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大学排行榜诞生那天起,围绕它的争议就没有止息过,在中国也不例外。相对于国外相对规范、成熟的大学排名,国内的大学排名无论从评价机构的权威性,还是操作规范,乃至评价结果的准确性、可信度等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的差距。缺乏科学监管的中国大学排名一时汹涌而出,混杂着一些不良现象,进一步加剧了舆论争议。
就拿人们关注的名校来说,作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三家排名机构——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深圳网大公司、中国校友会,其发布的三个排行榜中均进入前十的有七所,分别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前六所是老牌名校,后一所是发展比较迅速的高校。三大排行榜中均进入前二十的有十七所。显见,对于“名校”,有着比较成熟的社会共识。
而在中国人民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室主任胡娟看来,“稳定的排行榜更耐看”。胡娟认为,知识的生产和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作为知识生产和人才培养的机构,大学的办学实力绝不可能在短期内一蹴而就,也罕有在短期内迅速消减的情况,这是大学作为一个学术组织区别于企业等其他组织的主要特点,当然人为的因素除外。
但既然为“排名”,名次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量化指标的差异以及每年一评的动态评价机制,同一所大学在不同的排行榜中会居于不同的“名次”,由此可能会引发一些争议。这时大学排行机构往往被推上前台。
基于各方面的考虑,大学对排名结果并非嘴上说的那样“不在意”,由此引发的口水官司着实不少。今年刚刚推出的2011年“武书连版”大学排行榜便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
在“武书连版”的2011中国大学排行榜中,浙江大学以207.91分夺得全国高校综合实力冠军,北京大学以200.34分蝉联亚军,曾经连续14年冠军的清华大学以190.25分屈居季军。作为焦点的浙江大学和清华大学,尽管校方表态对结果不以为然,但话语中却流露出截然不同的味道。
一举超越许多人心目中的中国大学“双子星”——北大和清华,舆论似乎并不完全认同这一结果。面对质疑,浙江大学这个新科排行榜冠军却也显得“坦然”。
在接受网易教育访问时,浙江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夏标泉谈了自己的看法:每个排行榜都有它的排行依据和评判标准,一个排行榜不能代表所有的排行榜,但每个排行榜都有它自己的出发点和角度,当所有的排行榜都把某一大学排在比较前列的位置时,那就说明这所学校在办学历史过程中确确实实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也得到了这些评估机构和社会的认可。从这几年排行榜的情况来看,浙江大学这几年一直处于上升趋势。
如果学校名次低于预期,一些学校也会提出“抗议”。几年前一次大学排名中,以文科见长的中国人民大学在综合排名中排到了二十名开外。对于这样的结果,该校师生不以为然,。
名校屈指可数,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一般大学才是他们最终的选择。因此,大学排行榜不会忽视民众所需。作为排行榜的“配角”,一般高校极为看重排名结果。某省一高校首次跻身排行榜第99名,在宣传中则以全国“百强校”自居,看似可笑,但侧面也反映出排行榜对高校的影响力。进退之间,关乎得失。
然而,由排行榜滋生的“腐败”行为,则彻头彻尾败坏了大学排行榜的名声。2009年,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公开透露,曾有大学排行榜制作机构找上门来索要“赞助”,遭到学校拒绝。
在大学排行榜本就存在诸多争议的情况下,个别机构索要“赞助费”行为的曝光,让舆论的天平倒向了反对的一方。
