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吾心自有光明月”

来源 :文化交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zzhong991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中国思想发展史上,王阳明的“心学”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
  心即理;良知与致良知;知行合一。这三个方面理论的相互联系,构成了王阳明心学的有机整体。
  那就是精通儒释道、文韬武略的全能大儒王阳明的巨大睿智。
  1529年1月9日早晨,江西南安青龙铺的章江河上,一只原本行驶的船只突然停了下来。周遭一片寂静。船上,一个肺痨患者的生命走到了尽头。此后,那个人就只活在历史中,活在无数人的怀念与景仰中。
  那个人,逗留在病重请辞却未等来批复的两广总督任上,逗留在回家的路上。在回光返照的瞬间留下一句话:“此心光明,亦复何求?”
  那个人,就是王阳明。
  “吾心自有光明月,千古团圆永无缺。”就是王阳明《中秋》诗中的一句。
  瑞云楼与龙泉山
  我是余姚人,王阳明数百年后的老乡。土生土长在余姚,对于乡贤王阳明的传说是早有熏染的。在成长岁月中渐渐晓得,王阳明实在是中国哲学史上无法避开的人物。时至今日,“阳明学”可谓已经发扬光大了。
  传说中,王阳明总是透着深厚的神秘气息。故事的源头,可以一直追溯到王阳明出生前。1472年10月31日前夕,后来考中状元的余姚读书人王华的母亲梦见神仙瑞云送子,果然不久,王阳明就降生了。在迎接王阳明降生的这幢楼中,王阳明度过了九年童年生活,此楼里留下了他嬉闹时的快乐身影。我偶尔前往,恍惚间,似还能听闻那声声欢笑。因了王阳明祖母的那个梦,此楼被定名为瑞云楼。
  王阳明的一生,似乎一直处在漂泊的状态之中。而故乡余姚瑞云楼,是他一个想久居而不得的梦萦魂绕之地。据介绍,此楼主体后在清乾隆年间被焚毁,而仪门、正厅等四周建筑基本完整,火烧遗址一直保存至当代。1996年,余姚市政府拨款,参照古文献《瑞云楼记》,按明代风格原样修建。
  神秘气息依然延续。王阳明《年谱》载,祖父王伦起初给王阳明取名为“云”。然而,他到了五岁还不会说话。一天,一个奇特的人经过,抚摸他的头说“好个孩儿,可惜道破”,意指他的名字“云”道破了他出生的秘密。其祖父恍然醒悟,遂更其名为守仁,此后他便开口说话了。王阳明自幼聪明,非常好学,不只限于四书五经,还很喜欢其他书籍。据传,十二岁就立志要做一代圣贤,很多私塾先生一直都不能理解他。有一首他做的打油诗很能说明他的这种思想:
  山近月远觉月小,便道此山大于月。
  若人有眼大如天,还见山小月更阔。
  据考证,王阳明写的这首题为《蔽月山房》的诗是他第一首流传千古的诗作。那时,王阳明已经离开余姚。而诗中所指的山,许多人都认为是现在位于余姚城区、与瑞云楼几近咫尺的龙泉山。哦,龙泉山,我几乎随时可以登临的城中小山,当年给年少的王阳明曾带来如何的乐趣与启蒙。因为王阳明,这一座寻常的小山,平添了别样的色彩。若干年后,王阳明返乡省亲或守孝,在龙泉山上的中天阁收徒授课、传经布道。龙泉山,应该是与瑞云楼相得益彰的文化存在。我经常沿着龙泉山,慢慢走向已是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王阳明故居,走向古色古香的瑞云楼,一路上总是想寻觅什么。
  龙场驿
  如今,在余姚举办纪念王阳明的文化活动中,通常会见到贵州修文县的客人。因为,王阳明龙场悟道就是在那里完成的。谈论王阳明,“龙场悟道”显然是一个里程碑式的篇章。王阳明的圣贤梦想,大概是在那里发生了由量到质的飞跃,在那里的顿悟如同一只蚕蛹破茧而出:“圣人之道,吾性自足,向之求理于事物者误也。”心即理,心是万事万物的根本,风动、幡动,只是仁者心动。回想他十二岁的那一首《蔽月山房》,我觉得,那是通透时空的神奇对接。我想,当一片土地上盛开鲜花结出硕果,总归有一颗种籽在过往的岁月中有意无意地埋藏了。所需要的,只是适宜的阳光与雨露。
  我一直很想去贵州修文,一直很想去看看王阳明悟道的龙场,可惜至今尚未成行。从友人的转诉中,我晓得即使在今日,那里还称不上繁荣。在大明王朝,龙场估计更为冷清吧。我似乎不可想象,王阳明在那里是如何寂静而隐忍地度过一个个孤独的日夜与春秋。无数次,我梦游龙场驿,观望那一个只有阴冷的风才会莅临的龙场阳明洞。我知道,在来到龙场当一名驿丞前,王阳明刚刚经受住人生的一次大考验,在宫廷政治的生死较量中,他一个初出茅庐的青年才俊完全遵循良心的指引,差一点就命丧黄泉了。
