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课程标准》第一次系统地从“知识和能力、过程和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三个维度来设计课程目标,指出小学语文教学要“重视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正确导向。培养学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积极的人生态度”。从这个意义上说,阅读教学需要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情感因素,凭借有效的教学手段,调动情感功能,把自己和作品的情感传达给学生,让他们产生感情上的共鸣,从而完成文本、教师、学生三者的感情交流,提高语文教学质量。
一、通过富于激情的语言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
语文教师要训练好说话的基本功,具备说书人的艺术,才能把每一节课上好。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富有文采、饱含感情,对学生的听课情绪有很强的感染力,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有时教师一句充满感情的导语,一个妙趣横生的过渡,就很容易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情感,起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教材中的课文有的恣肆汪洋,有的意境幽远,有的质朴无华……教师的教学语言也应该或兴奋、或悲凉,或昂扬、或低沉,或赞颂、或鞭笞……要与课文的基调保持一致,“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以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
老师除了要拥有优美而富有情感的语言外,还要有和谐得体的伴随语言。教师要通过借助面部表情、手势、眼神和姿态等形象的力量来加强感情的表达,激起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课堂上不要吝啬自己的微笑,要给学生轻松、愉快、慈祥、富有朝气的感觉。将生动多变的态势语与形象准确的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情感,缩短师生距离,彼此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二、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最基本而且非常重要的训练项目,是学习课文体悟感情的最有效的方式。朗读能调动眼、耳、口、脑的共同活动。通过朗读,学生可以理解课文词句篇章,领会其语言的感情色彩,再现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进入到作品意境之中,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唤起感情的共鸣。正确、动情的朗读是连接教师、教材、学生三者感情的桥梁。它会让语文课变得朗朗有声、情趣盎然。在这样的情感氛围中,何愁学生不能得到美的享受、爱的熏陶呢?
苏教版教材中有不少散文,语言亲切,感情真挚强烈。如《庐山的云雾》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美丽景象,语言流畅而传神,清丽如水,飘然若云,营造出清新自然而又绵远悠长的意韵,好似清澈的淙淙泉水流过读者的心田,又似气韵优雅、美妙动听的音乐震撼我们的心灵。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准确地把握情感基调,采用个别读、小组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反复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吟咏,体会庐山云雾的美、语言的美。这样越读越美,越美越读,学生的心就会随庐山云雾轻舞飞扬,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受到美的情感的熏陶。
三、通过品位课文的语言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
课文作者在刻画人物、描摹情景时,总是将自己浓烈的情感渗透于字里行间。教师应通过对字、词、句的品味,使情感教育渗透到语言文字的品位咀嚼中。教师应充分挖掘蕴涵情感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加以推敲,在课堂上形成师生间和谐的“情感交流场”,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如教学《船长》一课,船长在下第一个命令的时候说:“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必须”、“全”告诉我们什么?船上真的有60人吗?同过对这些词语的咀嚼,学生会油然升起一顾敬意,哈尔威船长面对死亡,首先想到的是乘客和船员,惟独没有想到自己,这种崇高的精神品质会震撼学生的心灵:怪不得船上所有的人都能听从他的指挥,秩序井然地进行自救,从而让学生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
四、通过电教媒体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
生活阅历不同,所处年代不同,所处地域的差异,往往会成为进行情感教育的障碍,跨越这一障碍的最好办法是凭借音像。比如《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的教学,上课时我首先播放了《水浒传》的主题歌,当那雄浑、豪放的歌声响彻教室时,学生深深地沉醉其中,进入了课文描述的情境中。再比如《鼎湖山听泉》作者以清新活泼的笔调,描绘了独特、美妙的泉声。作者运用了一系列的比喻,把泉声比作“小提琴”、“琵琶”、“大提琴”、“铜管”的乐声,十分形象贴切,但由于生活经验的不足,学生对上面一些喻体比较陌生。教师播放教学录像,化抽象的文字符号为生动直观的、色彩艳丽的画面,辅以不同的悦耳动听的流水声,学生就会感觉到像在欣赏一首美妙的乐曲,感受到泉声的轻柔、清脆、厚重回响、雄浑磅礴,从而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
五、通过观察想象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
学生对课文所描写的内容能够触文生情,展开想象,进而激发出情感共鸣,是要不断强化训练的。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深入到作者对所描绘的情境中,引发情感联想。图文并茂是苏教版语文教材的一大特色。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中的那幅插图,画的是司马迁遭受了酷刑以后,在昏暗的油灯下发愤著述《史记》时的情景,教师应通过引导学生对其表情、动作的细致观察,以及整个形象的感知,想象司马迁牢记父亲临终前的嘱托,想象司马迁欲血溅墙头的悲愤,想象司马迁在摇曳的灯光下挥毫的坚毅,触摸司马迁不向命运低头的不屈的心灵,从而走进司马迁矢志不渝、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内心世界,获得崇敬的情感体验。
总之,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营造充满人文气息的课堂气氛,引领学生进入课文情景之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完成文本、教师、学生三者的感情交流,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让阅读教学在发展与完美学生人性的人文教育中发挥出“极致”。
参考文献:
[1]陈长泉.巧设情景讲究朗读艺术.小学语文教学,2004.9.
[2]胡云虹.情感语文教学的灵魂.南京教育,2006.1-2.