舆论压力之下,一向对此事“旁观”的教育部也不得不回应。在2009年5月召开的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新闻发言人明确表态:教育部支持南开、天大等高校拒交排名赞助费的做法。与此同时,作为教育主管部门,教育部也对如火如荼的大学排行榜亮了“底牌”,那就是“教育部不赞成、不支持大学排行榜,坚决反对借此向高校拉赞助”。发布会上,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表示:大学排行榜是一些民间机构的民间行为,教育部从未组织过大学排行榜的活动,也不支持搞大学排行榜,不赞成对高校进行简单的综合排名。
此次事件对大学排名是一次致命的打击。“民间”机构先天缺乏“权威性”,不难想象,丧失了客观的立场和公正的信誉,大学排行榜几乎失去了立身之本。
然而,风波过后的两年,如今却是这样一番景象:大学排名机构越来越多,“榜单”越来越细化,只要民众关心,“榜单”就会应运而生,颇有些燎原之势。其中缘由值得玩味。
对此,有学者认为,随着生源的减少,大学也面临着发展方式的转变,吃“大锅饭”的大学是没有前途的,只有社会、公众认可,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多支持的大学才有资格获得更多的公共资源,而大学排行榜则无形中扮演了社会“裁判”的角色。舆论可以质疑、甚至非议大学排行榜,但却不能低估大学排行榜的影响力。
大学排名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并未触及大学排名存废的“根基”——那就是作为第三方评价方式,大学排名是否能够提高高教质量。大学排名存在的价值无疑也系于此,围绕大学排名的系列争论也建立在这一点之上。
大学无法像“富豪榜”“企业榜”“慈善榜”等各式排行榜那样,用数字、经济指标来衡量。有学者认为,作为独特的社会存在,大学有着深厚的精神诉求,因此,为大学排名本身就是“不明智”的。硬性套用一些指标体系为大学排名,结果必定会产生争议。而围绕大学排名存废的争议可谓“泾渭分明”,激辩双方并没有多少缓和的余地。
知名文化学者刘仰将大学排名比作一出“滑稽戏”,并大呼“排行榜之风可以休矣!”他认为,对于“中国大学排行榜”来说,即便有人要科学、合理、公正地维护这个排行榜的公信力,但如何操作?就像北大和清华,怎么才能科学、合理地分出排名的高下?而近年来曝光的大学排行榜向大学索取“赞助费”事件,更是引起公众的广泛质疑和对大学排行榜的科学性和必要性的讨论。不少学者认为,大学的好坏根本不需要所谓“排行榜”,因为一所大学的好坏早就通过历史的积淀和社会声誉、口碑,实实在在地排在了公众的心中。
也有学者认为,如今的大学日益生活在各种排行榜中,排行榜就是大学的“成绩报告书”,大学能够忽视或摆脱这个或那个排行榜,但是大学却无法摆脱排行榜本身,排行榜甚至已經成为大学办学的“指南针”。机构推出的大学排行榜是“有形”的,还有更多“无形”的排行榜。这些“无形”的排行榜,并不以排行、座次等显现的指标体系衡量大学,但是却设计若干体现大学价值的标准或可追求的目标,以此作为大学办学的风向标,比如“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级教学名师”“质量工程”“卓越培养计划”,等等。
反对者有之,赞成者也不少。知名学者徐小平曾撰文指出:大学排行榜在很多发达国家已经是一种生活习惯,成为教育生态平衡不可缺少的因素。民间机构对政府大学进行独立评估和排名,挑逗了中国大学的权威和冷漠,鼓励了中国大学的竞争和自尊。无论我们的大学排行榜多么新生、多么不成熟、多么有问题,只要它能刺激中国大学的竞争意识、激活中国大学的攀比心理,肯定是个好事。
考量大学排行榜,大学校长无疑更有发言权。许多大学校长在不同场合“抨击”过大学排行榜。从大学健康发展角度,一些大学校长认为“大学排行榜污染学术空气”,而且“绑架”民意,让大学丧失特色。北京大学原校长许智宏曾说:“很多大学校长为了得到体面的学校排名,不得不按照大学排名的各项指标进行学校建设,导致中国很多大学没有了特色。”
曾曝光评价机构索要“赞助费”的天津大学校长龚克认为“大学排行榜的弊端显而易见”,他表示,将不同类型、不同特色、不同规模的大学放在一起比较,存在难以避免的不合理性,容易对公众产生误导。毕竟与大学办学质量水平密切相关的校园历史文化积淀、教学管理、学生工作乃至后勤服务等,都难以通过显性的数据来表达,具有特别重要性的教学质量也难以量化,因此,即使是很客观的排行榜也具有某种失真性,并不能真正反映大学的水平。
与此同时,作为一种高教评价方式,许多校长还是给予了积极评价。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俞立中认为,客观公正的排行榜能有效促进高等教育内部系统的良性竞争,激发学校改革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找寻发展的问题与不足,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不断提升办学实力和水平,带动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
