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息与传播技术教师能力标准》为培养和发展全体教师的信息和传播技术能力提供了准则,制订了指导方针。该项目通过三个文件为信息与传播技术教师能力标准提供了完整的框架:(1)阐释基本的“政策框架”;(2)在分析影响教育改革因素的同时,根据政策框架和教育改革的因素,提出“教师能力标准模块”:(3)详细说明在每一个能力模块中教师所需掌握的具体技能。该项目的总体目标不仅在于改进教师的专业实践,同时还开辟了优质高效教育制度的途径,以培养睿智明理的公民和素质优异的劳动者,最终实现促进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
[关键词]信息与传播技术;能力标准;教师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08(2009)02-0003-08
在信息资源纷繁复杂并以知识为主导的现代社会中,为了生活幸福、学习成功和工作出色,学生和教师都必须有效地掌握技术。在一个极富成效的教育情境中,技术能够使学生成为:(1)熟练的信息使用者;(2)信息搜集者、分析者和评价者;(3)问题解决者和决策者;(4)创造性的、有效的生产工具使用者;(5)沟通者、协作者、著述表达者和制作者;(6)有见识的、负责的和能够做出贡献的公民。
在学校教育中,持续和有效地使用技术,可以为学生获得相应的能力提供机遇。在学生发展这些能力的过程中。教师是一个关键性的人物——因为教师必须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随时为学生提供各种机会,让他们充分利用技术去进行学习和交流。很显然,所有的科任教师能否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发展技术能力的条件和机遇,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无论在未来教师的培养计划中,还是在在职教师职业发展的培训课程中,我们都应该努力为他们提供丰富的技术学习体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息与传播技术教师能力标准》(“ICT Competency Standards for Teachers”,ICT-CST,以下简称“标准”)中所提出的标准和资源,为培养和发展全体教师的信息和传播技术能力提供了准则、制订了指导方针。
从21世纪社会发展的角度审视,能够使用并知道如何使用技术去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是每一个教师都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同时,教师还必须能够帮助和指导学生充分地利用技术。无论是在真实的情境中还是虚拟的情境中,学校或者课堂都应该体现出丰富的技术知识和技能,教师都应该能够有效地将技术知识、技能与学科内容融为一体。交互电脑模拟、数字化和开放的教育资源以及智能数据收集和分析工具,为教师帮助学生有效学习、深入理解提供了以往难以想象的空间。可以认为,传统的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已经难以胜任培养具有这类素养教师的任务。
ICT-CST项目通过以下三个文件为信息与传播技术教师能力标准提供了完整的框架:(1)阐释基本的“政策框架”;(2)在分析影响教育改革因素的同时,根据政策框架和教育改革的因素,提出“教师能力标准模块”;(3)详细说明在每一个能力模块中教师所需掌握的具体技能。很显然,《标准》的这一框架不仅使人们可以利用其编制或修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课程,同时还为人们评估教师信息和传播技术能力设定了可资衡量的基本标准。ICT-CST项目将在后续的第二阶段通过建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运作机制来支持相关的培训课程,从而使这些课程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要求。
ICT-CST项目的基本目标是,通过将信息与传播技术的各种技能与教学方式、课程、学校组织等方面的新理念相结合,促进教师善用信息与传播技术的各种专门技能和资源,改进自身教学效能,推动同事问的协同努力、紧密合作,实现组织创新。ICT-CST的总体目标则不仅是要改进教师的专业实践,同时还要开辟优质高效教育制度的通途,以培养睿智明理的公民和素质优异的劳动者,最终实现促进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具体而言,ICT-CST项目的目标是:(1)建立一套基本准则。使专业发展促进者可依此来鉴别、发展或评价在使用信息与传播技术开展教学时需要何种学习材料或教师培训计划。(2)提出一套基本要求。使教师在教学中整合使用信息与传播技术,促进学生学习,同时更好地发挥自身的其他职业素养。(3)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使教师通过运用信息与传播技术提高自身在教学方法、合作共事、领导能力以及促进学校革新发展等方面的技能。(4)协调在教师教育中使用信息与传播技术的不同观点和术语。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完成这一项目研究,集中了几十个人的专家队伍和研究人员的智慧,凝聚了公共机构和著名Ⅱ企业通力合作的力量,本文将从政策框架、能力模块和执行指南等三部分介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ICT-CST项目的要义。
一、政策框架
(一)政策背景
ICT-CST项目有着广阔的政策背景,这就是推动教育改革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任何国家或社会的核心职能,它可以实现多种不同的目的和目标,其中包括:(1)培育核心价值观,传承文化遗产;(2)支持青年和成人的自身发展;(3)推进民主,提高社会成员尤其是女性和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参与度;(4)鼓励跨文化理解和协商解决冲突,增进健康,提高社会福祉;(5)支持经济发展、减少贫穷和扩大繁荣。