一、通过富于激情的语言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
语文教师要训练好说话的基本功,具备说书人的艺术,才能把每一节课上好。教师的教学语言应富有文采、饱含感情,对学生的听课情绪有很强的感染力,利于激发学生的阅读期待。有时教师一句充满感情的导语,一个妙趣横生的过渡,就很容易拨动学生的心弦,激发学生的情感,起到“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的效果。教材中的课文有的恣肆汪洋,有的意境幽远,有的质朴无华……教师的教学语言也应该或兴奋、或悲凉,或昂扬、或低沉,或赞颂、或鞭笞……要与课文的基调保持一致,“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以激发学生相应的情感体验。
老师除了要拥有优美而富有情感的语言外,还要有和谐得体的伴随语言。教师要通过借助面部表情、手势、眼神和姿态等形象的力量来加强感情的表达,激起学生的情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注意力。课堂上不要吝啬自己的微笑,要给学生轻松、愉快、慈祥、富有朝气的感觉。将生动多变的态势语与形象准确的语言有机地结合起来,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的情感,缩短师生距离,彼此形成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二、通过有感情的朗读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
朗读是阅读教学中的一个最基本而且非常重要的训练项目,是学习课文体悟感情的最有效的方式。朗读能调动眼、耳、口、脑的共同活动。通过朗读,学生可以理解课文词句篇章,领会其语言的感情色彩,再现作品中的艺术形象,进入到作品意境之中,如闻其声,如见其人,如临其境,唤起感情的共鸣。正确、动情的朗读是连接教师、教材、学生三者感情的桥梁。它会让语文课变得朗朗有声、情趣盎然。在这样的情感氛围中,何愁学生不能得到美的享受、爱的熏陶呢?
苏教版教材中有不少散文,语言亲切,感情真挚强烈。如《庐山的云雾》这篇课文,主要写了庐山的云雾千姿百态和瞬息万变的美丽景象,语言流畅而传神,清丽如水,飘然若云,营造出清新自然而又绵远悠长的意韵,好似清澈的淙淙泉水流过读者的心田,又似气韵优雅、美妙动听的音乐震撼我们的心灵。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准确地把握情感基调,采用个别读、小组读、配乐读等多种形式,反复练习有感情地朗读、吟咏,体会庐山云雾的美、语言的美。这样越读越美,越美越读,学生的心就会随庐山云雾轻舞飞扬,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受到美的情感的熏陶。
三、通过品位课文的语言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
课文作者在刻画人物、描摹情景时,总是将自己浓烈的情感渗透于字里行间。教师应通过对字、词、句的品味,使情感教育渗透到语言文字的品位咀嚼中。教师应充分挖掘蕴涵情感的关键词句,引导学生加以推敲,在课堂上形成师生间和谐的“情感交流场”,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如教学《船长》一课,船长在下第一个命令的时候说:“必须把60人全都救出去!”“必须”、“全”告诉我们什么?船上真的有60人吗?同过对这些词语的咀嚼,学生会油然升起一顾敬意,哈尔威船长面对死亡,首先想到的是乘客和船员,惟独没有想到自己,这种崇高的精神品质会震撼学生的心灵:怪不得船上所有的人都能听从他的指挥,秩序井然地进行自救,从而让学生获得真切的情感体验。
四、通过电教媒体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
生活阅历不同,所处年代不同,所处地域的差异,往往会成为进行情感教育的障碍,跨越这一障碍的最好办法是凭借音像。比如《林冲棒打洪教头》一课的教学,上课时我首先播放了《水浒传》的主题歌,当那雄浑、豪放的歌声响彻教室时,学生深深地沉醉其中,进入了课文描述的情境中。再比如《鼎湖山听泉》作者以清新活泼的笔调,描绘了独特、美妙的泉声。作者运用了一系列的比喻,把泉声比作“小提琴”、“琵琶”、“大提琴”、“铜管”的乐声,十分形象贴切,但由于生活经验的不足,学生对上面一些喻体比较陌生。教师播放教学录像,化抽象的文字符号为生动直观的、色彩艳丽的画面,辅以不同的悦耳动听的流水声,学生就会感觉到像在欣赏一首美妙的乐曲,感受到泉声的轻柔、清脆、厚重回响、雄浑磅礴,从而获得愉快的情感体验。
五、通过观察想象使学生获得情感体验
学生对课文所描写的内容能够触文生情,展开想象,进而激发出情感共鸣,是要不断强化训练的。教师有必要引导学生深入到作者对所描绘的情境中,引发情感联想。图文并茂是苏教版语文教材的一大特色。如《司马迁发愤写〈史记〉》中的那幅插图,画的是司马迁遭受了酷刑以后,在昏暗的油灯下发愤著述《史记》时的情景,教师应通过引导学生对其表情、动作的细致观察,以及整个形象的感知,想象司马迁牢记父亲临终前的嘱托,想象司马迁欲血溅墙头的悲愤,想象司马迁在摇曳的灯光下挥毫的坚毅,触摸司马迁不向命运低头的不屈的心灵,从而走进司马迁矢志不渝、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内心世界,获得崇敬的情感体验。
总之,教师应通过多种途径,营造充满人文气息的课堂气氛,引领学生进入课文情景之中,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完成文本、教师、学生三者的感情交流,实现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让阅读教学在发展与完美学生人性的人文教育中发挥出“极致”。
参考文献:
[1]陈长泉.巧设情景讲究朗读艺术.小学语文教学,2004.9.
[2]胡云虹.情感语文教学的灵魂.南京教育,200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