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学生与教师

来源 :远程教育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aochangzh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学校教育正在经历着前所未有的变革。新技术不断地被引进到学校与课堂之中,学校和教师被给予了更多的社会期望。然而,“今日之教师正在学着以他们没有被教育的方式去从事教学”(Hargreaves等,2001)。于是,将日新月异令人眼花缭乱的技术,引入到无所不在的学习环境中,在帮助“数字土著”成长的同时,促进教师的专业发展,便成了一个激荡着教师专业使命感和职业道德的重要话题。
  
  技术:日新月异眼花缭乱
  
  克里斯·安德森认为,60年前,数字化电脑让信息变得易读。20年前,英特网让信息变得易接触。10年前,第一个搜索引擎爬虫让信息变成一个单独的数据库。现在,诸如Google之类的公司正在经历历史上最标准的时代,并将这些庞大文集作为“人类社会图书馆”。数码产品、PDA、智能手机、掌上电脑在无线接入网络日渐普及的情况下,越来越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人们开始往手机里下载越来越多的电子书,在经历由纸质阅读向数字化阅读的过程中,阅读又一次表露出新的转向,向人们的掌上转移。而数字化图书馆在不断拓展,Google推出移动版图书搜索服务,支持智能手机作为一种可行的电子图书平台供读者浏览阅读约150万部书籍。这一“看似微小却十分重要”的一步,将给予教师和学生的又是什么?
  1月26日,IBM宣布与全球的六所大学在云计算项目上进行合作,以一种全新的技术框架,来应对全球教育面临的包括增加访问、提升质量、缩减成本在内的严峻挑战。而首届中国云计算大会也将于5月在北京隆重举行。云计算正叩开学校大门,为教育提供服务。2月3日,Google公司推出新版Google Earth 5.0,不仅新增了时光倒流(Historical Imagery)、旅游记录(Recording Tours)和登陆火星(3D Mars),早期版本中的深入海底的功能也得到加强。这项被网民成为上帝之眼的技术,使得“上二九天揽月,下五洋捉鳖”这样的昔日梦想,似乎已经开始在向人们招手。
  学校这一理应以学习著称的组织与教师这个本该作为终身学习先锋的人群,面对作为人类文明成就的技术的发展,顺应潮流,站在潮头。日新月异、眼花缭乱的技术,为学习、教学和教育乃至人的生存提供了无限可能性。而将这些可能性转变为现实的,理应是我们这些教师。
  
  学生:数字土著钟情三屏
  
  据在线数据公司comScore统计,2008年12月全球互联网用户(15岁以上在家庭和办公区域使用计算机上网的用户)已超过10亿。中国已经成为全球使用互联网人数最多的国家,网络用户中最庞大的群体是青少年,特别是在校的大中小学生。校内网、Facebook、LinKedln、Twitter之类的在线社交网站正迅猛发展,其中校内网已经覆盖全国2000余所高校,拥有1500万大学生注册用户,是web2.0时代最具影响力的大学生互动社区。
  今天,在学校就读的学生是一群从未离开即时通讯设备的“数字土著”。他们仿佛生活在另一个星系中——那个由网站、校内网、电子邮件、QQ、短信、移动电话组成的数字宇宙中。他们钟情于手机、电视和电脑屏幕,置身于三屏组成的国度。他们熟稔于QQ、博客、Ipod和网上购物。而所有这些,对于绝大多数教师来说,甚至从来都没有听说过。现在的教师,可以说是彻头彻尾的“数字移民”。有国情研究专家指出,信息差距正在成为中国继城乡差距、地区差距、贫富差距“三大差距”之后的第“四大差距”。面对这样一群数字土著,作为“移民”的教师,如何去胜任传道授业解惑的重任?这实在是一个巨大的挑战!
  