联合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计划皆致力于实现这些不同的目的和目标。例如,千年发展目标(MDG)、全民教育(EFA)、联合国扫盲十年(UNLD)以及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DESD)等均旨在减少贫穷、增进健康和提高生活水平,促进男女平等,发展全体人民尤其是少数民族的人权。上述所有计划都认为教育是推动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全体公民皆可享受的基本权利,它能够促使每一个人开发自己的潜能并更多地影响人的决策。EFA和DESD强调了学习质量,包括学习者学习什么内容以及怎样学习,UNLD和EFA则注重扫盲,并以此作为学习和教育的核心内容。EFA、DESD和UNLD均强调了校外的非正规学习和学校教育应该受到同样的重视。
与其他计划一样,本项目强调扫盲,也赞同为扫盲下一个更为宽泛的定义。与21世纪国际教育委员会的主张相类似,本项目强调要在知识建构和知识共享的基础上,实行终身教育,确立新的学习目标并融入学习型社会。
不过,通过强调信息与传播技术的使用、教育改革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ICT-CST项目扩充了上述诸计划的内容。本项目不仅假设全面的经济增长是减少贫穷和扩大繁荣的关键,同时还依据教科文组织报告《信息社会中的教育》(2003)中提到的内容,假设信息与传播技术是促进增长的引擎,是扩大每一个人的自主权的工具,会对教育改革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与此同时,ICT-CST项目赞成21世纪国际教育委员会的意见,即全面的经济增长与平等、尊重人的境况和尊重世 界自然财富之间并没有保持完全一致,只讲经济增长并非绝对是一件好事。与DESD一样,本项目在设法提高人类福祉与可持续经济发展之间作出平衡,并通过系统的教育改革实现两者之间的和谐。
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将增加经济产出同增加经济投入——即企业购买更多设备并雇用更多劳动力——联系在一起,经济学家称之为“资本积累”。新加坡在发展初期采取了这种途径,它通过提供廉价劳动力来为跨国公司装配电子部件。目前,中国走的也是这一条路。但正如新加坡已经意识到的那样,这种增长方式不具备可持续性;最终,经济产出中的附加资本得到的收益会越来越少。
相反,一个国家的经济可以随着其公民所创造的经济价值的增多而递增。“新增长”经济模式非常重视新知识、创新和人类能力的发展,将它们作为可持续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通过教育和发展能力,每一个人不仅能够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而且还能致力于保护文化遗产、参与社会对话、提高家庭和社区成员的健康水平、保护自然环境、不断地增强自主作用和能力,从而创造一个自我发展和贡献的良性循环系统。致力于让全体公民——不论性别、民族、宗教或语言的差异——都能获得优质教育,每一个人为社会发展做出的贡献就会成倍增加,彼此也能公平分享经济增长的收益。教师能力标准项目就提供了三种旨在把教育改革同普遍的可持续性经济增长相联系的方式。
经济学家确立了影响人类生产能力增长的三大因素:资本密集(劳动者有能力使用更具生产效能的设备)、高质量的劳动力(一批更有学识、能够为经济产出提供附加值的劳动者)以及技术创新(劳动者创造、分配、共享和使用新知识的能力)。这三个生产力因素是把教育政策和经济发展联系在一起的三种基础的途径,它们相互补充,并在一定程度上交叉重叠:(1)通过在课程中融入技术技能,提高学习者、公民和劳动者的技术含量——技术扫盲途径。(2)通过将知识应用于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复杂问题,提高学习者、公民和劳动者利用知识为社会和经济增加价值的能力——知识深化途径。(3)提高学习者、公民和劳动者创新、创造新知识和从新知识中受益的能力——知识创造途径。
诚如教科文组织报告《撒哈拉以南非洲教师教育机构的能力建设》(TTISSA)所指出的,教科文组织旨在将教师教育同国家发展目标相结合。因此,上述三种途径符合国家政策目标和对教育未来的展望。不仅如此,这三种途径还提供了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式逐渐深化的运行轨迹——从技术摄取到提高劳动者绩效,再到知识型经济和信息社会。通过这些途径,每一个国家的学习者,乃至最终成为的公民和劳动者,都将获得支持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发展以及提高生活水平所需的日益复杂的技能。
教科文组织ICT-CST项目包含了教育改革的全部三种途径,以实现不同的政策目标和愿景。应该说,每一种途径对教育改革和完善的影响是各不相同的,同时,这三种途径也会对教育体制其他5个组成部分的变革产生不同影响,这五个组成部分就是教学方式、教师实践和专业发展、课程和评估、信息和传播技术以及学校组织与管理。在各种途径中,信息与传播技术起到了各不相同但却相互补充的作用。
ICT-CST项目尤为关注中小学教师,但这些途径同样适用于各级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在职培训、专业和高级研究生教育以及继续教育。这些途径还会对不同的教育利益各方产生影响:除了教师之外,还包括学习者、校长、信息与传播技术协调员、课程领导者、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发展辅导员和教师教育机构的教师。
(二)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改革
新技术需要新的教师职责、教学理论和新的教师培训办法。成功地把信息与传播技术融入课堂需要教师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以一种非传统的方式安排学习环境,将新技术与新教学方式相融合,开发主动积极交往的课堂,鼓励合作互动、开展合作学习和小组活动。这同时又要求教师要有一套不同的课堂管理技能。未来教师的主要技能将包括:通过使用技术改善学习环境的创新开发能力,以及鼓励技术扫盲、知识深化和知识创造的能力。