龚克也认为尽管大学排行榜存在弊端,但还是有存在的必要。他认为,大学排行榜在一定程度上为公众了解和选择大学、了解和选择专业提供了某种帮助,公众对大学排行榜还是有切实需求的,不宜简单以行政命令禁止。事实上,公正的大学排行榜已成为学生及家长选报大学、社会各界了解大学的重要“指南”。
主持上海交通大学世界大学排行榜的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长刘念才表示,大学排名是一种从市场角度看待和考察大学的评价手段。国家渴望摸清、提升教育实力,大学渴望在各种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多种因素促成了大学排名的产生。夏标泉认为,“对大学而言,客观合理的外部评价和排名,也是衡量自身实力水平与其他大学之间差距的标尺。”
就拿人们关注的名校来说,作为国内最具影响力的三家排名机构——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深圳网大公司、中国校友会,其发布的三个排行榜中均进入前十的有七所,分别为:清华大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南京大学、华中科技大学。前六所是老牌名校,后一所是发展比较迅速的高校。三大排行榜中均进入前二十的有十七所。显见,对于“名校”,有着比较成熟的社会共识。
而在中国人民大学高等教育研究室主任胡娟看来,“稳定的排行榜更耐看”。胡娟认为,知识的生产和人才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周期性,作为知识生产和人才培养的机构,大学的办学实力绝不可能在短期内一蹴而就,也罕有在短期内迅速消减的情况,这是大学作为一个学术组织区别于企业等其他组织的主要特点,当然人为的因素除外。
但既然为“排名”,名次也不是一成不变的。由于量化指标的差异以及每年一评的动态评价机制,同一所大学在不同的排行榜中会居于不同的“名次”,由此可能会引发一些争议。这时大学排行机构往往被推上前台。
基于各方面的考虑,大学对排名结果并非嘴上说的那样“不在意”,由此引发的口水官司着实不少。今年刚刚推出的2011年“武书连版”大学排行榜便引发了一场轩然大波。
在“武书连版”的2011中国大学排行榜中,浙江大学以207.91分夺得全国高校综合实力冠军,北京大学以200.34分蝉联亚军,曾经连续14年冠军的清华大学以190.25分屈居季军。作为焦点的浙江大学和清华大学,尽管校方表态对结果不以为然,但话语中却流露出截然不同的味道。
一举超越许多人心目中的中国大学“双子星”——北大和清华,舆论似乎并不完全认同这一结果。面对质疑,浙江大学这个新科排行榜冠军却也显得“坦然”。
在接受网易教育访问时,浙江大学招生办公室主任夏标泉谈了自己的看法:每个排行榜都有它的排行依据和评判标准,一个排行榜不能代表所有的排行榜,但每个排行榜都有它自己的出发点和角度,当所有的排行榜都把某一大学排在比较前列的位置时,那就说明这所学校在办学历史过程中确确实实取得了很大的成绩,也得到了这些评估机构和社会的认可。从这几年排行榜的情况来看,浙江大学这几年一直处于上升趋势。
如果学校名次低于预期,一些学校也会提出“抗议”。几年前一次大学排名中,以文科见长的中国人民大学在综合排名中排到了二十名开外。对于这样的结果,该校师生不以为然,。
名校屈指可数,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一般大学才是他们最终的选择。因此,大学排行榜不会忽视民众所需。作为排行榜的“配角”,一般高校极为看重排名结果。某省一高校首次跻身排行榜第99名,在宣传中则以全国“百强校”自居,看似可笑,但侧面也反映出排行榜对高校的影响力。进退之间,关乎得失。
然而,由排行榜滋生的“腐败”行为,则彻头彻尾败坏了大学排行榜的名声。2009年,天津大学、南开大学公开透露,曾有大学排行榜制作机构找上门来索要“赞助”,遭到学校拒绝。
在大学排行榜本就存在诸多争议的情况下,个别机构索要“赞助费”行为的曝光,让舆论的天平倒向了反对的一方。
舆论压力之下,一向对此事“旁观”的教育部也不得不回应。在2009年5月召开的教育部新闻发布会上,教育部新闻发言人明确表态:教育部支持南开、天大等高校拒交排名赞助费的做法。与此同时,作为教育主管部门,教育部也对如火如荼的大学排行榜亮了“底牌”,那就是“教育部不赞成、不支持大学排行榜,坚决反对借此向高校拉赞助”。发布会上,教育部新闻发言人续梅表示:大学排行榜是一些民间机构的民间行为,教育部从未组织过大学排行榜的活动,也不支持搞大学排行榜,不赞成对高校进行简单的综合排名。
