符号要挟下的宁静

来源 :青年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ntasy199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法国学者让·鲍德里亚,哲学家、社会学家、后现代理论家。1970年代表其早期思想的著作《消费社会》出版,2001年中译本出版。书中对一种自后工业时代由资本主义制度产生的,盘剥人类的消费意识形态进行批判,指出该形态通过符号话语制造的暗示性的结构性意义和符号价值潜移默化的改变了人类社会。现实在大众交流中被缩减为符号来提供不在场的安全感,以使之成为消费对象。
  关键词:鲍德里亚;消费社会;符号
  法国学者让·鲍德里亚,哲学家、社会学家、后现代理论家,1926年出生于法国平民家庭,先后任教于巴黎十大和巴黎九大,其分析当代社会文化现象的批判性著作在当下的全球影响力日益深远,与同期学者福柯、德里达、布尔迪厄共同构筑了当今后现代理论的金字塔。在中国,《消费社会》逐渐成为每个普通人警示自我反抗消费主义的启明宝典,中国年轻世代高度聚集的视频网站哔哩哔哩上,对消费主义进行讨论的热门视频一个月斩获了215万点播量。该书在当下更像是一个成功的预言,超前的描述了高度资本主义在全球无差别入侵的当下,任何国家、社会和个体的命运都不能规避消费社会建立的法则之影响。
   向上追溯,对消费行为及消费物和对象关系的思考最早源于本雅明对“闲逛者”和城市景观间关系的察觉,居伊·德波在《景观社会》继续推演,直至鲍德里亚的《消费社会》,其延续了对晃荡的消费者、商店橱窗和广告等的剖析,同时提出了一整套消费社会是如何盘剥消费主体的运作系统——消费意识形态。
  系统中存在着几个重要的手段:暗示意义链、符码操纵和制造消费。
  暗示意义链指作为消费对象的物在当下的一种深层关系:通过相互关联,暗示更高档的商品,吸引消费者步入消费的链条中,自愿购买更多、更贵的商品。在这里,鲍德里亚将结构主义引入应用于商品分析中,提出商品符号价值,及其通过与其他物的区别获得奢侈地位的价值确立方式。
  因此,符号话语制造出来的暗示性的结构性意义和符号价值(风格、威信、豪华和权力地位)起到“符码操纵”中的关键性作用。鲍德里亚在1972年出版的《符号政治经济学》第一章提到,这种对于符号的消费和凡勃伦的“炫耀性消费”有本质上的相同。过去的“有闲阶级”的消费是一种为了展示级別、巩固阶级而产生的消费,这不是一种“个人满足”而是“社会命运”。当下的消费与之区别在于,奢侈的开销和对时间的浪费转变为对过剩生产的浪费,这些浪费被掩盖于无孔不入的“悠闲”、游戏和时尚循环中。
  除了揭露广告制造商的诡计,鲍德里亚的分析还涉及消费者心态:从某种意义上来说,图片、新闻和信息的普遍消费也在于牟取现实符号中的现实,在于牟取变化符号中的历史,等等。……不管怎么说,我们带着距离提前或过后消费着现实。这里的距离是符号距离。使消费社会带上特点的,是大众交际中社会新闻所具有的普遍性。……它整个地被加以非现实化,通过交际的中项产生距离,而且缩减为符号。因此,不同社会新闻并不是其他范畴中的一种,而是我们神奇思想中的、神话中的主要范畴。鲍德里亚此处强调,这些大众媒体传播的事实都是“幻影”,是观者“我并不在场”,但又真实存在的事实。回溯现代后的文艺理论,对大众传媒传播的信息与现实间存在距离的批判一直存在。由英国文化研究“伯明翰学派”的代表人物斯图尔特·霍尔(Stuart Hall)主编的《表征》中,论述了作为客观表象的纪实片和作为主观解释的纪实片,纪实片在一开始就存在新闻图像与现实的差距。
  只是到了鲍德里亚,大众传媒与现实的差距已不是抨击的重点,反之,消费者通过选择消费符号与现实的差距(电影、电视剧等),获取消费的愉悦。 我们从大众交流中获得的不是现实,而是对现实所产生的眩晕。……那是激情和事件的寓意符号。符号令人产生安全感。因此,我们在符号的掩护下并在否定真相的情况下生活着。是形象、符号、信息把不在场的快乐和突然闯入的现实区别开来。我们消费的是“我们心中的宁静、以及缺乏了解的尺度”。并且总结出:“在空洞地、大量地了解符号的基础上,否定真相”的消费社会特点。很明显,鲍德里亚在这里认为符号与现实已彻底断裂,我们所见的都是现实的“眩晕”而非真相的一部分,这一论点为他后续的“拟像”序列做了铺垫。
