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说得挥毫,或有一分无奈,三分豪情,六分洒脱。若酒入胸腔,提笔抒情。丹青岁月里,一笔一砚,白纸墨开,尽是些人生蕴意。如其他工具一样,毛笔,因需要而创造,因实用而发展,因发展而被赋予情感灵性。与其他工具又有所不同,毛笔因其文化传承性而独具魅力。
提笔忆过往
作为“文房四宝”之首,毛笔与墨、纸、砚一道肩负着我国传统书写绘画的传承重任。虽然时至今日,它不再是创造之初的无可替代,但依旧在书写绘画,乃至修身养性领域占有重要地位。
追溯毛笔的始源,记得清的只有“蒙恬造笔”的故事,而且妇孺皆知,流传千百年。“秦始皇命太子扶苏与蒙恬筑长城以御北方匈奴,蒙恬取山中之兔毛以造笔”,传说蒙恬选用兔毫、竹管制笔,制笔方法是将笔杆一头镂空成毛腔,笔头毛塞在腔内,毛笔还外加保护性大竹套,竹套中部两侧镂空,以便于取笔。也有史料予以证明。崔豹在《古今注》中说:“自蒙恬始造,即秦笔耳。”
然而,传说与史料终究敌不过事实。1954年,考古工作者在湖南长沙左家公山的战国墓穴中,挖掘了一套写字工具,其中有一支用上好的兔毫制成的毛笔。这支笔是我国存世最古的毛笔,它诞生的年代,要比传说中蒙恬发明毛笔的时间早得多。东汉许慎著《说文解字》中记载:“楚谓之聿,吴谓之不律,燕谓之拂”,“秦谓之笔,从聿从竹”。由此可推断,早在蒙恬之前,毛笔已经存在,只是到了秦朝,毛笔称呼得以统一。
到了汉代,经济文化快速发展,加之纸的发明,更促进了毛笔的进一步改进。笔头不仅用兔、羊毛,还采用了鹿毛、狸毛、狼毛等原料混合制成。因此,汉之制笔硬、软毫并用。此时对于笔管的质地、装饰也渐渐地重视起来,有的还以金银为饰。唐代的毛笔,选料精审,质量高超,甚至受到了官府和皇室的高度重视,并且成了每年都要向皇帝进贡的“贡品”。发展至宋元时期,制笔工艺日益改进,还出现了许多制笔名匠,如诸葛高。到了明清,制笔在工艺上不但讲究实用,而且更注意装饰。作为工具的毛笔制作在这一时期达到了顶峰,并一直沿用至今。
挥毫看端详
随着时代的发展,古埃及的芦管笔、欧洲的羽毛笔早已退出了历史舞台,唯有中国的毛笔至今不衰,在不同时代表现出不同特色,不断与时俱进,并逐渐成为实用而精美的艺术品。
纵观古今,毛笔的种类很多,笔头都是用动物的毫毛加工所制。人们往往根据毫毛弹性强弱的不同来进行分类:一般分为硬毫笔、软毫笔与兼毫笔三种。三种不同性能的笔用途也各不相同。宋以前的书法家大多用硬毫笔书写,到明清,书法家写的字越来越大,笔也由硬毫笔转为软毫笔。写行书、草书一般用硬毫笔比较爽利,便于挥洒,易于起倒得势;写楷书、隶书、篆书用软毫笔,易于滋润饱满……
而根据毛笔的产地,最为出名的则是中国四大名笔,即广饶齐笔、浙江湖笔、安徽宣笔和河北衡笔。四大名笔各有所长,浙江湖笔以羊毫制笔,毛细锋嫩,质地纯净;安徽宣笔以兔毛为原料,称为紫毫,笔锋短小犀锐,劲健有力;河北衡笔则以坚韧耐用,含墨量大为特点。山东省广饶县的齐毛笔则是其中最古老的分支,与其它三类名笔相比,齐笔以它独特的工艺特色,将狼毫笔不断改革创新,独树一帜。
战国时期,齐王经常把笔赏给功臣,并作为国宝赠送给各国使者。书圣颜真卿的书画作品全部用的是齐笔。明朝郑和下西洋的时候,也曾把齐笔当作国宝带到了国外,赠送给外国朋友。“齐笔”之名由此而来,也成为历代书画名家梦寐以求的珍品。
广饶县大王镇大张淡村的村民祖祖辈辈传承制作齐毛笔,发展至今。因为毛笔需求量的减少,很多村民选择了另谋生计。现在村里依然坚持传承的不到五户人家,郭丰功与黄桂珍夫妇就是其中之一。他们朴实地坚守,正在唤醒这片蕴含丰富文化的土地。
休笔不凄凉
采访郭丰功与黄桂珍夫妇时,笔者了解到在古代的科举考试中,为防止考生作弊,就像现在的2B铅笔一样,招考办对考生用笔也是有统一规定的,都要使用锦绣章毛笔。
不得不承认,科举制度在推进毛笔发展上功不可没。而随着科举制的废除,以及钢笔、圆珠笔、碳素笔等的侵袭,毛笔逐渐被人们束之高阁,只归类到书法艺术领域。并不是毛笔字不再吸引人,而是愈加快节奏的社会发展,让手和心不再细心酝酿,即便是不需自己研墨,蘸墨的时间也让人颇为心烦。有人推说,间断书写会影响行文思路。只是,顺畅书写的同时,大家有没有发现,你的文字里少了几重推敲。
选什么样的笔,应该与选何种毛笔一样吧,分清用途,明晰结果,端详后,再做决断。
看那街道上绽放的书法班越来越多,从刚会握笔的小孩,到活力四射的青年,再到白发苍苍的老人,他们都认真执笔、提按。听书法老师说,不同年龄阶段、学习阶段,学习不同的书体,而书体的选择都要符合学习者的心境。修身养性怡情,应是新时期毛笔能带给人们的实在价值吧。
每一种决断,都对应不同的前路;每一种选择,都有不同的风景。各有各的美好。只是当时的选择代表了初心,这就让未来有了倾向。对国人而言,毛笔不仅是一种书写工具,更代表了一种书写文化。齐笔作为最古老的传承,让我们因着心理倾向而继续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