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河县教师进修学校 河北 新河 055650)
【摘 要】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对于培养跨世纪人才,提高民族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培养跨世纪人才,说到底就是要按照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培养能够适应国际、国内激烈竞争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正是当前我国教育面临的根本任务。要完成这一历史性的任务,除了要做好其它多方面的教育工作之外,改革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是一项重要课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转变思想;走出误区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存在哪些弊端呢?我通过十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认为,目前语文教育急需走出三个误区,实现三个转变。
1. 走出教师统揽的误区,转变学生的被动地位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主体,大部分教学时间是老师包下的,教师讲得太滥太死,普遍存在满堂灌现象,学生只能处于被动地位,只能是应和知识的容器,即使偶有提问,学生也不能畅所欲言,甚至于某些教师对不合标准答案的回答要一律统一口径,规范到教参或教师的思想上,于是教室们把现成的词语解释,造句,书后习题答案抄给学生,让学生去背去应考。但结果学生没有考出好成绩,即使偶尔赌到了题,考了个高分,但多数学生也不知其所以然,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导致教师的讲代替了学生的思,代替了学生的练,使学生无法展示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分析、表达能力,更不会锻炼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长此下去,学生的思想会受到禁锢。当前,语文教学急需走出这种误区,摒弃“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力求讲授精炼,重点突出,方法灵活,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怀疑,勇于发表独到的见解,同时,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教学,如挂图、实物、幻灯片、录音、录像、电视等,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听课能力,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多媒体教学也可以一改传统教学中,用录音机播放课文朗读带的形式,而改用音响等音效设备,甚至可以由学生朗读再配以背景音乐,动听悦耳的音响效果、加上优美的图像,使课文具有跟强烈的感染力,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课文中作者具有的思想感情,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要根据教材特点,优选教学方法,灵活运用讲授法,自学辅导法,发现法,讨论法,比较分析法等各种教学方法,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因为语文教材的内容是多样的,其中所包含的情感是丰富的,所以语文课堂教学必须集思广益,充分发挥双主体的作用(从教的角度讲,教师为主体;从学的角度讲,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能够畅所欲言,允许学生与编者、作者、教者意见不一致,鼓励学生推陈出新,甚至异想天开,而教师起穿针引线,宏观调控的作用,这样才能激活语文课堂,使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掌握了语文知识,逐渐形成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学习技能也在经常锻炼中潜移默化的提高。
2. 走出疲劳作战的误区,转变作业的数量和质量 现在,尽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一再要求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但实际上,学生的书包并没有“消肿”,相反,“体重”却日渐增加,大部分教师唯恐学生做得少,练的不到家,频繁念起了“题海战术”经,于是乎,学生成天在题海中遨游,有的老师为了批改方便,让学生去做没完没了的机械作业,诸如一个字写十遍二十遍,课文抄几遍,甚至于中心思想段意都要抄上几遍方可罢休,学生的作业本用了一个又一个,可学生到底记住了什么?有的学生不无感慨地说:“当时只觉得累,其他什么也记不得了。”而教师对这种作业采取的只是收上来放置桌斗或某一角落便不再过问,试问,这样的作业会有什么样的效果?