教师专业发展是改进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只有在教师专业发展关注教师课堂行为的具体变化,尤其是当教师专业发展持续进行并同教育体制中的其他改革相结合时,其对教育的影响才能显现。正因为此,教科文组织ICT-CST项目才在阐释三种教育改革途径时,就教师专业发展对教育变革的影响问题进行了专门的说明。
国家从传统教育向技术扫盲、知识深化和知识创造转变时,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其他组成部分所受到的影响是各不相同的。在这三种途径中,技术扫盲途径的政策目标是让学习者、公民和劳动者学习并掌握新技术,以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经济效率。相关的教育政策目标是使所有人都能公平地获得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入学率并完善基本识字技能。这其中也包括了UNLD所设想的一个更宽泛的扫盲定义——利用技术更新传播方式,即技术扫盲。同这些政策相协调的专业发展计划旨在促进教师的技术扫盲,以便把信息与传播技术基本工具融入到标准的学校课程、教学方式和课堂结构之中。教师会知道要在何时何地(以及何时不能)使用技术来开展课堂活动或执行管理任务;获得新的学科知识和教学方式知识,以支持自身的专业发展。
与知识深化途径相关的教育改革对教育产生的影响更大。这一途径的政策目标是提高学习者、公民和劳动者的能力,通过把学校所学知识用于解决真实世界工作和生活环境中复杂且极为重要的问题,为社会和经济增加价值。如DESD所预测的,这类问题往往同环境、粮食安全、健康和冲突解决等有关。协调的教师专业发展将使教师具有更复杂、技术含量更高的变革课程的本领,它能帮助教师以新的方式开展教学,从而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学科知识并将其知识应用于现实世界以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学习环境的指导者和管理者,学习者参与以基于项目的合作学习活动,而这些活动则可能会在课堂之外进行,也可能涉及当地或全球合作。
三种教育改革途径中,最为复杂的是知识创造途径。这种途径的政策目标是培养能够不断参与知识创造、革新,在学习型社会中能够不断受益的学习者、公民和劳动者,以提高公民的社会参与程度、文化创造力和经济效率。这种途径对课程和教育体制所产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通过这种途径,课程不再局限于关注学校所学的学科知识,还明确包含了创造新知识和终身教育所需要的21世纪技能——合作、传播、创造、革新和批判性思维等能力。教师培训计划会将教师日益复杂的专业技能同普遍使用技术加以协调,以支持学习者创造知识产品,并参与计划与管理自身的学习目标与活动。这种改革是在学校中完成的,而学校本身正在成为一个不断完善的学习型组织。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既为学习者参与学习过程提供示范,同时又通过持续的个人和同伴专业发展,成了学习者的榜样。因此,国际教育委员会所设想的通过 学校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发展也会成为现实。
(三)发展途径
《撒哈拉以南非洲师范教育机构的能力建设》报告指出,教师培训计划经常与发展目标不一致。教科文组织的《信息与传播技术教师能力标准》项目意在为教育决策者提供各种工具,以便其打造以信息与传播技术为基础的教育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进而支持各项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当然,各国的经济和社会目标以及面临的经济和社会形势各不相同,如先进经济体(如芬兰和韩国)与中等收入国家(如埃及和智利)就有着明显不同的立场,与低收入国家(如肯尼亚和玻利维亚)则更是相去甚远。但是,ICT-CST项目意在提供一个共同的教育改革框架,它既注重可持续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同时也适用于多种情境制约和多种发展途径。
不同经济和社会状况的国家会有相同的目标,但却要求通过不同的途径加以实现。因此,每一个国家可能需要确定一个长期发展规划,以便在追求更高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时,可以从一种途径转向另一种途径。ICT-CST为提出这样的战略构想奠定了基础。各国在教育基础设施、教师素质、课程内容及其评估方式方面,可能也会有很大差异。致力于采用知识创造办法的关键,是善用当前的各种优势来带动教育体制其他组成部分的改善。例如,技术基础设施可能是这一个国家的优势,而另一个国家则可能致力于努力改变教学方式。图1所示的教育改革组成部分表明,我们可以用这一框架来确定各种相互补充的能力成分,以便在初期优势和改革努力的基础上,改善教育体制的其他组成部分,进而使教育改革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最大影响。图1还表明,一个国家可以善用当前在教师培训和教学方式方面的优势,改进课程、评估和学校组织的现状。
二、能力模块
ICT-CST项目通过将技术扫盲、知识深化和知识创造三种途径与教育系统的六个成分——政策、课程与评估、教学方式、信息和传播技术、学校组织与管理和教师专业发展——相结合的方式,为“信息和传播技术教师能力标准”创建了课程框架(curriculum framework)、三条途径和六个成分的不同组合就构成了教师信息与传播技术的能力模块(参见图2),每一个模块都有自己特定的课程目标和能力要求。
“政策与愿景”在ICT—CST框架中是一个约定的条件,也就是说,它假定一个国家进行教育改革所采用的任何一种或多种专门途径,都是基于其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实际情况提出来的,一旦选择了某种途径,就会对教育系统中的其他成分和教师专业发展规划产生的不同影响。
