果不错。我们还可以通过讲故事、演讲比赛等活动激发学生的兴趣,给学生创造口语锻炼的机会。总之,训练学生口语表达能力的途径是很多的,我们平时的语文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抓住时机,经常性地对学生进行这方面的训练,以克服不良的心理状态,培养良好的说话心理素质。
四、促进听说能力的示范引导培养。
在听说训练的教学过程中,教师的示范作用也是很重要的,这方面很少能引起教师的注意。课堂教学中,我们时常能见到一些教师在回答问题、复述等其他说话实践活动时,不是目光自然地注视学生,做出认真听讲的样子,而是注视教案、看教材或者是在板书,或者在教室里来回走动,没给学生做出“专心听讲”的榜样。我们知道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为什么不言传身教呢?教师的课堂语言应是简练、生动、形象、突出要领的,可有的教师不注意自己的课堂语言,不讲普通话,不注意文明用语,板着面孔训学生等,这些都是不足取的。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必须重视课堂语言,以自身的行为给学生做出听说的示范,以促进学生听说能力的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