那么,要走出这种误区,就必须紧紧围绕提高学生的能力,精心设计作业。首先,内容要精选,即教师在备课时,要选择符合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典型的、新颖的、形式多样的作业,而且每个题要能承担一定的训练任务;其次,题目太深,会使学生望而生畏,难以完成,题目太浅,学生会不假思索的“一挥而就”作用不大,所布置的作业应该是大多数学生经过“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问题;三是分量要恰当,布置语文作业时数量和种类决不能过杂,否则只会收事倍功半的效果,甚至语文作业量过大,会导致学生没时间做找人做或抄袭的结果,这就毫无作用可言了;四是错了也不能罚,“惩罚性”做法带有强迫性,即使教师认为是轻微的,学生接受起来也会认为是极大的不公,于是产生对立情绪,是师生之间产生误解,这不仅无益,反而造成极大危害,挫伤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3. 走出频繁考试的误区,转变教师的教学思想 现在,虽然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呼声越来越浩大,但一张试卷定乾坤仍是事实,正是受它影响,特别是毕业班,在毕业前夕的一个月,几乎每天都要考试,理由是:让学生适应“临战”需要,殊不知,这种频繁的考试,学生被考的头晕眼花,焦头烂额,教师整日忙于批改试卷,公布成绩,排列名次,而研究弥补知识缺漏方法的时间却所剩无几。因此,在真正的大考中,很多学生的成绩往往令寄予厚望的家长和教师大失所望。要想摆脱这种困境,走出频繁考试的误区,教师必须端正教学思想,义务教育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显著特点是,注重潜能,注重能力,面向全体。教学的目的绝不是仅仅让学生在升学考试中获得一个好成绩,也不只是为学生学好其它学科提供一个工具,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适应三个“面向”所必需的开拓性、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思想品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明确各学期,各学年乃至各年级听、说、读、写的知识与能力训练内容,使其科学化、系统化、明确化,在实际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学期初就应该设有一个长期或短期,某一方面或几方面语文能力训练的整体规划,目标明确地告诉学生,每次或几次训练都应围绕一个重点进行,这样才能做到步步为营,使各方面能力渐次提高。同时,也在每次训练中印证了知识,提高了语文技能。希望教师走出这种频繁考试和机械考试的误区,减少考试次数,灵活运用学生自测互测,口头测试的方法,增强考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测试后,教师首先要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然后提出解决办法,及时分析解释,诊断过程要准确、及时、细致、全面、具体,并要诊出病因,是听课不认真,还是基本功差,做题马虎大意等。“补救”及时,方能提高教学效率,达到考试的目的。
【摘 要】语文是基础教育中的一门重要学科,对于培养跨世纪人才,提高民族素质有着重要的意义。培养跨世纪人才,说到底就是要按照社会主义的教育方针,培养能够适应国际、国内激烈竞争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人才,这正是当前我国教育面临的根本任务。要完成这一历史性的任务,除了要做好其它多方面的教育工作之外,改革语文教学中存在的弊端是一项重要课题。
【关键词】语文教学;转变思想;走出误区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存在哪些弊端呢?我通过十几年的语文教学实践认为,目前语文教育急需走出三个误区,实现三个转变。
1. 走出教师统揽的误区,转变学生的被动地位 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为主体,大部分教学时间是老师包下的,教师讲得太滥太死,普遍存在满堂灌现象,学生只能处于被动地位,只能是应和知识的容器,即使偶有提问,学生也不能畅所欲言,甚至于某些教师对不合标准答案的回答要一律统一口径,规范到教参或教师的思想上,于是教室们把现成的词语解释,造句,书后习题答案抄给学生,让学生去背去应考。但结果学生没有考出好成绩,即使偶尔赌到了题,考了个高分,但多数学生也不知其所以然,这样做的结果只能是导致教师的讲代替了学生的思,代替了学生的练,使学生无法展示自己对问题的理解、分析、表达能力,更不会锻炼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长此下去,学生的思想会受到禁锢。