(一)技术扫盲途径
技术扫盲途径(Technology Ljtemcy Approach)的政策目标,旨在培养能运用新技术的学习者、公民和劳动者,以达到促进社会发展,提高经济效率的目的。相关的政策目标,不仅包括增加入学率、为所有人提供优质教育资源以及提高读写能力,还包括对大量硬、软件资源和工具的使用能力。教师应该清楚地把握这些目标,同时还应该能够清楚地意识到与之相关的各教育改革成分,使其与本政策目标取向相吻合。技术扫盲途径所承担的相应的课程变革,包括了通过技术来提高基本的读写技能以及在有关的课程中增加信息与传播技术的相关内容,如使用各种技术、工具和电子内容,并将其作为全班教学、团队学习和个人活动的组成部分。很显然,这将在传统的学科教学中耗费一定的时间以整合一系列相关的制作工具和技术资源。
技术扫盲途径没有导致课堂社会结构发生显著的变化,不过,为了保证人人享有优质资源,可能需要在课堂或实验室的空间布局与技术资源整合方面有所调整。技术还可能包括利用软件使用电脑,练习、辅导、调用网络资源以及运用网络来管理教学。
教师能力发展的早期阶段往往适合采取技术扫盲途径。此时教师的技术扫盲包括了初步的数字化读写技能;在电脑实验室中选择和使用适当的教育指导、游戏活动、操作练习和使用网络资源的能力;利用有限的课堂设施来完善教学目标、教学评价方法、模块设计和教学方式。另外,教师还应该能使用信息与传播技术来管理课堂资料,并支持自身的专业发展。
(二)知识深化途径
知识深化途径(Knowledge Deepening Approach)的政策目标取向是提高学生作为学习者、公民和劳动者的能力,使之能够应用学校中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现实工作、社会交往和生活情境中遇到的复杂的、高度优先的问题,为社会和经济增加价值。使用这一途径涉及的问题常常包括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健康和冲突解决等。
教师应该理解知识深化途径的政策目标和面临的社会重点问题,并且要确定、设计和使用特定的课堂活动来处理这些问题。知识深化途径要求对课程进行变革,强调深入理解学科内容,加强认识深度而不仅仅是涉猎范围,强调考查学生理解社会现实问题和关键事件的能力。教学评价注重解决复杂问题,注重将评估融入持续的课堂活动过程中。
与该途径相关联的课堂教学方式变革是以基于问题和项目的合作学习,学生从中深入探讨某个主题,将所学知识与解决各种复杂的日常问题联系起来。知识深化途径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教师在教学中承担的角色是明确任务要求、引导学生理解,支持学生彼此协同努力。教师的角色转换则体现为帮助学生创造、实施以及监控活动计划和解决办法。课堂教学结构在知识深化的途径下也发生了变化,学生团队合作时间的增加使得课时和课堂结构都变得更加因时、因地制宜,富有生命活力。在引导学生理解主要概念的过程中,教师将使用适合学科内容要求的开放式技术工具,如科学课中的可视化工具、数学课中的数据分析工具以及社会研究课中的角色模拟扮演。
在知识深化途径中,为使学生深入地理解主要概念并应用这些概念去解决复杂的日常问题而采用的学生中心教学和团队合作学习,要求教师具备管理信息的能力、明确任务要求的能力以及将开放式软件资源应用于特定科目的能力。为了使团队合作学习得以顺利进行,教师应该借助网络资源,帮助学生开展合作、获取信息以及与外部专家进行交流,以此达到分析和解决特定问题之目的。教师还必须能够使用信息与传播技术来设计并调整学生个人学习计划和团队学习计划,同时还要能与专家及同行教师进行沟通,交流提高技术能力的心得,支持自身的专业发展。
(三)知识创造途径
知识创造途径(Knowledge creation Appmach)的政策目标取向,旨在提高学生作为学习者、公民和劳动者的能力,能够积极参与到持续的知识创造、革新和终身学习中并由此获益,以提高生产力。在知识创造途径中,教师不仅要能设计实现这些目标的课堂活动,还要能参与制定相应的学校发展计划;课程要超越以学科教材为中心的惯例,注重能创造新知识的2l世纪技能,如问题解决、沟通、合作、实验探究、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等能力。学生评价自己和他人所取得的 学业成就的能力成为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所起的作用主要是提供榜样示范作用,安排合理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应用和掌握相关技能,评估学生的学业所得。这就要求教师致力于建构课堂学习共同体,使学生在掌握学习技能时能够互相取长补短,乐于参与分享。教师是娴熟的学习者和知识生产者,他们通过与校内同仁和外部专家的合作,持续开展各种教育实验和革新,发现学习和教学实践的新知。多样化的网络设施、数字化资源和电子环境,都有利于营造教师共同体进行知识生产和随时随地的合作学习。
通过知识创造途径表现出专业才能的教师,能够设计出基于信息与传播技术的学习资源和环境;能够使用信息与传播技术去发展学生的知识创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引导学生进行不断的反思性学习;能为学生和同事营造知识共同体;并且还能以领导者的角色参与教师培训,提出和实现一个以信息与传播技术为特征的创新性、可持续的学习共同体发展愿景。
三、执行指南
(一)课程内容设置的要求
有兴趣参加ICT-CST项目的促进者应以极为灵活的方式实施标准。不过,任何一种方式都必须接受信息与传播技术教师能力标准认证委员会(ICT-CST Endorsement Board)的审查。换句话说,会要求有关教师专业发展促进者参照各项标准和项目原理,对其课程内容设置进行描述和论证,以获得认证委员会的核准。编写申请时,促进者可遵循下列要求:
1 体现标准
有关教师专业发展促进者应向认证委员会提交一份关于其课程结构和培训材料的详细说明。申请书应明确培训的各部分内容分别对应了哪些模块和标准,并说明该课程是如何设计相应内容以达到标准的要求。教师专业发展促进者还应明确培训材料所要求的各项先决条件。这样做不只是为了向认证委员会介绍培训设计的基本原理,也是为了给各部门和其他客户提供必要信息,以便其将促进者的课程设置适用于专业发展目标,并制订一套可以实现这些目标的补充办法。另外,利用这种对应关系可以减少或避免重复,从而帮助教育行政部门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开支减到最少。
