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印花布

来源 :作文周刊·八年级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ceAce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蓝印花布是传统的镂空版白浆防染印花,又称靛蓝花布,距今已有一千三百年历史,是我国民间传统工艺之一。简单、原始的蓝白两色,格调朴素、高雅,创造出一个淳朴自然、千变万化、绚丽多姿的蓝白艺术世界,蕴含着中国人独特的审美趣味和生活情调。
  土法染布
   就算在南通二甲镇,坚持土法染布的人家也不多了,比用化学染料不知要辛苦多少倍,而且受染缸直径和全手工工艺的限制,土法染出的蓝印花布布幅不超过0.9米,布长不能超过12米,成本要高得多。为什么要做这样吃力不讨好的事?老王说,蓝草染的布,有灵性,刚出来时颜色厚重,每洗一遍颜色就鲜亮一分;用20年都不会坏,因为染料和石灰沁入布丝,都是防蛀的;还有,老祖宗留下的手艺哪能让它失了传?
   染布的每一步,老王都亲力亲为,比如防染浆的调制,黄豆粉要磨得极细,手抄进粉堆里左右摇一下,抽出手来抖一抖,粉要把手背上的毛孔都遮掉,但手上没有粉雾感。黄豆粉越细,加石灰粉后浆调得越透,防染浆的粘性就越好,印好的白色花朵就越有立体感。
   下一步是将镂刻花版扣在白布上刮浆,那一刻老王全家人衣上裤上都蹭上了点点灰浆,如大画家的工作服;孩子的眉毛上也粘了浆汁,得用湿毛巾把它浸软了才能轻揭下,硬揭会把眉毛也撕下,生疼。
   这边儿阴干刮有防染浆的坯布,那边儿老王就开始亲手调配染色之水。我親眼见到老王的虔敬之意:他敛声静气,用碗舀起缸中之水,先用食指在发上轻擦一下,手指沾到头油后,轻蘸蓝水,如果手上之油将碗中水面迅速推开,那么缸中靛水的颜色成熟度就够了,可以开染;不然,缸中之水必须再加石灰和米酒调整,成熟后方可染色。
   染色也有讲究,一人多高的大缸里,须放入一只高腰竹篮,这样,刮好浆的布徐徐放入时,才不会搅起缸底的沉淀物,影响染色。布下缸20分钟后,马上就要把布取出氧化、透风30分钟,这是一份极重的活计,12米的粗织布,吃透了染料水,有好几十斤重,把它撑开沥水,并不断转动布面使其氧化均匀,蓝水淋漓而下,人的头发、颜面、衣裤乃至脚上的水胶鞋上,都是深深浅浅的蓝色调,不想当蓝精灵也得当了。
   出缸之布晒干,要“吃”酸固色,在水中加上无色米醋清洗,再晾干;把布绷在支架上,用刮灰刀把灰浆轻轻刮去,让白色的花型显现出来;灰浆厚实的地方,会在布匹入缸染色的卷动中自然裂开,靛蓝色随着裂缝渗透到坯布上,就留下了蓝印花布上醉人的冰裂纹。
   蓝印花布刮灰后还要经过两到三次清洗,直到水中无浮色为止。又一轮动人心魄的晾晒开始了——老王和老伴齐心协力,用长竹竿将湿布挑上7米高的晾晒架,美丽的窄幅花布搭就了无数动荡的帐顶和围幄,风一来,飘飘冉冉,透过它看,田野是蓝的,院中的白月季是蓝的,连阳光也是蓝的。
   (节选自明前茶《沉醉蓝印花布》。题目为编者所加)
  心香一瓣
   在现代科技的冲击下,人们已经淡忘了对美的体验和对传统的留恋,蓝印花布就是其中之一。幸运的是,依然有像老王一样的人对老祖宗留下的手艺特别珍重。他在制作蓝印花布时每一步都亲力亲为,调制防染浆、刮浆、阴干坯布、调配染色水、染色、氧化透风、“吃”酸固色、刮灰、清洗、晾晒……努力传承着土法染布技艺。
  抚摸蓝印花布
   走过一家又一家蓝印花布染坊,我都会伸手抚摸,一抹最温情最中国的情感会从心头掠过,蓝底清纯、白花朴素,质朴的手感,自然的纹饰,这不是在表演与装点,这是乡居农耕生活里必不可缺的物品,与男婚女嫁乡风民俗联系在一起——窗帘、头巾、包袱、帐幔、兜肚、围嘴,每一件都巧夺天工,每一件都浑然天成,纹理就像篱上千年金银花藤蔓一样缠绵,纹饰就像屋后小叶白栀子花瓣一样简洁,离不了廊檐下的花花草草,也离不开传说中的才子佳人。我一句话也说不出,只能用手轻轻抚摸——印花布其实是一种容易旧的棉织品,总会发现一些小小的磨损与线头,但我还是爱极了这份旧,怀旧的旧、返璞归真的旧,爱它的温和与沉静、暧昧与抒情,还有洗净铅华之后的质朴和日常生活中的诗意。拿起来贴在脸上,一种特别的安慰与温馨,像听一首温暖老歌,看一部温情老碟片,感动并且想家——想故乡老屋竹篱笆、粗麻绳、梨花椅子、青花坛。它透露出浓浓的怀旧情调、时尚感觉与文化气息,让都市中隔膜的人走得更亲近一些,有品位的男子好像也更容易爱上那些穿蓝印花布衫的古典女孩。
