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足不求颜色似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kzcs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逸笔人物画定义
  中国逸笔人物画,习惯上人们称为写意人物画,或水墨人物画。因为称谓的不同,其学术指向也不同。我之所以称它为逸笔人物画,不仅是从它的表现形式来考虑,而且是从它的表现语言来进行思考的。写意画的中心是“意”,即概括取舍之意,水墨画是从它表现语言命名的,逸笔画则合写意画与水墨画两者之所长,它既注重作者情感的抒发,又着重于表现形式,所以它的外延更大,内涵更丰富。
  二、逸笔人物画色彩
  现代逸笔人物画所用的色彩一般都是以中国画颜料为主,也可以选用水粉画颜料,颜色成分不同,可以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中国画颜料,原先都是直接取自矿物质与植物质,朱砂、朱磦、赭石、石青、石绿、石黄等都以矿砂加工而成,而花青、藤黄、胭脂等是取用植物的汁加工而成。现代使用的颜料,打破了原先的局限性,许多水彩色如群青、紫、洋红、曙红、铬黄、天蓝、大红、柠檬黄等都成了经常借用的颜色,甚至和部分水粉色掺和到一起。中国画颜色中矿物质色与粉质性颜色都不易渗化,但却是很容易沉淀的。一般地说,植物质与非矿非粉之色渗化度大,也不易沉淀,但矿物质颜色有不易褪色的优点,画的颜色到一定年代,画面便会褪色,这样就难以长期保存。
  颜料的使用在作画之前就可以把它们一起挤在圆型的调色盘边上,这样调合时比较方便。上颜色的笔一般以专用的兼毫为主,大小各一支就可以。古代逸笔人物画,以水墨为主,用色很少,现在也常用这种方法,如周思聪、王子武的人物画,都是以墨为主,只在人物的皮肤上用点纯净的赭石色调,显得古朴高雅。还有描绘多彩多姿的现代生活用色现在也在逐渐增多,多是由于对重彩工笔画和我国民间及西方绘画装饰色彩的研究,使写意人物画的色彩丰富起来。
  用色必须组织好画面上色彩的浓淡、冷暖的对比与和谐。逸笔人物画常常运用空白、疏密来突出笔墨和色彩,笔墨又是画面的基本骨架,所以在构思一幅画的色彩倾向时,必须把黑色、白色、空白都估计在内。一般情况是色彩的强度不可超过墨色的重量,至少在几处主要地方,总是要有几块浓墨压过色彩,这样才能显得比较浑厚。在以墨为主的基础上面,用色要有主色调,如冷色调、暖色调、灰色调、红色调、蓝色调等,以表达各种不同情感和主题的需要。
  逸笔人物画用色有原色、调合色、色墨三种。古代绘画以原色为主,逸笔人物画也如此,而且以淡彩居多,现代逸笔人物画用色品种繁杂,手法也随之增多。原色与墨色之间有天然的联系,以墨为主的画面原色会显得单纯、醒目,有协调之感。而以原色为主的画面,墨色也会显得清晰明亮。现代的逸笔人物画,原色使用仍是人们研究的重要课题,特别是对民间美术、民间工艺美术中使用原色的研究和汲取,从而使现代逸笔人物画的原色调比古代的要丰富得多。
  逸笔人物画色彩,虽不太讲究明度对比,却很讲究画面的主从关系。一般画面以墨(黑)为主色调,混着使用朱磦、三绿,这样就不会喧宾夺主,比较生动。有时候为了不让颜色掩盖画的情致格调,可以采用在画的背面设色,这样可增强生宣渗化的效果,使色和墨融合在一起,这是其它绘画所没有的。另外一种就是泼彩法,它是山水画特有的技法,可产生整体而不零碎的效果。它的方法与泼墨或者是没骨画法是一样的。