2 模块结构
如上文所示,ICT-CST框架可以以单个模块的方式使用。也就是说,我们并不期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者在课程内容和科目设置上面面俱到,涉及“标准”中所有的模块和能力。确切地说,他们可以设计只涉及专业发展某些阶段、教育体制某些组成部分或某种特定教育革新途径的课程设置,以供核准。不过,作为一个模块框架,各种提案都应符合《标准》项目的整体目标和基本原理。换句话说,委员会不会核准只挑选了少数互不相干的能力的提案,促进者应说明他们选择模块的基本原理。可行的原理包括:着眼“广度”策略,即促进者讨论了特定途径(技术扫盲、知识深化和知识创造)的所有组成部分(政策、课程、教学方式等);着眼“深度”策略,即开发了各种途径中的至少一个组成部分;以及着眼“角色”策略,即专门为学校一级的受众,如技术协调员、课程协调员或校长,度身定制各个模块。当然,也可考虑一些其他的结构和原理。
3 发展原理
应当设计一些跨途径和组成部分的或是各种途径和组成部分之内的培训,以使职前教师或新教师、老教师、革新教师或优秀教师或是学校其他人员各取所需。促进者应说明他们是如何拟订课程设置以满足其目标受众的发展需要。
4 未来改进
虽然目前的能力模块力求全面,但是《标准》仍然是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文件。我们会实行一项机制,不只要审查和核准具体的课程和科目设置提案,还要随着发展背景的变化及教育进程和结构方面的新知识积累,定期审查各项标准的结构和内容。我们鼓励专业发展促进者就今后如何改进ICT-CST项目的内容、结构和审查进程提出合理建议。
(二)三种途径执行指南
1 “技术扫盲途径”执行指南
2 “知识深化途径”执行指南
3 “知识创造途径”执行指南
本文责编 孙爱萍
[关键词]信息与传播技术;能力标准;教师教育;教师专业发展;教育改革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0008(2009)02-0003-08
在信息资源纷繁复杂并以知识为主导的现代社会中,为了生活幸福、学习成功和工作出色,学生和教师都必须有效地掌握技术。在一个极富成效的教育情境中,技术能够使学生成为:(1)熟练的信息使用者;(2)信息搜集者、分析者和评价者;(3)问题解决者和决策者;(4)创造性的、有效的生产工具使用者;(5)沟通者、协作者、著述表达者和制作者;(6)有见识的、负责的和能够做出贡献的公民。
在学校教育中,持续和有效地使用技术,可以为学生获得相应的能力提供机遇。在学生发展这些能力的过程中。教师是一个关键性的人物——因为教师必须创造良好的课堂氛围,随时为学生提供各种机会,让他们充分利用技术去进行学习和交流。很显然,所有的科任教师能否在教学中为学生提供发展技术能力的条件和机遇,是一个至关重要的问题。
无论在未来教师的培养计划中,还是在在职教师职业发展的培训课程中,我们都应该努力为他们提供丰富的技术学习体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信息与传播技术教师能力标准》(“ICT Competency Standards for Teachers”,ICT-CST,以下简称“标准”)中所提出的标准和资源,为培养和发展全体教师的信息和传播技术能力提供了准则、制订了指导方针。
从21世纪社会发展的角度审视,能够使用并知道如何使用技术去帮助学生进行有效的学习,是每一个教师都必须具备的专业技能;同时,教师还必须能够帮助和指导学生充分地利用技术。无论是在真实的情境中还是虚拟的情境中,学校或者课堂都应该体现出丰富的技术知识和技能,教师都应该能够有效地将技术知识、技能与学科内容融为一体。交互电脑模拟、数字化和开放的教育资源以及智能数据收集和分析工具,为教师帮助学生有效学习、深入理解提供了以往难以想象的空间。可以认为,传统的职前教师教育课程已经难以胜任培养具有这类素养教师的任务。
ICT-CST项目通过以下三个文件为信息与传播技术教师能力标准提供了完整的框架:(1)阐释基本的“政策框架”;(2)在分析影响教育改革因素的同时,根据政策框架和教育改革的因素,提出“教师能力标准模块”;(3)详细说明在每一个能力模块中教师所需掌握的具体技能。很显然,《标准》的这一框架不仅使人们可以利用其编制或修订促进教师专业发展的相关课程,同时还为人们评估教师信息和传播技术能力设定了可资衡量的基本标准。ICT-CST项目将在后续的第二阶段通过建立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运作机制来支持相关的培训课程,从而使这些课程符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要求。
ICT-CST项目的基本目标是,通过将信息与传播技术的各种技能与教学方式、课程、学校组织等方面的新理念相结合,促进教师善用信息与传播技术的各种专门技能和资源,改进自身教学效能,推动同事问的协同努力、紧密合作,实现组织创新。ICT-CST的总体目标则不仅是要改进教师的专业实践,同时还要开辟优质高效教育制度的通途,以培养睿智明理的公民和素质优异的劳动者,最终实现促进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目标。具体而言,ICT-CST项目的目标是:(1)建立一套基本准则。使专业发展促进者可依此来鉴别、发展或评价在使用信息与传播技术开展教学时需要何种学习材料或教师培训计划。(2)提出一套基本要求。使教师在教学中整合使用信息与传播技术,促进学生学习,同时更好地发挥自身的其他职业素养。(3)促进教师专业发展。使教师通过运用信息与传播技术提高自身在教学方法、合作共事、领导能力以及促进学校革新发展等方面的技能。(4)协调在教师教育中使用信息与传播技术的不同观点和术语。
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完成这一项目研究,集中了几十个人的专家队伍和研究人员的智慧,凝聚了公共机构和著名Ⅱ企业通力合作的力量,本文将从政策框架、能力模块和执行指南等三部分介绍联合国教科文组织ICT-CST项目的要义。
一、政策框架
(一)政策背景