当前,语文教学急需走出这种误区,摒弃“注入式”满堂灌的教学方法,力求讲授精炼,重点突出,方法灵活,教师要善于调动学生积极思考,大胆怀疑,勇于发表独到的见解,同时,教师要善于利用多媒体教学,如挂图、实物、幻灯片、录音、录像、电视等,以激发学生的兴趣,吸引学生听课的注意力,充分调动学生的眼耳口手脑的积极性,提高学生的听课能力,理解分析问题的能力,多媒体教学也可以一改传统教学中,用录音机播放课文朗读带的形式,而改用音响等音效设备,甚至可以由学生朗读再配以背景音乐,动听悦耳的音响效果、加上优美的图像,使课文具有跟强烈的感染力,使学生更好地体会课文中作者具有的思想感情,从而加深对课文的理解。要根据教材特点,优选教学方法,灵活运用讲授法,自学辅导法,发现法,讨论法,比较分析法等各种教学方法,教会学生怎样学习,因为语文教材的内容是多样的,其中所包含的情感是丰富的,所以语文课堂教学必须集思广益,充分发挥双主体的作用(从教的角度讲,教师为主体;从学的角度讲,学生为主体),充分发挥教师与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能够畅所欲言,允许学生与编者、作者、教者意见不一致,鼓励学生推陈出新,甚至异想天开,而教师起穿针引线,宏观调控的作用,这样才能激活语文课堂,使学生在轻松活跃的气氛中掌握了语文知识,逐渐形成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学习技能也在经常锻炼中潜移默化的提高。
2. 走出疲劳作战的误区,转变作业的数量和质量 现在,尽管各级教育行政部门一再要求减轻学生的课业负担,但实际上,学生的书包并没有“消肿”,相反,“体重”却日渐增加,大部分教师唯恐学生做得少,练的不到家,频繁念起了“题海战术”经,于是乎,学生成天在题海中遨游,有的老师为了批改方便,让学生去做没完没了的机械作业,诸如一个字写十遍二十遍,课文抄几遍,甚至于中心思想段意都要抄上几遍方可罢休,学生的作业本用了一个又一个,可学生到底记住了什么?有的学生不无感慨地说:“当时只觉得累,其他什么也记不得了。”而教师对这种作业采取的只是收上来放置桌斗或某一角落便不再过问,试问,这样的作业会有什么样的效果?
那么,要走出这种误区,就必须紧紧围绕提高学生的能力,精心设计作业。首先,内容要精选,即教师在备课时,要选择符合教学大纲和教材的典型的、新颖的、形式多样的作业,而且每个题要能承担一定的训练任务;其次,题目太深,会使学生望而生畏,难以完成,题目太浅,学生会不假思索的“一挥而就”作用不大,所布置的作业应该是大多数学生经过“跳一跳”就能够得着的问题;三是分量要恰当,布置语文作业时数量和种类决不能过杂,否则只会收事倍功半的效果,甚至语文作业量过大,会导致学生没时间做找人做或抄袭的结果,这就毫无作用可言了;四是错了也不能罚,“惩罚性”做法带有强迫性,即使教师认为是轻微的,学生接受起来也会认为是极大的不公,于是产生对立情绪,是师生之间产生误解,这不仅无益,反而造成极大危害,挫伤学生学习语文的积极性。
3. 走出频繁考试的误区,转变教师的教学思想 现在,虽然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的呼声越来越浩大,但一张试卷定乾坤仍是事实,正是受它影响,特别是毕业班,在毕业前夕的一个月,几乎每天都要考试,理由是:让学生适应“临战”需要,殊不知,这种频繁的考试,学生被考的头晕眼花,焦头烂额,教师整日忙于批改试卷,公布成绩,排列名次,而研究弥补知识缺漏方法的时间却所剩无几。因此,在真正的大考中,很多学生的成绩往往令寄予厚望的家长和教师大失所望。要想摆脱这种困境,走出频繁考试的误区,教师必须端正教学思想,义务教育是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显著特点是,注重潜能,注重能力,面向全体。教学的目的绝不是仅仅让学生在升学考试中获得一个好成绩,也不只是为学生学好其它学科提供一个工具,更重要的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开发学生的智力,培养学生适应三个“面向”所必需的开拓性、批判性和创造性的思想品质,这就要求教师必须明确各学期,各学年乃至各年级听、说、读、写的知识与能力训练内容,使其科学化、系统化、明确化,在实际语文课堂教学中,教师在学期初就应该设有一个长期或短期,某一方面或几方面语文能力训练的整体规划,目标明确地告诉学生,每次或几次训练都应围绕一个重点进行,这样才能做到步步为营,使各方面能力渐次提高。同时,也在每次训练中印证了知识,提高了语文技能。希望教师走出这种频繁考试和机械考试的误区,减少考试次数,灵活运用学生自测互测,口头测试的方法,增强考试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测试后,教师首先要对学生出现的问题进行归纳,然后提出解决办法,及时分析解释,诊断过程要准确、及时、细致、全面、具体,并要诊出病因,是听课不认真,还是基本功差,做题马虎大意等。“补救”及时,方能提高教学效率,达到考试的目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