  同时鲍德里亚为我们开启了一个反思性质的批判消费主义视角,即生存在消费时代的每一个个体——作为消费者除了被符号制造的幻想诱骗,还心甘情愿消费虚假符号带来的安全感。这个论点在当下的网络自媒体时代得到有力的应验,由于时代信息的易发布和易获取,对真相的恶意消费泛滥成灾,即使中途有利益相关者发出真相,很快也会被变形为另一种符号化的“反转”或者“洗白”,导向新一轮消费。麦克卢汉的媒介论为以上观点铺就了合法的基调,当媒介即信息成立,媒介也具有了信息的自主性和主观色彩,不同的心理需求对应不同的媒介。消费占据主导地位时,网络占据媒介主导地位,网络信息流通中,截图、转发等散乱交叉的方式又占据了人类获取网络信息的主导地位。若从媒介角度看,它们具有捕捉现实后将其无限复制的能力,相当于虚拟世界的照相机。同时,和现实世界的相片一样,“截图”既是工具属性的、又是可加工属性的,“转发”既是主观选择的,又是保持距离的“客观性”的,在虚拟与现实间的游移使得消费者能够掌握安全与现实的距离。反之看来,过于清晰、真切、详实的信息确可能被扣上“后期”、“公关”、“精修”的帽子。
  图片、新闻、信息面临符号化、非现实化,以满足消费者内心的宁静、以及缺乏了解的尺度。肉眼可见的状态为信息文化盲目、大量而扭曲的消费状况。中国社科院、社会心理研究中心近期在讨论当下中国消费时代变化时称:消费时代已经从静流状态、层流状态发展到当下的湍流状态,湍流时代的社会、人际关系和认知低整合、碎片化,人与人之间通过社交媒体进行超连接和实时连接,具有不稳定、不规则、质点轨线的特性。与鲍德里亚在1970年提出的观点结合来看,身处符号要挟的信息时代,大众需要警惕的不是被蒙骗,而是自我内心的满足感。
  参考文献
  [1]让·鲍德里亚著、刘成富 全志钢 译.消费社会.[M].南京大学出版社,2014:7、10、11
  [2]斯图尔特·霍尔编、徐亮 陆兴华 译.《表征》.[M].商务印书馆,2003
  [3]让·鲍德里亚著、夏莹 译.符号政治经济学.[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9
  [4]马歇尔·麦克卢汉著、何道宽 译.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译林出版社, 2011
其他文献
摘要:中国古代绘画作品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间接体现,通过对古代绘画作品的研究与分析,能够窥探出古人的价值观念和审美情操。本文从古代绘画作品中时间观的体现为出发点,分析其形成的过程,并通过例举几种不同时间观的表现形式,进而探索出画作所传达的情感,以及画者的思想表达。  关键词:古代绘画作品;时间观;意义  一、时间观的形成  中国人民对时间的概念由来已久,在原始时期,人们通过辨别太阳的位置来记录一天中时
期刊
摘要:西方的游戏说和中国古典美学范畴中的“游”都强调了精神自由和无功利性,与审美教育的要求不谋而合。本文通过对游戏与审美教育进行比较分析,认为游戏产生了审美教育的内容,同时也是实现审美教育的必要手段。  关键词:美育;游戏;游;自由  审美教育所针对的是人的心理结构中“情”这一心理内容,它包括现实生活和精神生活中一切具有审美价值的情感体验。在这个过程中,自由发挥着重要作用。自由既是审美教育的内容(
期刊
摘要:在我国现代社会主义国有企业的管理体系中,纪检监察和管理的规范化占据着重要的地位,直接的关系影响到了国有企业纪检监督管理的制度稳定性和工作的安全性,通过监察部门开展对国有企业的纪检监察管理规范化的工作,可以有效减少潜在的企业管理风险,提升对风险的防控和对企业风险规范化预警的能力,提升国有企业管理的综合竞争力和效果。  关键词:新形势;国有企业;纪检监察;企业管理  在国有企业中,纪检一直发挥着