  史料记载,1499年,王阳明考取进士,授兵部主事。当时,朝廷上下都知道他是博学之士,但提督军务的太监张忠认为王阳明以文士授兵部主事,内心并不认同。一次,竟强令王阳明当众射箭,想以此扫扫他的威风。王阳明再三推辞,张忠更是步步紧逼。王阳明只得提起箭,拉弯弓,“刷刷刷”三箭,三发全中红心,全军欢呼,张忠十分尴尬。1506年10月,六部九卿共同上书弹劾宦官刘瑾,在这场文官集团与宦官集团的争斗之中,刘瑾奇迹似地逆转为胜,接任司礼太监。
  而文官集团的领袖、弘治皇帝留下来的三位内阁大学士之中,刘建、谢迁垮台,只有李东阳留任。戴铣等二十多位官员纷纷上书要求慰留,全都被处以“廷杖”。廷杖还没打完,戴铣就断气了。于是,又有很多官员再上书为戴铣打抱不平,王阳明就是其中一位。仍旧全部处以廷杖,王阳明被廷杖四十,打得死去活来。廷杖后,被谪贬贵州龙场驿丞。一路上,刘瑾派出锦衣卫追杀。在钱塘江畔,王阳明脱下衣袜,制造已投水自尽的假象,才幸免于毒手。
  祸兮福之所依,福兮祸之所伏。王阳明一路风尘仆仆,来到距离京师千里之遥的龙场上任。一个军区高级官员被贬到边远地区当“招待所”所长,换作一般人,心理落差之大可想而知。再加沿路而来的性命之忧,估计不会有别的念头,只图个安身足矣。然而,王阳明到底不是一般人,落魄的处境反倒引他深入思考,思想更加浑厚了。对于当时那是一次劫难,似是上天冥冥中赐予的良机。不仅是给王阳明,更可以说,是给人类思想史。
  龙场驿、阳明洞,兴许是无数阳明学爱好者、研究者心驰神往的圣地吧。如果说阳明学是一片树林,那么,第一棵树的嫩绿萌芽就是在这里探出身姿,在透着荒凉的岩壁间,迎接风的问候。也就是从龙场驿开始,王阳明步入了他光照千秋的人生时期,“格物致知”的思想光芒拨开历史的风尘。   中天阁
  从龙场驿神游一周,我的思绪仍旧回到余姚瑞云楼,回到龙泉山。龙泉山上亭台楼阁、粉墙飞檐,古意葱茏。南麓有象征佛缘深厚的龙泉寺,山腰有一个中天阁。中天阁,于今另有一个称谓,就是“王阳明讲学处”,是阳明心学发扬光大的一个重要场所。中天阁初建于五代,现存五开间两层楼的中天阁为清代建筑,环境幽静,绿树参差,实乃读书做学问的佳境。
  中天阁正厅有一副明神宗的御笔楹联:“智水消心火,仁风扫世尘。”上首,挂一轴王阳明先生的画像。就是这位哲人,突破了程朱理学,以“格物致知”的哲学探求超越了前贤,把心学发展到新高峰。
  “心即理”的观点,是王阳明学说的基础性理论,也是他所建立的全部思想的基点。“心即理”的“心”,王阳明又将它称为“良知”。“良知”既然是“良”的,当然就是“好的”。“良知”是每一个人都具有的。社会上之所以不是每一个人都是“好人”,之所以还有各种各样的恶行恶言恶人恶事,不是因为那些人没有“良知”,而是因为那些人不能“致良知”。
  “致良知”的实践活动,就是要真正做到人们的意识活动、语言表达、行为实践都是合乎“良知”本来面貌,达到“知行合一”。“知行合一”,强调的是人的精神世界与行为活动的一致性。
  1521年,王阳明回余姚扫墓,乡人钱德洪等七十四人把他迎请到中天阁,拜他为师。此时,王阳明已经出任南京兵部尚书。次年二月,父亲王华去世了,王阳明回余姚守孝。那是封建社会法定的长假,可以名正言顺地抛开一切繁杂公务,回归单纯、自然的时空。
  在那段时光,王阳明于每月的初一、初八、十五、二十三日在中天阁开讲,他还为学生订立学规《中天阁勉诸生》,亲自书壁。当时听讲者多达三百余人。王阳明宣讲道,良知是心之本体,无善无恶就是没有私心物欲遮蔽的心,是天理,也是人该追求的境界;当人们产生意念的时候,把这种意念加在事物上,这种意念活动就有了善恶的差别,事物就有中和不中,即符合天理和不符合天理,中者善,不中者恶;良知虽然无善无恶,但却自在地知善知恶,这是知的本体;一切学问、修养归结到一点,就是要为善去恶,即以良知为标准,按照良知去行动,提倡“知行合一”和“致良知”。
  王阳明的主张为其学生所继承并发扬光大,以讲会的形式传播到民间,形成明朝中晚期思想学术领域中的著名流派,即阳明学派。可以说,阳明心学,既深奥又浅显。深奥如远空俯瞰暗夜山村的一豆烛火不可琢磨,浅显如左邻右舍茶余饭后的家常闲谈。那就是精通儒释道、文韬武略的全能大儒王阳明所拥有的巨大睿智。
  在中国哲学发展史上,王阳明的“心学”无疑是一颗璀璨的明珠。他开创的一代思想新风,不仅浸润了明代近百年的儒学,在明清之际掀起了一股近代的启蒙思潮,还远播海外。直到现在,仍为人们津津乐道,历久弥新。
  那年的清明时节,我随同余姚市历史文化名城研究会的同志,前往绍兴县拜谒王阳明墓地。墓地位于书法圣地兰亭以南两里许的仙霞山麓,由墓道、平台、墓穴、墓碑、祭桌等组成,垂带、纹饰一如古制。石阶依山势逐级升高,视野开阔。小雨淅沥中,一切更显安详。站在青石平台,我默默凝视碑文“明王阳明先生之墓”八个大字,漫思先贤一生,耳畔响起阳明先贤的心学精髓“四句教”:“无善无恶心之体,有善有恶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恶是格物。”
  阳明先贤的《瘗旅文》抒情旅途坟茔,而先贤的客死他乡几同笔谶。