  现代逸笔人物画注重画面的色调,促进了对复合色使用的研究。如西方绘画,特别是水彩、水粉画的用色方式,现代工艺美术的色调处理,磨漆画的色彩感觉,以及对自然界新的审美视角的追求,等等,都直接影响到中国逸笔人物画的调合色使用。但中国逸笔人物画调合色研究的基础重点应放在固有色的变化上,对光源色研究与利用不能作为重点。调合色应在表现丰富多彩固有色的变化上多下功夫,从色块的并置效果中求得统一和对比,从而产生丰富而协调的效果。因此一些逸笔画家用色使用水粉(取其浑厚),或用水彩(取其透明)来弥补中国画颜料的不足。
  三、逸笔人物画着色技巧
  在传统逸笔人物画作品中,用色一般不打破物象固有色之间的界限,目的在于合理地运用色彩之间的对比协调及最终画面效果。在现代逸笔人物画作品中,人们往往强调色调和画面气氛,有的仍沿用这种手法,但已开始按画面需要与作者的主观感受去概括和处理画面的色彩,有的打破固有色之间的界限,有的归并同类色,甚至按气氛与表现的需要改变原有的色相等。这些手法虽然超出固有色的色相与界限,但是仍然需要以所表现物象为依据,尊重物象的整体感受与印象,并养成用色上概念化的习惯。
  逸笔人物画着色,反对面面俱到和平均分布,要十分注意留白的地方。例如人物脸部着色,我参照戏剧面谱的特点,额头偏白,下颚部分略为点到即可,两鄂红扑扑,更显得可爱。其它地方也可以如此,如果处处着力,就会吃力不讨好,还不如让它留白,让人有回味的地方。有时为了强调某一亮点,可以即兴在某个部位“碰”一下,就起到“点醒”的作用。逸笔人物画着色讲究浓淡、干湿、透明的效果,其用笔也极讲究气韵生动和笔势及节奏等,有时可以穿过形体,连成一片,因为形体的关系都在,随便你怎么画,都不怕,更会显得作者的用色十分大胆。
  逸笔人物画着色既讲究色彩的单纯美,又讲究色彩的浑厚美,所以它常用复色。如人物脸部着色,传统常用赭石,赭石色感沉着大方,上世纪中叶的京派人物画中皮肤也多用赭石,优质的赭石确实很好,但是质次的(如吸管赭石)调墨成色后更暗。我常用赭石、三绿、藤黄、胭脂。朱磦(朱砂)等,混合使用,这样比单纯使用单色赭石色感更微妙丰富。画女性或儿童的皮肤时,我常用朱磦、三绿、藤黄等或加白,颜色的鲜艳和沉着,因三绿、藤黄、白的成分的多少而不同。画男性或老人可用赭石加墨、朱磦加墨或朱砂等。
  人物脸部的肤色着色方法多种多样,可以根据对象和作者的主观感受、画面需要来处理,可以很单纯,也可以很丰富,甚至留白,或者只在嘴唇、面颊等处着些淡彩;丰富些的脸色即可有冷暖变化,但不要去追求照片或油画的效果,涂色可按结构凸起的“坡面”来用笔,有些地方可让水份自然晕化开去,达到天人合一的效果。手足的着色比脸部要浑厚一些,可趁着还没干的时候用肤色按结构作适当的皴擦烘染,这会更有韵味的。而且人物的脸部和手足的设色要保持统一,轮廓的地方可以在第一遍色还没干的时候加点较深的肤色就可以了。
  服饰设色的用笔,原理与肌肤色差不多,就是按衣服结构及衣纹走势用笔,不过不要太拘束了,可以大胆一些,使它的气势通顺流畅。衣着之勾勒与着墨着色在步骤上可以更自由更随意一些,有时可以先着墨(或着色)再勾勒,或只着墨(着色)而不用勾勒,有些衣着上的花纹,可以用色先点画,然后大片涂墨或设色。花纹会时显时隐,比较自然而不会显得生硬。