   (节选自陶方宣《蓝印花布》。题目为编者所加)
  心香一瓣
   蓝印花布如同汉字一样,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意蕴;蓝印花布的颜色、纹饰、图案具有古典美,渗透着民族文化的审美情趣。
   蓝印花布虽然逐渐淡出人们的生活,但并没有消失,仍具有顽强的生命力。
  大地的果实
   蓝印花布翻译成学者的话就是“夹缬”。术语简洁准确:“夹”是制法,“缬”是材料。《辞源》上这样解释:“唐代印花染色的方法。用二木版雕刻同样花纹,以绢布对折夹入此二版,然后在雕空处染色,成为对称的花纹,其印花所成的锦、绢等丝织物叫夹缬。”作为一种流行装束,它在唐代诗歌中反复呈现:“醉缬抛红网,单罗挂绿蒙”(李贺《恼公》),“成都新夹缬,梁汉碎胭脂”(白居易《赠皇甫郎中》)。听起来时尚动感。但我还是喜欢叫它蓝印花布,这个词不仅有色泽,还有温度,诱发的联想同时满足审美。
   刚刚干燥过的蓝印花布铺在庭院的地面上,上面的图案(花朵、草叶、鸟兽、童子)宛如大地的果实,朴实自然、健康茁壮。我意识到这一场景的象征意义,蓝印花布与大地的重合暗示着它们本质上的联系。它的一切都来源于大地,包括机理、颜色,甚至图案。它使我在日常生活中保持着对大地的亲近,使我感觉到空气中人类和大地交替的呼吸。现在的织物大多与化学有关。化学的应用,使人们有意识地改变着物质的成分结构。一个世界的颠覆可以在玻璃试管里全部完成,人类的这份聪明中蕴含着某种危险。化学消解着生活的诗性成分。往昔生活的一切都简单地取自大地,它们有着诗一样的名字:泽兰、蝉衣(入药)、玉黍(食物)……而被化学炮制的物质,名称里却无不包含恶俗的词根,诸如酸钾、苯丙、碳酸、氧化等。在我看来,化学是离诗学最远的一门学问,化学把世界微观到元素,化学元素在实验室里跃跃欲试地与大地断绝联系。棉花、蓝靛草变成了蓝印花布,物质的成分却没有发生改变。它的每一根神经都与大地相连,风将它吹拂,使我觉察到草木的晃动。
  (节选自祝勇《蓝印花布》。题目为编者所加)
  心香一瓣
   作者怀着对传统文化和民间生活的缅怀,对渐渐消逝的历史的追忆,从古老的工艺中寻找精致朴实的美,寻找与传统不绝如缕的联系,企图唤起我们对日常生活的温馨感。
  蓼 蓝
   它有一个低调安静的名字——蓼蓝,这种植物带有浓重的药气,用它染的布叫蓝印花布。
   蓼蓝,还有一个更为大众熟悉的名字——板蓝根,厚朴如父亲的背。叫蓼蓝,便像是女性,是“结庐在人境”的平民女子;叫板蓝根,更像个憨厚的小伙子,有使不完的力气。提起板蓝根,总是想起那些土黄色的颗粒,兑入水溶化了,喝了药汁,盖上被子睡一觉,发身汗,感冒也好得差不多了。板蓝根医感冒之疾,蓝印花布安浮躁之气。让我意外的是,这种染布的一汪蓝水在李时珍的笔下,叫浸蓝水,也是一味药——辛、苦、寒,无毒。说是从前有人因醉饮田中水,误吞水蛭致胸腹胀痛,面色蜡黄,遍医无效。因宿店中渴甚,误饮浸蓝水,大泻数次,待到天明,发现地上水蛭无数,病也好了。这应该还是蓼蓝在发挥作用吧。
   (节选自张梅《蓝印花布》。题目为编者所加)
  心香一瓣
   蓼蓝不仅可以染色,还可以药用。它汲取草木之魂,传承千年工艺。这一抹隽永的蓝,令人魂牵梦萦。
其他文献
痴书者,爱书者,非痴书之表象,非爱书之装饰,乃是爱书之韵。韵者,物之精华也,物之神态也。书韵,就是书之内涵,书之精神,书之营养  天地一书卷,记载的是万物之神气,万事之意蕴,是平静淡泊中的典雅,亦是激流勇进中的热情。天地书,众生写,痕迹淡淡而难以抹去,自然之道也,书之道也。有书之存在,天地因此而活跃。  人生一书卷,记载的是人的一生。或长或短,或显或隐,世人也许会遗忘,但历史的笔记不会淡忘。历史有
期刊
左读范文  白果树   上海真是热闹的地方,也许特别在热天的时候,牌声、留声机或无线电的声音,有时更有爆仗声,往往闹得人不能睡觉。近几天来,这等闹人睡眠的声音没有减少,却加添了卖热白果的声音了。白果担子挑来歇下,便发出镬子里炒白果的索朗朗的声音来,卖白果的人一面口中唱道:“糯糯热白果,香又香来糯又糯,白果好像鹅蛋大,一个铜板买三颗!”但是我觉得白果担倒并不怎样吵闹的。因为叫唱的声音并不十分高,而且