  所幸,终究是叶落归根的。周遭古松合抱,林木葱茏。就像阳明学,四季常青,千秋不朽。
其他文献
A 120-kilometer trail used to stretch through mountains between today’s Jiangshan City in southwestern Zhejiang Province and Pucheng County in neighboring Fujian Province in the south. Known as Ancien
期刊
History   The Samoan Islands, little known to the outside world, are volcano-induced islands situated in the South Pacific Ocean and on the eastern side of the International Date Line. Many tourists c
期刊
苏南浙北一带,地势平坦,土地肥沃,河流遍布,“百流众渎,曲折萦绕”,故有“水乡泽国”之称,是我国最早种植水稻的地区,千百年来,稻作文化在这块丰腴的土地上留下了绵长的印记。  “苏杭熟,天下足”  春秋时期吴越一带已有较大的面积种植水稻。隋唐时期,水稻已有籼、粳、糯之别,早、中晚之分。1973年与1978年,考古学家在对河姆渡文化遗址的两次发掘中,发现在第四文化层遗存稻谷,数量之多、保存之完好,为考
期刊
The year 2011 has arrived. On the occasion of saying farewell to 2010 and celebrating 2011, I would like to express my heartfelt respect and gratitude to leaders at all levels and people from all walk
期刊
I was totally amazed when I first watched “Thousand-Hand Guanyin”, a dance staged by China Disabled People’s Art Troupe at the closing ceremony of Athens Olympic Games in 2004 and on many other signif
期刊
The fifth intergovernmental committee for UNESCO’s protection of th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was held in Nairobi, the capital city of Kenya, on November 16, 2010. During the meeting, Peking opera
期刊
流淌了一千四百多年的大运河,见证着杭州的成长与变迁,奠定了城市格局,繁荣了都市经济,丰富了城市文化。京杭大运河,是杭州一个响亮的城市品牌、一张珍贵的世界名片,它不仅是“国之瑰宝”,更是杭州的“城之命脉”。  河底挖出一个博物馆  2004年夏,杭州大关桥北附近的运河清淤,在水底挖出一个大水缸,里面藏着满满一缸锈迹斑斑的古铜钱。经过清理,总数近四万枚,清一色都是唐代的开元通宝钱。这是当年运河沉船遗落
期刊
My Dream Visit to Red Wing City   By Liu Xiaoping, a teacher of English at Number 2 Middle School of Quzhou  For a teacher of English in China, a visit to UK or USA where English is spoken opens the d
期刊
The 25-year-old Sun Guangtian thought his film career was over when he quit as a scriptwriter in 2006. The prospect had been by no means promising. A direction major from Beijing Film Academy, he work
期刊
一提及风水古村落,我们脑中自然而然就跳出了神奇、隐秘、玄妙、迷阵等词汇,位于浙江省松阳县城西北方向 10公里处的山下阳村就是这样一个机关重重又充满人文气息的古村落。走进山下阳村,老宅鳞次栉比,巷弄曲曲折折,一切都不显眼、不张扬、不气派、不奢华,村落与自然山水密切地契合着,是一幅被现代文明遗落的历史画卷。  山下阳村呈长方形布局,然而整座村庄隐藏着无限玄机。层出不穷的巷道将村庄分割成若干个“口”字建
期刊