ICT-CST项目有着广阔的政策背景,这就是推动教育改革和实现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任何国家或社会的核心职能,它可以实现多种不同的目的和目标,其中包括:(1)培育核心价值观,传承文化遗产;(2)支持青年和成人的自身发展;(3)推进民主,提高社会成员尤其是女性和少数民族的社会生活参与度;(4)鼓励跨文化理解和协商解决冲突,增进健康,提高社会福祉;(5)支持经济发展、减少贫穷和扩大繁荣。
联合国和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教育计划皆致力于实现这些不同的目的和目标。例如,千年发展目标(MDG)、全民教育(EFA)、联合国扫盲十年(UNLD)以及教育促进可持续发展十年(DESD)等均旨在减少贫穷、增进健康和提高生活水平,促进男女平等,发展全体人民尤其是少数民族的人权。上述所有计划都认为教育是推动发展的关键因素,是全体公民皆可享受的基本权利,它能够促使每一个人开发自己的潜能并更多地影响人的决策。EFA和DESD强调了学习质量,包括学习者学习什么内容以及怎样学习,UNLD和EFA则注重扫盲,并以此作为学习和教育的核心内容。EFA、DESD和UNLD均强调了校外的非正规学习和学校教育应该受到同样的重视。
与其他计划一样,本项目强调扫盲,也赞同为扫盲下一个更为宽泛的定义。与21世纪国际教育委员会的主张相类似,本项目强调要在知识建构和知识共享的基础上,实行终身教育,确立新的学习目标并融入学习型社会。
不过,通过强调信息与传播技术的使用、教育改革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ICT-CST项目扩充了上述诸计划的内容。本项目不仅假设全面的经济增长是减少贫穷和扩大繁荣的关键,同时还依据教科文组织报告《信息社会中的教育》(2003)中提到的内容,假设信息与传播技术是促进增长的引擎,是扩大每一个人的自主权的工具,会对教育改革和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与此同时,ICT-CST项目赞成21世纪国际教育委员会的意见,即全面的经济增长与平等、尊重人的境况和尊重世 界自然财富之间并没有保持完全一致,只讲经济增长并非绝对是一件好事。与DESD一样,本项目在设法提高人类福祉与可持续经济发展之间作出平衡,并通过系统的教育改革实现两者之间的和谐。
传统的经济增长模式将增加经济产出同增加经济投入——即企业购买更多设备并雇用更多劳动力——联系在一起,经济学家称之为“资本积累”。新加坡在发展初期采取了这种途径,它通过提供廉价劳动力来为跨国公司装配电子部件。目前,中国走的也是这一条路。但正如新加坡已经意识到的那样,这种增长方式不具备可持续性;最终,经济产出中的附加资本得到的收益会越来越少。
相反,一个国家的经济可以随着其公民所创造的经济价值的增多而递增。“新增长”经济模式非常重视新知识、创新和人类能力的发展,将它们作为可持续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通过教育和发展能力,每一个人不仅能够为经济发展做出贡献,而且还能致力于保护文化遗产、参与社会对话、提高家庭和社区成员的健康水平、保护自然环境、不断地增强自主作用和能力,从而创造一个自我发展和贡献的良性循环系统。致力于让全体公民——不论性别、民族、宗教或语言的差异——都能获得优质教育,每一个人为社会发展做出的贡献就会成倍增加,彼此也能公平分享经济增长的收益。教师能力标准项目就提供了三种旨在把教育改革同普遍的可持续性经济增长相联系的方式。
经济学家确立了影响人类生产能力增长的三大因素:资本密集(劳动者有能力使用更具生产效能的设备)、高质量的劳动力(一批更有学识、能够为经济产出提供附加值的劳动者)以及技术创新(劳动者创造、分配、共享和使用新知识的能力)。这三个生产力因素是把教育政策和经济发展联系在一起的三种基础的途径,它们相互补充,并在一定程度上交叉重叠:(1)通过在课程中融入技术技能,提高学习者、公民和劳动者的技术含量——技术扫盲途径。(2)通过将知识应用于解决现实世界中的复杂问题,提高学习者、公民和劳动者利用知识为社会和经济增加价值的能力——知识深化途径。(3)提高学习者、公民和劳动者创新、创造新知识和从新知识中受益的能力——知识创造途径。
诚如教科文组织报告《撒哈拉以南非洲教师教育机构的能力建设》(TTISSA)所指出的,教科文组织旨在将教师教育同国家发展目标相结合。因此,上述三种途径符合国家政策目标和对教育未来的展望。不仅如此,这三种途径还提供了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方式逐渐深化的运行轨迹——从技术摄取到提高劳动者绩效,再到知识型经济和信息社会。通过这些途径,每一个国家的学习者,乃至最终成为的公民和劳动者,都将获得支持经济、社会、文化和环境发展以及提高生活水平所需的日益复杂的技能。
教科文组织ICT-CST项目包含了教育改革的全部三种途径,以实现不同的政策目标和愿景。应该说,每一种途径对教育改革和完善的影响是各不相同的,同时,这三种途径也会对教育体制其他5个组成部分的变革产生不同影响,这五个组成部分就是教学方式、教师实践和专业发展、课程和评估、信息和传播技术以及学校组织与管理。在各种途径中,信息与传播技术起到了各不相同但却相互补充的作用。
ICT-CST项目尤为关注中小学教师,但这些途径同样适用于各级教育:包括初等教育、中等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在职培训、专业和高级研究生教育以及继续教育。这些途径还会对不同的教育利益各方产生影响:除了教师之外,还包括学习者、校长、信息与传播技术协调员、课程领导者、行政管理人员、专业发展辅导员和教师教育机构的教师。
(二)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改革
新技术需要新的教师职责、教学理论和新的教师培训办法。成功地把信息与传播技术融入课堂需要教师具备以下几方面的能力:以一种非传统的方式安排学习环境,将新技术与新教学方式相融合,开发主动积极交往的课堂,鼓励合作互动、开展合作学习和小组活动。这同时又要求教师要有一套不同的课堂管理技能。未来教师的主要技能将包括:通过使用技术改善学习环境的创新开发能力,以及鼓励技术扫盲、知识深化和知识创造的能力。