  色彩的功能和笔墨一样,都是为塑造形象服务的,一般使用的技巧是勾、皴、染等,其染有凸染(即高染)、凹染(低染)和随线赋染等,其皴擦的技巧和笔墨的使用相同。但反对像工笔重彩画那样“平涂”,而是提倡和运笔用墨一样,涂即是写,写即是涂,每筆都要很清楚。唐代张彦远说:“笔力未遒,空善敷彩,谓非妙也。”清代王原祁也说:“设色即用笔、用墨意,所以补笔墨之不足,显笔墨之妙处。”设色时可视需要,以“高染法”为主,即按照设色对象的物态结构的起伏凹凸关系着色,以表现物象的质感,其方法与渲染皴擦一样,如果需要,也可以采用传统的“随线赋彩”法,来丰富线条的立体感。有时候也可以不必拘泥于个别于形象结构,追求色彩的随意性。例如服饰的色彩,用笔不必太拘谨,不敢让色彩溢出衣服的轮廓线,有时反而有助于体现衣服的质量感和空间关系,以免色彩太干净,而减弱它的表现力。在这一点上正符合徐悲鸿“画宁可脏一点”的要求。
  在色彩的使用过程中,它的用色与用墨是一样的:有浓淡干湿、皴擦染的区别;有以墨泼色、或以色泼墨,勾勒、点染等各种技巧;还有“以色助墨光,以墨显色彩,要之墨中有色,色中有墨”。现代逸笔人物画更是打破了“色不碍墨,墨不碍色”的禁区,把色彩发挥到极致。它既讲究色彩的情调和色趣,又把“自由抒发为逸”的色彩发挥到极致。
  现在,设色技巧虽然有了新的发展,但是以上所谈的逸笔人物画设色的一些基本技巧,却是最基本的。总的来说,逸笔人物画色彩的运用不是孤立的,它包含着作者对生活的品味和色彩的感觉,例如李耕先生就十分注意色彩的冷暖搭配和象征意义,用色准确、老到、深沉,故“尊者十有八,大半老颜色”成为他绘画艺术的追求之一。
  四、逸笔人物畫的最后调整
  逸笔人物画的作画过程,是人情感渲泄的过程,然而它也是理性分析、思考的过程。因此,凡是画得太顺利、一帆风顺,未必是好作品。
  调整的阶段,即画龙点睛的阶段。作画的起始,提倡大胆落笔;作画的最后,提倡细心收拾。我们认为调整的阶段是作画的整个过程中最难的时候,一招不慎,前功尽弃,那是常有的事。不过既然有不满意的地方,就要进行加以补充,即使过头过火了,也比放任自流强。李可染先生说:“你觉得该加就大胆就往上加,不怕失败,加坏了,最后总结。敢于胜利,实际上是不怕失败。”所以一气呵成固然是很好,但是如果可以通过调整强化达到更高境界,更会显出作者的匠心和敬业精神。
  生宣的特质决定了它只能加不能减的特质,或者采取割补等特殊方法,因此调整的过程其实就是强调的过程,使该强化的地方得到强化,并非面面俱到地再画一次,只要达到主次分明和整体统一就可以了。但凡是名家,无论画面进行到哪个地方,它的整体都是完整不可分割的。
  在清代,“四王”的画讲究“静”、“净”的审美境界。中国逸笔人物画虽讲究“静”美,然而也讲究“动”美,这样才能给人鲜活的艺术享受。净是干净,太干净了,一览无余,就缺乏内涵,徐悲鸿先生说:“画宁脏不要净。”就是强调内涵的丰富性。现代逸笔人物画更是如此。那么如何才能不净呢?那就是在发挥生宣的特性的基础上,在人作一半,天也完成一半的基础上,发挥逸致、逸情、逸笔、逸墨和逸色,这样才能在保留笔触、笔痕、笔的动势的基础上,讲究色彩的写意性、绘画性与人的性情性。
  
  参考文献:
  [1]谢青.怎样画国画[M].江西美术出版社,2005.1.
  [2]周积寅,王原祁.麓台题画稿[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
  [3]翟墨总,孙美兰.李可染画论[M].河南人民出版社,1999.7.
  [4]周积寅.中国画论辑要[M].江苏美术出版社,2005.7.
  [5]刘国辉.中国画名家创作随笔[M].广西美术出版社,1995.5.