  教师:拥抱技术适应生存
  
  技术之河川流不息,对学习与教学的影响必将持久而深远。诸如Webook、Lulu coro和17xie之类协同写作、按需出版、在线营销系统,Slideshare和Teachertube之类的创造、展示与分享系统,使得知识生产、流通与分享的方式正在发生着革命性的变化。技术能够将正式学习与非正式学习结合起来,将面对面的学习与在线学习结合起来,形成混合学习的模式,从而拓展学习者的学习时空。信息技术对于有意义学习的促进,是通过营造氛围、表征问题、提供信息、支持协作等不同的形式来实现的。技术的教学价值取决于技术产品被使用的方式方法以及其被使用的活动结构。一句话,“只有当新技术与做事的新方法结合起来的时候,生产力方面巨大的收益才会来临”(托马斯·弗里德曼语)。
  教师要将技术应用于教学并取得良好的效果,其前提条件就是熟谙技术本身的属性和功能。而只有具有良好教学法的教师,在熟谙技术的性能之后,才有可能很好地驾驭技术,让技术为教学及自身的发展服务。所有这一切的前提,则是教师的技术敏感性和自觉学习和尝试新技术的积极性。作为数字移民,越来越多的教师开始学习和尝试将新的技术应用到自己的职业和生活实践之中。就在一小部分教师开始了解Web2,0的时候,它就从我们身边飞驰而过的技术列车,开始慢慢由喧嚣转变为静寂。TechCrunch报道称,“或许到2011年,Web2.0概念就将被彻底淡忘”。作为数字移民的教师,究竟应该如何应对?
  拥抱技术,缩小数字鸿沟,培养信息素养,掌握“土著”文化,适应数字化生存,这是所有“移民”都必须要走过的同化与顺应的历程。
  只有这样,教师才能适应新的教学。
其他文献
基于设计的研究是一种探究学习的方法论,旨在设计一些人工制品作为教学干预或教学革新并应用于实践,以潜在影响自然情境之中的学与教并对其作出阐释,从而促进教育实践和学习理论的同等发展。“数字化校园中的虚拟实验室建设与发展研究”项目正是在真实、自然的研究情境下,通过重复性的分析、设计、开发、实施、检验和反思来不断完善虚拟实验系统的教学功能,进而促进理论、技术与实践的和谐发展。    一、基于设计的研究范式
期刊
[摘要] 文章以认知弹性理论为基础,提出一种在线教学模型,以消除多样性学习群体的认知鸿沟,更好地满足来自不同背景的学习者的需要,并让学生学会对知识的远迁移。  [关键词] 认知弹性理论;教学模型;认知鸿沟    在线教学中,尤其是成人在线学习,经常会碰到这样的问题,部分学习者来自企业,部分来自一直在校的学生,他们具有不同的学习或工作经历,世界观也大不相同,这样的学习者在同一个学习社区中学习时存在认
期刊
普适计算(ubiquitous/pervasive computing)的思想在上世纪90年代初被提出来后,在计算机和教育技术等领域受到了广泛的关注。由于普适计算强调人与计算环境之间的紧密联系,强调计算机和网络应该更有效地渗透到人们的学习之中,让人们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方便快捷地与他人协作、获得网络计算提供的各种服务,因而使得泛在学习受到了研究者的普遍关注。  泛在学习的目标是使学习过程中使用
期刊
[摘要] 通过分析目前有形技术使用中活动形式与呈现形式的性能,作者尝试对有形技术提供的交互性能进行概述。同时作者也对不断发展的心理学领域与教育领域中的一些相关研究进行综述,从而为有形技术支持的学习之研究汲取理论基础。在此基础上,作者提供了有形技术教育应用的一些案例。最后,对这些研究对未来研究、应用与实践的启示进行了简要论述。  [关键词] 有形计算;泛在计算;扩增现实    一、引言    在本综
期刊
技术在支撑学习与教学方面的作用已得到证实,而随着国内外对教师专业发展和教师学习问题的普遍关注,利用技术来促进教师学习的研究也越来越多,其中有些项目(如WIDE Wedd)已被介绍、人引入国内的教师专业发展培训中。  促进学生成功的教师在线指导系统(eMSS,e-Mentoringfor Student Success)是教师在线学习的一个著名项目,它是在美国国家科学基金会(NSF)批准资助下,由全
期刊
[摘要] 学校情境下的问题大部分是良构问题,而现实生活中面临的问题大多是非良构问题。解决良构问题的程序是激活图式表征问题,搜寻解决方案和执行解决方案。结构性知识与具体领域的知识是解决良构问题的主要成分。解决非良构问题的过程包括了解问题的陈述,确定问题是否存在,确定问题的本质,澄清问题产生的原因,识别与澄清不同的看法,生成与选择可能的解决方案,评估与实施解决方案。认知的调节、认知观和情感态度等非认知
期刊
一、引言     随着德国媒体集团巨子贝塔斯曼以800万美元的价格收购Napster,以网络自由为己任的“开放源代码运动”(Open Source)与商业公司进行的堂吉诃德似的斗争也告一段落。然而,Napster把一种全新的网络应用模式“对等网络”(Peer-to-Peer Networks,P2P)带入人们的视野,并迅速被人们所接受。  P2P 信息共享技术是一种用于不同PC用户间,不经过中继设
期刊
[摘 要] 科学素养被认为是21世纪公民生活和工作所必须具备的关键能力的核心,而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就成了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如何测评学生的科学素养也因此成了研究的重点。本文试图通过介绍欧洲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的“国际学生评价项目”对科学素养的界定和评估框架,为评价学生的综合能力提供借鉴。  [关键词] 科学素养;科学教育;国际学生评价项目  [中图分类号] G424[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期刊
一、本综述背景    公民资格作为法定课程引入中学教育,这引起了教育研究者扩展年轻人公民教育途径的兴趣。已经有学校使用网站、CD-ROM、模拟软件及其他ICT进行公民资格的学习与教学,尽管其方式比较随意(haphazard),但鲜有对其效果的实证研究。本文对公民资格、技术及学习领域的文献进行了综述,旨在:(1)为制定运用ICT进行公民资格学与教的政策提供有效的理论与实证基础;(2)就运用ICT进行
期刊
[摘要]不同的经历产生不同的大脑认知结构。当今的学生,由于其生活环境和生活方式(数字化世界)的不同,他们的思维模式已经发生根本的改变,他们是“数字土著”的一代,他们的教育者则是“数字移民”。当今教育面临的一个最大的问题是:我们的这些作为“数字移民”的教育者,说着过时的语言(前数字化时代语言),正在吃力地教育一种全新语言的人群。为此,应改革教育方法与内容,教师必须学会用他们学生的语言和方式与之交流,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