教师专业发展是改进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只有在教师专业发展关注教师课堂行为的具体变化,尤其是当教师专业发展持续进行并同教育体制中的其他改革相结合时,其对教育的影响才能显现。正因为此,教科文组织ICT-CST项目才在阐释三种教育改革途径时,就教师专业发展对教育变革的影响问题进行了专门的说明。
国家从传统教育向技术扫盲、知识深化和知识创造转变时,教师专业发展和教育其他组成部分所受到的影响是各不相同的。在这三种途径中,技术扫盲途径的政策目标是让学习者、公民和劳动者学习并掌握新技术,以促进社会发展和提高经济效率。相关的教育政策目标是使所有人都能公平地获得优质教育资源、提高入学率并完善基本识字技能。这其中也包括了UNLD所设想的一个更宽泛的扫盲定义——利用技术更新传播方式,即技术扫盲。同这些政策相协调的专业发展计划旨在促进教师的技术扫盲,以便把信息与传播技术基本工具融入到标准的学校课程、教学方式和课堂结构之中。教师会知道要在何时何地(以及何时不能)使用技术来开展课堂活动或执行管理任务;获得新的学科知识和教学方式知识,以支持自身的专业发展。
与知识深化途径相关的教育改革对教育产生的影响更大。这一途径的政策目标是提高学习者、公民和劳动者的能力,通过把学校所学知识用于解决真实世界工作和生活环境中复杂且极为重要的问题,为社会和经济增加价值。如DESD所预测的,这类问题往往同环境、粮食安全、健康和冲突解决等有关。协调的教师专业发展将使教师具有更复杂、技术含量更高的变革课程的本领,它能帮助教师以新的方式开展教学,从而促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学科知识并将其知识应用于现实世界以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是学习环境的指导者和管理者,学习者参与以基于项目的合作学习活动,而这些活动则可能会在课堂之外进行,也可能涉及当地或全球合作。
三种教育改革途径中,最为复杂的是知识创造途径。这种途径的政策目标是培养能够不断参与知识创造、革新,在学习型社会中能够不断受益的学习者、公民和劳动者,以提高公民的社会参与程度、文化创造力和经济效率。这种途径对课程和教育体制所产生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通过这种途径,课程不再局限于关注学校所学的学科知识,还明确包含了创造新知识和终身教育所需要的21世纪技能——合作、传播、创造、革新和批判性思维等能力。教师培训计划会将教师日益复杂的专业技能同普遍使用技术加以协调,以支持学习者创造知识产品,并参与计划与管理自身的学习目标与活动。这种改革是在学校中完成的,而学校本身正在成为一个不断完善的学习型组织。在这种情况下,教师既为学习者参与学习过程提供示范,同时又通过持续的个人和同伴专业发展,成了学习者的榜样。因此,国际教育委员会所设想的通过 学校促进学习型社会的发展也会成为现实。
(三)发展途径
《撒哈拉以南非洲师范教育机构的能力建设》报告指出,教师培训计划经常与发展目标不一致。教科文组织的《信息与传播技术教师能力标准》项目意在为教育决策者提供各种工具,以便其打造以信息与传播技术为基础的教育改革和教师专业发展,进而支持各项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当然,各国的经济和社会目标以及面临的经济和社会形势各不相同,如先进经济体(如芬兰和韩国)与中等收入国家(如埃及和智利)就有着明显不同的立场,与低收入国家(如肯尼亚和玻利维亚)则更是相去甚远。但是,ICT-CST项目意在提供一个共同的教育改革框架,它既注重可持续经济增长和社会发展,同时也适用于多种情境制约和多种发展途径。
不同经济和社会状况的国家会有相同的目标,但却要求通过不同的途径加以实现。因此,每一个国家可能需要确定一个长期发展规划,以便在追求更高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时,可以从一种途径转向另一种途径。ICT-CST为提出这样的战略构想奠定了基础。各国在教育基础设施、教师素质、课程内容及其评估方式方面,可能也会有很大差异。致力于采用知识创造办法的关键,是善用当前的各种优势来带动教育体制其他组成部分的改善。例如,技术基础设施可能是这一个国家的优势,而另一个国家则可能致力于努力改变教学方式。图1所示的教育改革组成部分表明,我们可以用这一框架来确定各种相互补充的能力成分,以便在初期优势和改革努力的基础上,改善教育体制的其他组成部分,进而使教育改革对经济和社会发展产生最大影响。图1还表明,一个国家可以善用当前在教师培训和教学方式方面的优势,改进课程、评估和学校组织的现状。
二、能力模块
ICT-CST项目通过将技术扫盲、知识深化和知识创造三种途径与教育系统的六个成分——政策、课程与评估、教学方式、信息和传播技术、学校组织与管理和教师专业发展——相结合的方式,为“信息和传播技术教师能力标准”创建了课程框架(curriculum framework)、三条途径和六个成分的不同组合就构成了教师信息与传播技术的能力模块(参见图2),每一个模块都有自己特定的课程目标和能力要求。
“政策与愿景”在ICT—CST框架中是一个约定的条件,也就是说,它假定一个国家进行教育改革所采用的任何一种或多种专门途径,都是基于其经济和社会发展目标的实际情况提出来的,一旦选择了某种途径,就会对教育系统中的其他成分和教师专业发展规划产生的不同影响。
(一)技术扫盲途径
技术扫盲途径(Technology Ljtemcy Approach)的政策目标,旨在培养能运用新技术的学习者、公民和劳动者,以达到促进社会发展,提高经济效率的目的。相关的政策目标,不仅包括增加入学率、为所有人提供优质教育资源以及提高读写能力,还包括对大量硬、软件资源和工具的使用能力。教师应该清楚地把握这些目标,同时还应该能够清楚地意识到与之相关的各教育改革成分,使其与本政策目标取向相吻合。技术扫盲途径所承担的相应的课程变革,包括了通过技术来提高基本的读写技能以及在有关的课程中增加信息与传播技术的相关内容,如使用各种技术、工具和电子内容,并将其作为全班教学、团队学习和个人活动的组成部分。很显然,这将在传统的学科教学中耗费一定的时间以整合一系列相关的制作工具和技术资源。
技术扫盲途径没有导致课堂社会结构发生显著的变化,不过,为了保证人人享有优质资源,可能需要在课堂或实验室的空间布局与技术资源整合方面有所调整。技术还可能包括利用软件使用电脑,练习、辅导、调用网络资源以及运用网络来管理教学。