期刊
在飞速前进的时间之箭的虚影下,在永不干涸的历史长河中,有一面滚烫的红旗正从东方升起。这面旗帜,便是中国交于世界最绚烂的答卷。   1949年10月1日,第一面五星红旗在天安门广场冉冉升起。毛主席宣布:“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今天成立了!”多少国人脱帽肃立,在泪眼婆娑中望着它缓缓升起,望着中国的崛起。它是无数革命者鲜血的结晶,那五颗金星在艳阳的照耀下,闪着熠熠的光。这份星光是无数先辈穷其一生
期刊
【阅读一】  雨中桃花源   江南的雨下得早,至四月,那雨不知下了几多来回,把田里的紫云英催红后,又被农人翻在田里。油菜花可劲地黄,一片透着一片,直到无限远近。   沿着彭泽边上的道路蜿蜒而去,是寻了一个人的踪迹。路的右边,即是闻名遐迩的匡庐。此时,山青雾嶂,云彩在其间飞来绕去,树渐渐浓颜。树多是樟树,蓬蓬勃勃。   路愈加崎岖,早已进入了山石小道,人家也渐渐稀少,只有一道水伴着车子不断地流。雨渐
期刊
真题呈现   绽放的不止是花儿,一次成功,一缕微笑,一份情谊……生活中每一次蓄势待发的酝酿总会迎来绽放;深藏的往往是珍宝,一个建功立业的宏愿,一份未表达的谢意,一个独属于你的小秘密……生命中最珍惜的东西总是藏在心灵的最深处。有些东西,藏着就好;有些东西,在那一刻绽放。   请以“藏在心底的______”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①除诗歌外,文体不限;②避开真实的人名、地名、校名
期刊
应对是人际交往的辞令。它要求思维敏捷,出口成章,切人切物。请看几则古人应对的趣事。   1.拆字为谑。汉字多数是合体字,可以拆开,变成另外的意思,人们往往以此为谑。刘攽与王安石是故交,安石戏曰:“刘攽不值分文。”攽应声曰:“失女便成宕,无宀真是妬(妒),下交(‘安石’两字下半部分相配)乱真如,上颈(‘安石’两字上半部分相配)误当宁。”互相拆名为戏。   2.巧用典故。《曲洧旧闻》载:宋刘贡父(即刘
期刊
文题导入   在侯发山的小说《灯》中,父亲是一盏灯,陪伴小伟踏实前行。生活中还有很多这样的“灯”:书籍是一盏灯,引领我们走进智慧的殿堂;文明是一盏灯,照亮我们温馨和谐的家园;有时失败和挫折也是一盏灯,为我们拨开迷雾,指引方向……   请以“______是我人生路上的一盏灯”为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要求:①将题目补充完整;②内容具体,有真情实感,不得套作,抄袭;③文体不限,诗歌除外。
期刊
文题呈现   桃核不盈寸,刻舟泛赤壁。民间技艺,巧夺天工。同学们,我们也不妨到民间采风去,寻访传承者,探求那踏着历史的足迹流传下来的文化精髓。   请以“到民间采风去”为话题,写一篇作文。题目自拟,文体不限,不少于600字。  写作点拨   本次命题意图是切合“自然美景,幸福生活,人所向往;奇绝艺人,精湛技艺,令人赞叹”单元主题,让同学们从古代的核舟雕工继而联想今朝的传统技艺,达到发现、欣赏美的目
期刊
文题呈现  妙趣横生的动物世界常常为我们带来一些深刻的人生启示。回想一下,在你的生活中,有没有让你念念不忘的可爱生灵?   请以“我和它”为话题,写一篇不少于600字的作文。   伴着悦耳的蝉鸣,我来到姥姥家。一进门,平时总是笑眯眯的姥姥,却愁眉苦脸道:“唉!佳鑫先回屋吧,姥姥本来打算给你做好吃的,结果啊——”顺着姥姥的眼神,我望向那边的鸡窝——一道长长的血迹左歪右斜,随着一阵激烈的“刹车”撞向了
期刊
我静静地走在一条小路上,耳畔忽闻一串犬吠,转过头,是Lucky!它驰骋而来,咬起我衣服的一角往前拽,直到我和它一起奔跑起来。阳光下,它的黄毛闪烁着金色的光芒,它狂放飞奔的姿态,把我带回了往昔岁月。   那年的春节——   “Lucky!快过来,快过来!咱们比比!从这儿到家门口,看谁跑得快,你获胜了,这只鸡腿就是你的了!”小小的我向新成员发起了赛跑“邀请函”。在离家不到50米的地方,红色爆竹屑撒在皑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