此次事件对大学排名是一次致命的打击。“民间”机构先天缺乏“权威性”,不难想象,丧失了客观的立场和公正的信誉,大学排行榜几乎失去了立身之本。
然而,风波过后的两年,如今却是这样一番景象:大学排名机构越来越多,“榜单”越来越细化,只要民众关心,“榜单”就会应运而生,颇有些燎原之势。其中缘由值得玩味。
对此,有学者认为,随着生源的减少,大学也面临着发展方式的转变,吃“大锅饭”的大学是没有前途的,只有社会、公众认可,能够为社会提供更多支持的大学才有资格获得更多的公共资源,而大学排行榜则无形中扮演了社会“裁判”的角色。舆论可以质疑、甚至非议大学排行榜,但却不能低估大学排行榜的影响力。
大学排名中暴露出来的问题,并未触及大学排名存废的“根基”——那就是作为第三方评价方式,大学排名是否能够提高高教质量。大学排名存在的价值无疑也系于此,围绕大学排名的系列争论也建立在这一点之上。
大学无法像“富豪榜”“企业榜”“慈善榜”等各式排行榜那样,用数字、经济指标来衡量。有学者认为,作为独特的社会存在,大学有着深厚的精神诉求,因此,为大学排名本身就是“不明智”的。硬性套用一些指标体系为大学排名,结果必定会产生争议。而围绕大学排名存废的争议可谓“泾渭分明”,激辩双方并没有多少缓和的余地。
知名文化学者刘仰将大学排名比作一出“滑稽戏”,并大呼“排行榜之风可以休矣!”他认为,对于“中国大学排行榜”来说,即便有人要科学、合理、公正地维护这个排行榜的公信力,但如何操作?就像北大和清华,怎么才能科学、合理地分出排名的高下?而近年来曝光的大学排行榜向大学索取“赞助费”事件,更是引起公众的广泛质疑和对大学排行榜的科学性和必要性的讨论。不少学者认为,大学的好坏根本不需要所谓“排行榜”,因为一所大学的好坏早就通过历史的积淀和社会声誉、口碑,实实在在地排在了公众的心中。
也有学者认为,如今的大学日益生活在各种排行榜中,排行榜就是大学的“成绩报告书”,大学能够忽视或摆脱这个或那个排行榜,但是大学却无法摆脱排行榜本身,排行榜甚至已經成为大学办学的“指南针”。机构推出的大学排行榜是“有形”的,还有更多“无形”的排行榜。这些“无形”的排行榜,并不以排行、座次等显现的指标体系衡量大学,但是却设计若干体现大学价值的标准或可追求的目标,以此作为大学办学的风向标,比如“国家精品课程”“国家级教学名师”“质量工程”“卓越培养计划”,等等。
反对者有之,赞成者也不少。知名学者徐小平曾撰文指出:大学排行榜在很多发达国家已经是一种生活习惯,成为教育生态平衡不可缺少的因素。民间机构对政府大学进行独立评估和排名,挑逗了中国大学的权威和冷漠,鼓励了中国大学的竞争和自尊。无论我们的大学排行榜多么新生、多么不成熟、多么有问题,只要它能刺激中国大学的竞争意识、激活中国大学的攀比心理,肯定是个好事。
考量大学排行榜,大学校长无疑更有发言权。许多大学校长在不同场合“抨击”过大学排行榜。从大学健康发展角度,一些大学校长认为“大学排行榜污染学术空气”,而且“绑架”民意,让大学丧失特色。北京大学原校长许智宏曾说:“很多大学校长为了得到体面的学校排名,不得不按照大学排名的各项指标进行学校建设,导致中国很多大学没有了特色。”
曾曝光评价机构索要“赞助费”的天津大学校长龚克认为“大学排行榜的弊端显而易见”,他表示,将不同类型、不同特色、不同规模的大学放在一起比较,存在难以避免的不合理性,容易对公众产生误导。毕竟与大学办学质量水平密切相关的校园历史文化积淀、教学管理、学生工作乃至后勤服务等,都难以通过显性的数据来表达,具有特别重要性的教学质量也难以量化,因此,即使是很客观的排行榜也具有某种失真性,并不能真正反映大学的水平。
与此同时,作为一种高教评价方式,许多校长还是给予了积极评价。华东师范大学校长俞立中认为,客观公正的排行榜能有效促进高等教育内部系统的良性竞争,激发学校改革发展的积极性,主动找寻发展的问题与不足,进一步明确发展方向,不断提升办学实力和水平,带动高等教育的整体发展。
龚克也认为尽管大学排行榜存在弊端,但还是有存在的必要。他认为,大学排行榜在一定程度上为公众了解和选择大学、了解和选择专业提供了某种帮助,公众对大学排行榜还是有切实需求的,不宜简单以行政命令禁止。事实上,公正的大学排行榜已成为学生及家长选报大学、社会各界了解大学的重要“指南”。
主持上海交通大学世界大学排行榜的上海交通大学高等教育研究院院长刘念才表示,大学排名是一种从市场角度看待和考察大学的评价手段。国家渴望摸清、提升教育实力,大学渴望在各种竞争中占据有利地位,多种因素促成了大学排名的产生。夏标泉认为,“对大学而言,客观合理的外部评价和排名,也是衡量自身实力水平与其他大学之间差距的标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