教师能力发展的早期阶段往往适合采取技术扫盲途径。此时教师的技术扫盲包括了初步的数字化读写技能;在电脑实验室中选择和使用适当的教育指导、游戏活动、操作练习和使用网络资源的能力;利用有限的课堂设施来完善教学目标、教学评价方法、模块设计和教学方式。另外,教师还应该能使用信息与传播技术来管理课堂资料,并支持自身的专业发展。
(二)知识深化途径
知识深化途径(Knowledge Deepening Approach)的政策目标取向是提高学生作为学习者、公民和劳动者的能力,使之能够应用学校中所学的知识来解决现实工作、社会交往和生活情境中遇到的复杂的、高度优先的问题,为社会和经济增加价值。使用这一途径涉及的问题常常包括环境保护、食品安全、健康和冲突解决等。
教师应该理解知识深化途径的政策目标和面临的社会重点问题,并且要确定、设计和使用特定的课堂活动来处理这些问题。知识深化途径要求对课程进行变革,强调深入理解学科内容,加强认识深度而不仅仅是涉猎范围,强调考查学生理解社会现实问题和关键事件的能力。教学评价注重解决复杂问题,注重将评估融入持续的课堂活动过程中。
与该途径相关联的课堂教学方式变革是以基于问题和项目的合作学习,学生从中深入探讨某个主题,将所学知识与解决各种复杂的日常问题联系起来。知识深化途径以学生为中心开展教学,教师在教学中承担的角色是明确任务要求、引导学生理解,支持学生彼此协同努力。教师的角色转换则体现为帮助学生创造、实施以及监控活动计划和解决办法。课堂教学结构在知识深化的途径下也发生了变化,学生团队合作时间的增加使得课时和课堂结构都变得更加因时、因地制宜,富有生命活力。在引导学生理解主要概念的过程中,教师将使用适合学科内容要求的开放式技术工具,如科学课中的可视化工具、数学课中的数据分析工具以及社会研究课中的角色模拟扮演。
在知识深化途径中,为使学生深入地理解主要概念并应用这些概念去解决复杂的日常问题而采用的学生中心教学和团队合作学习,要求教师具备管理信息的能力、明确任务要求的能力以及将开放式软件资源应用于特定科目的能力。为了使团队合作学习得以顺利进行,教师应该借助网络资源,帮助学生开展合作、获取信息以及与外部专家进行交流,以此达到分析和解决特定问题之目的。教师还必须能够使用信息与传播技术来设计并调整学生个人学习计划和团队学习计划,同时还要能与专家及同行教师进行沟通,交流提高技术能力的心得,支持自身的专业发展。
(三)知识创造途径
知识创造途径(Knowledge creation Appmach)的政策目标取向,旨在提高学生作为学习者、公民和劳动者的能力,能够积极参与到持续的知识创造、革新和终身学习中并由此获益,以提高生产力。在知识创造途径中,教师不仅要能设计实现这些目标的课堂活动,还要能参与制定相应的学校发展计划;课程要超越以学科教材为中心的惯例,注重能创造新知识的2l世纪技能,如问题解决、沟通、合作、实验探究、批判性思维和创造性表达等能力。学生评价自己和他人所取得的 学业成就的能力成为学习过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教师所起的作用主要是提供榜样示范作用,安排合理的学习情境,帮助学生应用和掌握相关技能,评估学生的学业所得。这就要求教师致力于建构课堂学习共同体,使学生在掌握学习技能时能够互相取长补短,乐于参与分享。教师是娴熟的学习者和知识生产者,他们通过与校内同仁和外部专家的合作,持续开展各种教育实验和革新,发现学习和教学实践的新知。多样化的网络设施、数字化资源和电子环境,都有利于营造教师共同体进行知识生产和随时随地的合作学习。
通过知识创造途径表现出专业才能的教师,能够设计出基于信息与传播技术的学习资源和环境;能够使用信息与传播技术去发展学生的知识创造能力和批判性思维能力;能够引导学生进行不断的反思性学习;能为学生和同事营造知识共同体;并且还能以领导者的角色参与教师培训,提出和实现一个以信息与传播技术为特征的创新性、可持续的学习共同体发展愿景。
三、执行指南
(一)课程内容设置的要求
有兴趣参加ICT-CST项目的促进者应以极为灵活的方式实施标准。不过,任何一种方式都必须接受信息与传播技术教师能力标准认证委员会(ICT-CST Endorsement Board)的审查。换句话说,会要求有关教师专业发展促进者参照各项标准和项目原理,对其课程内容设置进行描述和论证,以获得认证委员会的核准。编写申请时,促进者可遵循下列要求:
1 体现标准
有关教师专业发展促进者应向认证委员会提交一份关于其课程结构和培训材料的详细说明。申请书应明确培训的各部分内容分别对应了哪些模块和标准,并说明该课程是如何设计相应内容以达到标准的要求。教师专业发展促进者还应明确培训材料所要求的各项先决条件。这样做不只是为了向认证委员会介绍培训设计的基本原理,也是为了给各部门和其他客户提供必要信息,以便其将促进者的课程设置适用于专业发展目标,并制订一套可以实现这些目标的补充办法。另外,利用这种对应关系可以减少或避免重复,从而帮助教育行政部门把促进教师专业发展方面的开支减到最少。
2 模块结构
如上文所示,ICT-CST框架可以以单个模块的方式使用。也就是说,我们并不期望教师专业发展促进者在课程内容和科目设置上面面俱到,涉及“标准”中所有的模块和能力。确切地说,他们可以设计只涉及专业发展某些阶段、教育体制某些组成部分或某种特定教育革新途径的课程设置,以供核准。不过,作为一个模块框架,各种提案都应符合《标准》项目的整体目标和基本原理。换句话说,委员会不会核准只挑选了少数互不相干的能力的提案,促进者应说明他们选择模块的基本原理。可行的原理包括:着眼“广度”策略,即促进者讨论了特定途径(技术扫盲、知识深化和知识创造)的所有组成部分(政策、课程、教学方式等);着眼“深度”策略,即开发了各种途径中的至少一个组成部分;以及着眼“角色”策略,即专门为学校一级的受众,如技术协调员、课程协调员或校长,度身定制各个模块。当然,也可考虑一些其他的结构和原理。
3 发展原理
应当设计一些跨途径和组成部分的或是各种途径和组成部分之内的培训,以使职前教师或新教师、老教师、革新教师或优秀教师或是学校其他人员各取所需。促进者应说明他们是如何拟订课程设置以满足其目标受众的发展需要。
4 未来改进
虽然目前的能力模块力求全面,但是《标准》仍然是一个充满生机活力的文件。我们会实行一项机制,不只要审查和核准具体的课程和科目设置提案,还要随着发展背景的变化及教育进程和结构方面的新知识积累,定期审查各项标准的结构和内容。我们鼓励专业发展促进者就今后如何改进ICT-CST项目的内容、结构和审查进程提出合理建议。
(二)三种途径执行指南
1 “技术扫盲途径”执行指南
2 “知识深化途径”执行指南
3 “知识创造途径”执行指南
本文责编 孙爱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