其他文献
摘 要: 在英语学习中,学生受汉语学习思维的限制,常常将汉语的表达方式和结构错误的运用到翻译中来,影响英语学习效果。本文试图分析英语翻译中汉语负迁移现象及其应对策略。  关键词: 职校学生 负迁移 应时策略 英语翻译  汉译英是学生英语学习中的一项必备的能力,而把握翻译的准确性对中职校学生,尤其是导游英语专业的学生,则显得非常重要。而由于职校学生的英语基础较为薄弱,学习自觉
摘 要: 本文从冰山理论出发,以六安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模式为例,阐述六安职业技术学院如何从传统人才培养转向符合现代教育理念的人才培养,指出六安职业技术学院人才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  关键词: 冰山理论 人才培养模式 六安职业技术学院  笔者基于冰山模型的原理,以六安职业技术学院的人才培养为例,分析人才培养模式如何将专业理论课程、实践实训课程、校园文化和素质拓展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建设上,倡导要有大视野,要树立大语文教育观。也就是开辟阅读阵地,拓展“读”的空间。学习语文与做其他事情一样,都有个由量变到质变的过程,“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新课标一再强调教材只是语文学习的一部分,要求“生动活泼地开展课外阅读”,提倡少做题多读书,读整本的书。不仅规定了“初中毕业生课外阅读总量应在260万字以上”,“课外阅读每学年不少于80万字(其中文学名著2-3部)
学生在音乐艺术方面或多或少地都拥有自己的喜好。多数同学喜欢唱好听的歌曲,欣赏好听的音乐,只有少数学生在家长的支持下,通过拜师学艺,在某一艺术领域取得了骄人的成绩。可是,在农村中学,很多孩子得不到展示自己的机会,主要因为胆怯而不敢大胆地展示自己的才能,甚至会因为发挥失常而感到非常苦恼。作为老师,我非常想帮助他们找回自信。因此我们应为学生们搭建一个“小小梦想舞台”,让他们在丰富多彩的艺术活动中实现自己
摘 要: 英语报刊是课程教学资源的重要补充物质载体,也是学生获取多元跨文化语言知识和鲜活学习素材的有效途径。发挥英语报刊的资源优势应该在了解报刊学习特点的基础上,突出有效和综合运用基本原则,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语言学习内容。本文从学生阅读学习报刊的过程与方法分析入手,阐述阅读学习、信息筛选、合作探究等方式对培养学生综合语言表达运用能力所带来的影响。  关键词: 高中英语教学 英语报刊
什么样的课是好课?这个问题每个教师都有自己独特的见解和感受。最近笔者听了一节示范课,不禁发自内心的感慨:不错,真是一节好课!这节课可圈可点的地方很多,但有几点确实是所有听课者的共识:充满激情,出自真情,可以说是“情蕴于中而形于言”,“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其成功之处体现于以下几方面:  投入教学,激情洋溢。整堂课执教者以饱满的热情,感染了在座的每一个人,从评点学生的课前演讲,导入本节课教学,引
近年来国际国内环境深刻变化,给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带来一系列不容忽视的问题。我们要从学校德育工作现状出发,不断加强与改进德育工作,开创德育工作新思路,积极拓宽德育工作渠道,探索中职学校德育工作新途径。德育导师制是一种行之有效的德育模式。其实,“导师制”古已有之,我国古代的私学和书院就有“师儒训导制”。国外“导师制”最早出现于英国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学院当局给一组新生指定一位导师,由导师负责指导学生
摘要: 课堂教学是学生获取信息、提高能力和形成一定思想的重要渠道。然而语文教学受到各种因素的制约,要实现用最少的时间让学生获得最大的收益,所以,语文教学改革中面临的问题是如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有效教学就是一条重要的途径。  关键词: 高中语文教学 有效性 学习兴趣 核心问题 创设情况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高中语文教学应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师在教学中要充分发挥其主动性,创
摘要: 阅读教学本是引导学生理解文本内容,学习语言文字的表达。但《风筝》一文教学中,教师经常出现阅读教学低效乃至无效的现象。如何使语文教学丰富的内涵得以展现,如何有效地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学生的文本阅读由索然无味变得兴趣盎然。文章从两个侧面对此问题进行探讨,由浅入深地引导学生分析文本,走进文本。  关键词: 风筝 阅读教学 有效性  文本阅读教学,既能深入文本,又能训练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使
摘要: 创新教育是教育的时代主题,是素质教育的核心,也是当前每位教育工作者应该关注的重要课题。本文作者结合教学实践,分析在数学教学中,如何创设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关键词: 高等数学 教学情境 创新能力    一、引言  创新教育的核心包含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创新技能及创新情感和创新人格的培养。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是培养学生的创新素质的前提;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基础。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