期刊
摘要:鲁迅是我国新文化运动的旗手,是对我国传统文化最具深刻洞察力的文学家。鲁迅的《故事新编》穿梭于历史和神话之中,不断地展现我国传统文化的巨大魅力。《故事新编》最大的特点在于用新颖的角度来展示中国的传统文化。这也符合鲁迅一贯的批判中国文化所运用的新颖性、独特性的批判思路。《故事新编》一共八篇短篇小说,一部分取材于我国的神话传说,另一部分取材于历史事实。无论《故事新编》的哪一部分的短篇小说的内容,都
期刊
摘要:任何种类的绘画因受到不同地域文化的影响,都有自己特定的表现方法。传统的白描和素描用最简约朴素的元素表现世界上各种事物的绘画形式,即有历史上的根本差异,同时,在本质上又有着内在的共同特点。素描与白描的激烈碰撞,一方面促进艺术的创新与繁荣,另一方面进一步发展了各自鲜明的个性与特征。  关键词:素描;白描;异同  素描是一种不依赖色彩作为造型手段,而是直接运用线条的长短、曲直、粗细、等变化表现物体
期刊
摘要:歌剧《图兰朵》是意大利伟大的作曲家贾科莫·普契尼作品,向全世界呈现出了一副西方人想象中的中国画卷。歌剧中的人物线条流畅,剧情扣人心弦,剧中两位女性角色“图兰朵”和“柳儿”给予观众极其深刻的印象,本文将深入分析剧中两位女性人物的形象塑造和咏叹调音乐处理。  关键词:图兰朵;柳儿;人物塑造;演唱分析  一、歌剧《图兰朵》的角色梳理和声部划分  歌剧中的主要人物并不繁多,出场人物线条流畅,每一位角
期刊
摘要:康德在他的《世界公民观点之下的普遍历史观念》一文中明确表达了他有关于历史哲学的看法,即在康德看来大自然是有其一定的目的。大自然赋予人类理性和在社会中的对抗性,并且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传承和发展以期望最终能够建设一个人与人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国家与国家之间普遍法治的公民社会。  关键词:历史哲学;目的;理性  康德于1972年生于位于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后毕业于哥尼斯堡大学,并于1755年起在
期刊
摘要:原型批评是文学批评理论中的一种方法,是20世纪中期流行于西方世界的一个重要流派。本文基于原型批评理论,以中日狐狸民话为研究对象,尝试分析中日狐狸民话的原型,并阐述其原型的历史渊源。  关键词:原型批评;狐狸民话;中日比较  一、原型批评介绍  在原型批评理论的构建中,加拿大学者弗莱发挥了巨大作用。  弗莱认为,文学是神话和祭祀的艺术表达形式,他指出很多文学作品都是从圣经当中获得灵感,从而被创
期刊
摘要:《1917》是由美国梦工厂出品的战争片,影片聚焦两名年轻的英国士兵,讲述了一战时期,两名英国士兵为了拯救成百上千的生命而冒险穿越敌境传递重要情报的故事。《1917》凭借其精彩绝伦的故事,以及近两个小时的伪长镜头,在92届奥斯卡中,一举斩下了最佳视觉效果、最佳摄影和最佳音响效果三项大奖。本文将从影视美术中的光线对影片进行简单分析。  关键词:高调布光;低调布光;象征性光线  战争片中展现战事紧
期刊
摘要:魏晋时期小说得到了飞跃式发展,无论是在创作数量还是质量上都成就突出。前人多对魏晋南北朝志怪小说作整体研究,然较少关注两个不同时期志怪小说创作关注焦点之间的差异。魏晋小说主旨多关怀生命、关注奇异鬼怪之事,南北朝则多了劝喻、维护政治统治的成分。  关键词:志怪小说;关注焦点;变更  一、魏晋志怪小说着重关注人生  1.魏晋时代背景  魏晋处于社会大动荡时期。从东汉末年开始战乱不断,朝代频繁更替,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